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詩歌創(chuàng)作中經常出現(xiàn)對“古人”的向往,“古人”常常寄托了魏晉人理想的精神境界,在復古、懷古中尋求他們的精神慰藉,特別是道家、玄學的自然境界更是成為其中重要的內涵,如阮籍《詠懷詩》中赤松、王喬、羨門等往古的神仙形象,嵇康《高士傳》對古來具“守道順性”的高士的推崇。兩晉詩歌的懷古大多是道家玄學理想境界的象征,這也說明魏晉詩歌的“復古”與玄學是具有密切關系的。陶淵明集中地體現(xiàn)了這一點。陶淵明的詩歌充滿了一種對往古的理想性重建,復古、懷古成為陶淵明詩歌一個重要的主題,而這一點與陶淵明的“自然”思想是密切相關的。01在懷古中尋求精神寄托陶淵明對自然真樸的狀態(tài)遭到破壞、異化的感受與阮籍、嵇康極為相似,其詩歌所說的“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黃唐莫逮,慨獨在余”、“真風告逝,大偽斯興”與阮籍《詠懷詩》“何為混沌氏,倏忽體貌隳”表現(xiàn)的乃是相同的感嘆??梢娞諟Y明與阮、嵇一樣,其懷古實源于對現(xiàn)實深刻的不滿,因此在懷古中尋求精神寄托,《勸農》詩云:“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蹦欠N抱樸含真的上古時代即是陶淵明的理想之境。陶淵明所懷之古人非常多,有圣主明君、哲人賢士、隱士、樂道的貧士、奇士等,大抵可分為儒家和道家兩類,像《詠貧士詩七首》大多是一些固守窮節(jié)的儒家君子形象,陶淵明從這些固守窮節(jié)的隱士中得到鼓勵,去堅守隱居求志的生活,如其詩云:“何以慰吾懷,賴古多此賢”,“誰云固窮難,邈哉此前修?!钡諟Y明所思的古人中更多的是一些帶有道家色彩的人物,如伏羲、神農、黃帝這些上古高士,還有如伯夷、叔齊、長沮、桀溺、植杖翁、於陵仲子、商山四皓等隱士。儒家式的“古人”使陶淵明得到了精神上的激勵,而道家色彩的那些高士則體現(xiàn)了陶淵明理想中的自然的生活境界。伏羲、神農、黃帝這些邈古往圣大多是儒家所未言及的,劉恕《資治通鑒外紀》云:“孔子時未有言三皇五帝?!倍L沮、桀溺、植杖翁等雖出自《論語》,但卻是孔子所反對的人物,孔子認為“鳥獸不可與同群”。而道家向往的上古純樸的生活卻恰恰是要與鳥獸和諧相處的,如《莊子·馬蹄》描繪的“至德之世”是:“其行填填,其視顛顛。當是時也,山無蹊隧,澤無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鄉(xiāng),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系羈而游,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并。惡乎知君子小人哉!同乎無知,其德不離;同乎無欲,是謂素樸。樸而民性得矣。”從這一點來講,陶淵明的懷古思想淵源的確更多是受到道家、玄學的影響,甚至孔子等一些儒家人物在陶淵明的詩歌中也被道家化了,如《飲酒》其二十:“羲農去我久,舉世少復真。汲汲魯中叟,彌縫使其淳?!敝熳郧濉短赵姷纳疃取氛f:“‘真’與‘淳’都不見于《論語》?!薄啊妗c‘淳’都是道家的觀念,而陶淵明卻將‘復真’、‘還淳’的使命加在孔子身上,此所謂孔子學說的道家化,正是當時的趨勢。所以陶詩里主要思想實在還是道家?!边@也是魏晉以來復古思潮的結果。
