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云獻疑錄》,謝正光著,浙江大學出版社2016年1月版,251頁
,36.00元
謝正光教授《停云獻疑錄》一書,收《錢謙益奉佛之前后因緣及其意義》一文
,是向錢鍾書先生“獻疑”
,因錢先生曾在書中講錢牧齋晚年佞佛
,是“隱愧喪節(jié)”
,謝先生此文即列舉大量證據(jù)
,指出錢牧齋一生信佛
,此與其家族、地域皆有淵源
,非僅其晚年行為
。此為該文大旨。
最引人發(fā)生興趣的是該文最后一節(jié)
,涉及“破山寺住持鶴如禪師去留之爭”
。即在康熙元年(1662),錢朝鼎要百計趕走破山興福寺住持鶴如禪師
,而錢牧齋堅決挽留
。局面膠著,雙方各不相讓
,牧齋以八十一歲高齡
,近于呼號怒喊;而卷入的人越來越多
,各自心態(tài)復雜
。兩年之后,錢牧齋卒(康熙三年
,1664)
。故謝先生文中說:“牧齋以行將就木之年,竟被卷入破山寺住持鶴如禪師去留之爭
,則此絕非牧齋所可預見者
。其事為牧齋晚年另一悲劇,蓋以與之相爭者皆錢氏宗族子弟
,彼輩又多為興朝新貴
,與牧齋晚年之政治立場涇渭分明?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彼撝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已超過“牧齋佞佛是否為晚年隱愧喪節(jié)”一事。

表面看只是一件宗門事務
,但這件事卻非常有意思
。它揭示出一些什么呢?是新的地方勢力借鼎革之機迅速崛起之面貌。我猜想
,當時必然有較多類似事件發(fā)生
。即僅就常熟錢氏而言,這也非獨立之事件
,應當看到它與后來發(fā)展出的所謂“錢氏家難”有關
。質(zhì)言之,不妨把它看作后來“錢氏家難”的預演
。話說回來
,“錢氏家難”似乎也不僅僅是那么一件。錢牧齋去世后
,錢曾等人負恩要債逼死柳如是的事
。而是改朝換代之際,新舊地方勢力之爭所導致者
。
由此而言
,“錢氏家難”是蘊育已久,不可避免的
。而破山寺之爭則是大戲上演前的排練
。
理解這一點,似也可以解釋為什么陳寅恪先生晚年對錢柳問題發(fā)生巨大興趣
。我們知道
,陳先生本身就對那些處在鼎革之際、新舊之間的人物有莫大之興趣
。他對這種士人在時代面前做出何種選擇
,呈現(xiàn)怎樣面貌,可以說保持了終其一生的興趣
。則《柳如是別傳》是《元白詩箋證稿》研究路向的延續(xù)
,怕不是晚年變革,重起爐灶
。即便是重起爐灶
,也是針對時流研究愛國人物以達到表示自己愛國之目的(這種方法當然并不新穎,陳先生有位老友即通過古書發(fā)微表達抗日立場)
,在陳看來,當然是另外一種曲學阿世
。于是他就反其向
,研究一位妓女,以示“迥異時流”
,而又相關性命
。這幾句已是題外。
本文擬就破山寺住持鶴如禪師之去留問題,在細枝末節(jié)上補說數(shù)語
。
一
這場破山寺之爭
,最后怎樣?這場演練
,牧齋是否能如以前一樣勝出
?謝先生在文末說:“牧齋與朝鼎間斗爭之最后勝負如何?鶴如果為朝鼎所逐抑能終老于破山寺
?皆不可考
。”
嚴熊
,字武伯
,是錢謙益重要弟子,有《嚴白云詩集》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秶腊自圃娂妨鱾鞑还猓愐∠壬丛⒛?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其書卷十七有《喜鶴如禪師諸弟子復還破山
,歷敘緣起,成古體一章》詩
,從詩題和詩歌內(nèi)容看
,可以回答前面提出的問題:鶴如禪師被錢朝鼎趕走了,牧齋大敗而終
。
《嚴白云詩集》卷十七《喜鶴如禪師諸弟子復還破山
,歷敘緣起,成古體一章》
