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西派丹道修煉,始終以“心息相依”為根本,其中先后程序,古分“忘形養(yǎng)炁,忘炁養(yǎng)神,忘神養(yǎng)虛”三關功夫,《性命圭旨》又添“煉虛合道”一節(jié),合成四段,但亦不可泥執(zhí)。
三豐翁云:“夫靜功在一刻,一刻之中亦有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之工夫在內(nèi),不獨十月然也。即一時、一日、一月、一年,皆然。坐下閉目存神,使心靜息調(diào),即是煉精化氣之功也。回光返照,凝神丹穴,使真息往來,內(nèi)中靜極而動,動極而靜,無限天機,即是煉氣化神之功也?!?/p>
總訣: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道家學者陳攖寧先生(1880-1969)最欽仰陳摶(希夷)一派丹法,認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個字,確是真知灼見。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說:“凝神調(diào)息,調(diào)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
徐海印在《天樂集》中也說:“昔以因緣,得遇汪師(汪東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門,方知玄宗確有真?zhèn)鳌薄?/p>
李涵虛在《道竅談》中也講:“調(diào)息之法自調(diào)心始,凝神之法自調(diào)息始。”
因此,修功總訣就是將調(diào)心和調(diào)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以心調(diào)息,以息攝心,總名為“心息相依”。心息相依交抱,性命自然相融矣。
第一口訣:心息相依,神定虛空
放松身體,靜臥在床上,將自己的心念和意識集中守住“身外虛空”之中,鼻孔外方圓徑寸之地,此處是修煉上乘丹法的“玄關一竅”,又名“玄牝之門”,異名很多,不勝枚舉,是古人千金不傳之秘。
意內(nèi)守“身外虛空”之虛境,目內(nèi)照“身外虛空”中呼吸來往之氣,耳內(nèi)聽“身外虛空”中呼吸之細聲。意守、目照、耳聽,三位一體,俱屬于心;“身外虛空”中往來的呼吸,謂之息。心念與呼吸相依交抱,綿綿不絕,纏扭不斷,故謂“心息相依”。
鼻孔外虛空徑寸之地,不著色身,虛靈一竅,心念冥合于此處,是為“神定虛空”。修煉之道,以“神定虛空”為目的,“心息相依”是手段。心神一離虛空,雜念襲來,即用“心息相依”的“降龍手段”將“元神真意”牽回,如“青龍劍”將雜念斬斷,心神靜守不離“身外虛空”。
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云:“調(diào)息須以后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云:‘后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徽{(diào)后天呼吸,須任他自調(diào),方能調(diào)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照此進功,筑基可翹足而至,不必百日也。”
李涵虛在《道竅談》中云:“凝神之際,務要與息相依,毋以神逐于息,毋以神運息。逐息則神散,運息則神搖。只要息息動蕩,任其天然,隨其自然,斯其神愈覺凝然?!?/p>
又說:“蓋其存神于虛,則內(nèi)息方有。所以,息戀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兩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為息,息之為神也。”
體真山人汪東亭也講:“丹書說來說去,不出一個心息相依。起初須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虛空中悠揚宛轉(zhuǎn)如游龍。片刻之后,即可放下(心念),順其自然。若有雜念來,再心息相依,之后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靜而得沖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則壞矣。”(《體真山人丹訣語錄》)
第二口訣:心息相忘,神氣合一
先天大道,神氣合一。神無影,氣無形,故神不可見,寄之于心;氣不可得,求之于息。神氣寓居于心息之內(nèi),心息是神氣的寓所。欲將神氣合一,必先將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經(jīng)中喻為“龍虎”。丹經(jīng)謂“龍情纏綿,虎性猙獰”,不過喻心息的燥動不寧。
所謂“降龍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訣不外乎“心息相依”。又有“驅(qū)龍就虎”者,即是以心去與息相依。虎(息)無情,龍(心)有意,必用有意的心主動地去與息妙合,方為合法。
以心調(diào)息,以息制心,心息相互鉗制相依于“身外虛空”之中。心因息調(diào)而漸靜,息因心靜而漸平。蓋此僅能降伏思慮,平心靜氣,尚不能達到“神氣合一”。惟有不去做有為的“心息相依”,放下有為的意識,不再去主動的調(diào)動,一任自呼自吸,闔辟自然,才能過渡到“心息相忘”。
將心息忘掉,不知心息的存在,惟融合于一片虛空之中,身心與虛空合一?;煦缈胀畠?nèi),自由無束之中,心息才得到真正的相依,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神氣才能相融合一。
“心息相忘”,仍然屬于“心息相依”,惟前是“有為法”,此屬“無為法”耳。只有“心息相忘”(后天心息),心息才能真正相依(先天心息),神氣才得合一。所以,“心息相忘”是“心息相依”的深層階段,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能否進入“睡鄉(xiāng)”,以及“大定真空”的關鍵,也是“陽生藥產(chǎn)”、“烹藥煉丹”的秘機,有修煉靜功多年者,尚不能“陽生藥產(chǎn)”,均以不能味此理耳。
張紫陽在《青華秘文》中云:“吾本無他術,為能定心故?!?/p>
又云:“能靜則金丹可坐而致也?!?/p>
白玉蟾《玄關顯秘論》云:“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于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于頃刻,運造化于一身也?!?/p>
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說:“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xiāng),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p>
汪東亭也講:“心息相依之功夫純熟,必轉(zhuǎn)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驗,但茍心息不能兩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況定乎?”
第三口訣:恍然而睡,大定前奏
定境,混混沌沌;睡鄉(xiāng),無思無慮。睡與定極為相似,故稱睡為“相似定”。所以,睡是定的前奏,睡功不離定訣?!靶南⑾嘁馈奔兪欤仨氜D(zhuǎn)入“心息相忘”,于空忘之中,不知不覺之內(nèi),恍惚間自然睡去。
睡于“心息相忘”中產(chǎn)生,能睡熟就是“心息相忘”的最初效驗,若能迅速睡去,則去“定”境不遠矣。故此“心息相依”法門,是古今修煉之真功,是最簡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門,是踏破鐵鞋無處覓,萬兩黃金無處買的修真秘訣。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心息兩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覺醒來,百骸調(diào)理,氣血融和,精神舒暢,其妙難以形容。若工夫稍進,自然由睡而轉(zhuǎn)為入定,睡是定的嚆矢,定從睡中產(chǎn)生。初學有睡無定,久修則有定無睡,終則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無異矣。故能睡著就是效驗,能自然速睡尤妙。禪客坐禪,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煉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斷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