02隱居躬耕最接近于理想生活兩晉以來,詩歌中的懷古往往帶有顯著的道家色彩,特別是玄言詩中的懷古形象,更是玄理之境的象征,如張翼《詠懷詩》:“相忘東溟里,何晞西潮津。我崇道無廢,長謠想羲人?!睂O綽《秋日詩》:“澹然古懷心,濠上豈伊遙。”孫嗣《蘭亭詩》:“望巖懷逸許,臨流想奇莊。誰云真風絕,千載挹余芳。”袁嶠之《蘭亭詩》:“四眺華林茂,俯仰晴川渙。激水流芳醪,豁爾累心散。遐想逸民軌,遺風良可玩。古人詠舞雩,今也同斯嘆?!蓖趸罩短m亭詩》:“先師有冥藏,安用羈世羅。未若保沖真,齊契箕山阿。”這些詩中羲唐、齊契、老彭等古人,其實都是道家玄學理想境界的象征,這是兩晉玄風影響下懷古的基本內涵。陶淵明詩歌的懷古主題也受到玄學的這種懷古顯著的影響,所以其懷古也多此類人物,而其理想中的樸素真淳的上古也主要源于道家的描述,如《勸農》詩云:“悠悠上古,厥初生民。傲然自足,抱樸含真?!睒恪⒄娼允堑兰业姆懂?,《老子》第十九章:“見素抱樸,少私寡欲?!薄肚f子·漁父》:“真者,所以受于天也,自然不可易也。故圣人法天貴真,不拘于俗?!庇帧肚锼罚骸盁o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失,是為反其真?!碧諟Y明的懷古即是以此為基本內涵的,如《戊申歲六月中遇火詩》:總發(fā)抱孤介,奄出四十年。形跡隨化往,靈府獨長閑。貞剛自有質,玉石乃非堅。仰想東戶時,余糧宿中田。鼓腹無所思,朝起暮歸眠。既已不遇茲,且遂灌西園。《淮南子·繆稱訓》:“昔東戶季子之世,道路不拾遺,耒耜、余糧宿諸畮首?!备哒T注:“東戶季子,古之人君。”又《莊子·馬蹄》:“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為,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游,民能以此矣?!睎|戶、赫胥正是陶淵明理想中的淳樸的上古時代,結語雖然云“不遇茲”,但在陶淵明看來,隱居躬耕實是最接近于這種理想生活的方法,其《與子儼等疏》自敘其生活云:“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這種“羲皇之想”就是在田園生活中生發(fā)出來并感受到的,所以陶詩的懷古又常與田園生活相結合,使其懷古的理想又具有現(xiàn)實的真味,這是陶詩的懷古與玄言詩人觀念化的懷古重要的區(qū)別。《桃花源記》其實就是陶淵明懷古理想與田園生活實踐相結合而創(chuàng)造出來的,沈德潛《古詩源》評《桃花源記》云:“此即羲皇之想也,必辨其有無,殊為多事。”正是在隱居躬耕的田園生活中興發(fā)并體會到“羲皇”之本質,所以陶淵明對所懷之古人有更切實的理解,這使其懷古帶有現(xiàn)實的真味和理性的認識,如《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詩二首》其一:“在昔聞南畝,當年竟未踐。屢空既有人,春興豈自免?夙晨裝吾駕,啟途情已緬。鳥哢歡新節(jié),泠風送余善。寒草被荒蹊,地為罕人遠。是以植杖翁,悠然不復返。即理愧通識,所保詎乃淺?”“南畝”人跡罕至正是適于遁世隱居之所,陶淵明在此體會到了“荷蓧丈人”悠然自得之心,這更使其隱逸躬耕之心得到了進一步的確證,他在懷古與現(xiàn)實中建立了聯(lián)系,因此田園、隱居也就成了其懷古之想的實踐方式,他在其中保全了其真淳樸素的本性,從這一點來講,陶淵明的懷古與其自然的思想又是有內在聯(lián)系的,懷古、復古乃是保其自然本性的方法。袁行霈《陶淵明集箋注》論《飲酒詩二十首其六》云:“此篇本《齊物論》,感嘆世俗不辨是非,雷同毀譽,自己當明達獨立。詩曰‘三季’蓋隱指晉末。淵明處此是非之時,欲超乎是非,而自甘隱居也?!边@種詩即體現(xiàn)了陶淵明以隱居田園來保持自然真性的懷古主題,所以其懷古仍與其自然思想有內在的關系,自然、田園、隱逸、懷古,這些主題在陶淵明的詩歌中往往是融合為一的,這使其詩歌具有深厚的內涵。總體來看,陶淵明的懷古與魏晉以來玄學思潮有密切的關系,但其懷古與田園隱居躬耕的生活相融合,具有真實的現(xiàn)實體驗,從這一點來講,陶淵明進一步發(fā)展了魏晉以來的懷古主題。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70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黃帝內經》:越活越年輕的秘密!
下一篇: 屬羊適合開什么顏色的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