這首詩寫于康熙二十八年(1689)
,此事早已風流云散
。二十八年間,在破山寺以至常熟又發(fā)生了什么呢
?謝先生文章說:“唯據(jù)《(光緒)蘇州府志》知此爭后不久
,嚴訥之孫栻重建破山寺臨近之中峰講寺,錢朝鼎嘗為之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彼^“嚴訥之孫栻”是指嚴訥的孫子嚴栻,嚴栻字子張
,正是嚴熊的父親
。則嚴子張與錢朝鼎怎能無涉?嚴栻和錢朝鼎聯(lián)合起來改弦更張又建中峰講寺
,這和破山寺趕走鶴如有無關聯(lián)
?嚴子張身涉其中,那么我們在利用他兒子嚴熊所提供的材料之時,是不是得分外小心
?而嚴武伯明明身在漩渦之中
,緘口為妙,但他終究作了這首詩
,似乎也能說明
,此事對其人頗有影響,可以說久久不能平靜
。
全詩凡六百六十字
,可分為五節(jié),具道破山寺始末
。篇幅雖大
,卻無一字多余,不宜節(jié)引
,故全篇引于下
,并略加箋疏,以便偵查
。其首節(jié)云:
吾鄉(xiāng)破山寺
,創(chuàng)自蕭梁年。蕭梁植古檜
,挺挺摩蒼天
。常建留杰句,歐公嘆芳妍
。唐宋四高僧
,龍虎馴可牽。對月了殘經(jīng)
,朝陽補衣穿
。骨塔在寺東,豐碑姓名鐫
。自馀諸龍象
,更仆數(shù)未全。廢興亦不一
,一一寺志編
。
這只是個開頭。根據(jù)這個開頭
,常熟破山寺就是我們耳熟能詳?shù)某=▽懙摹扒鷱酵ㄓ奶?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禪房花木深”那個破山寺。末言“廢興亦不一
,一一寺志編”,指程孟陽所撰《破山興福寺志》四卷,程為牧齋老友
,該志亦牧齋作序
。《四庫提要》云:
破山興福寺志四卷(兩淮馬裕家藏本)
。明程嘉燧撰
,嘉燧字孟陽,休寧人
,崇禎末布衣
,《明史文苑傳》附載唐時升傳末。常熟縣西北十里有破山
,其麓有寺
,曰興福寺,乃齊梁間所建
。是書一卷
、二卷記山中古跡,而詩文附焉
,三卷志建置
,四卷志禪宗,序次雅潔
,為山志差善之本
。
提要的介紹,讓我們對破山寺有個概要的了解
。
嚴武伯詩第二節(jié)云:
請言近代事
,四座試聽旃。前明萬歷中
,紫柏大覺仙
。高弟有洞聞,卉中實蘭荃
。行腳至吾鄉(xiāng)
,愛此地幽偏。吾祖與錢氏
,暨諸檀護賢
。延師主法席,梯航步金錢
。(洞聞始住中峰
,后住破山。先伯祖太守天池府君
、先祖中翰開宇府君與錢御史秀峰
、錢宗伯牧齋護法為最)更有善女人
,不惜簪珥捐。(錢宗伯祖母卞太夫人)雪庵勝因輩
,(皆洞聞之徒)佽助力頗專
。遂令草莽地,漸成鐘鼓筵
。
這節(jié)仍然在講歷史
,講建于齊梁的破山寺,到了明代
,是由紫柏大師的高弟洞聞禪師重建的
,而嚴氏和錢氏都是大護法、大檀越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跋炔嫣靥斐馗敝竾罎跋茸嬷泻查_宇府君”指嚴澤
,都是嚴訥之子
。“錢御史秀峰”指錢岱
,是錢曾的曾祖父
。“錢宗伯牧齋”只排在最后
。洞聞在弟子雪庵
、勝因等人幫助下,檀越們支持下
,重興了破山興福寺
。
《(康熙)重修常熟縣志》卷二十二“仙釋”下有“法乘禪師”,即洞聞
,略云:
法乘
,號洞聞。吳江李氏子
,少出家入華山為默庵和尚侍者
。舍而歸達觀大師。初居虞山之中峰
,徙天目中云庵
,卒老破山。慈和樂易
,具大人相
。所至誅茅束薪,偕其徒雪庵拮據(jù)庀治
。優(yōu)游兀傲
,飲泉石而蔭松柏
,不汲汲于榮名利養(yǎng),其視世相輕也
。天啟三年七月示寂破山
。(中略)漢月和尚少曾請益于師,牧云和尚則師所剃度受記者
,破山一席,孫枝繩繩
,至今香火未替
。著述甚多,藏破山寺
。
從衣缽順序上說
,牧云是洞聞的法孫,還要比雪庵
、勝因低一輩
