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播放鍵收聽本文語音版
縱觀道家中的勸善經(jīng)典,均不離“司過之神”對人們善惡之行的考究。
《太上感應(yīng)篇》中提到“有司過之神,依人所犯輕重以奪人算”,“又有三臺北斗神君在人頭上,錄人罪惡,奪其紀算”,“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輒上詣天曹言人罪過”。
在這么多司過之神的日日時時監(jiān)督之下,每個人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個小舉動都會被記錄在冊。
當人非義而動、背理而行時,就會“大則奪紀、小則奪算”,如果不知道悔改,最終的結(jié)果一定“算盡則死”,甚至還要將自己的陰債殃及到子孫身上。
借助司過之神,喚醒人們的畏懼之心
其實,推崇司過之神并不是勸善書獨有的特征。諸如《北斗經(jīng)》《受生經(jīng)》等等現(xiàn)如今仍在法壇上時常讀誦的經(jīng)典中,也常常會提到神明會因為人們某些不合理的行為而降下懲罰的警戒。
在《鐵罐施食》中有一段黃籙齋的唱詞,其提到有一位名叫張麗華的女人因為裸身從五岳丈人神像前面經(jīng)過而觸犯了神威,最終被投入地獄受懲罰。
這等故事在普通老百姓讀來,自然會對具有無窮力量的神明心生敬畏。但這種因懼怕而生起的敬畏并不是祖師經(jīng)典想要告訴給我們的本意,正如《感應(yīng)篇》云“是道則進,非道則退”,想要求得“天道佑之”,必定要循道而行。而此道,正在每一個人的自身之中。想要改善善惡禍福,還要向自身去求。
孫思邈作《福壽論》中提到“夫人有萬余神……愚癡之人,神不足;神有余者,圣人也?!贝颂幣c《黃庭內(nèi)景經(jīng)》中的章句有同工之妙。其一方面點明人若為惡事,自己不知,卻有司過之神早已經(jīng)記錄在冊,是福是禍已然進行勾住,只待秋后算賬。反觀世間,人們常行惡事,根本一點原因在于其心中無畏懼。
倘若能借助司過之神的力量喚醒人們的畏懼之心,世人自然也就不會再因為私欲而生起過多的欲想和妄念。而這一點,正是宗教信仰的基本力量和所能起到的社會效應(yīng)。我們的宗教——或者可以推而廣之到世上存在的任何一種都宗教——都不能保證每一個信徒會因為信仰的力量而達升到真人、圣人的至高境界。但對于最普通的信徒來講,通過信仰某一位神明、先賢的功行,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提供了明確的方向,并且明曉了做人的底線,以此效法便可以達到提升整個社會道德水平的宏遠目標,這也是道家中很多勸善書都把司過之神奉在首位的原因所在。
但在這里提到的諸多司過之神,并不僅僅是指天庭中的具體神明,眾所周知,《內(nèi)景經(jīng)》是一部內(nèi)煉的經(jīng)典,那么這里提到的神仙名諱也都有對應(yīng)的體內(nèi)神。
道家修煉講求精炁神的充盈,心神不足者,為人處事常做恍惚之態(tài),不明白自己的能力和地位,所以常致于妄為妄做。
圣人者,貴有自知之明也。能自知者,所以能守其本真,能知曉自我之本然為何物,故能得其道。即便是世間不信鬼神之人,亦應(yīng)該各安其命,才不必因為心上妄念而招致禍端。不行正道,不和天理,不效自然,這是所有惡的行為的思想源頭。
而所有的惡,均是心上生出來的異端。心是百神之長,心中有光明,行為才能向正道,心中多晦澀與黑暗,便會將此身置于無限的算計和勾心斗角之中,須知道,今日以此心對他人,必然也會招致他人以此方法來對自己。
風(fēng)水輪流轉(zhuǎn),萬事萬果皆是自取。所謂德不足、心不足,必定是身中精炁神已經(jīng)消耗殆盡,最終必定是自取其斃也。
道家鼓勵人們追求生活的美好
人生天地之間,陰陽有期,老子講“治國莫若嗇”,身是自我之國,心便是百官之長。
一個朝代的君主若不能夠收斂自己的私欲,必定會導(dǎo)致百姓的困苦,最終的結(jié)果一定是王朝的顛覆。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曾經(jīng)反復(fù)上演。以此作對比,我們心中的欲念若不懂得收斂,心神不能長久,身體便會因為妄心的滋生而消耗太多,最終的結(jié)果也一定是陽盡陰生。果真至此,后悔也將晚矣。
因不足而有所缺,因有所缺而知道珍惜,己所不欲不施于人,已所善者亦善于他人,由此推己及人,才能悟得天之道。人處天地之間,唯有循道而行,遵自我之本然,明白妄為的惡果之后,才能真正懂得保養(yǎng)當下的意義,為自己求得頤養(yǎng)天年的善果。
在此基礎(chǔ)上,還有一點非常值得重視。道教從來不提倡以禁欲的方式進行苦修,而是鼓勵每一個人都有追求更美好生活的自由。這個好,不是指綾羅綢緞等物質(zhì)意義上的好,而是去努力尋求更加適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道教倡導(dǎo)的是“適欲”,而非“禁欲”,是對心神的契合,而非是對神志的禁閉。修真的“修”字,便是此等意義上的追求。
司過之神從來不會懲罰人們追求幸福生活的行為,我們自身的精氣神也會因為心中充滿了積極陽光的理想而更加充盈。我們常說“相由心生”,長期生存在此種狀態(tài)下的人們,也一定會表現(xiàn)出來福態(tài)之相。又言“自助天助”,不論是人們對自我的調(diào)節(jié),還是因為外在神明的護佑,歸根結(jié)底不離道化這一基本理論。唯有秉道而行,才能夠內(nèi)和其真,外感其神,從而改變自身的善惡禍福。
但世間人們因為受到七情六欲的感染,總是會因為自己的個人利益而損害了他人,這在根本上違背了宗教所倡導(dǎo)的慈憫和博愛的態(tài)度和原則。
一個值得他人、值得后世、值得天地萬物敬效的人,一定是存有悲天憫人情懷的大德,一定具有自助助人的德行。
道家中每一位祖師的行跡都是最典型的范例。真正的富有,不在于金錢的多寡,而在于是否能夠心存天地。心中微微燭光,是可以照亮整個世界的黑暗的。能夠做到這一點,才是真正找到了通真達圣的唯一方法。
在修行的路上,最困難的事情不是如何求得祖師顯圣,而是如何去找到自己的清靜本真,如果能夠做到安自我之本分、守自然之真常,也就不會再煩請司過之神進行功過校計了。
因為善惡因果本是自作,能夠清凈六根三業(yè),放下對福壽名利的貪求,自然也就能悟得修真的“真”是什么。得其真,便能得其善,這正是歷代祖師在諄諄教誨中的想要傳達的無盡真意。
本文作者:清虛道人騰訊道學(xué)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68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修行人為什么會有劫,又該如何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