《參同契》中云:“寢寐常相抱,覺悟候存亡?!奔此咧校市什幻?,漸趨“大定真空”,待承妙有真陽,“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
黃元吉《樂育堂語錄》云:“入定之時,忽然神與氣交,直到真空地位,不覺睡著,鼻息齁齁,一驚而醒,此即是天地之根,人物之祖?!?/p>
汪東亭講:心息相依,一到睡著,亦是自然而然入于無人無我、忘物忘形的景境。
以“道”相通,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綱要性探析
首先闡明,人類存在“概念固化”的共性弊端——人為設定一個概念,就概念而概念,限于概念之中,錯失對事物真相和自然大道的完整認識與實踐,不能有效解決實際問題。
以此,對待“概念” 應當遵循“立足本原,著重內(nèi)涵,與時俱進,動態(tài)變化,解決問題,實事求是”原則。本文“宗教”及“道教”概念即如此,并以道教思想為基——大道相通,就未來世界宗教革新(人類和諧共存)進行綱要性初步探析,體現(xiàn)出“道”本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nèi)、無所不在”的內(nèi)涵特征以及宗教“繼承傳統(tǒng)、與時俱進、生存為本”的革新觀,簡述如下:
1、科學、民主是歷史進步的產(chǎn)物,和諧、自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但是,歷史今天,人類生存面臨重要問題:人本侵犯自然,物欲腐蝕心靈,多元各自政,信仰錯亂方向……使得科學脫離人文,民主徒有虛名,和諧無從奠基,自由異化泛濫……人類生存所有問題歸結起來表面看已經(jīng)造成“天怒人怨”,實質(zhì)則為“心靈劫難”。
2、宗教以探尋宇宙、生命、社會真相為本——唯有發(fā)揮宗教心靈導向、化解及撫慰作用——教化心靈,啟發(fā)智慧,鼓勵自由,約束放縱,消除愚昧,拯救狂妄,與政治、法律等社會諸多機能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促進構建人神共治,才是人類社會最終出路。但是,宗教內(nèi)涵與形式兩方面同時需要傳承革新,與時俱進,以體現(xiàn)人文與科學、精神與物質(zhì)、信仰與修煉、智慧與道德、治國與平天下相統(tǒng)一,而辯證處理宗教“教化”、“教會”及其與社會、國家、民族對應關系,探求并致力于實現(xiàn)人類生存之身心自由。
3、“人神共治”不同于歷史上狹義宗教凌駕于政治之上的政教合一,而依據(jù)信仰、修煉與秩序管理的統(tǒng)一進行設定——立足自然整體觀,既是原則,又是方法,還是目標,在精神純美與世俗需求之間建立平衡,實現(xiàn)人自身、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也就是說,以人、神、自然共同智慧立足解決人性弊端,實現(xiàn)信仰、修煉、道德、良心、法律、秩序、民主、制衡等一系列社會目標的完善管理。
4、無論個體的人,還是社會群體,唯以“天、地、人”三道(規(guī)律、原則、方法)制衡才能夠?qū)崿F(xiàn)“人神共治”——“天道”代表心靈(心性)修煉,符合自然大道,“地道”代表不同地域、民族、國家歷史傳統(tǒng),“人道”代表當前社會世俗需求。遵從三道統(tǒng)一,使得人類在滿足世俗需求和拯救靈魂之間建立平衡能夠?qū)崿F(xiàn)。
5、面對人性“概念固化、執(zhí)偏概全、欲望過度、元氣損耗、言行不一”的共有弊端,人類遵從三道統(tǒng)一即在真理與邪說、正義與邪惡之間做出選擇和平衡——培本固元,扶正祛邪,造福人間,減少災難,體現(xiàn)出天有好生之德。
6、當前宗教及整個人類出現(xiàn)問題積弊已深,非“多元一統(tǒng)”不能解決問題。多元化的思想混亂——“百家爭鳴”時代如何實現(xiàn)“一統(tǒng)”?唯有宇宙之“道”貫通天地,貫通萬物,貫通多元化思想,沖破概念固化,萃取內(nèi)涵實質(zhì)——實施革新,才能夠在人類文明的繼承中糅合當今成就得以實現(xiàn)——既尊重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多元”存在,又使生命個體、各文明及宗教回歸(遵從)同一大道真理,并且在一定范圍內(nèi)實現(xiàn)民族、國家或共同體的“一統(tǒng)”。否則,各自站在自我立場,各自服務自我利益,只能導致意識形態(tài)和社會秩序的混亂。
7、革新在于應用。應用在于適宜。適宜在于立足現(xiàn)實,體悟大道,傳承歷史,糅合文明,開拓進取,不拘一格,相對圓滿有效解決人類當前及未來存在問題。
8、道教以宇宙之“道”為最高信仰和教化依據(jù)?!暗馈弊鰹槿f物誕生的本原,不僅是意識形態(tài)的概念存在,而且是超越意識形態(tài)的客觀獨立存在——其前者存在遠遠不能夠真實反映后者,決定人類現(xiàn)實問題永遠需要不斷調(diào)整、補充和完善。所以,“道教”做為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一種客觀獨立存在,遠大于概念存在,不應被概念束縛和局限,而立足真實體驗及當前狀況,并以歷史傳統(tǒng)為依據(jù),做以調(diào)整、補充和完善。
9、道教即中華祖先以“道”的理念賦予子孫后人(龍的傳人)之教化,包括狹義道教——具有特定教義、教規(guī)、儀程、團體性質(zhì)與廣義道教——具有民族、國家意識形態(tài)實施全民教化性質(zhì)的統(tǒng)一。史實證明,道教源自中國遠古文明,自盤古開天至三皇五帝以來形成整個中華文明史“道統(tǒng)”傳承——正是中華民族早期祖先對“道”的天人合一的實踐、認識與教化,才形成并維系中華博大文明。如果脫離狹義與廣義道教的存在,中華民族及文明將不復存在。以此,完整、真實的道教概念與“無神論”及社會學者通常所謂“道教”概念有本質(zhì)差異,前者認為道教由中華早期祖先人神直接溝通直接創(chuàng)立并演變,后者則狹義認為由張道陵創(chuàng)立,并是人類意識形態(tài)的產(chǎn)物,形成對道教的割裂認識。
10、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以“道”為存在根本和演化,順則生,逆則亡?!暗馈钡膶嵸|(zhì)即具有“陰、陽”兩種相對屬性平衡一體的混元真炁(氣)——同時具有物質(zhì)、能量、信息(靈性)的統(tǒng)一,造化生成萬物,化身宇宙至尊,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依據(jù)不同體悟?qū)ζ浞Q謂不同,如“盤古、盤古老祖、鴻君老祖、玄天老祖、皇天老祖、元天真人、天真皇人、無極老祖、無極老母、無量天尊、祖始爺、老天爺、天帝、上帝、真主”等,凡蘊含“開天辟地創(chuàng)世紀、宇宙永恒至尊大神——造物主”之稱謂,概指其也——智慈兼?zhèn)洌x大方,法力無上,人神共仰。人類信仰其,與其能量和智慧溝通,既祈保平安,又實現(xiàn)心靈回歸終極價值,等同追求與遵循自然大道——高揚真知與慈善(順從自然規(guī)律),力挽無知與卑劣(違背自然規(guī)律),體現(xiàn)出信仰與修煉、科學與人文的統(tǒng)一,具有教化及拯救人類普世價值。
11、道教對混元真炁具有獨到而系統(tǒng)認識,認為混元真炁不僅孕育造化最初生命盤古,而且對于“開天辟地”起主導作用,稱謂“先天元炁”,《道德經(jīng)》描述為“一”: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圣人抱一為天下式 ……天地生成之后陰、陽二氣交合形成“后天元炁”,《道德經(jīng)》描述為“三”,具有誕生生命萬物的本原能量和信息,稱謂“靈魂”——靈魂元炁相對宇宙而言屬于“后天”,但相對生命肉體而言又屬“先天”。同時,生命肉體由父母陰、陽精氣物質(zhì)交合之元炁(受精卵)孕育生成——兩者“元炁”對于生命體而言同屬“先天”,共同構成生命體具有能量與智慧的本質(zhì)存在和有機運轉(zhuǎn)。但是,大多生命體失卻清靜心,不認識生命本質(zhì)與修行,對于元炁只知用而不知節(jié),更不知養(yǎng),造成身心疲憊,愚昧昏沉,害己害人,苦不堪言。另一部分生命體心態(tài)清靜,靜則陰陽平衡合于元炁特征,元炁得以節(jié)、養(yǎng),生命體獲得運轉(zhuǎn)必須的能量與信息(靈性、智慧)。以此,以提升靈魂能量和信息的修煉稱謂“修真”,修到一定程度即所謂“明道”或“得道”,并以炁的是否充足反映出“道行”高低。
12、人類戰(zhàn)爭、沖突不僅發(fā)生在同一宗教與文明之內(nèi),而且發(fā)生在不同宗教與文明之間,反映出人類本身對絕對永恒“大道”真理認識及實踐的局限性與悲哀性,同時反映出人類所認識及實踐的永遠只能是相對真理,即世界各宗教、人類各族群、宇宙各萬物永遠不能代表絕對真理,唯有宇宙至尊能夠代表,但其隱于無形,從來不曾直接臨世,僅以派遣使者方式傳播文明,形成相對真理。以此,對“道”的虔誠、虛心信仰和修煉必將成為全人類共有課題(任務),而使得人類有神論、無神論以及各宗教信仰、修煉者走到一起:同根同源,道炁相連,感應無形(大道),實踐有形,克服小我,存異求同,共同謀取和諧生存最大福祉。
