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居山志》上記載,慈覺禪師行腳
,去云居山參學,前一天夢到伽藍安樂公對他說:“你從前在這座山曾經扛過一擔土
,這次來只有一碗粥的緣分
。
第二天午后上山,吃了晚粥
,僧值路過寮房
,和他發(fā)生爭吵,結果被逐出山門
。慈覺禪師心中覺得很驚訝
。

過了十年
,慈覺禪師在臥龍先禪師處得法
。南康太守張公和慈覺祖師非常熟悉。這時云居山正好空缺住持的位置
,就請慈覺禪師到云居山開法
。慈覺禪師很高興地答應下來,認為過去做的夢這回不靈驗了
,準備在第二天上山
。當晚在麥洲莊住宿,忽然遷化
。所以
,因果絲毫不錯,一點一滴都是由前因決定的
。能在道場住一天
,就要有一天的福分;能住一百天
,就要有一百天的福分
;哪一點是空得的呢?都是福德感召的
。所以不要認為我住道場一百天和住五十天是一樣的
,其實是不一樣的。有住一百天的福
,才能住一百天
;福報要再大,就可以住兩百天
;沒那個福
,只能住一天;福再少,進門一小時就打道回府
。
這樣舉一反三
,我們去觀察自身暇滿的每個方面,都是由前世的善業(yè)因緣來的
,要有清凈戒
、清凈善法、清凈愿
,非常不容易
!比如,坐在這里看一本經書
,安心地坐上三個小時
,不受打擾,那就是莫大的清福
!身心是健康的
,不瞎也不癡呆,看書時沒有邪見障在心里
,又有清凈的善愿
,愿意學法,這樣念念心緣于法
,世上有幾個人有這樣的福呢
!
從這里去體會,哪點不是前世的善根因緣所感的呢
?這樣去算
,才相信以無量劫來的因緣才造就了暇滿人身寶,要沒有無量的善業(yè)因緣不可能出現(xiàn)這么好
、這么圓滿的身
。
比如,現(xiàn)在教一個小學生
,哪怕教會他寫一個字都要好多天
,何況真正讓他去行善、去持戒
、去發(fā)愿
、去長年這樣做?這要積聚多少因緣才能讓他自愿這樣做啊
。而這樣所做到的是非常稀有
、珍貴的善根
,我們今天學法的福分
,就是由這樣的善根感得的。所以現(xiàn)在哪怕有兩分鐘學佛法的安閑,也都是珍貴的福報
。
也許你認為兩分鐘的安閑不算什么
,我要問你:以眾生墮在地獄中的處境來說,他在億萬年當中能出現(xiàn)這樣的兩分鐘安閑嗎
?像人間坐在這里安心地聽佛法
,他多少億年也夢不到。又比如一只黃牛
,在它一輩子十來年里
,出現(xiàn)過一剎那這樣的福報嗎?它能享受到這樣的清福嗎
?它前世沒有種這樣的因
,只有在勞苦中度過一生。
又比如地球上不信佛的人
,在商界
、政界、學界
、演藝界的人
,誰有這樣的兩分鐘呢?這才理解順治皇帝的出家詩:“百年三萬六千日
,不及僧家半日閑
。”這個“僧家半日閑”是皇帝身上求之不得的
,所以他羨慕這樣的清福
。他求不到一天安閑無事。這樣才知道
,我們身上擁有的是修法的清福?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北俱盧洲
、天上的人有福報
,但不是暇滿,修不了佛法
。整個北俱盧洲人的福報
,加起來比不上我們現(xiàn)在一天聞思修的福報大。人間一億個比爾?蓋茨的福報也比不上我們半天學法的福
。這才知道暇滿的珍貴
。這才知道有半天的聽法、學法
,是所有的北俱盧洲人
、所有的欲界天
、一億個比爾?蓋茨都得不到的。好好想一想
,為什么我們會把這么寶貴的時間白白地浪費掉
?像把如意寶隨隨便便扔掉一樣,用它去搞貪嗔癡
。把一億兩黃金買不來的暇滿時光
,拼命在手機上“嘩啦、嘩啦”地打發(fā)掉
,這是糊涂到何等的地步
!真正懂了人身難得還會問:今天該不該上網打游戲、該不該看電視
、該不該上飯店
、該不該參加聚會、該不該旅游
、該不該裝修
、該不該逛超市、該不該花幾個小時去美容
、該不該花半天包餃子
、該不該去種花、養(yǎng)魚
、該不該彈琴
、煉功,這些通通都沒有了
。所以了解了人生的珍貴
,即使用億萬美鈔跟你換一寸光陰,你也不會換
。你有這種珍惜暇滿的觀念
,給你一萬輛小車換你三分鐘,你也不換
。如果有人說:你今天浪費三分鐘不學佛法
,就給你一億美鈔。你會拒絕說:我不要
!
