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原定兩三年的取經路走了十四年
,他們究竟走了多少彎路?
文/姜子說書
原定兩三年的取經路走了十四年,他們究竟走了多少彎路.png)
《西游記》故事里
,有一個南瞻部洲
,即東土大唐
,這個大洲只有一個國家,一個國君
,便是西天如來佛祖口中的大唐君,中國歷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
。
此時,東土正處于大唐盛世,南面稱孤
,此部洲便稱“南瞻”,好似凌霄寶殿里的玉皇大帝
,作為三界至尊,在南塔門里為尊
,天下之人,皆為其臣民
。
《西游記》故事里,有一個西牛賀洲
,由無數個國家組成,天竺國是其中一個
,而靈山則是天竺國偏遠處的一個山頭,正所謂天高皇帝遠
,佛門清凈地
。
有一天
,西天如來佛祖覺得山上的生活有些沉悶枯燥
,便舉行了一場仙果會
,意欲找個人下山看看
,拿自己的新作到東土大唐的市場上試試
,南海觀音菩薩接了這個大單
。
此時此刻,東土大唐信奉佛家思想
,是個禮儀之邦,客隨主便
,西天如來佛祖便寫了一封信,禮上大唐君
,殷勤進獻大乘真經,賣點是“能超鬼出群”
。
南海觀音菩薩眼光獨到,也不是吃素的菩薩
,一眼就看穿了唐太宗李世民由此需求
,并上演了一出游覽幽冥地界的好戲
,落實了大唐君的需求
。
畢竟,先王與死去的兄弟
,及七十二處草寇,都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噩夢
。這一番死而復生,大唐君力排眾議
,堅定地上了佛家的賊船,唐僧被選為取經人
。
《西游記》故事里
,南海觀音菩薩和靈山底下的道士約定
,兩三年內,取經人將會到此
。菩薩與大唐君的約定,亦是如此
,所以
,唐僧作為老方丈,也是這樣和弟子們交代的
,結果
,唐太宗李世民與一眾和尚都等得望眼欲穿
。
那么問題來了:原定兩三年的取經路走了十四年,是因為唐僧多心還是孫悟空闖禍?
《西游記》故事里
,西行路上
,唐僧沒少念叨路途遙遠,好多回懷疑孫悟空是不是帶錯路了
,動不動就問一句“靈山快到了嗎?”“啥時候才能到達靈山呀?”
甚至,唐僧和豬八戒經常懷疑自己是不是走過頭了
,這都走了這么久,都走到天盡頭了
,靈山到底在哪里呀?畢竟,他們對十萬八千里也沒概念呀
,只覺得走了這許多路
,無論是哪里都該到了吧?
對于此事,有人說
,十萬八千里是個形容詞,這只是說明遠而已
。就像八十一難就只有八十一難一樣
,比喻多
。
也有人說,你家走路都走直線的?那是直徑明白嗎?你特么在沒有火車高速國道情況下
,翻山越嶺走過去,你只走十萬八千里?彎彎繞繞
,可不走了無數倍的路程。
也有人揶揄
,當時唐僧的導航壞了,走了很多錯路
,沒地圖,迷路
,走了不少冤枉路
,就是如此結果
。
西行路上
,取經團隊確實走了許多回頭路,比如九頭獅子一回
,孫悟空就被質問,怎么西天路走到東天門來了?
磨盤才多大
,能讓一頭驢轉一生。千經萬典
,只是修心,若是不悟道
,誠然只是個多心的和尚
,六賊紛紛
,如心猿一般四處闖禍
,隨處耽擱
,終究是重蹈覆轍,逃不出五行六道
。
本文資料重點引自:明刊百回本《西游記》
《西游記》中唐僧取經原定三年為何花了十四年?
原著第八回,觀音從如來手中接過“尋找取經人
、開展取經工程”這個活,準備回家收拾背包驢行(如來同志要求不得超標坐豪華車
,必須半云半霧而行)。
剛出靈山大門
,西天招待所所長兼邊防檢查站站長——玉真觀金頂大仙就把她請到客房喝茶,問她何事這么急
,觀音說:“今領如來法旨
,上東土尋取經人去?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p>
金所長問道:“取經人幾時方到?”
觀音說:“未定,約摸二三年間
,或可至此。
茶一喝完
,連晚飯也來不及吃,觀音就套上滑板鞋
,摩擦摩擦
,是觀音的步伐,半云半霧地走了
。
從這段對話中
,我們看出,觀音設想取經工程完成時間最多三年
。
那么取經為何整整超預算九年呢?
