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這是唐代著名詩人李白對秦始皇嬴政的一句贊譽詩,其中威武霸氣淋漓盡致??v觀我們數(shù)千年的歷史中,在誕生的眾多君主帝王里,他絕對能算得上是極其杰出的一位。即使他的身上也伴隨著很多負面評價,可他的一生確實是堪稱傳奇,出色無比。
公元前221年,秦王率軍以雷霆之勢掃平了仍在頑抗的六國勢力,一舉結束了分裂的戰(zhàn)國,走向了統(tǒng)一的時代。也正是從這時候開始,封建王朝的歷史拉開了帷幕,秦始皇也創(chuàng)下了許多頗具意義的建制,千年后依然產(chǎn)生著影響。
但秦朝的歷程卻太過短暫了一點,宛如曇花一現(xiàn)。其中原因很大一部分都是由于秦二世的暴政,并且秦始皇在這方面也并不遜色多少。正所謂“有壓迫就會有反抗”,可為何對于秦的起義直到胡亥時期才發(fā)生,秦始皇在位時卻沒人敢呢?這一切都得歸功于這三點,直接讓人不敢行事。
首先,在嬴政還在征討六國的時候,軍事就一直是秦國核心的發(fā)展目標。從公元前236年起,秦軍就已經(jīng)展開了對趙國的攻勢,自此直到公元前221年滅了齊國為之,16年的征程沒有龐大軍隊支撐是根本無法進行的。
同時,公元前225年李信征楚一役里就動用了20萬大軍,王翦更是手握60萬人馬,這種軍隊的數(shù)目已經(jīng)達到了一個恐怖的地步。當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后,這些軍隊就是對于反抗者最大的威脅,他們足以輕易掃平齊國、楚國這樣的勢力,更何況只是一些起義兵了。
其次,那就是李斯極力提議的郡縣制了。在秦朝以前的時代里,因為分封制的緣故,除去主王朝以外的各個諸侯國也有著能夠發(fā)展自身勢力的條件。正可謂“天高皇帝遠”,沒有先進信息傳遞能力的時代里,一個諸侯的崛起往往在發(fā)現(xiàn)時就已經(jīng)晚了,這是導致動亂的一大主要因素。
本身橫掃六國后的秦朝統(tǒng)治并不穩(wěn)定,來自戰(zhàn)敗國的子民以及那些心懷不軌之人都在等待著東山再起的時候,一旦爆發(fā)根本得不到及時的處理。所以在丞相李斯的提議之下,天下分為三十六郡,再一步步往下細分,層層遞進。不僅權力集中在皇帝手上,更是形成了一套可考的監(jiān)察體系,直接避免了起義萌芽的機會。
最后且也是最重要的一點,那就是對于兵器的把控。根據(jù)《考工記》的描述,秦國在戰(zhàn)國時期就已經(jīng)有了巔峰級的軍備制造技術。所有的武器裝備非常出色,也直接給他們在對抗六國軍隊時提供了絕對的優(yōu)勢。
倘若起義軍擁有了這些出色的武器,那必然是一大風險極高的隱患。于是乎,據(jù)《史記》記載,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后第一時間把所有的兵器集中銷毀,再全部由皇室把握建造的權力。從根本上杜絕了起義軍拿到武器的辦法,赤手空拳之下如何還能泛起浪花?