13、宗教以“人、神”共同存在為存在——依據(jù)“陰陽互根、對應并存”原則,人的靈感反映來源于神,有什么樣人就有什么樣神。反之亦然。人、神表現(xiàn)為同一生命本體的“陰”、“陽”形態(tài)。由于“陰”、“陽”形態(tài)不同,人、神以“靈魂感應”、簡稱“靈感”溝通?!办`感”來自于個體的人的靈魂反映,與個體的人“道行”——真實反映“道”的能力有關,僅代表個體的人的認識。以此,神既是客觀獨立存在,又是人類意識形態(tài)的反映——人即神,神即人,人、神既獨立又統(tǒng)一,辯證表現(xiàn)為神支配人,人體現(xiàn)神。而可以說,一個人、一個民族的文明與智慧代表其人、其民族之神的法力與智慧——在世界范圍,神不是永恒唯一的概念,而具有民族性、宗教性、歷史性。不同宗教信仰的神,與不同民族或人群有直接文明淵源,或有一定血統(tǒng)淵源。同時反映出,人類文明復雜歷程代表神界復雜歷程——神界與人間大致對應。也就是說,人、神雖然“意識形態(tài)”和“生存方式”不同,但是共同遵從同一“大道”真理——只有“大道”永恒,人、神以“道”相通,共同遵從。
14、在世界范圍內(nèi),一定意義可以說,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誕生一個民族,或者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神話傳說或宗教神學,就沒有傳承生命力!而值得自豪的是,唯一僅有中國“盤古開天地”神話傳說或道教神學具有思想性、邏輯性和系統(tǒng)性的完整統(tǒng)一,反映中華文明對于世界(宇宙)本原高度認識,成為世界上唯一未曾斷線的文明。因此,中華民族無論將盤古做為“中華根祖”景仰,還是做為“天帝至尊”景仰,都具有“法力無邊,智慧無上”史實依據(jù),使中華民族自尊、自強、自信、自豪、自責、自勵,屹立世界東方。以此,道教“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 思想,稱謂“道德文明”——不僅以“道”的真理認識直接轉(zhuǎn)化為科技與文化藝術生產(chǎn)力,而且以“德”的人文實踐直接決定社會和諧與進步發(fā)展,謀取實現(xiàn)人類生存身心自由,樹立人類文明典范。
15、客觀而言,地球生命、包括人類如何誕生及確切誕生時期,今人難以考證。也就是說,沒有充足理由斷定人類是地球最初及永恒生命——以及萬物之靈。但是,可以斷定,人類是自然界諸多生命曾主宰地球之后優(yōu)勝劣汰——“合道則生,背道則亡”的成就——反映出天帝造化萬物,并選擇遵從其旨意的不同生命主宰地球。以此,可以說,只有人類誕生之后,才有人格化的天帝存在。如果人類違背天帝旨意,必然有其他生命以“道”的原則和方法取代人類主宰地球,人類或者不能夠存活,或者任由其他生命支配和奴役——既是天帝旨意,又是大道選擇。
16、依據(jù)能量不滅定律,如果人類不能夠存活地球,則靈魂必然向其他時空轉(zhuǎn)化。如何轉(zhuǎn)化?能量及智慧低者,轉(zhuǎn)化地球,為其他生命(邪靈動物)所主宰。絕非虛言,現(xiàn)實生活“邪靈”附體禍害人類事例——各類精神病、頑固絕癥、流行疫病等比比皆是。只不過人類主宰地球,這種事例還相對屬少數(shù)。另如人類歷史上暴政者,除自身邪淫外,受“邪靈”支配造成人類大范圍劫難。只有提升靈魂(元氣)能量和智慧,向地球以外適宜生存的時空轉(zhuǎn)移才是出路。以此,人類有生必然有滅,沒有絕對永恒,人類生存唯一重要意義在于立足世俗需求實現(xiàn)靈魂升華,相對實現(xiàn)身心自由。
17、本質(zhì)而言,人類劫難唯一歸結為心靈(靈魂)劫難,元氣耗散,不知亦不能回歸,墜入“邪氣”侵襲苦海之中,非天帝所代表正神拯救與自我修煉不能免除。所以,人類虔誠信仰天帝(及神界)價值和意義在于人類以“心靈回歸——清靜”方式獲取造化人、神共同的本原——元氣(混元真炁),以修持生命必須的能量及智慧。接下來,人類又持續(xù)以“陰陽平衡”為特征的元氣相對持久維持心靈清靜,提升道德素養(yǎng)。所謂“人不遠道,道不遠人”,以實現(xiàn)“我生存,眾生亦生存;我自由,眾生亦自由”,而實現(xiàn)人類生存(和諧秩序)良性循環(huán)。以此,體現(xiàn)出(宗教)信仰與(元氣)修煉的統(tǒng)一,具體表現(xiàn)為天帝教化,啟發(fā)智慧,清靜自然,節(jié)制欲望,化解仇恨,寬恕博愛……
18、關于正、邪——天道循環(huán),宇內(nèi)沒有絕對存在——“正、邪”只是概念上的劃分和相對存在,正中有邪,邪中有正,正、邪象征生命或者事物生長、化育及衰敗、消亡自然規(guī)律的內(nèi)在因素及表象存在,并且相互轉(zhuǎn)化,對生命存在或事物運轉(zhuǎn)發(fā)揮相互依存重要作用——現(xiàn)代科學證明有“正、反”物質(zhì)同時存在。對生命體而言,正、邪有內(nèi)外之分。并由于生命存在“有誕生必然有消亡”自然固有規(guī)律,邪氣通常不同程度勝過正氣,以邪氣占主導,所謂“十人九邪”。這是任何生命包括人、神不可完全扭轉(zhuǎn)的。只有發(fā)揮人、神做為主觀能動性,修養(yǎng)補充先天元氣,才有可能相對改觀——人、神元氣充足,代表其“道行”或者說“功力”高深,也就是說元氣造化萬物、所固有陰陽平衡“清靜”的能量和靈性相對較大,大于人體內(nèi)邪(氣)與外邪(氣)總和的能量及靈性,而使正氣暫時勝過邪氣,即正氣上升,邪氣下降,使生命體身心相對逍遙自由。以此,即便是神、更何況人唯有修持元氣、超越“正、邪”才能相對持久實現(xiàn)身心自由,而擺脫或延緩正(神)轉(zhuǎn)變?yōu)樾埃В┑纳垒喕亍?/p>
19、宗教對人類生存發(fā)揮重要積極作用。但是,不可否認,(由于人性弊端)人類在宗教信仰過程中始終不可避免存在“不求真而信,不務實而信,不全面而信”—— “迷信”及宗教異化變質(zhì)問題。也就是說,迷信及異化不是宗教本質(zhì),而是宗教產(chǎn)生、傳播、信仰過程不可避免的衍生品——有正信必然有迷信,有正統(tǒng)必然有異化,宗教必然存在某些不完善以及敗壞聲譽的諸多事例,或使宗教脫離“教化”內(nèi)涵實質(zhì),僅存“教會”外在形式,產(chǎn)生“偽宗教”或不完善宗教,或嚴重發(fā)展到宗教對立面,產(chǎn)生所謂“邪教”——具有“精神鴉片”——欺騙性及偽科學性特征,極大傷害人類信仰情感及需求。以此,世界任何宗教都存在宗教本身的兩大派系或者說兩大屬性:“正教”與“邪教”,中國神話作品《封神演義》所謂“闡教”與“截教”——其不是某一宗教稱謂,而是宗教本身“正、邪”兩大屬性的相對概念,核心問題在于是否遵從大道真理。
20、宗教代表不同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世界宗教沖突的主要原因在于對信仰(宇宙)至尊的割裂認識與專制獨斷——“唯我信仰才是真神,唯我信仰才是最高”。同時,正是由于交流傳播過程中“反客為主”的狀況激化與挑起宗教沖突。
21、世界上任何一個宗教(只代表地域文明及相對真理)都不能獨立解決世界問題。世界宗教和諧共處在于遵從道德文明:培本固元,扶正祛邪,獨立自主,和平共處,以己為本,以外為用,本用結合,和諧共存——體現(xiàn)出人類為同一“大道”所生、世界宗教和諧共存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22、世界宗教“闡教”派系需要交流合作,條件成熟時召開“弘揚大道精神,樹立宗教正信,共謀人類福祉”世界宗教大會,承擔世界宗教和諧共處主導責任。
23、宗教信仰者以信仰與修煉的統(tǒng)一,人神溝通,道炁相融,追求自由而無時無刻不自由,消除愚昧而無時無刻不愚昧——永遠是“道”的謙卑信仰、修煉者。
《莊子》云:‘逍遙于無何有之鄉(xiāng)’是也。務要明白只要是心息相依睡著,一到睡熟之時,則心息亦自然相依也。切不可有心去安排,所謂‘順自然,非聽自然’也。若有心去安排,即不是‘順自然’之旨也。不論時刻,如有空閑,便去下功。若色身有一毫陽舉,即速向外心息相依;若色身有一毫酥軟,即速向身外心息相依;若色身有一毫氣調(diào)動,一毫麻木,即速向身外心息相依。務要知色身是個賊,學道者切不可認賊為子也。必要做到呼吸斷絕,泰然大定,不由我作主。紫陽云:‘饒他為主我為賓’是也。若能定得二點鐘時候,即離童真不遠矣。如做睡訣,務要少食多餐。(海印子《天樂集》)
本文作者:盛克奇
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是以中國傳統(tǒng)儒、道哲學中的太極、陰陽辯證理念為核心思想,集頤養(yǎng)性情、強身健體、技擊對抗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結合易學的陰陽五行之變化,中醫(yī)經(jīng)絡學,古代的導引術和吐納術形成的一種內(nèi)外兼修、柔和、緩慢、輕靈、剛?cè)嵯酀臐h族傳統(tǒng)拳術。下面是我專門為您整理好的:太極拳的九層功夫。
太極拳的九層功夫
太極拳的光陰很難練到傳說中的地步,人們更大的疑問是:太極拳事實能不及打?連練了九十多年太極的吳圖南師長都說,?太極拳推而不打?,不及打,那又緣何稱為?拳??在楊露禪、郝為真地方的誰人年月里,乃至在閻志高的時期,太極拳都是能打的,那么即日的太極拳為何只能推而不及打人呢?
