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鄉(xiāng)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殿試第一稱狀元。三元及第指的是科舉時代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都是第一名。
我國古代的科舉制度歷經(jīng)改革,到明清時期形成了最為正規(guī)的科舉程序。以清朝為例,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三級。
鄉(xiāng)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舉行一次,又稱為大比,由于在秋季舉行,所以又稱為秋闈,要參加秋闈的人需要先通過童試,參加童試的人稱為“童生”,通過考試后稱為生員,又稱為庠生,俗稱秀才。成為秀才才能參加鄉(xiāng)試,通過鄉(xiāng)試后稱為舉人,舉人中的第一名稱為解元。
會試一般在鄉(xiāng)試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禮部舉行,所以會試又稱為春闈。參加會試的是通過鄉(xiāng)試的舉人,通過會試的稱為貢士,第一名稱為會元。
殿試是皇帝主試的考試,考策問。參加殿試的是通過會試的貢士,通過后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
在鄉(xiāng)試、會試、殿試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連續(xù)考取解元、會元、狀元,被稱為“三元及第”,也稱“連中三元”。
三元及第有哪些人?
我國歷史上獲“三元及第”殊榮的至少有16人。
唐
崔元翰河北定州人(公元729—795年)
張又新深州陸澤人(生卒不詳)
武翊黃字坤輿,官大理卿。工正書,長慶元年(八二一)白居易所撰唐張誠碑,為其所畫?!短茣紫嗍老当怼贰ⅰ督鹗洝贰8x為解頭,及第為狀頭,宏詞為敕頭,時號武氏三頭,生卒不詳。史上記錄其人其事甚少,然此人確系“連中三元”,吾在這里為其正名。
兩宋
孫何蔡州汝陽人(公元961一1004年)
王曾山東益都人(公元978—1038年)
宋庠湖北安陸人(公元996—1069年)
楊置安徽合肥人(公元1014一1042年)
馮京廣西宜州龍水人(公元1021—1094年)
王巖叟山東臨清人(公元1061年明經(jīng)及第)
金
孟宗獻河南開封人(生卒不詳),字友之,號虛靜居士,金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狀元。
元
王宗哲河北無極人(生卒不詳)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狀元。授翰林國史院修撰。
明
黃觀安徽貴池(1364—1402)(連中六元)
李騏,福建長樂人(1378—1425)。永樂十五年福建解元,永樂十六年會元、狀元。
商輅浙江淳安人(公元1414—1486年)(1435年鄉(xiāng)試第一,之后屢試不中,10年后會試第一,繼而殿試第一,為明英宗正統(tǒng)十年乙丑科狀元。嚴(yán)格地說商輅不能稱之為“三元及第”,而應(yīng)該叫做“獨中三元”。)
清
錢棨江蘇蘇州人(1734—1799)。乾隆辛丑一甲一名進士,狀元,授修撰。28歲以縣、府、院試三個第一考上秀才。乾隆四十四年鄉(xiāng)試考中第一名解元;公元1781年進京會試,得中第一名會元;同年緊接著在殿試中,又摘得狀元桂冠,從而成為清代第一位連中三元的狀元
陳繼昌廣西臨桂人(1791—1849)。原名守睿,字哲臣,號蓮史。生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卒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清嘉慶二十五年(1820)狀元。授職翰林院修撰。由于陳繼昌抱病應(yīng)殿試而連中“三元”(解元、會元、狀元)聲名大振。察考又得第一,故又有“三元及第”之稱。他是中國科舉史最后一位“三元”狀元。。
此外,歷史上也出過四位“武三元”。
其一是明朝嘉靖年間的尹鳳,連中武科三元,官拜參將,輔俞大猷在福建、浙江沿海的抗倭戰(zhàn)爭中屢建戰(zhàn)功。今存南京“三元巷”以示紀(jì)念。
其二是明朝萬歷年間,浙江永嘉人王名世,連中武科三元,官授錦衣衛(wèi)千戶。他博通經(jīng)史,工詩善書,時人稱其武藝、詩詞、書法為“三絕”。尤其值得稱道的是他秉性剛介,不媚權(quán)貴,頗有直道君子之風(fēng)。
其三是清朝順治年間,也是浙江人王玉璧,連中武科三元。此人在明末曾參加武秀才考試,射箭第一,號稱“神射手”,故人們贊其為“武四元”。他雖是武士出身,但手不釋卷,文筆斐然,也有文武全才之譽。
其四是清朝乾隆年間顧麟,曾中乾隆壬申榜順天鄉(xiāng)試解元,后連捷為甲戌科會元。乾隆十九年九月,顧麟又在天下數(shù)以百計的貢士中獨占鰲頭,中武狀元,授頭等侍衛(wèi)。
三元指解元、會元、狀元這三種稱呼,或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的合稱。
一:三元指的是解元、會元、狀元這三種稱呼,
可以組成連中三元或三元及第等詞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如果是連續(xù)考的鄉(xiāng)試、會試、殿試,而三次都是第一名的話,就叫連中三元。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制度從隋朝開始,到清朝廢止。在明清時期的時候,科舉分為鄉(xiāng)試、會試、殿試,鄉(xiāng)試第一名為解元;會試為禮部舉辦的,第一名為會元;殿試為皇帝親考,第一名為狀元。
二:三元是.上元節(jié)、中元節(jié)、下元節(jié)的合稱。
1、上元節(jié):即元宵節(jié),又稱小正月、元夕或燈節(jié),時間為每年農(nóng)歷正月十五。正月是農(nóng)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因此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根據(jù)道教“三元”的說法,正月十五又稱為"上元節(jié)”。元宵節(jié)習(xí)俗自古以來就以熱烈喜慶的觀燈習(xí)俗為主。
2、中元節(jié):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祭祖節(jié),佛教則稱為盂蘭盆節(jié)。節(jié)日習(xí)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
3、下元節(jié):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為農(nóng)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
中國古代的科舉制度中,有13人能夠連中三元,他們分別是他們是:
★唐朝的張又新 、準(zhǔn)元翰;
★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若叟、馮京;
★金朝的孟宋獻;
★元朝的王崇哲;
★明朝的商輅;
★清朝的錢檠和陳繼昌。
連中三元的三元是指鄉(xiāng)試解元、會試會元、殿試狀元。
科舉制改善了之前的用人制度,徹底打破血緣世襲關(guān)系和世族的壟斷;“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會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但后期從內(nèi)容到形式嚴(yán)重束縛了應(yīng)考者,使許多人不講求實際學(xué)問,束縛思想。
擴展資料:
連中三元是中國古代科舉制度中讀書人的最高榮譽。
文臣之中有14人大三元及第,他們分別是唐朝的張又新、崔元翰;宋朝的孫何、王曾、宋庠、楊置、王巖叟、馮京;金朝的孟宋獻;元朝的王宗哲;明朝的黃觀、商輅以及清朝的錢棨、陳繼昌。其中黃觀和錢棨是六元及第,黃觀連中六元。
參考資料:-三元(科舉名詞)
-科舉制度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694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