古人就是這樣
,他不愿意把寶貴的人身用在無意義的事上。像卡拉貢穹格西要出山洞
,有一叢荊棘擋住了洞
。他正想去砍時,轉念一想:暇滿這么難得
,怎么能浪費
!所以
,珍惜暇滿的人哪怕用億兩黃金去買他向無意義的事走一步,他都不愿意
。倒添一萬塊錢拉他出去吃飯,他也不要去
。不用說兩三個小時逛超市
,就是超市的老板把整個超市給他端過來,他都不看一眼
。就算半壁江山送給他
,他都不要,何況區(qū)區(qū)的五欲
。這時
,讓他浪費時間是一萬匹馬也拉不動的,肯定像錐子插入地中一樣
,沒有人能把他從修法當中拉出來
。
像古德,皇帝請他做國師
,他寧可斷頭也不去
。這個道比去皇宮受賞都看得重,比當國師都看得重
。所謂的世間娛樂
,上網、看電視
、打手機
、看報紙這些,都只是糊涂人才會做的
。
---節(jié)錄自益西彭措KB《珍惜暇滿》
裝修新房子需要多少錢啊
裝修房子要花的錢
,要分選擇的是全包還是半包,簡單裝修還是其他個人定制
,比如簡約
、現(xiàn)代、北歐等
,這些不同
,報價都是不一樣的。
想要知道準確的裝修價
,用“土巴兔計算器”來算
,準確到平米:【輸入面積,免費獲取報價】
全包裝修通常來說是所有的人工+材料主材都是裝修公司包
,半包則是人工+材料裝修公司出
,主材則是自己采購
,這就很考驗業(yè)主對裝修知識的了解和時間。全包跟半包各有自己優(yōu)勢
,業(yè)主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即可
,不用糾結其他的。
有裝修需求的
,可以點擊這里:【輸入需求
,智能匹配1-5本地裝修公司】
裝修小白必備裝修指南,請關注公眾號?【新房裝修流程步驟】
想知道更多裝修知識干貨
,請關注公眾號?【兔廠裝修顧問】擁有專屬顧問
想獲取不同裝修風格設計的預算
,請關注公眾號?【裝修就上土巴兔】
更多裝修經驗分享請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土巴兔分享家】
除此之外,還有不同【城市】裝修攻略
,關注下列?公眾號直接幫您一步到位
。
昆明——【昆明裝修攻略寶典】
蘇州——【蘇州裝修攻略寶典】
合肥——【合肥裝修攻略寶典】
福州——【福州裝修攻略寶典】
北京——【北京裝修攻略寶典】
大連——【大連裝修攻略寶典】
杭州——【杭州裝修攻略寶典】
上海——【上海裝修攻略寶典】
天津——【天津裝修攻略寶典】
更多【其他城市】的裝修攻略可以關注?公眾號【裝修就上土巴兔】
,直接回復【城市名】即可快速獲取
。
南師:金剛經說什么(一)
第一品 法會因由分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wèi)國
,祗樹給孤獨園
,與大比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
。
爾時世尊
,食時,著衣持缽
,入舍衛(wèi)大城乞食
。于其城中,次第乞已
,還至本處
。飯食訖,收衣缽
,洗足已
,敷座而坐。
1
、上乞法于佛
,下乞食于一切眾生
佛是三十一、二歲開始說法
,舍利子年紀較佛大二
、三十歲,目連也比佛大
。所謂比丘是出家人
,翻譯成中文的意思就是「乞士」
。乞士是一個好聽的名辭,意思是討飯的
,討什么飯呢
?不是討一口飯吃的飯,是討一個永遠不生不滅的精神食糧
。所以
,上乞法于佛,下乞食于一切眾生
,稱為成佛比丘。比丘的道理
,也含有破除一切煩惱
,了一切生死,而能有所成就
,能證果的意思
。
2、平凡
這一本經是最平實的經典
,佛像普通印度人一樣
,光腳走路,踩了泥巴還要洗腳
,非常平凡
,也非常平淡,老老實實的就是一個人
。
洗完了腳把自己打坐的位置鋪一鋪
,抖一抖,弄得整整齊齊
,也沒有叫學生服侍他
,更沒有叫個傭人來打掃打掃,都是自己做
。生活是那么嚴謹
,那么平淡,而且那么有次序
。由這一段看來
,金剛經會使人覺得學佛要設法做到佛的樣子才好,不像其它經典那樣
,把佛塑造得高不可攀
,只能想像、膜拜
。
看了金剛經
,佛原來同我們一樣的平常
,雖是太子出家,但是他過的生活同平民一樣
。當時印度的階級森嚴
,他卻指定一個最低貧民出身的弟子優(yōu)波離尊者,執(zhí)法管紀律
,任何人犯了法都一樣處理
。所以在現(xiàn)實的生活里,在最平凡中
,建立了一個非凡神圣的境界
,也就是佛的境界。
第二品 善現(xiàn)啟請分
時長老須菩提
,在大眾中
,即從座起,偏袒右肩
,右膝著地
,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希有世尊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
世尊
,善男子
、善女人,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云何住
,云何降伏其心?