老拳譜太空洞,非到修煉至必定水平,不易領會。20世紀下半葉的太極拳名家中,除郝少如、閻志高的拳論堪稱經(jīng)典外,只有樂亶和鄭曼青的著作能做修煉的準繩了。近期吳文翰師叔又專門撰文引見鄭氏之著作。鄭曼青師長有云:?若問余四十年之心得,卻只有十二字,日:吞天之氣,接地之力,壽人以柔。?具體的練法,鄭師長的大作里都有詳論,值得故意者去鑒戒。
我在此要引見一些學者在各個修煉條理中的操縱辦法,也算是對那篇《太極拳十問》的增加吧。
第一層光陰:形正氣順。
有些自以為練的差未幾的人會說:這算什么光陰!到公園里看一看,就這光陰有幾個體能練到的,不是低頭貓腰,便是挺胸凸臀。練古代的還別瞧不起人家專業(yè)的競技武術,2007年的春節(jié)晚會上,最出彩的節(jié)目便是那幾位太極拳冠軍演出的《行云流水》。那應該是形正氣順的樣板,形正不光是一種美,并且形不正則氣不順。冠軍們接二連三地騰空二起腿和轉(zhuǎn)身騰空擺蓮,不光輕靈超脫,有滯空感,并且落地后氣不長出,面不改色,哪一位練古代的有這份光陰!競技活動員不練內(nèi)功,不練武術,更不練推手,幾年、十幾年就練一個形正氣順,就能出這么大的光陰。
何如不妨正形,竊以為吳圖南師長所說的:?松功之要,首在提舉,提舉愈高,著落愈速。?這幾句話最重要。所謂?提舉?者,與?虛領頂勁?有符合之處。太極拳要練出輕靈的光陰,務必要松,吳師長有云:?松功如高舉珠,悠然而斷,有如斷線珍珠,粒粒著落,如珠走盤,圓活反常,節(jié)節(jié)貫穿,魚貫而上,方顯天真而不遲滯。?凡練太極,只能打慢拳,不及打快拳者,皆是不得?虛領頂勁?之要領,更不知?提舉?之后松的滋味,還在那處自詡一套拳能打一個多小時,有多大的光陰呢!
那么?提舉?何如練呢?是不是用腦殼把肉體提起來,便是?提舉??笑話,你非把自己頂出個高血壓弗成!虛領頂勁時頭部的肌肉要絕對松開,百會穴只有松開了,本領?吞天之氣?。所謂?提?,是要提起?百勞?穴后背的那根筋,這根筋連著整個脊骨的各環(huán)節(jié),如能將這根筋提起,則脊椎各環(huán)節(jié)自然會成為被串起的珠子了。以前練太極拳或別的內(nèi)家拳者都先讓這根筋騰起來,有運用?肘會飛金晶?或?峨嵋十三樁?等辦法的,八卦掌的拉磨式也是擰筋出槽的最好辦法。
腰是太極拳行功的要害樞紐,先輩說:腰勁宜往下沉。何如沉法?命門要向后微微興起,尾閭向前向下找雙腳之涌泉,雙臀向腳后跟溜。腰勁沉好了,本領以丹田轉(zhuǎn)動滿身。有些練武式太極者,多將夾脊穴隆起,外傳與修煉斂氣入骨時的光陰相關,原來否則。腰和頂是太極拳形正的要害,形正本領氣順。
氣順之準則是調(diào)息,即丘處機先師所云:?使呼吸至根柢吸自外而內(nèi),呼之亦人內(nèi)。?吸氣自然,呼氣用意念降至丹田,有鑄劍者則降至會陰。
?
第二層光陰:丹田內(nèi)轉(zhuǎn)。
許多練家將此列為高妙光陰,原來否則。在正宗太極門內(nèi)這是基本,武式先要以五行功轉(zhuǎn)丹田。轉(zhuǎn)丹田有二個功效,一是把丹田活開,使之能納氣,此氣屬混元之氣,依然后天的有形之物,但他是修煉天資一氣的資本,具有通常根器的練拳者不或許一開始就進來到天資虛靈狀態(tài),因此先練出混元之氣是必經(jīng)的基本。二是培育以丹田運轉(zhuǎn)肢體的民俗,下丹田是內(nèi)家拳的中樞,有人說丹田是人的第二大腦,密宗修證出臍下四指有明點,能自賦頭腦。太極拳武術的最高地步是應物自然,而離形丹田則一概不及。
先要以意念扶引得氣,站太極樁,走太極步,再行功走架,吐納之氣,經(jīng)絡之氣聚合于丹田,逐漸而成氣丘,內(nèi)轉(zhuǎn)此氣丘而旋動脊柱和中脈,以內(nèi)動而外顯形成拳架,則可入內(nèi)家拳之方法矣。
第三層光陰:松彈抖炸。
想議定練太極拳用于武術者,務必不妨發(fā)勁,推手的光陰只可用于逐鹿游戲,推手的勁是長勁。而能用于太極拳武術的冷脆抖炸,只能議定抖大桿子和修煉秘傳的拳架取得。數(shù)十年來,筆者不停尋覓實用于武術的原傳太極拳架,至2007年,經(jīng)姜鐵森師長引見,才得識霍夢魁師長的嫡傳門生吳本萍師長,學到了武禹襄傳楊班侯的五十四式小架太極拳。聽老輩們講,陳青萍、楊露禪都曾傷過人,由武家借助政海的權勢幫他們擺平,因此武家兄弟得窺能傷人的拳法和練法。而陳楊兩家由拳致禍后,皆以能制人而不傷人的太極拳法示人,導致本日習太極拳者誤以為打手則是推手,推手便是太極拳的武術。吳圖南師長說的?太極拳推而不打?,與通常人性命相搏,恐怕時間一長就會自身難保,更況且與妙手過招,如吳公儀與白鶴門陳師長交戰(zhàn)時,其既不及制人又不及傷人,令眾人對太極拳大跌眼鏡。
古今中外能稱為拳法者,必有能傷人的光陰,所發(fā)之勁力必定要有殺傷力。少林等門派的殺傷力靠鐵砂掌、鐵拳功和鐵指功取得,而內(nèi)家拳則議定站樁、扶引和打坐及抖大桿子,修煉陰勁、抖擻勁等得之,以擊外而傷內(nèi)為主意。通過數(shù)年的修煉,雙臂在肌肉松開的狀態(tài)下,剎時即可陸續(xù)發(fā)出彈抖寸勁,互助拳架操練身法和步法,可用于武術,抖大桿子的具體練法可見拙著。周身炸勁的出現(xiàn)有賴于混元氣充裕之后,再通過大桿子光陰有成而取得。在實戰(zhàn)武術中,他方拳腳近身時,周身螺旋發(fā)力,這股炸勁能代開他方的打擊。
第四層光陰:綿延快打。
通常操練太極者,多有中定一勢,武式門內(nèi)陰陽相濟之時,也要靜上一靜,所謂?其靜如動,其動如靜?也!而古代的定勢練法,有點像瞬息的樁功,一勢要以過三五次呼吸才可。因此有人就將太極練的越來越慢,這是練法,無可厚非。但用準則需越練越快,內(nèi)氣鼓蕩,不及有一點間歇和停頓,武式小架、楊式小架、楊式長拳和吳式快拳均是云云。
先要把光陰練到內(nèi)氣鼓蕩,此氣仍非天資一炁,依然有形之混元氣,行于經(jīng)絡、臟腑,可助武術,并能抗擊打。真能內(nèi)氣鼓蕩,行功走架自然會越練越快,且每一發(fā)勁后,內(nèi)氣如抽絲般柔柔收束,能使拳勢繼續(xù)不散,意氣形綿綿無間如繞梁之音。關于拳架的選擇也很重要,早年我在輝璞師長門放學過吳式快拳,后在北京看法過楊式小架,其本事和步法之豐裕,給我的印象很深。至2007年,隨吳本萍師長習李啟軒傳的五十四式小架快拳后,才徹底領會太極拳原傳拳法的秘密。
李啟軒傳下的武禹襄老架,認真旋轉(zhuǎn)中脈和脊柱,使腰、腿、臂形成?背絲扣?,脫手成圈,行步滑動如風,發(fā)勁冷脆,特別適于武術。但卻特別難練,沒有十年純功者,絕對練不出味道。像祝大彤師長宣揚的那樣:不消練氣,不消練勁,不消腰,不下勢子,就用一個?松?,一個?空?,就能練出光陰,純屬異想天開,我想這是他為自己年青時由于沒下過光陰,沒有正式入過太極門,而杜撰出的獨門表面吧!