就是這樣,在軍隊、制度以及兵器三個方面的把控下,秦始皇穩(wěn)穩(wěn)地鎮(zhèn)住了所有蠢蠢欲動的暗流。但是當胡亥即位后,趙高可不如李斯那般出色,再加上沉迷酒色,漏洞終究還是出來了?!扒Ю镏?,毀于蟻穴”,嬴政留下了堪稱萬全的對策,但最終還是功虧一簣,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直接讓秦朝畫上了遺憾的句號。
客觀的講秦始皇算不上是一個仁慈的皇帝,但他卻是一個偉大的皇帝。他將長期割據(jù)的中原統(tǒng)一起來建立起一個龐大的帝國,這是史無前例的。有人說他是暴君,一生沒做過幾件讓人稱道的事情,但我認為他卻做了好多仁慈的事。
一、善待功臣。秦王朝幾代人為統(tǒng)一六國做出了許多努力,也有許多謀臣武將跟隨。贏正時期武將有王翦、蒙恬、蒙毅、章邯等,文臣有李斯、姚賈、頓弱等,他們沖鋒陷陣、浴血奮戰(zhàn),為秦帝國的統(tǒng)一立下了汗馬功勞。
統(tǒng)一六國后,始皇帝按戰(zhàn)功將文臣武將委以高官,善待他們,對他們也很尊敬。這一做法是很難得的,歷史上有許多皇帝功成名就后將追隨他的開國元勛殺的殺、貶的貶。明朝朱元璋就是例子。而秦始皇卻與他們富貴同享,這不是僅僅是善良吧!
二、寬容母親。秦始皇的母親趙姬在他的父親去世后,先是和呂不韋通奸,后和假太監(jiān)嫪毐做出不齒之事并生了兩個孩子,還縱容嫪毐無惡不作,干涉朝政。秦始皇在嫪毐欲造反的時候殺死了他和他的二個孩子,卻放過了她的母親。幾年后將她接到宮中,直到趙姬去世。對于這樣一個有違三從四德的女人,秦始皇能原諒并且善待至老,這是何等胸懷?。?/p>
三、不立后不立儲。秦始皇一生沒有立皇后,也沒有立儲君。后宮也沒有史料爆出有爭斗和儲位爭奪的事,這都是因為他沒有立皇后的原因,沒有權力之爭后宮就太平,就沒有血腥。這也是一件仁慈之事。
四、只坑鬧事之儒。史書記載上有名的“焚書坑儒”,坑殺了四百多個儒生,這些儒生平日無所事事,只造謠生事,搞得人心惶惶。
秦始皇抓的都是鬧事的主,都是該殺的人。全國的儒生多得很,他沒有一氣之下牽連,難道不是一件仁慈事嗎?這要放在朱元璋身上,恨不得儒生的九族都要殺頭。
事情要客觀全面的看,許多事情背后都是有原因的??陀^的看秦始皇,他是一個有擔當?shù)哪腥?,有責任感的有抱負的皇帝,一生雖短但貢獻照耀史冊!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死沙丘,戛然終止了他五十年的人生歷程。一個人的生命結束了,意味著這個人已經(jīng)完成了他的周期。但是秦始皇在中國歷史上,正如我們上一集所講的,他是一個永遠難以說再見的人!我舉兩點事實:一,在現(xiàn)實政治中,秦始皇是影響中國和世界歷史的重量級人物之一,無論你是贊成他還是反對他,你都不得不承認這一歷史事實。二,在藝術舞臺上,秦始皇就更精彩了,他可以說是“秦戲一哥”,在所有有關秦代戲劇中,他永遠是老大,總有一些最優(yōu)秀的演員去不斷地展示他。我腦子里也經(jīng)常琢磨一個問題,為什么一個人死了兩千多年,還有人惦記他?我想這里面一定有他的原因,這個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談談我的看法。第一,貢獻。是這個人的巨大貢獻,使人們不能夠忘記他。秦始皇的貢獻是什么?以我個人的看法,秦始皇一生的貢獻就兩個字——“統(tǒng)一”,這是他最大的貢獻。這個統(tǒng)一包括兩方面,一是國土的統(tǒng)一,二是制度的統(tǒng)一。我們先說國土的統(tǒng)一,秦始皇兼并六國統(tǒng)一天下,這是中華民族第一次實現(xiàn)了真正意義上的統(tǒng)一,這個統(tǒng)一使大秦帝國為現(xiàn)代中國奠定了一個基本的框架。