。同卷有“法藏禪師”,即提到的漢月和尚
,略云:
法藏
,字漢月,無錫蘇氏子
,幼讀書
,聞師講浩然之氣,即投袂而起
,神思慨然
。十五出家,(中略)少曾請益洞聞
,中年嗣法密云和尚
,道法隆盛,近古無比
。錢太史謙益諸公延師與洞聞同住破山
,吳門文文肅公、姚文毅公諸正人咸敬愛之
。兼通儒書
,有才略,明末寇盜充斥
,文文肅公嘗曰“朝廷如肯意外行事
,吾當舉漢月為大司馬,天下指日可平”
,其推重如此
。老于吳門鄧尉山
,董文敏公為志其塔。著述甚富
,詳見高弟繼起儲和尚所撰年譜
。
洞聞示寂于天啟三年(1623),牧齋生于1582年
,則洞聞卒時牧齋已四十二歲
。據(jù)彭城退士所撰《牧齋年譜》“辛丑二十歲”條:“牧齋二十歲即與表兄何君實讀書興福寺?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惫誓笼S與洞聞及云庵
、勝因師弟皆不可謂緣淺,而破山寺于牧齋之生活亦可見其重要
。后面一點
,謝先生文中已詳述。
二
但相比于鶴如對破山寺之重要性
,洞聞師弟恐怕還只是陪襯
。嚴熊詩第三節(jié)云:
洞聞有兩孫,亭亭污泥蓮
。其一曰智如
,(牧云和尚舊號)參訪歷水煙。雖受天童拂
,馬麥寡因緣
。未嘗主大剎,伴侶常孤單
。其一曰鶴如
,自幼究真銓。慈和善接物
,閟現(xiàn)盤珠旋
。詩筆頗清灑,外典能漁畋
。平生勇任事
,險不避山川。募建諸殿宇
,金碧駭飛鳶
。次第置寮室,儼若蜂房纏
。廣拓寺傍地
,松柏何蔥芊。乞食恐難繼
,千畝營齋田
。雜儲供用器
,溷廁無頹磚。六時梵唄繼
,鎮(zhèn)歲香燈然
。江南數(shù)大剎,屈指疇敢先
。辛勤四十載
,心瘁手足胼。
從《初學》《有學》二集看
,牧云和尚與牧齋文字交往最多
。“牧云舊號智如”
,與鶴如為師兄弟,此注則相當重要
,見下文
。此處將“二如”相提并論,可見二人皆與破山寺有關聯(lián)
,而牧云不過驚鴻一瞥
,鶴如的篇幅遠遠大于牧云。
《(光緒)常昭合志》卷四十一“方外”有“通門”條
,即牧云
,略云:
通門,字牧云
,晚號澹云
。年十六投洞聞出家,洞深加提誨
,后得法于密云
,歸住破山?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獭斗ㄈ殇洝?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明受益洞聞緣起。能詩文
,善書法
,接人慈和,御衲子頗嚴急
,有《懶齋集》
。
《(康熙)重修常熟縣志》卷二十二“仙釋”有“契德”條,即鶴如
,略云:
契德
,字鶴如
。幼與牧云同投洞聞出家,又參天童和尚
,歸破山
,自大殿外種種興建,至今丹碧崔巍
,煥蔚為寶坊
,契德一人力也。晚年謝事退居
,焚香染翰
,邑中名流多與往還。又有破山寺僧本旭
,字東升
,苦行樸魯,人多易之
,后自知時至
,無疾坐化。
方志往往陳陳相因
,但有時也會發(fā)生某種變化
,一旦變化,倒要思其緣由
。我們把這段文字
,和《(乾隆)常昭合志》相應的一段做了對比
,發(fā)現(xiàn)后者刪去了“至今丹碧崔巍
,煥蔚為寶坊”一句。為什么
?道理很簡單
,乾隆時候這十一個字所描述的景象已經(jīng)不復存在,不再“丹碧崔巍”了
,被人砸了
,損壞了。是誰損壞的
,讀到下一段大家就會明白
。
按理說這個鶴如禪師可是破山寺大功臣,里程碑式的人物
,錢朝鼎為什么要趕他走
?道理依然很簡單啊,新興的地方勢力借新朝崛起,登科上位
,排擠舊朝人物
,提高地方控制力,形成新的地方權貴
。自然
,這種做法必然有來自新興政府無形的支持。想當年
,牧齋也是弟子門人滿天下
,到了暮年,“遺民”二字怕已是虛名實禍
。
縱觀方志
,只字未及鶴如去留之事,一派祥和
。史又怎能不以詩補
,不以詩證?