第五層光陰:中黃直透。
閔小艮師長鑒戒密宗的修煉辦法,而創(chuàng)?中黃直透?的中派丹法,我議定實踐發(fā)覺,?中黃直透?比運轉(zhuǎn)任督上脈更實用于太極拳的丹道修煉。許多練家以混元氣用意念導行于任督,會發(fā)生遺患??此迫莨鉄òl(fā),身寬體胖,原來多患消渴癥、高血壓,但中黃直透與密宗以修煉中脈為方法的辦法還紛歧樣,太極拳的內(nèi)動是先以四象轉(zhuǎn)動丹田,以中脈和脊柱為中軸旋轉(zhuǎn)啟發(fā)四肢,因此這種內(nèi)動很易買通三焦,許多人練太極拳一年左右就飯量大增,胃口洞開,這也正是太極拳不妨健身的最大特點,而這種特點注定了?中黃直透?比小周天更得當太極拳的內(nèi)功修煉。
近期有人撰文陳述?太極拳表面與藏密之三脈七輪學說?的相干,這不是穿鑿附會,而是兩大修證體系的一定符合。有人在太極拳行功走架者的身上假想出有九個珠子,由這九個珠子的旋轉(zhuǎn)形成了太極拳架,原來這與七輪內(nèi)轉(zhuǎn)而啟發(fā)周身行拳是一個原理。太極拳的?中黃直透?先要在陰蹺動怒,這與藏密拙火的修煉原理定是一樣的,不外太極拳的動怒靠的不是七支坐法,而是大江西派的太極樁功法。陰蹺動怒后即可漸化腹中氣丘的混元氣,使之轉(zhuǎn)化為天一真水,小腹會平復如少年,好似有減肥的效用,而內(nèi)臟及精力更面對著洗手不干前的熔煉。天一真水與密宗的?菩提月液?相似,這是后天轉(zhuǎn)天資的基礎,也是斂氣入骨的基本。
我曾撰寫過多篇太極拳內(nèi)功修煉的文章,多是些本人按先輩們的指點依古代丹道辦法修煉的心得,循規(guī)蹈矩并有利潤,但欲成長太極拳學,卻不及不博采眾家之長。上海有許多隱修太極功者,他們鑒戒20世紀初密宗高僧所傳的大指模心法,將太極拳修煉到了很高的地步,我們知道的只有樂家父子,原來再有許多。我的門生李舒在上海體院念書的五年時間就多有看法。
太極拳的九層功夫
第六層光陰:斂氣入骨。
郝少如師叔在其大作《武式太極拳》中論及?腰脊斂氣?:?兩肩松開,以意將氣下沉貼于背,由兩肩收于脊骨,斂于腰脊,謂之腰脊斂氣。?何謂腰脊?郝師叔有論日:?武式太極拳以個別脊椎脊骨為主弓,大椎與脊骨根上下兩頭為弓梢,腰脊(命門處)為弓把。?也便是說命門處為斂氣的竅要。命門確是?生命之根,天資之本?,但命門雖有壯陽益腎之效力,惋惜卻無法斂氣。能斂氣者首驗為?骨陽?,骨髓由溫而熱。本門秘傳的斂氣入骨之方法是尾閭骨,源于陳致虛先師所傳之內(nèi)赤心法。尾間骨中原有九竅,可吸納天一真水。
此一階段之動作,姜鐵森形立足體空如水管,且柔若無骨,氣血如水,而內(nèi)力如水之壓強,可隨拳架之改變,將氣血任意貫注。我之體驗:脊骨由下至上,先溫后熱,反面之皮膚會出疹子,紅且癢,或許接連很長一段時間。熱至指骨,上肢一動就會發(fā)出?骨鳴?,繼而如開水注入下肢,腳心會很熱,一年四序都有或許患上腳氣。以來肉體會喜涼怕熱,逐漸寒暑不侵。
樂幻智師長的兒子樂亶留住了八篇太極拳學方面的文章,此中談內(nèi)氣的開合和運轉(zhuǎn)都很具體,有形蓄意,而且以為中氣不妨像?車輪通常的旋轉(zhuǎn)中?,?便基礎上已是天資窄小后天的水平了?。竊以為此論不當,天資無形無象,不妨像?車輪通常的旋轉(zhuǎn)者最多也就練到了混元一氣的水平,離天資倘遠?,能?斂氣入骨?才是入天資的標記。先要將混元一氣化成無形無象的?天一真水?,天資色才可浸入尾閭九竅。關于混元氣我再說幾句,1989年我為先師王輝璞師長拍攝吳式太極拳講座時期,一天黃昏,師長讓我單獨去他貴寓,師長請出張三豐的自畫像和一本太極拳老譜讓我長了看法,然后聊?太極丹?的事兒,先師讓我摸他的小腹,果真有一個乒乓球巨細的器械在動,先師說:?這便是太極丹。?然后評釋道:?光陰越深,則球越小,王茂齋師祖的太極丹只有黃豆粒那么大,而楊禹廷老師的卻有花生米巨細。?即日想來,王師長的太極丹也是有形之物,屬后天混元氣天生,而能將其煉化得愈小則距天資越近矣!
拳架行至斂氣入骨階段,周身骨節(jié)均要抻開,拳勢伸張松放,注意動中求靜,身心如一,如能在前念無滅,后念未生之際行功走架,則后天轉(zhuǎn)天資成矣!
