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神靈是全球絕大多數宗教共有的特質。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道教及民間信仰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神靈崇拜的宗教。道教內部擁有三清五帝等至高無上的神仙,還有山神、土地、龍王等基層神祇,他們共同構成了一個維持天地萬物運轉的管理體制。道教神仙體系與人間管理體系極度吻合。例如,在人間有皇帝,則天界就有玉皇大帝,地府有十殿閻羅;城市有郡守,地府則有城隍;家庭有族長、家長,而天界則委派了家神(灶君)到每個家庭。
天界的官吏體系比人間更為完善細致。例如,河流里有水神(龍王)負責管理江河湖海的生靈和財富;每座山都有山神管理飛禽走獸和礦藏林木;每一方土地都有土地神保護物產和居民;每座城池都有城隍,手下有判官掌管生死簿,管轄區(qū)域人類的生死禍福,記載其善惡言行??紤]周到、全面細致、無微不至。
雖然山神、土地都是最基層、官階最低的神靈,但在傳統(tǒng)信仰者心目中,他們都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和庇佑者,需要恭敬祭拜且不能馬虎。他們的形象設計也比較和善親民,因而得到更多信眾的信賴和親近。至今還有許多地方有供奉山神土地的傳統(tǒng),建造小廟或挖神窟安置神位,四季上香祈求平安順遂。
中國國土遼闊,山川河流、城池眾多,為了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無縫管理和全方位覆蓋,需要眾多基層神靈來擔任山神、土地,這個數量是非常龐大的。那么,這些眾多的基層神祇是從哪里來的呢?
其中有兩種方式:一是人們自主選擇的神祇。自古以來,中國文化就有“聰明正直之為神”的選神準則。被選為神祇的人,通常是那些忠臣、烈士,他們生前在行為或者品德上對百姓作出了巨大貢獻和付出。人們敬仰他們的品德,希望他們在另一個世界以另一種狀態(tài)繼續(xù)獲得庇佑。例如,義烈而死的史可法被揚州人奉為揚州城隍。文天祥是杭州的城隍,“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是蘇州城隍。
當然,并非一定要在生前成為官員或名人才能成為神祇,一些凡人也有可能入選地方神祇。有的人生前為人極為孝順,是人人稱頌的孝子,就有可能被人奉為城隍,因為中國人始終相信“忠臣出自孝子門”,為人孝順的人,一定能夠恪盡職守,造福民眾;有的人生前為人公道正派、辦事可靠,就有可能被人尊奉為山神或者土地。這種選神的方式,其實也是傳統(tǒng)社會人們道德選擇的一種表現(xiàn),弘揚什么、貶斥什么,在敬拜什么樣的神仙里就完全顯露出來了。
明清以來大部份城隍爺是由大真人府(即現(xiàn)在嗣漢天師府)的張?zhí)鞄煷爝M行封神。天師加封城隍的記載,可在清朝的不少地方志中找到,其中不時提到“天師府敕諭”。少數的幾份尚存的文獻中,還出現(xiàn)了天師以玉皇大帝的名義頒發(fā)的冊封諭旨,城隍廟會保存這樣的敕諭,而且可能會刻成石碑。
明洪武初封縣城隍伯爵,后止。稱城隍之神。羽士管時庵言,鎮(zhèn)中城隍廟舊為搜鹽所。明季所官移于儀征里。人以遺址建廟,祀城隍。乾隆五十五年張真人府奉勅封靈通伯。勅文有云。天命無私,惟至誠而可格細言,亦納遂民欲之所從。凡在福世之條,不惜分茅之寵,受茲殊貺,永輔升平。末署襲封五十八代正乙嗣教大真人張起隆。(見1790年揚州附近一鎮(zhèn)上城隍廟所收敕諭)
第二種方式是封神,這是一種官方行為。歷代帝王都有過多次封神的記載,例如對孔子的追封,對關羽的追封等。這種方式為后世人選擇道德高尚、人品過硬的人成為神祇留下了空間。明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下詔加封天下城隍,規(guī)定了城隍的等級,分為都、府、州、縣四級。朱元璋曾言:“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則不敢妄為”。這說明城隍信仰有助于輔助人間秩序的穩(wěn)定,是社會道德約束的有力補充。依明朝官方“城隍階級封號”,有京師城隍、都城隍、府城隍、州城隍、縣城隍,分別管理首都、全省、省會城市、地級城市、縣級城市等不同層級的人間城市投影的陰界管理權限。
城隍廟里供奉的神是城隍,而城隍的本意是城池。每一個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相當于人間的地方官,城隍的職責是保境安民,獎善懲惡,管理人死后的亡魂。
土地公則只能管理一小塊土地,相當于村長、里長。所以土地廟是中國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筑,各地鄉(xiāng)村均有分布。土地公算是最小一級的神了。