嚴武伯的詩寫到這里
,已過大半
,終于寫到康熙元年。接下來就是詩的第四節(jié)
,應該是我們最關注的,其云:
晚年喜席靜
,力愿卸巨肩
。舉智以自代,脫屐無留連
。智公住未久
,衲子多播遷。其徒四五人
,智力無殊懸
。相繼來主席,繁手少安弦
。殿宇日頹廢
,未聞添寸椽。器物各星散
,錢穀私坑填
。檀護盡解體,瓦缽冷粥饘
。最后有平巖
,翼虎挾戎旃。不調(diào)和合眾,但見斗諍堅
。手拈一莖草
,殺人干鏌铦。陽逃金木誅
,陰犯韋陀鞭
。兩入王舍城,夏臘寧久延
。予忝世外護
,目擊心憂煎。欲援手無力
,欲置難?然
。中宵布誠懇,額榻青天箋
。何時旃檀風
,迅掃諸腥膻。
可惜嚴熊全是胡說
!哪里有“晚年喜席靜
,力愿卸巨肩”,分明是被錢朝鼎等人趕走的
,放棄了四十年積累的成績
。又說“舉智以自代,脫屐無留連”
,同樣不可信
!是被人取代了,當然是不情愿的
;牧齋為之呼喊爭奪
,也無濟于事。牧齋已失去他的影響力了(錢牧齋之悲劇
,往往在此
,讀之令人神傷,自然非為其一人傷)
。
在閻古古筆下威威武武大丈夫的嚴熊
,雖然提筆寫了這么一首詩,但他的詩竟然和方志一樣
,不肯提“鶴如去留之爭”
,好似沒有這回事。要不是謝先生一文揭出此事實
,這一場改朝換代前后基于個人勢力
,卻表現(xiàn)為世外護法之間的爭斗
,將會就此隱匿。時人皆以嚴武伯威武坦率
,不避威權
,替錢謙益軟弱的兒子出面,對錢曾進行訴訟
。常熟人王應奎《柳南隨筆》及《續(xù)筆》中
,屢及武伯,致傾倒之意
。他的筆應該是公正的
。沒想到吧,這一段史實在他筆下好像和平禪讓一樣
。桃子被人摘走了
,那么是誰呢?“智公住未久
,衲子多播遷”
,是師兄智如,即牧云
。但牧云待的時間應該很短暫
,具體原因不知。但即便是短暫的變動
,對破山寺來説
,卻已經(jīng)傷筋動骨了,所謂“衲子多播遷”
。而這僅僅是破山寺悲劇的開始
。“智公住未久
,衲子多播遷。其徒四五人
,智力無殊懸
。相繼來主席,繁手少安弦
。殿宇日頹廢
,未聞添寸椽。器物各星散
,錢穀私坑填
。檀護盡解體,瓦缽冷粥饘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蹦猎频茏咏庸芰藱嗔Γ_始烏煙瘴氣。
最后發(fā)展為武斗
,“最后有平巖
,翼虎挾戎旃。不調(diào)和合眾
,但見斗諍堅
。手拈一莖草,殺人干鏌铦
。陽逃金木誅
,陰犯韋陀鞭。兩入王舍城
,夏臘寧久延”
。陳援庵先生《清初僧諍記》里最血淋淋的記載也無過于此,而史料闕如
,地方志無一字及之
。可惜這一階段主要的人物
,即破壞力僧人
,沒有鉤索出來。
錢謙益與錢朝鼎之爭
,以錢朝鼎全面勝利告終
,鶴如被趕走了。白經(jīng)營了四十年
,還有齋田
,控制破山寺后,經(jīng)濟上的好處也顯而易見
,這才是重點
,也是錢朝鼎急吼吼、氣急敗壞之一因
。此結果
,也是“錢氏家難”之預演?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凹译y”中如果沒有柳如是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
,為凡眾之不能為,錢家一定攫子而破家
,與此破山寺之完敗毫無二致
!