統(tǒng)一大勢在秦始皇時代實現(xiàn)以后,后來盡管又有分裂,即五代十國分裂和魏晉南北朝的分裂,但是這些分裂都是短暫的,而統(tǒng)一的大趨勢是不可逆轉的!秦始皇活得并不長,僅僅五十歲,人生五十年干這么多事情,已經(jīng)很不簡單了。比秦始皇活得長的人多得多,有幾個人能干出像他那么多的事情呢?他是很不容易的。秦始皇兼并六國成功以后,立即派三十萬大軍北擊匈奴,修建長城,然后又派五十萬大軍南征南越。北擊匈奴前面說了很多了,征南越我們不妨多說幾句。秦始皇動用五十萬軍隊征南越,這是他兼并六國成功以后最大規(guī)模的用兵,這個仗打了四年,換了兩任主帥,最后把南越這個地方整個給占領了。所謂的南越,就是指現(xiàn)在的廣東、廣西、福建、云南,包括越南的北部和中部。最后建立了三個郡:南??ぃ◤V東)、桂林郡(廣西)、象郡(越南的北部和中部),秦始皇都把它統(tǒng)統(tǒng)納入了中國的版圖。在陳勝、吳廣起義以后,這一支南征軍沒有回來,都滯留在那兒了。這里面有一個很關鍵的人物叫趙佗,河北正定人,就是現(xiàn)在河北石家莊人。趙佗在那里建立了南越國,自稱為南越王,后來又歸順了漢朝。趙佗的五十萬人沉淀在南越,成為今天廣東、廣西、福建客家人的先人。趙佗在擔任龍川縣令的時候曾經(jīng)給秦始皇打了個報告,要求秦始皇把中原的女子給他派過去三萬。為什么呢?就是讓那些女子和他五十萬大軍的部分士兵結合,組織家庭,繁衍后代。他要了三萬,秦始皇攔腰一刀給了一萬五(這在后來形成一個規(guī)律,打報告都會多要點,批下來老是給你攔腰一刀)。這一萬五千中原女子到了廣東以后,就成了今天被廣東的客家人稱為的“客娘”,客娘就是客家人的老祖奶奶??图胰撕髞磉€有兩次大的移民行動,現(xiàn)在你到廣東省河源市,那里有一個龍川縣佗城鎮(zhèn),鎮(zhèn)上到今天還保存有將近50個姓氏的祠堂,說明這一個鎮(zhèn)有兩百多個姓,這就是當時南征的秦軍遺留下來造成的現(xiàn)象。秦始皇把這些地方都納入中國的版圖,建立了南到福建、廣東,東到沿海,西到臨洮,北到長城以北的廣袤國土,是他第一次奠定中國大國的基本框架。當然,秦朝的版圖和我們今天中國的版圖不能完全匹配,后來又經(jīng)過漢武帝的擴張,才基本形成我們今天這樣一個大國的地理格局。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地理遺產(chǎn)。我們從國防上看,在當今這個世界上,最有話語權的是大國和強國;如果你的國家既大又強,那么你就有充分的話語權。國家大土地廣闊,有著小國無法比擬的國防縱深優(yōu)勢,而小國只要一個小時,摩托化軍隊就可以橫穿這個國家,而我們國家放開手腳從東部沿海跑到新疆,也夠你跑一陣的。有了這個國防縱深,就可以進行梯級防御,這是得天獨厚的國防條件。再從經(jīng)濟上講,大國的抗風險能力比小國強大得多,因為大國有遼闊的國土,有龐大的人口資源,內(nèi)需能力很大,這都是小國望塵莫及的。所以真正經(jīng)得起風浪的是大國,航母之所以威武,正是因為它的龐大。而這一切都是秦始皇給我們打下的基礎。再一個是制度,秦始皇不但給我們開創(chuàng)了遼闊的國土,還建立了完整的政治制度,這個制度就是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制。在這個制度之下,秦始皇完成了一系列的工作,統(tǒng)一文字、統(tǒng)一車軌、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實現(xiàn)了一個整體意義上的國家統(tǒng)一。