城隍廟是用來祭祀城隍神的廟宇,城隍,有的地方又稱城隍爺,是中國古代宗教文化中普遍崇祀的重要神祇之一,大多由有功于地方民眾的名臣英雄充當,是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他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市長。因此城隍就跟城市相關并隨城市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宋代以后,城隍信仰已是民間非常普遍的信仰了,隨著城隍信仰在我國民間的發(fā)展,各地人民信奉的城隍神愈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樣化,大多以當地人民普遍認同的、已去世的英雄或名臣奉為城隍神,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國眾多城市均仍祭祀漢高祖大將軍紀信,蘇州祀戰(zhàn)國時春申君黃歇,北京祀文天祥、楊椒山,杭州祀周新,會稽祀龐王,南寧、桂林祀蘇緘等。
土地廟又稱福德廟、伯公廟,中國民間供奉土地神的廟宇,多為自發(fā)建立的小型建筑,屬于分布最廣的祭祀建筑,各地鄉(xiāng)村均有分布,以至凡有民眾居住的地方就有供奉土地神的地方——土地廟。土地神源于遠古人們對土地權屬的崇拜。土地能生五谷,是人類的“衣食父母”,因而人們祭祀土地。
城隍廟就是祭祀城隍神的廟,里面供奉的當然就是城隍神啦。城隍神也叫城隍爺,是守護一方的守護神。這個城隍爺并不是天上下來的神仙,而是由當地歷史上的英雄們來做的。
城隍廟并不是某一地方特有的廟宇,這個廟在很多地方都有。上面說了,城隍并不歸天庭管,他是地府派往人間的官員。所以城隍廟更像是一種政府辦事處,是地府和人間互通的一種組織。城隍廟就和人間的縣衙差不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城隍廟,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城隍爺。
城隍爺到底是干什么的呢,城隍爺管的是當地人民的生老病死。城隍爺是陰間的神仙,祈求平安、祈求健康、求子、求財求官等都可以和城隍爺說。雖然求子、求平安等都有專門的神仙,但是向城隍爺許愿也是可以的。城隍廟就仿佛一個現(xiàn)管,雖然這些不是他的主要管理范圍,但是他也是管得了的。
城隍爺的直屬下屬是土地公,城隍爺和遍布全區(qū)的土地公保衛(wèi)著當地的百姓。土地公平時的工作就是記錄人間的善惡美丑和人們的愿望夙愿,然后整理好之后傳給城隍爺。然后城隍爺處理過之后在上交給上級,最終匯聚到閻王手中。而黑白無常與牛頭馬面判斷人善惡的依據也來自于這些資料。
簡單來說,城隍爺就相當于一個縣長,而土地爺就相當于各地的村長。很多人可能覺得城隍爺和土地公的權力太小,不夠神氣。其實這是你的錯覺了,城隍廟的設置規(guī)格是有要求的,最少也要縣級以上才能設置。就連土地爺也有一句名言?笑我老朽無能,許個愿試試;哪怕你多財善賈,不燒香瞧瞧? 。
城隍爺是冥界的地方官,職權相當于陽界的市長。閻王是管理陰間的神,掌管著十八層地獄,是冥界的總裁,是城隍爺的上級。
《左轉》提到春秋時期祭祀“用馬于四墉”而《禮記》則記載,周天子祭祀的“八神”中的水庸神,他們被認為是城隍的前身。水是護城河,庸是城墻所,以城隍的本意就是城墻加護城河,城隍爺的職責就是保護城市。
到了隋唐時,城隍爺開始掌管生死簿,原因是像閻王爺這樣的中央大員,實在無暇登記、管理千百個村鎮(zhèn)中億萬黎明的生死。
擴展資料:
許多城隍廟里同時會共分好幾位城隍神,江蘇蘇州城隍廟內,同時立碑供奉了韋應物、白居易、劉禹錫、范仲淹、文天祥等十位城隍神。到了宋代,部分地區(qū)的城隍祭祀被列入國家祀典,成為官方祭祀,由郡縣長官帶頭祭拜。
明代初期,朱元璋下詔給天下城隍分了分三六九等,奠定了之后城隍世界的格局。比如第一等是京城應天府的城隍,他等級最高,相當于城隍世界的首都,城隍神是眾多城隍的最大王,名號“承天鑒國司民升福明靈王”;第二等都是朱元璋起兵得天下過程中,重要城市的城隍,被封為王;第三等是“秩正二品”的各府城隍“威靈公”;第四等是“秩三品”的各州城隍“靈佑侯”;第五等是“秩四品”的各縣城隍“顯佑伯”??h級以下,不設城隍,由土地公來管理,相當于鄉(xiāng)長,村長。
城隍不僅資格老,同時職務也非常龐雜,跨界陰陽,權傾一方,被古人看作鬼界的父母官,專理不平事。明清以來,每年逢清明節(jié)、七月十五,十月初一和各地城隍鬼神生日,城皇廟都會舉行城隍出行和廟會活動。到了近代,城隍的地位已今非昔比,城隍爺的身份也越來越模糊了,但在很多地方,這里仍是一個寄托心愿的地方,一個快活熱鬧的公共場所。
——城隍爺
——閻王爺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838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屬豬人哪年開始轉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