佛言
,善哉善哉
,須菩提。如汝所說
,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
,當為汝說
。
善男子、善女人
,發(fā)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唯然
,世尊
,愿樂欲聞。
1
、善護念
不管儒家
、佛家、道家
,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
,人類一切的修養(yǎng)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好好照應你的心念
,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
。
善
,好好地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
、意念
。譬如我們現(xiàn)在學佛的人
,有念佛的
,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
。我們打坐
,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
。一切宗教的修養(yǎng)方法
,都是這三個字,《金剛經》重點在哪里
?就是善護念
。大家要特別注意!
念心是四念處里非常重要的
,隨時念這個心
,知道了這個念頭,就是善護念
。我們的這個身心很重要
,念身,此身無常
。念心
,我們思想是生滅的,靠不住的,一個念頭起來也立刻就過去了
,去追這個念頭
,當它是實在的心是錯誤的,因為這個思想每一秒鐘都在變去
。
這是我們講到人的心念
,一念之間,包含了八萬四千的煩惱
,這也就是我們的人生
。解脫了這樣的煩惱,空掉一念就成佛了
,就是那么簡單
。但是在行為上要護念,要隨時照顧這個念頭
。
2
、云何應住,云何降伏其心
?
須菩提講得很坦然
,替大家發(fā)問:“云何應住
?”這個心念應該如何停住在清凈
、至善那個境界上?“云何降伏其心
?”心里亂七八糟
,煩惱妄想怎么能降伏下去?古今中外
,凡是講修養(yǎng)
、學圣人、學佛
,碰到的都是這個問題
。
《金剛經》一開頭,像我們這個照相機一樣
,什么灰塵都照出來
,干脆利落,一點都不神秘
。不管學哪一宗哪一派
,第一個碰到的就是這個“云何應住”的問題,就是用什么辦法使此心能夠住下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霸坪谓捣湫摹?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有什么辦法,使這個心的煩惱妄想降伏得下去
!這問題問得很嚴重
。我們年輕的時候,經常有個感慨
,讀《金剛經》
,讀到這兩句,千古高人
,同聲一嘆
!這個問題太難了。一個英雄可以征服天下
,沒有辦法征服自己這個心念
;一個英雄可以統(tǒng)治全世界,沒有辦法“降伏其心”
。自己心念降伏不了
,此乃圣人之難成,道之難得也
!
我們都知道
,學佛最困難的,就是把心中的思慮
、情緒
、妄想停住。世界上各種宗教
,所有修行的方法
,都是求得心念寧靜
,所謂止住
。佛法修持的方法雖多,總括起來只有一個法門
,就是止與觀
,使一個人思想專一,止住在一點上
。譬如
凈土宗的念佛
,只念一句“南無阿彌陀佛”,就是專一在這一點上
。
3
、香象渡河,截流而過
佛學經常拿海水來說明人的心境
,我們的思想
、情感,歸納起來,只是感覺與知覺
,它們像流水一樣
,永遠在流,不斷地流
,所謂黃河之水天上來
,奔流到海不復回,就是那么一個現(xiàn)象
。所謂真正的定
,佛經有一句話:如香象渡河,截流而過
。一個有大智慧
、大氣魄的人,自己的思想
、妄念
,立刻可以切斷,就像香象渡河一般
,連彎都懶得轉
,便在湍急河水之中,截流而過了
。假使我們做工夫有這個氣魄
,能把自己的思想、感覺如香象渡河
,截流而過
,把它切斷得了,那正是凈土的初步現(xiàn)象
,是真正的寧靜
,達到了止的境界。由止再漸漸地進修
,生理
、心理起各種變化,才可以達到定的境界
。這樣
,初步的修養(yǎng)就有基礎了。現(xiàn)在《金剛經》里還沒有講“定”
,先講“住”
。
4、止
、定
、住
“住”這個字
,與“止”,與“定”是不一樣的
,而且很不一樣
。
先說這個“止”。止可以說是心理的修持
,把思想
、知覺、感覺停止
,用力把它止在一處
。等于我們拿一顆釘子,把它釘在一個地方
,那就是止的境界
。
所謂“定”,等于小孩子玩的轉陀螺
,最后不轉了
,它站在那里不動了,這只是個定的比方
。
這個“住”呢
!跟“止”、“定”又不一樣
。住是很安詳?shù)財[在那里
。這些不是依照佛學的道理來說,只是依照中文止
、定
、住的文字意義來配合佛學的道理加以說明。
5
、隨遇而安
不管學佛不學佛