而人類的政治制度不是哪一個人的獨創(chuàng),它是一個民族歷史發(fā)展的必然,它是受很多因素的影響最終形成的。秦始皇創(chuàng)立的這個制度,給后人帶來了兩千多年來帝國社會的繁榮,同時又給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個制度的腐朽性也逐漸顯露出來了。這個制度最終是結束了,而結束中國兩千多年帝國制度的人就是孫中山先生。孫中山和秦始皇都是政治制度史上地標式的人物,他們終結了一個制度,也開創(chuàng)了一個制度。秦始皇建立的中央集權制延續(xù)了兩千多年,最終還是消亡了,那么他創(chuàng)立的政治制度為什么能被人們接受呢?我想最重要的是兩點:第一,這個制度本身有優(yōu)越性;第二,是這個制度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在那個社會找不到一個比它更好的制度,或者找不到一個可以替代它的制度。所以農(nóng)民領袖起義成功之后,還是要當皇帝,劉邦、朱元璋不是還要當皇帝嗎?因為沒有更先進的政治制度了。這是秦始皇不斷被人們提及的原因之一。
兩千多年以來人們不斷地提到秦始皇還有一個原因,表現(xiàn)在一個字——“罵”,叫罵不絕耳。人們總是咒罵秦始皇,我們從對秦始皇的罵聲中可以看出歷代文人、政治家,只要是目的不同,眼光不同,時代不同,角度不同,對秦始皇的評價就絕不雷同,這是個規(guī)律。所以,今人評價秦始皇同樣是見仁見智。當然,對秦始皇的評價集中的焦點是三個問題:一個是焚書坑儒,一個是嚴刑苛法,一個是濫用民力。這三點都是應當有所分析的。比如說焚書坑儒,我們通過明、清一些學者的評論可以看出來,他們大多認為焚書坑儒只是一時的行為,不是持續(xù)的,不是連續(xù)不斷地殺人。焚書首先是文化專制,這個是要批判的;坑儒是一時的惱怒之下做的臨時舉動。就殺的人數(shù)來說,也不算最多吧,當然枉殺一人都是不對的。我們以前講呂后時講過,明成祖朱棣殺方孝孺十族,一次殺了837人,也沒有人說他是暴君吧。如果以歷代君王殺人多少定暴君,那就不止秦始皇一個;如果以修皇陵、修宮殿、濫用民力來認定暴君的話,沒有一個皇帝不修皇陵、宮殿的。我們聽說過慈禧的皇陵是花兩百多萬兩銀子修的,又拆了再重建,花了多少錢不計其數(shù)。如果用嚴刑苛法來評價皇帝是不是暴君,漢代整個承襲的就是秦代的法律,漢惠帝廢除協(xié)書令,呂后時期廢除三族罪,最后是三族變五族,五族變七族,七族變九族,九族變十族,反而越殺越多,哪個朝代的法律不嚴酷???
對秦始皇的評價我們當然要看到他確有殘暴的一面,比如他把趙國滅了以后,親自跑到趙國去,把當年和他母親有仇的人全部給坑殺了。這是秦滅六國中秦始皇唯一實行了報復的行動,但這個事只是個別現(xiàn)象,他不是滅一國殺一國,這是和他的歷史有關系的。秦始皇做的事情人們往往都稱為暴政,比如說修長城、馳道、直道、皇陵、宮殿等等,這些事情我們要作具體分析,不能籠而統(tǒng)之地評論。秦始皇這些工程是兩類,一類是有利于帝國安定的,長城、馳道、直道工程對于保障帝國的安定,保證農(nóng)業(yè)文明下的人民和平安定的生活,它是有利的。當然在進行這些工程時也確實給老百姓帶來了很大災難。另一類工程純粹是為他個人享用,比如宮殿和皇陵,這才是我們應該批判的。那么我認為,秦朝帝國的亡國,其原因并不在于秦始皇搞的這些工程,而在于這些工程上得太急,搞得太集中。秦始皇從三十九歲建國到五十歲去世,這中間是十二年,十二年就完成了這么多工程,而這些工程很多也是必要的。但這樣完全不顧老百姓的死活,一下子上馬這么多工程,使老百姓不堪重負,老百姓當然就無法生存。所以,陳勝、吳廣一起義,老百姓都會熱烈響應。這樣說秦始皇是暴君,并不虧他,他就夠得上暴君的標準了。但是歷史上同樣殘暴的皇帝卻不稱為暴君,光說秦始皇是暴君,這就有點不公平。魯迅先生曾經(jīng)講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秦始皇實在冤枉得很,他的吃虧在二世而亡,一幫幫閑們都替新主子去講他的壞話了?!薄皫烷e”指的是那幫文人,“新主子”就是劉邦了??磥磉@個問題魯迅先生倒是看得很準的。
