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地大物博、美食眾多,包子和饅頭都是常見的面食,遍布全國各地。但是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所以哪怕是常見的面食,可能在不同地方的叫法也有區(qū)別,而包子和饅頭之間的淵源跟很多朋友印象中的還有點不一樣哦,這次我們就來解答一下這個題目吧。
本期題目:為什么上海人把包子叫饅頭,把饅頭叫包子?
其實題目的這個描述是不準確的,在上海確實會把包子叫做饅頭,但上海人習慣性上是不太常用"包子"這個詞的,下面我們就來聊聊這個"饅頭"和"包子"之間的問題吧。
上海人對于包子和饅頭到底是怎么命名的?都叫"饅頭"不會亂嗎?作為一個北方人,我們習慣了將有餡的發(fā)酵蒸制面食叫做包子,將無餡的發(fā)酵蒸制面食叫做饅頭,而上海地區(qū)稍有不同。上海人習慣將肉餡包子叫做肉饅頭,將素餡包子叫做菜饅頭,而去上海必吃的名小吃小籠饅頭、生煎饅頭,在北方則被叫做生煎包,雖然做法細節(jié)上肯定會稍有區(qū)別,但大致上就是同樣的東西,而北方地區(qū)最常見的白面饅頭,在上海被習慣叫做淡饅頭,簡單總結(jié)一下:
肉饅頭=肉餡包子菜饅頭=素餡包子淡饅頭=白面饅頭生煎饅頭=生煎包上海雖然都稱之為"饅頭",但是稱呼分類明確其實并不會亂,甚至某種程度上來說還更好理解一些。
其實從饅頭、包子的誕生、演變來說,把包子叫做饅頭反倒是更靠近客觀事實?,F(xiàn)在大家去查詢《漢語大詞典》,可以查到"饅頭"這個詞匯在一些方言中指的就是包子,事實上不管是在傳說當中,還是有限的古籍記載里,"饅頭"這個稱呼都曾一度用來稱呼包子,甚至早于"包子"這個名字出現(xiàn)。
在傳說中:
在《事物紀原》第九卷當中,包子是由諸葛亮發(fā)明的,當初就被叫做饅頭,不過這倆字在當時應(yīng)該是"蠻頭"。在故事中諸葛亮征伐孟獲的時候被瀘水(金沙江)所阻隔,手下有人提出用蠻人頭顱祭祀河神,但是諸葛亮不忍多造殺孽,所以命人用面團包裹羊肉、豬肉,最后捏成類似人頭的樣子蒸熟充作"蠻頭"祭拜河神,后來作為祭祀所用慢慢流傳開來,最后形成了固定的面食,但是由于"蠻頭"這個名字太過驚悚,所以被叫做"饅頭"。不過這個《事物紀原》的作者是一個小說家,所以我們只當作傳說來看待即可。
在古籍中:
在紀錄南宋都城臨安城市風貌的《夢粱錄》當中,記述有臨安城中售賣羊肉饅頭、蟹肉饅頭的相關(guān)內(nèi)容,也有"更有包子酒店,專賣灌漿饅頭"的記述,可見那個時期的包子就是被叫做饅頭,或者說那個時期的饅頭也是帶餡的,包子和饅頭之間并非涇渭分明。在紀錄宋朝各項典章制度的《燕翼詒謀錄》當中還有更明確的記載:"仁宗誕日,賜群臣包子,即饅頭別名。今俗屑面發(fā)酵,或有餡,或無餡,蒸食者謂之饅頭。",這已經(jīng)說得很清楚了,不管有餡還是無餡的都可以叫做饅頭。其實"饅頭"也不是這類面食唯一的稱呼,在更早一些的時候它們也有"蒸餅"、"炊餅"、"籠餅"等稱呼,至少在唐代之前是難以區(qū)分得清楚。比如《太平御卷》記載列國時期的趙天王石虎"好食蒸餅,常以干棗胡桃瓤為心蒸之,使拆裂方食",這就至少可以知道哪個是時候的蒸餅(饅頭)是有餡芯的,而且"使拆裂方食"也說明其是發(fā)酵面團所制,所以蒸制之后才會裂開,就跟如今的開花饅頭類似。
最后我們來簡單的捋一捋這個事情:
古代面食有很一段時間都被稱為"餅",由于古代炊具條件所限,所以面食最初都是用水煮熟或者蒸具蒸熟的,于是就有了"湯餅"和"蒸餅"兩大類。其中的"湯餅"也就是如今各種面條的前身,而"蒸餅"隨后發(fā)展為各種饅頭,饅頭在流傳之中漸漸開始有了更為細致的做法分類,其中一些就開始被稱之為包子了。
所以上海人的叫法好像更貼合饅頭、包子的古早含義,不過這種事情也不用過于較真兒,還是要從民俗比較好,大家入鄉(xiāng)隨俗就沒有問題了。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757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生肖屬羊的人長相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