卷之下 西江月十二首
(西江月,西者,金之方。江者,水之體。月者,藥之用。一十二首以周歲律)
其一
內(nèi)藥還同外藥,內(nèi)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yǎng)兩般作用。
內(nèi)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外爐增減要勤功,妙絕無過真種。
其二
此藥至神至圣,憂君分薄難消。調(diào)和鉛汞不終朝,早睹玄珠形兆。
志士若能修煉,何妨在市居朝。工夫容易藥非遙,說破令人失笑。
其三
白虎首經(jīng)至寶,華池神水真金。故知上善利源深,不比尋常藥品。
若要修成九轉(zhuǎn),先須煉己持心。依時采取定浮沉,進火須防危甚。
其四
七返朱砂返本,九還金液還真。休將寅子數(shù)坤申,但看五行成準。
本是水銀一味,周流歷遍諸辰。陰陽數(shù)足自通神,出入不離玄牝。
其五
牛女情緣道合,龜蛇類秉天然。蟾烏遇朔合蟬娟,二氣相資運轉(zhuǎn)。
總是乾坤妙用,誰人達此真詮。陰陽否隔即成愆,怎得天長地遠。
其六
若要真鉛留汞,親中不離家臣。木金間隔會無因,須用媒人勾引。
木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慈仁。相吞相咽卻相親,始覺男兒有孕。
其七
二八誰家姹女,龍三何處郎君。自稱木液與金精,遇土方成三姓。
更假丁公鍛煉,夫妻始結(jié)歡情。河車不敢暫留停,運入昆侖峰頂。
其八
天地才經(jīng)否泰,朝昏好識屯蒙。輻來湊轂永朝宗,妙在抽添運用。
得一萬般事畢,休分南北西東。損之又損慎前功,命寶不宜輕弄。
其九
冬至一陽來復(fù),三旬增一陽爻。月中復(fù)卦朔晨超,望罷乾終兆。
日又別為寒暑,陽生復(fù)起中宵。午后罷一陰朝,煉藥須知昏曉。
其十
不辨五行四象,那分砂汞鉛銀。修丹火侯未曾聞,早便稱呼大隱。
靡肯自思己錯,更將錯路教人。誤他永劫在迷津,似恁欺心怎忍。
十一
雄里內(nèi)含雌質(zhì),真陰卻抱陽精。兩般和合藥方成,點化魂靈魄圣。
信道金丹一粒,蛇吞立變龍形。雞餐乃亦化鸞鵬,飛入真陽圣境。
十二
德行修逾八百,陰功積滿三千。均齊物我與親冤,始合神仙本愿。
虎兄刀兵不害,無?;鹫y牽。寶符降后去朝天,穩(wěn)駕鸞輿鳳輦。
又一首(以象閏月)
丹是色身至寶,煉成變化無窮。更能性上究真宗,決了無生妙用。
不待他生后世,現(xiàn)前獲佛神通。自從龍女著斯功,爾后誰能繼踵。
絕句五首(以象五行)
其一
饒君了悟真如性,未免拋身卻人身。何以更兼修大藥,頓超無漏作真人。
其二
投胎奪舍及移居,舊住名為因果徒。若會降龍并伏虎,真金起屋幾時枯。
其三
鑒形閉息思神法,初學艱難后坦途。倏忽縱能游萬國,奈何屋破卻移居。
其四
釋氏教人修極樂,只緣極樂是金方。大都色相惟茲實,余二非真謾度量。
其五
俗語常言合至道,宜向其中細尋討。能于日用顛倒求,大地塵沙盡成寶。
后序
竊以人之生也,皆緣妄情而有其身,有其身則有患。若無其身,患從何有 ?夫欲免夫患者,莫若體夫至道。欲體夫至道,莫若明夫本心,故心者道之體也,道者心之用也。人能察心觀性,則圓明之體自現(xiàn),無為之用自成,不假施功,頓超彼岸,此非心鏡朗然,神珠廓明,則何以使諸相頓離,纖塵不染,心源自在,決定無生者哉?然其明心體道之士,身不能累其性,境不能亂其真,則刀兵烏能傷?虎兕烏能害?巨焚大浸烏能為虞?達人心若明鏡,鑒而不納,隨機應(yīng)物,故能勝物而無傷也,此所謂至上至真之妙道也。原其道本無名,圣人強名,道本無言,圣人強言耳。然則名言若寂,則時流無以識其體而歸其真,是以圣人設(shè)教立言以顯其道,故道因言而后顯,言因道而反忘。奈何此道至妙至微,世人根性迷鈍,執(zhí)其有身,而惡死悅生,故卒難了悟。黃老悲其貪著,乃以修生之術(shù)順其所欲,漸次導之。以修生之要在金丹,金丹之要在神水華池,故《道德》、《陰符》之教,得以盛行于世矣,蓋人悅其生也。然其言隱而理奧,學者雖諷誦其文,皆莫曉其義。若不得至人授之口訣,縱揣量百種,終莫能助其功而成其事,豈非學者紛如牛毛,而達者乃如麟角耶?伯端向己酉歲,于成都遇師授丹法。自后三傳于人,三遭禍患,皆不逾兩旬。近憶師之所戒,云:異日有與汝解韁脫鎖者,當宜授之,余不許。爾后欲解名籍,而患此道,人不知信,遂撰此《悟真篇》,敘丹法本來。既成,而求學者湊然而來,觀其意勤,心不忍拒,乃擇而授之。然所授者,皆非有巨勢強力、能持拯溺、慷慨特達能仁明道之士。初再罹禍患,心猶未知,竟至于三,乃省前過。故知大丹之法,至簡至易,雖愚昧小人,得而行之,則立超圣地。是以天意秘惜,不許輕傳于非人也。而伯端不遵師語,屢泄天機,以其有身,故每膺譴患,此天之深戒如此之神且速,敢不恐懼克責?自今以往,當鉗口結(jié)舌,雖鼎鑊居前,刀劍加項,亦無復(fù)敢言矣。此《悟真篇》中,所歌詠大丹藥物火侯,細微之旨,無不備悉。好事者須有仙骨,觀之則智慮啟明,可以尋文解義,豈須伯端區(qū)區(qū)之口授?如此,乃天之所賜,非伯端之輒傳也。如其篇末歌頌談見性之事,即上之所謂無上妙覺之道也。然無為之道,齊物為先,雖顯秘要,終無過咎。奈何凡夫緣業(yè)有厚薄,性根有利鈍,縱聞一音,紛成異見。故釋迦、文殊所演法寶,無非一乘,而所學者隨量會解,自然成三乘之差。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見聞此篇,則知伯端得達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萬法也。如有習氣尚余,則歸中下之見,亦非伯端之咎矣。
------“悟真篇全文”結(jié)束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ddjy_48/6205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悟真篇》·卷中譯文(二八至四八)
下一篇: 沒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