第七層光陰:一覺獨靈。
練至?中黃直透?,?人多發(fā)胖?:?至精是求者,其征有二,一則精力注重,而腹背皆干滑如臘肉,一則氣體健舉,而額顱皆肥澤如粉粢。是皆血脈盛行,應乎自然,內(nèi)充足而外安寧,犯而不校者也。?而?斂氣入骨?之后,人會練得瘦下來,造血干細胞的流量加大后不妨激活肉體中已經(jīng)虛弱的神經(jīng)編制,按《時輪密續(xù)》中的教法:人之氣脈,原來有72000條,從生下來后的五個月開始,每天壞死兩條?氣脈?,100年后,72000條氣脈就全部壞死。斂氣入骨之后則或許逆轉(zhuǎn)這種狀態(tài)。如能激活周身的氣脈,自然會發(fā)生?一覺獨靈?的效力。
光陰練到一覺獨靈的條理,行功走架會極輕靈。周身的?環(huán)節(jié)要松,皮毛要攻?,夏季站太極樁時,不妨看到胳膊上的汗毛豎了起來。1996年的秋天,我指導攝制組去長??h拍攝大型記錄片《人與海島》,白日采訪,晚上到海邊練功。打拳時身上出汗,招惹蚊子,每有蚊子落下,沾身能知,總是將身一抖,臺里隨行的弟兄們見我打拳的樣子都感觸可笑。站樁時,心如止水,發(fā)梢上落了蚊子也能知道。那年年關去了北京,訪問了幾位先輩,談起這些體悟,有先輩說:這是一覺獨靈的光陰。
太極拳的?一覺獨靈?光陰已進來到修心的條理,我1992年始知禪的味道,對太極拳大有輔益。假若不是逐日禪定半時,一覺獨靈的光陰也不會提前上身。此時看待消息的分別心驟減,不妨真正體悟到?動中有靜,靜中有動?。一趟拳能打很永劫間而忘記了時間的流逝,站樁時易入靜,定中得天資炁也很快。在肉體逐漸瘦下來后,會出現(xiàn)骨血離別,肌肉猶如是掛在了內(nèi)骨骼上,很松!在行拳走架時,肌肉好似已經(jīng)不住作用了。
第八層光陰:應物自然。
真正的松,是身心俱放下,不是用意念松到了。當時,肉體中的每一個細胞都能自己做主,局部就是整體,整體也可化入局部。武式門內(nèi)認真打手,搭手即打,真正的大眾,接辦時并不化,以肉體的自然感觸力,轉(zhuǎn)換角度未來勁打出,這種光陰用小腦去想、去判別已是徒勞,要在剎時仰仗皮毛的觸覺及神經(jīng)的感觸力而做出響應。相關于內(nèi)家拳先輩在不視、不知、不覺的狀態(tài)下將偷襲者打出去的傳說,也并非都是子虛烏有,我也有過體驗。有人評釋應物自然的光陰是,能在肉體被擊打的剎時,將體內(nèi)的真氣凝集在被擊收拾上,從而發(fā)生龐大的產(chǎn)生力。這種說法固然有點牽強,但好似也不妨說得通。
原來應物自然的光陰,圓滿是修心的結束。以唯識學而論,若如笛卡爾所說,?我思故我在?。則與太極拳及丹道和禪學的修煉體系類似,修心是將眼、耳、鼻、舌、身這前五識與第六認識離別,再將第六識與第七識末那識剝離,最后呈現(xiàn)出阿賴耶識,則成績大圓滿。長久在有時識的狀態(tài)下行拳走架、站樁和禪定,人的前五識就會由被迫的授受,轉(zhuǎn)化出自主認識就會,同時可以對客觀事物做出響應。至此條理,修煉者的整體認識就會?依止基礎識,五識隨緣起,或俱或不俱,如濤波依水?。固然距原本面主意剝現(xiàn)尚遠,但已進來應物自然的地步。行拳走架時,丹田區(qū)之四象已不再起驅(qū)行動用,周身也開始虛化,只有臍下明點在自轉(zhuǎn)而組合形成拳勢。
第九層光陰:虛空生化。
這應該是有形修煉之最高地步,無形無象,有時無欲,毫無一絲做作,拳勢不是出于手腳和肉體,而猶如是一泓清泉從內(nèi)心流出,這個心便是阿賴耶識。自有照像術問世以來,悉數(shù)名家的拳照都不及驗證出此等地步,唯有鄭曼青的?白鶴亮翅?不妨靠近這一條理。此地步是不松而松,不空而空的化境,身心已經(jīng)圓融,消息如一,表里如一。身心通透,表里無礙,猶如是一個影子在打拳,修煉者不知我在練拳,依然拳在練我,逐漸不知拳,不知我。
有幾個題目再借此談幾點見解。如今練太極拳的人越來越多,上世紀80年月我在小河沿和魯迅兒童公園練功時,不光有松鼠放戈,晚上再有貓頭鷹夜行,如今什么都沒有了,只剩下人了。這么多練太極拳的人,此中大局部是為了健身,太極拳也確有扶正祛邪的作用。但太極拳的真光陰絕不是四五十歲的人能練出來的,以前老先輩說:二十歲多學點,三四十歲多練點,五六十歲多養(yǎng)點。年齡已經(jīng)到了四五十歲了才想起學太極拳,有了點理解,就著書立說,乃至否認古代表面和古代練法,好似有點螳螂擋車!何況他們的這些表面通常因而階段性的體驗替換了修煉的全經(jīng)過,以偏代全險些成了今世太極拳表面的特點。
其一是作甚太極拳的原動點,有人說是肉體的力作用于腳鐲,那么肉體內(nèi)動的原點又在那里?有的人以命門兩側(cè)的腎球為原動點,這應該是源于王培生的?六球功?表面,惋惜雙腎球位于中心線偏后,執(zhí)意于此,行拳走架時一定前傾,于是不免讓人說:?低頭貓腰學藝不高。?原來丹田是一個整體太極球,內(nèi)含水四象陰陽,武式門鑒戒王宗岳拳論及丹道表面,而創(chuàng)四象內(nèi)轉(zhuǎn)和外運五行的內(nèi)功心法,通過一百多年的修煉實踐,得到的驗證是:可作為總共內(nèi)家光陰修煉的竅要。
其二是妄談?松?和?空?,松是太極內(nèi)功修煉至必定火候而出現(xiàn)的以內(nèi)攝外的表象,并非刻意求得。習拳之初不緊則為松,這是家?guī)熭x璞的教言,內(nèi)功有成后,周身有一處不松就不及發(fā)勁,才始知松的滋味。以意求松,非是真松,豈不知有形蓄意皆為假的原理!?空?更弗成妄談,伸手摸人摸個空,不外是人家身上有化勁,沾上就走,并非是他的肉體真的練空了。真能將肉體練空的光陰不是太極拳,有大指模的凈幻身和大圓滿的虹身訣竅,內(nèi)丹修煉到極致也可到達這種地步,那是真的改形換質(zhì)的?空?了。
其三是夸大推手的功效,推手不外是一種游戲,這種游戲看待升高肌膚的聽覺和重心的穩(wěn)固性有益處,但應對真打?qū)崙?zhàn)的搏擊則無能為力。不信就找那些練拳擊和散打的小孩童試一試,別以為你年齡大了人家不敢打你,別忘了初生牛犢不怕虎。
真能將太極拳的光陰練到?虛空生化?的地步,會出現(xiàn)?三易?的形象,面如潤玉,鶴白童顏,或能練到青發(fā)童顏,乃至落齒重生。像鄭曼青的拳照就有一種由由然,體不堪衣的感觸,那是真正的松,一種表里無礙的圓融,一種恍兮惚兮的地步。
by 盛克琦
[ 導讀 ]道教內(nèi)丹流派眾多,大略可以分為南、北、中、東、西五大流派。西派,是道教內(nèi)丹諸流派中的一個重要流派,開創(chuàng)於清朝中葉,匯合了東華,文始二派的丹法精華,傳承不衰。
靜里乾坤大,壺中日月長。
——大江西派丹法蟄龍睡功探要
一、丹家修煉的方便法門
道家傳統(tǒng)內(nèi)丹功的基本要求是“致虛極,守靜篤”,然後“以觀其復”,才能進入到“還丹”、“結丹”、“金液還丹”等層次。
做為現(xiàn)代人,工作繁忙,生活節(jié)奏非??欤茈y做到專事靜功。在傳統(tǒng)丹學體系中的“睡功”,為現(xiàn)代人開創(chuàng)了一個大方便法門。
人三分之一時間在睡覺“睡功”的核心在於睡,以睡做功,以功為睡,充分利用了每個人都必須睡眠休息的生理特性。一般人平均每天睡眠8小時,一生中有1/3的時間是在睡眠中度過,這是多麼寶貴而充裕的時間呀!做為每一位煉功者,都應把握住這個大好時機,莫讓其白白浪廢。
小龍女睡覺同時練功
二、西派睡功 祖祖相承
“睡功”源遠流長,她產(chǎn)生於人類的社會勞動實踐中,在勞動疲勞後,必須睡眠休息,以恢復體力和精神。在不斷的睡眠休息和勞動實踐中,提煉精華總結訣竅,終而發(fā)展成為“睡功”,因此說“睡功”的傳承甚古。
孔子曾說“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即是“睡功”。以睡功修煉而著名者,當首推華山隱士陳摶(872-989),曾高臥華山,一睡數(shù)日不起,後竟於睡中得道。陳摶傳道於火龍,火龍傳于張三豐,并作《蟄龍吟》以表之,中曰:“圖南(即陳摶)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豐仙?!?br>
華山隱士陳摶夢中得道
西派初祖李涵虛(西月)曾在“峨眉山遇呂祖(呂巖)、豐祖(張三豐)於禪院,密付本音”(清李道山《李涵虛真人小傳》)。
