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過借園聞笛》[清代] 袁枚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響遏碧云近,香傳紅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濕衣襟。寫作背景:借園是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詩人 于乾隆二十年(1758年)的一個秋夜去借園拜訪李晴江,適逢”主人坐月下吹笛”,乃賦此詩 。注釋:借園:作者好友李晴江的寓所。譯文:在秋夜里探訪秋士,先聽到了笛聲。冰涼如水的月色籠罩著半天邊,借酒消愁后又以笛聲抒情懷。笛聲嘹亮,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時水中飄來了紅藕的幽香,與笛聲交織往還,好像笛聲也具有了香氣。相逢在清涼的露水下,卻久久無語,身影沉浸在流瀉的月光下,衣襟被清涼的窗露沾濕。賞析:全詩四聯(lián)均寫景,無一句議論,無一句抒懷,但卻彌漫著凄清的氛圍,滲透著悲涼的情思。細細品味,如飲醇酒,回味無窮。首聯(lián)”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奠定了全詩 的感情基調(diào)?!鼻镆埂北疽哑嗲謇浼?,而所訪者又是”秋士”,更暗寓幽怨之意。古人云:”春女怨,秋士悲”。所謂”秋士”即謂暮年不遇者,借園主人當屬此類。袁枚 自己雖曾步入仕途,任過縣令,但因升遷無望等原因,早于七年前辭官,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兩人在感情上是相通的,詩人此行”訪秋士”即是以此為前提的。當詩人步入借園,首先聽到的”水上音”就是笛聲。這笛聲作為一種聽覺意象是全詩的中心意象。它是借園主人心聲的流露,感情的寄托。詩在首聯(lián)引出”水上音”之后,中間兩聯(lián)即集中筆墨對其進行描寫。但詩人 并沒有單純地去描寫笛聲,而是以視覺意象”月色”及嗅覺意象”藕香”作為陪襯烘托,使笛聲意味更加豐富感人。頷聯(lián)”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乃是膾炙人口的名句?!币坏选敝傅崖暎本迫恕敝肝Ⅴ傅慕鑸@主人,他在借酒消愁之后,還嫌不足,又以笛聲抒其情懷。在中國古詩 中,笛聲基本上都是幽怨悲哀的意象,如”羌笛何須怨楊柳”(王之渙 ),”笛愁容盡梅花里”(白居易 )……不一而足。這首詩中的”笛聲”也不例外。 ”一笛酒人心”抒發(fā)的乃是”秋士”不遇的哀愁之心,而描寫笛聲在冰涼如水的月色中飄蕩,仿佛笛聲也浸透了清冷的月色,更增添了笛聲凄怨的情韻。笛聲感情雖然哀怨,但借園主人吹奏技巧卻十分高超,故頸聯(lián)一轉(zhuǎn)云:”響遏碧云近,香傳紅藕深?!钡崖曕诹?,仿佛阻遏了夜空中的碧云,同時水中飄來了紅藕的幽香,與笛聲交織往還,好像笛聲也具有了香氣。作者先聞”水上聲”,既產(chǎn)生了感情的共鳴,又陶醉在音樂的享受之中,所以久久佇立,直到笛聲結(jié)束,才想起要與友人相會。尾聯(lián)云:”相逢清露下,流影濕衣襟。”此聯(lián)乃回應(yīng)首句,當作者在”秋夜”聽完友人的一曲 笛聲之后,終于迎來了與”秋士”的相逢之時,但他們卻久久的相對無語,身影沉浸在流瀉的月光下,顯得格外寧靜;他們的衣襟被清涼的窗露沾濕了,猶如他們的心靈也被凄清的笛聲凈化了一般。友人的心聲已在笛聲中傾訴殆盡,作為知心朋友,作者對此已經(jīng)領(lǐng)會和理解,無須多問,亦不必多言,兩人心靈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詩 的收束像不盡的笛聲的余音一樣,讓人回味無窮。這首詩歌的主旨在于表現(xiàn)作者與李晴江作為知音的深厚友誼,詩 中卻無一語表達此意,只是寫自己夜訪友人聽其”月下吹笛”時的景象與兩人相逢時無言的情狀,但自有一股感情之泉流注全篇,這也正體現(xiàn)了袁枚 ”凡作人貴直,而作詩文貴曲 ”(《隨園夜話》)的詩 論理念。袁枚詩歌藝術(shù)形式的自然天成首先體現(xiàn)在其詩歌語言上。袁枚說:“家常話入詩最妙”(《隨園詩 話補遺》卷一)。袁枚 對追求語言平易的白居易 格外推崇:“白傅改詩,不留一字。今讀其詩,平平無異。意深詞 淺,思苦言甘。寥寥千年,此妙誰探!”正因為如此,袁枚的詩 歌語言往往脫口而出,不加修飾,通俗自然,明白如話。袁枚 詩歌中有不少渾然天成、語言平淡而又詩意盎然的作品。如他的《夜過借園見主人坐月下吹笛》:“秋夜訪秋士,先聞水上音。半天涼月色,一笛酒人心。響遏碧云近,香傳紅藕深。相逢清露下,流影濕衣襟。” (《小倉山房詩集》卷二十一)這首詩寫詩人 秋夜訪借園主人的聽其吹笛的場景,出現(xiàn)在此詩中的詞 語幾乎都是平時常見易懂的口頭語,沒有晦澀的典雅字句,卻因為意象生動形象,因此雖平淡卻詩 味盎然。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筑筑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1842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讀書有懸疑,帶著問題去讀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