價一個人比較客觀的說法,還是把這個人的一生劃分為幾個階段。零歲到十三歲,這是第一個階段。秦始皇童年時期在趙國,前九年跟隨他的父親在趙國做人質,這九年過得連生存權都沒有保障。九歲以后,他就隨著父親回來當了秦國太子。到了十三歲,他的生活相對好了很多。在童年時期,秦始皇還不是王,談不上是君,更談不上是暴君。十三歲到二十二歲,是秦始皇的人生第二個階段,這個階段他雖然當了秦王,但是因為年少沒有加冠,他的權力在母后趙姬、繆毒、呂不韋手里,這個時候的秦王蠃政實際上是個空架子,雖然他不是一個掌權的人,但他已經(jīng)看到了宮廷的黑暗面。二十二歲到三十九歲,是他的人生第三個階段,秦王嬴政做了三件大事:第一,除掉了繆毒、呂不韋兩大集團;第二,為兼并六國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第三,發(fā)動并且完成了對六國的兼并。這個階段是秦始皇一生最輝煌的階段,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英明、果斷、善于聽取意見的秦王,這個階段也沒有出現(xiàn)什么暴政。三十九歲到五十歲,這是秦始皇人生的第四個階段,他創(chuàng)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搞三公九卿,在地方搞郡縣制;修建長城、北擊匈奴、南征南越;他還修宮殿、修陵墓、修馳道、修直道,做了許許多多的事情。在這期間,他的業(yè)績累累,但是功過參半。秦始皇犯錯誤的根本原因是他在功成名就后有些忘乎所以,這就決定了他的為政前明后暗,越是到了生命快結束的時候,他辦事越愚蠢——46歲修長城,47歲焚詩書,48歲坑術士,50歲就死了。人們罵他的修長城、焚書、坑儒都是在后期干的。應該肯定,秦始皇的一生基本上是做得不錯的,只是在后期犯了一系列錯誤。歷史在最后只證明了一句熟悉的格言:打敗自己的一定是你自己。這是秦始皇的悲劇,也是世界上一切獨裁者的悲劇,所有的獨裁者最后都是這個下場。這是我們講的秦始皇被人們老惦記著的第二個原因。
秦始皇短暫的一生留給了后人許許多多思考的空間。人們老是思考秦始皇,包括今人都想從秦始皇身上得到一點啟示。我覺得最值得思考的大概有以下幾個問題:第一,關于統(tǒng)治思想。秦始皇可以算得上是個比較成功的人,他建立的以皇帝為首的中央集權制就是成功的典范。但秦始皇的失敗是沒有找到一個合適的統(tǒng)治思想。這里我們特別要強調的是,一個國家的長治久安,不僅要靠制度,而且要靠思想;制度要靠整合,思想要靠創(chuàng)新。在這方面,秦始皇給了我們很多啟示。我們講過秦始皇沒有廢儒,但他偏好法家,這就帶來了問題。法家強調的是君主獨裁,這就意味著皇帝是沒人能夠管的,沒有人能夠制約的。缺少制約的皇帝一旦失誤,這個帝國就崩潰了。秦始皇在統(tǒng)治思想上一個很大的失誤,就是他沒有認識到儒家思想的重要。法家是強國之道,儒家是治國之道;法治不可少,德治也不可少;法家使臣民畏懼,儒家使臣民忠誠。法家強調依法治國,而皇帝是在法之外的。儒家講究圣賢人格的德治思想,它不僅教育臣民,而且也約束君王。一個統(tǒng)治思想如果不能夠約束君王的話,君王就會專制獨裁犯錯誤,使自己的帝國滅亡。