民國 海印子徐頌堯在《天樂集》中也講:“涵虛真人初遇三豐仙師,次遇純陽道祖,匯文始、東華兩派之心傳,道成創(chuàng)立大江西派?!逼鋷煶性戳鳛閺埲S→李涵虛→吳天秩→汪東亭→魏堯(則之)、徐頌堯(海印子)、蔡潛谷→陳毓照。故陳摶蟄龍睡功,于西派祖祖相承,密不示人耳。
三、睡功也是“定”功
雖云“睡功”,實為內(nèi)丹法訣,假借睡臥之中修煉內(nèi)丹耳,丹書所謂“借假修真”。因此,內(nèi)丹學理論就是睡功原理。
徐頌堯在《天樂集》中云:“予參汪師(汪東亭)首尾四年,蒙師一再傳授,知西派相承要旨,乃在大定真空。其馀返還口訣、火候細微,皆大定真空之馀緒”。故“大定真空之妙旨,乃文始、東華兩派之肯綮,九還七返之玄要也”。
宋 張紫陽在《青華秘文》中說:“靜中行火候,定里結還丹”。
宋 白玉蟾在《玄關顯秘論》中也說:“采精神以為藥,取靜定以為火。以靜定之火,而煉精神之藥,則成金液大還丹”。
元 李道純在《中和集》中說:“藥物只於無里取,大丹全在定中燒”。
體真山人汪東亭也講:“丹法攝歸一定字,所謂至簡至易之道也”(《體真山人丹訣語錄》,徐頌堯輯。)。
因此,修煉內(nèi)丹的方法無他,只是一“定”之功,能“定”則金丹不求而可致也?!八迸c“定”極為相似?!八敝袩o思無慮,“定”境混混沌沌,故稱“睡”為“相似定”。于睡中依法修持,自然能生出“定”功,進而可以“陽生藥產(chǎn)、采取煉丹”,其法甚易,其效甚速。
普通內(nèi)丹修煉之士每稱“睡”為“睡魔”,靜功之中惟恐昏沉睡去,終宵打坐,強忍不睡,稱之為“斬睡魔”。殊不知,睡眠是每個人的生理特性,若強行終夜不睡,違反生理規(guī)律,使神經(jīng)調(diào)節(jié)系統(tǒng)發(fā)生錯亂,反惹睡魔,流弊百出(靜功深厚者,不在此列)。先天大道,無為自然。故丹家大德,以睡煉睡,轉(zhuǎn)識成智,漸生定境,睡魔不斬而自斬之,以神足不思睡耳。起初做功,能迅速睡去,就是效驗。得“定”最易,所以丹家又稱“睡”是“大定真空”的前奏。
四、睡功臥式
睡功采用臥式,與平時睡眠基本相同,因篇幅所限,不作詳述。又張三豐在《蟄龍法跋》中說:“《隨》之《象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處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以神入氣穴,坐臥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頭眠哉?”
行住坐臥皆有“睡功”
因此說,行?。ㄕ荆┳P皆有“睡功”?!八Α逼鋵嵕褪恰白Α?。此“坐功”并非專是指盤膝靜坐的功夫?!白弊质嵌叭恕弊謴摹巴痢?,是“二人”坐一“土”之象?!岸恕本褪恰靶南ⅰ薄ⅰ吧駳狻?;“土”則是中央戊己土釜,西派謂之“身外虛空一著”。“坐”功就是“心息依虛”口訣。
所以真正坐功,在於神氣是否真正在中央土釜中結合,而不在於姿勢上的過分講究。若是終日枯坐,心息不依,神馳氣亂,不足以言“坐”功。即是張三豐所謂“以神入氣穴,坐臥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頭眠哉?”
五、睡丹功訣
睡丹總訣:“心息相依,大定真空”。
道教學者陳攖寧先生(1880-1969)最欽仰陳摶(希夷)一派丹法,認為希夷派的要旨在“守中抱一,心息相依”八個字,確是真知灼見。
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說:“凝神調(diào)息,調(diào)息凝神,八個字就是下手工夫,須一片做去,分層次而不斷乃可”。
徐海印在《天樂集》中也說:“昔以因緣,得遇汪師(汪東亭),指示心息相依法門,方知玄宗確有真?zhèn)鳌薄?br>
李涵虛在《道竅談》中也講:“調(diào)息之法自調(diào)心始,凝神之法自調(diào)息始?!?br>
因此,修功總訣就是將調(diào)心和調(diào)息有機的結合在一起,以心調(diào)息,以息攝心,總名為“心息相依”。心息相依交抱,性命自然相融矣。
(一)第一口訣:“心息相依,神定虛空”。
放松身體,靜臥在床上,將自己的心念和意識集中守住“身外虛空”之中--鼻孔外方圓徑寸之地。此處是修煉上乘丹法的“玄關一竅”,又名“玄牝之門”,異名很多,不勝枚舉,是古人千金不傳之秘。
意內(nèi)守“身外虛空”之虛境,目內(nèi)照“身外虛空”中呼吸來往之氣,耳內(nèi)聽“身外虛空”中呼吸之細聲。意守、目照、耳聽,三位一體,俱屬於心;“身外虛空”中往來的呼吸,謂之息。心念與呼吸相依交抱,綿綿不絕,纏扭不斷,故謂“心息相依”。鼻孔外虛空徑寸之地,不著色身,虛靈一竅,心念冥合於此處,是為“神定虛空”。修煉之道,以“神定虛空”為目的,“心息相依”是手段。心神一離虛空,雜念襲來,即用“心息相依”的“降龍”手段將“元神真意”牽回,如“青龍劍”將雜念斬斷,心神始終靜守不離於“身外虛空”。
首先要做到斬斷雜念
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云:“調(diào)息須以後天呼吸,尋真人呼吸之處。古云:‘後天呼吸起微風,引起真人呼吸功’。然調(diào)後天呼吸,須任他自調(diào),方能調(diào)起先天呼吸,我惟致虛守靜而已。照此進功,筑基可翹足而至,不必百日也?!?br>
李涵虛在《道竅談》中云:“凝神之際,務要與息相依,毋以神逐于息,毋以神運息。逐息則神散,運息則神搖。只要息息動湯,任其天然,隨其自然,斯其神愈覺凝然?!?br>
又說:“蓋其存神於虛,則內(nèi)息方有。所以,息戀神而住,神依息而留。神息兩平,若存若亡,不知神之為息,息之為神也?!?br>
體真山人汪東亭也講:“丹書說來說去,不出一個心息相依。起初須知微息之出入,在外面虛空中悠揚宛轉(zhuǎn)如游龍。片刻之後,即可放下(心念),順其自然。若有雜念來,再心息相依,之後再把心放下,自然心靜而得沖和之效。不知放下(心念),便往往做成以心逐息,則壞矣?!保ā扼w真山人丹訣語錄》)
(二)第二口訣:心息相忘,神氣合一。
先天大道,神氣合一。神無影,氣無形,故神不可見,寄之於心;氣不可得,求之於息。
神氣寓居於心息之內(nèi),心息是神氣的寓所。欲將神氣合一,必先將心息相依。心息,在丹經(jīng)中喻為“龍虎”。丹經(jīng)謂“龍情纏綿,虎性猙獰”,不過喻心息的燥動不寧。所謂“降龍伏虎”,就是降伏心息,其功訣不外乎“心息相依”。又有“驅(qū)龍就虎”者,即是以心去與息相依?;ⅲㄏⅲo情,龍(心)有意,必用有意的心主動地去與息妙合,方為合法。
以心調(diào)息,以息制心,心息相互鉗制相依於“身外虛空”之中。心因息調(diào)而漸靜,息因心靜而漸平。蓋此僅能降伏思慮,平心靜氣,尚不能達到“神氣合一”。惟有不去做有為的“心息相依”,放下有為的意識,不再去主動的調(diào)動,一任自呼自吸,闔辟自然,才能過渡到“心息相忘”。將心息忘掉,不知心息的存在,惟融合於一片虛空之中,身心與虛空合一?;煦缈胀畠?nèi),自由無束之中,心息才得到真正的相依,神入氣中,氣包神外,神氣才能相融合一。“心息相忘”,仍然屬於“心息相依”,惟前是“有為法”,此屬“無為法”耳。
只有“心息相忘”(後天心息),心息才能真正相依(先天心息),神氣才得合一。所以,“心息相忘”是“心息相依”的深層階段,是至關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是能否進入“睡鄉(xiāng)”,以及“大定真空”的關鍵,也是“陽生藥產(chǎn)”、“烹藥煉丹”的秘機。有修煉靜功多年者,尚不能“陽生藥產(chǎn)”,均以不能味此理耳。
心息相忘,神氣合一
張紫陽在《青華秘文》中云:“吾本無他術,為能定心故?!庇衷疲骸澳莒o則金丹可坐而致也?!?br>
白玉蟾《玄關顯秘論》云:“忘形以養(yǎng)氣,忘氣以養(yǎng)神,忘神以養(yǎng)虛。只此忘之一字,如能味此理,就於忘之一字上做工夫,可入大道之淵微,奪自然之妙用,立丹基於頃刻,運造化於一身也?!?br>
張三豐在《道言淺近》中說:“以虛空為藏心之所,以昏默為息神之鄉(xiāng),三番兩次,澄之又澄,忽然神息相忘,神氣融合,不覺恍然陽生,而人如醉矣。”
汪東亭也講:“心息相依之功夫純熟,必轉(zhuǎn)入心息相忘,方能入定。倘不能心息相忘,即不能入定,故此忘字最重要。入睡乃相依最初效驗,但茍心息不能兩忘,即不能入睡。睡尚不能,況定乎?”