,一個人想做到隨時安然而住是非常困難的。中文有一句俗語:“隨遇而安”
,安與住一樣
,但人不能做到隨遇而安
,因為人不滿足自己
、不滿足現(xiàn)實,永遠不滿足
,永遠在追求一個莫名其妙的東西
。
6、如是住
,如是降伏其心
須菩提提出的這個問題
,是開始學佛遭遇到最困難的問題
,也就是心不能安。現(xiàn)在佛告訴他
,就是你問的時候
,已經住了;就是你問的時候
,已經沒有妄想煩惱了
。這個意思也有一個比方,當我們走在街上看到稀奇事物的時候
,就在這個時候
,我們的心是住的喔!像普通講的愣住了
。這一段的住
,雖不是真正佛法的住,但當這個心理現(xiàn)象
,受到突然刺激的時候
,好像凝定住了,這是假的心住
,不是心安的住
,可是從這個現(xiàn)象可以了解,心的住確實有“定”的道理
。
如何把煩惱降伏下去
,佛答復得那么輕松:“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就是這樣住
,就是這樣降伏你的心。換言之
,你問問題的時候
,你的心已經沒有煩惱了,就在這個時候
,就是禪宗所謂當下即是
,當念即是,不要另外去想一個方法
。
譬如我們信佛的
,或者信其他宗教的人,一念之間要懺悔
,這么一寧靜的時候
,就是佛的境界,你的煩惱已經沒有了
,再沒有第二個方法
。如果你硬要想辦法把這個煩惱怎么降伏下去
,那些方法徒增你心理的擾亂,并不能夠使你安住
,這是又進一步的道理
。
再進一步的道理,《金剛經》的內容是大乘佛法的大智慧成就
,佛教同其他宗教基本不同之處
,是智慧的成就,不是功夫的成就
;這個智慧包括了一切的功德
,一切至善的成就,所以般若是智慧的成就
。
7
、無所住即是住
所以大乘佛法,如何才能安?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無所住即是住。拿禪宗來講
,住即不住
,不住即住。無所住
,即是住
。所以人生修養(yǎng)到這個境界,就是所謂如來
,心如明鏡
,此心打掃得干干凈凈,沒有主觀
,沒有成見
,物來則應。事情一來
,這個鏡子就反應出來
,今天喜怒哀樂來,就有喜怒哀樂
,過去不留
,一切事情過去了就不留。宋朝大詩人蘇東坡
,他是學禪的
,他的詩文境界高,與佛法
、禪的境界相合
。他有個名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br>
這是千古的名句,因為他學佛
,懂了這個道理
。人似秋鴻來有信,蘇東坡要到鄉(xiāng)下去喝酒
,去年去了一個地方
,答應了今年再來,果然來了
。事如春夢了無痕
,一切的事情過了,像春天的夢一樣
,人到了春天愛睡覺
,睡多了就夢多,夢醒了
,夢留不住
,無痕跡。人生本來如大夢
,一切事情過去就過去了
,如江水東流,一去不回頭的
。老年人?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貞洠氘斈晡胰绾稳绾巍钦媸亲詫?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因為一切事不能回頭的
,像春夢一樣了無痕的。
人生真正體會到事如春夢了無痕
,就不需要再研究《金剛經》了
。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這個心無所謂降
,不需要降。煩惱的自性本來是空的
,所有的喜怒哀樂
,憂悲苦惱,當我們在這個位置上坐下來的時候
,一切都沒有了
,永遠拉不回來了
。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
,應如是降伏其心
。
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
,若胎生
,若濕生,若化生
,若有色
,若無色,若有想
,若無想
,若非有想,非無想
。我皆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
,如是滅度無量無數(shù)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
。
何以故
?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
、人相
、眾生相、壽者相
,即非菩薩
。
1、如何修道
?
后來因為人家問他(譚峭)
,道是怎么樣修?他就寫了一首詩
,也像是金剛經的偈子一樣
,很簡單的,有禪宗的境界:
線作長江扇作天 靸鞋拋向海東邊
蓬萊此去無多路 只在譚生拄杖前
他說
,整個的宇宙是這么渺小
,線就像長江,扇就像天
。靸鞋就是古代的拖鞋
,鞋子后跟不拉起來,踢哩蹋拉拖起來走。靸鞋拋向海東邊不要了
,蓬萊是代表道家的神仙境界
,蓬萊此去無多路,他說那個神仙的境界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