忍不住說一句與破山寺無關卻與牧齋有關的題外話。張漢儒攻訐牧齋
、稼軒
,是受溫體仁指授
,此已無可反駁者,這是一個政治事件
。但學者中一直都有一種聲音
,說錢牧齋、瞿稼軒也是為害鄉(xiāng)里
,搶人土地
,他們也是地方一霸。這件事也不容易一條一條加以辯駁
,陳寅恪作《柳傳》有明顯的傾向性
,但也于此無能為力。但是破山寺住持鶴如長老之去留問題
,就考得比較清楚了
,大家看,咱們單純從這一件事來看
,是牧齋不對
,還是朝鼎不對。是鶴如干得不好
,要攆走
?當然不是!錢朝鼎恨鶴如“禿賊”要死
,要支持“造反派”
,但是“造反派”怎么樣呢?什么都干不了
。建則四十年
,廢則一兩年!錢朝鼎在方志里不是名聲很好嗎
,很能干嗎
,現(xiàn)在怎么了,啞火了
?
但古今事實一致
,沒有人追責。單看武伯這首詩
,你也想不到要責怪錢朝鼎。他隱埋起來了
,沒有講破山寺發(fā)展到這一步是誰的問題
,可能是因為他的父親嚴子張牽扯在內(nèi),而錢朝鼎又是嚴武伯惹不起也不想惹的
,他只愿意去惹錢遵王
。 (參拙文《錢曾與嚴熊:柳如是別傳錢氏家難章補論》
,《中國文化》第四十三期)但嚴熊明顯是悔恨,不然不必寫下這首長詩
,雖然在里面隱去了相當重要的成分
,但還是留下了一些記錄。
錢朝鼎所繪墨蘭圖
有必要借助有限的材料梳理一下嚴子張與錢牧齋的關系了
。嚴栻為崇禎甲戌(七年
,1634)進士,曾任明兵部主事
。乙酉(順治二年
,1645)六月于常熟起兵抗清。顧苓在《東澗遺老錢公別傳》中提到
,安西將軍李定國在永歷六年七月克復桂林后
,以蠟書命錢謙益和前兵部主事嚴栻聯(lián)絡東南,錢謙益比較主動
,日夜結客
,嚴栻比較審慎,可見分歧
。
牧齋《有學集》卷四十八《題嚴武伯詩卷》云:“武伯
,子張之才子也。子張有幽憂之疾
,二童子扶掖就醫(yī)
。”可見嚴子張精神上受刺激出了一點問題
,有幽憂之疾
,即類似于抑郁之癥。末云:“余語武伯:‘子勿憂
。子于晨昏少間
,舉其所著歌詩,高吟雒誦
,如彈絲竹
,如考琴瑟。子之尊人
,憑幾而聽之
,殆將氣浸淫滿大宅,霍然體輕而病良已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瘯栽r武伯,且以示世之人知淵明
、少陵之古方
,可以起沉憂代藥物也
,則自余之療子張始?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边@一段當然可以看作是牧齋在談文學之功能有可以治病之一用
,文論中類似例子并不難找,但聯(lián)系前后因緣
,很明顯
,牧齋語寓調(diào)侃。則嚴子張后來站在錢朝鼎一邊
,重建中峰講寺
,甚至加入了驅逐鶴如之行動,都是極有可能的(以武伯不言鶴如被驅一事言
,此不是可能
,而幾乎可以確定)。
最后不妨反省一下
,錢牧齋的問題是十分明顯而在古今中國都是致命的
,那就是群眾基礎不好,沒有最大限度地團結好同志
。必然是與牧齋平時之獨斷及朝鼎此時之氣焰二點有關
。
三
《(乾隆)常昭合志》卷五“寺觀”云:
破山興福寺
,在虞山北嶺
。(中略)山以破名,因龍斗山裂故也
。明嘉靖間倭警
,邑遭兵火
,后僧徒散去
,寺址修廣多為豪右所侵
,知縣馮如弼矜之,特與蠲除寺基稅一石四斗一升
。萬歷間僧無著昱重修法堂門廡
,進士錢順時妻卞氏重修大殿,錢時俊再建四高僧祠
,崇禎間邑人許士柔增建外山門
。國朝順治康熙間累修。雍正間住持通理募修
,歸附寺田
。
第一,這里面提到的幾位大檀越,并沒有嚴氏
,與武伯詩第二節(jié)所述不相符合。第二
,但言“國朝順治康熙間累修”
,而不言如何需要成天家修。那是因為鶴如而后
,是成天家毀
。
第五節(jié)自然是圓滿結局,經(jīng)理亂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