(三)第三口訣:恍然而睡,大定前奏。
定境,混混沌沌;睡鄉(xiāng),無思無慮。睡與定極為相似,故稱睡為“相似定”。所以,睡是定的前奏,睡功不離定訣。
“心息相依”純熟,必須轉(zhuǎn)入“心息相忘”,於空忘之中,不知不覺之內(nèi),恍惚間自然睡去。睡於“心息相忘”中產(chǎn)生,能睡熟就是“心息相忘”的最初效驗。若能迅速睡去,則去“定”境不遠矣。故此“心息相依”法門,是古今修煉之真功,是最簡易、最高效的微妙法門,是踏破鐵鞋無處覓,萬兩黃金無處買的修真秘訣。
凡初做心息相依,若能勿忘勿助,綿綿若存,片刻之久,心息兩忘,即能自然睡去。一覺醒來,百骸調(diào)理,氣血融和,精神舒暢,其妙難以形容。若工夫稍進,自然由睡而轉(zhuǎn)為入定,睡是定的嚆矢,定從睡中產(chǎn)生。初學有睡無定,久修則有定無睡,終則定就是睡,睡就是定,睡定無異矣。故能睡著就是效驗,能自然速睡尤妙。禪客坐禪,惟恐其睡;玄宗心息相依,惟恐其不睡。善煉睡者,睡而不睡,不睡而睡,功夫自然不斷得到提高。若熬夜守更,反惹睡魔。
《參同契》中云:“寢寐常相抱,覺悟候存亡?!奔词舅咧校市什幻?,漸趨“大定真空”,待承妙有真陽,先天一炁,自虛無中來。
六、睡功效驗
睡功的核心就是“心息相依”法門,確是古今真仙修煉真功,是最圓融、簡易、高效的微妙法門。是踏破鐵鞋無覓處,萬兩黃金無處買的修真秘訣,切勿等閑視之。如若不信,不妨一試,親自做做,當可自得答案。今將睡功效驗,略舉如下:
(一)悠然速睡
普通人睡前思前想後,輾轉(zhuǎn)難眠。修煉睡功,心息相依漸而相忘,恍然間不覺睡去。初做相依功夫時間稍長,待純熟之後,數(shù)次呼吸之間即能心息相忘,自然睡去,則去"大定"不遠矣。
(二)睡中無夢
普通睡眠,會經(jīng)歷淺睡階段,大腦皮層活躍,夢境紛起,干擾睡眠,影響睡眠的品質(zhì),次日或有頭昏腦脹、疲勞之感。睡功則以速睡為宗旨,超過淺睡階段,直入深層睡眠,自然無夢境干擾,確保了睡眠的品質(zhì),一覺到天明。醒來百脈調(diào)理,精神舒暢。
(三)感陰攝陽
常人夜間睡熟,至靜極之時只能感招天地之真陰,作為次日精神的張本。若以心息相依而獲睡,以我心息之和感招天地之和,天人合發(fā),則真陰、真陽能同時感招,其為利益,豈有量哉。
修煉睡功可同時感招真陰真陽
(四)防疾祛病
身中疾病,多因呼吸氣結,神氣不調(diào),導致氣血阻滯所致。心息相依,氣息平和,先天真陽一到,全身酥軟快樂,氣血疏暢,疾病自去矣。天天做功,日日感招真陽,則全年無疾痛之苦。
七、睡功古訣舉要
(一)陳希夷《蟄龍法》
龍歸元海,陽潛于陰。人曰蟄龍,我卻蟄心。
默藏其用,息之深深。白云高臥,世無知音。
(二)陳希夷贈金勵君《睡詩》
常人無所重,惟睡乃為重。舉世皆為息,魂離神不動。覺來無所知,貪求心愈濃。
堪笑塵中人,不知夢是夢。至人本無夢,其夢本游仙。真人本無睡,睡則浮云煙。
爐里近為藥,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里,人間第一玄。
(三)呂祖《詠蟄龍法》
高臥終南萬慮空,睡仙長臥白云中。夢魂暗入陰陽竅,呼吸潛施造化功。
真訣誰知藏混沌,道人先要學癡聾。華山處士留眠法,今與倡明醒眾公。
(四)張三豐《蟄龍吟》
睡神仙,睡神仙,石根高臥忘其年,三光沉淪性自圓。氣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
莫散亂,須安恬,溫養(yǎng)得汞性兒圓,等待他鉛花兒現(xiàn)。無走失,有防閑;
真火候,運中間。行七返,不艱難;煉九還,何嗟嘆。靜觀龍虎戰(zhàn)場戰(zhàn),暗把陰陽顛倒顛。
人言我是蒙朧漢,我卻眠兮眠未眠。學就了,真臥禪。養(yǎng)成了,真胎元。臥龍一起便升天。
此蟄法,是誰傳?曲肱而枕自尼山,樂在其中無人諳。五龍飛躍出深潭,天將此法傳圖南。
圖南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張豐仙。
人言我是蒙朧漢,我卻眠兮眠未眠
(五)張三豐《漁父詞》
蟄龍無聲且有聲,聲聲說與內(nèi)心聽。神默默,氣冥冥,蟄龍雖睡睡還醒。
(六)張三豐《蟄龍法跋》
或言希夷先生別有睡訣傳世,其所傳皆偽書也?!峨S》之《象詞》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br>
夫不曰向晦宴息,而曰入宴息者,其妙處正在“入”字,入即睡法也。
以神入氣穴,坐臥皆有睡功,又何必高枕石頭眠哉?讀三十二字,蓋使人豁然大悟。
呂翁表而出之,其慈悲之心,即糾謬之心也。張全一跋,時寓終南山。
(七)白玉蟾詩
白云深處學陳摶,一枕清風天地寬。月色似催人早起,泉聲不放客安眠。
甫能蝴蝶登天去,又被杜鵑驚夢殘。開眼半窗紅日爛,直疑道士夜煉丹。
(八)李道純《滿江紅》
好睡家風,別有個,睡眠三昧。但睡里心誠,睡中澄意。睡法即能知旨趣,便於睡里調(diào)神氣。
這睡功消息,睡安禪,少人為。身雖眠,性不昧;目雖垂,內(nèi)不閉。向熟睡中間,穩(wěn)帖帖地。
一枕清風涼徹骨,夢於物外閑游戲。覺來時,身在廣寒宮,抱蟾睡。
注:
①肯綮:筋骨結合的地方;緊要的地方。綮音qìng.
②嚆矢:響箭,喻先聲。
③尼山:指孔子。
④張全一:即張三豐,豐翁名號頗多,此其一也。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688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菜根譚》:閑中不放過,忙處有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