秦始皇的帝國太短命了,他是第一個創(chuàng)建皇帝制度的人,但他不知道儒家思想對治國有多么重要。這是我們要思考的第一個問題。第二,統(tǒng)治階層的腐朽,這一點過去我們講的很少。秦朝的滅亡很多人歸結于秦始皇的暴政,秦二世的暴虐,加上趙高在中間干了很多壞事。但是人們都忽視了一點,就是秦朝貴族本身的腐朽。我舉一個例子,陳勝、吳廣起義后,山東六國的舊貴族都紛紛建國了,但是這六國復國運動的最后結果是什么呢?全失敗了。誰勝利了呢?是源自草根的那個劉邦,他是最后的勝利者,是他建立了西漢王朝。這里就有一個問題了,劉邦的勝利和六國后裔的覆滅是偶然還是必然?其實六國被秦國兼并的主要原因是,六國貴族本身在幾百年的發(fā)展中越來越腐朽,導致最后亡國,所以六國的貴族在秦末大起義的復國運動中不可能成功。他們作為一個部族,經(jīng)過當年周天子封為諸侯國,一直到最后被秦國兼并,在幾百年的發(fā)展過程中,這個貴族階層本身腐朽了。而秦國貴族是表現(xiàn)最優(yōu)秀的,所以能夠滅了六國,滅完了六國,秦國貴族本身也迅速地腐朽了。秦國貴族在滅六國之前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履薄冰,是非常謹慎的。六國滅亡以后,秦國貴族就沒有敵人了。有強大的對手時他會謹慎,會格外小心。一旦沒有了對手,他就肆意妄為,以為自己無所不能,其實離死期已經(jīng)不遠了。這就是缺少對手的可怕之處。所以秦朝最終的滅亡和貴族的腐朽有關。而秦國貴族中最主要的是秦始皇的兒子,你看秦始皇的兒子有幾個是有作為的?他們是秦國皇族、貴族的核心,我們聽到了他們什么聲音?只是在坑術士的時候,聽到了扶蘇的進諫,結果扶蘇就被發(fā)配到邊地去了。在其他的皇族中間,沒有任何反對的聲音。就是這個扶蘇,很多人還看好他,覺得他可以做接班人,甚至有人假設,如果是扶蘇繼位,說不定秦王朝還不會滅亡呢。這是一個不正確的看法,扶蘇其實很無能,他只是堅持一個原則,凡是他老子說的話他都照辦,秦始皇假詔書讓他死,他馬上回房間痛哭,哭完了就要自殺。連蒙恬都勸他說,單車一騎,你怎么能相信呢?他還是自殺了。這就是秦始皇唯一有聲音的一個兒子,還是很多人看好的一個人,你說這人能行嗎?我舉明朝的例子,明朝朱元璋一死,他的太子朱標也沒了,是他的皇太孫朱允文繼位的。燕王朱棣這個兒子就不愿意了,馬上就在北京舉兵。說明在朱元璋的后代中,這個新興的統(tǒng)治階層沒有腐朽,朱棣就不聽,他就是敢打。扶蘇就沒有燕王朱棣的膽略。秦國的貴族其實在兼并六國之前一直很優(yōu)秀,但是兼并六國之后,他們本身就已經(jīng)腐朽了,腐朽就導致了秦帝國的必然滅亡。而出身于草根的劉邦不一樣,他代表著一個新興的階層,他最終統(tǒng)一了全國。劉邦建漢以后,他以皇族和功臣為首,形成了一個新的統(tǒng)治階層,這個統(tǒng)治階層延續(xù)了很長時間,最后也完了。為什么呢?還是自身的腐朽。一個帝國建立的初始,這個統(tǒng)治階層是比較健康的,是能夠控制局面的,而隨著時間推移,經(jīng)過一代一代的轉換,就逐漸腐朽,導致最后滅亡。與此同時,一個新的階層又會醞釀著,這個新的階層開始也是健康的,它最終要代替那個舊的階層。歷史總是不斷地在培育著新的執(zhí)政階層,也在不斷地淘汰著舊的腐朽階層,這就是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就是在這個規(guī)律的運作下,秦王朝終于走向了最后的滅亡之路。
參考資料:王立群讀史記之秦始皇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785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