第一、如來的意思
取經人經歷的苦難越多
,越顯得經書貴重,東土吃瓜群眾就更加重視
。如果兩三年就把一大捆經書搬回去了,那如何彰顯西天高逼格呢?說不定第二天東土群眾就丟到村頭廁所去了
。
第二、天庭搗亂
不要以為天上神仙都給觀音面子
、免費提供盒飯演員配合唐僧演戲,人家也是有小算盤的
。
比如太上老君坐騎青牛精,他就耽誤了取經團隊很長時間
,孫悟空救兵都不知請了多少,他就是不讓路
,用一個圈圈搞得大家都很難堪。最后還是如來精通人情世故
,給了十八座金砂的買路錢,老君才笑著把攔路牛召回去了
。
第三、妖怪搗亂
雖然很多妖怪是觀音親自安排的
,但也有一些是在計劃之外
。他們往往是領導身邊人,看到這個工程有機可圖
,于是趁機下去吃一嘴
。
第四
、同行搗亂
如來雖然是現任佛教領導,但他借取經之名度自己徒弟之實的行為
,還是引起了一些佛派人員的不滿
。比如未來佛彌勒和尚,就派秘書黃眉老怪使壞
,兩件法寶直接秒殺孫悟空和請來的救兵
,又讓取經團隊白白耽誤了不少時間。
就是因為這些原因
,觀音設計的三年完成計劃
,結果整整花了十四年!即使觀音前知五百年后知一千年,這樣的結局恐怕也是她沒想到的吧!
觀音菩薩說取經也就兩三年,為什么唐僧走了那么久?
唐僧取經走了十四年的確有點長
。很多人會認為,唐僧取經
,一路上經歷了那么多艱難險阻
,走十四年很正常。真的很正常嗎
?觀音菩薩是如此判斷的嗎
?當然不是。那么觀音菩薩預料的取經時間是多少年呢
?在《西游記》中
,觀音菩薩安排了金頂大仙在靈山腳下等候
。金頂大仙見到唐僧師徒后,對觀音菩薩的安排間接抱怨了一下
。大仙說:“圣僧今年才到,我被觀音菩薩哄了
。他十年前領佛金旨
,向東土尋取經人,原說二三年就到我處
。我年年等候
,渺無消息,不意今年才相逢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br>金頂大仙抱怨觀音菩薩的時候
,唐僧師徒并沒有給他任何解釋
。他也不過是抱怨一下而已,隨后還是繼續(xù)按照菩薩的指令
,引導唐僧師徒,該洗澡的洗澡
,該朝拜的朝拜。從這段話可以看出
,觀音菩薩預測的時間是兩三年有人會認為不對,觀音菩薩不可能完全預料取經時間
。其實這種判斷是不正確的
。觀音菩薩親自走過取經路
,且是在低空飛行
,所以能精準判斷取經時間
。他對唐僧說的時間也是兩三年。唐僧對自己寺廟里的徒弟說過:
“徒弟們
,我去之后,或三二年
,或五七年,但看那山門里松枝頭向東
,我即回來;不然
,斷不回矣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p>
從這里可以看出,情況好的話
,兩三年,情況不好的話五七年
,這已經是唐僧極為悲觀的預測了。唐太宗問唐僧取經需要多長時間的時候
,唐僧就斬釘截鐵地說:“只在三年
,徑回上國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彼軌蜻@么有自信
,足見菩薩給了他一定的承諾。
那么是什么原因
,讓取經時間一走就是十四年呢?其實
,我們從取經項目的設計師、組織者觀音菩薩那里就可以看出所有的端倪
。首先是取經團隊的搭建,觀音菩薩動了私心
。如來佛祖給了她三個箍兒,其實是讓他物色三個厲害的妖精
,保唐僧一路的安全。觀音菩薩只用了一個給孫悟空
,將另外兩個給了黑熊精和紅孩兒,并將他們收為自己嫡系
。唐僧只是曲曲的一介凡人,體力又不好
,就算騎在白龍馬上,每天實際上走的路程是不遠的
;再加上有時他還會生病
,一病肯定要病上好幾天
,耽擱了時間;還有
,在九九八十一難期間,從唐僧亂發(fā)善心或者直接被抓
,到孫悟空等人四處尋找巢穴救助唐僧
,或者上天庭、地府
、觀音菩薩等等那里尋求幫助,都是需要時間的
。
因此,林林總總的一些原因加起來
,孫悟空一行人西天取經需要十四年,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如果只是單純的沒有凡人
,孫悟空、豬八戒等就算是腳踏實地的走去西天
,估計都不需要兩三年。
兩三年是理想的時間
,而十幾年是現實的時間
,可能觀音菩薩只考慮理想,沒有考慮現實吧
。其實我覺得他們走十多年才是非常正常的,畢竟從唐朝要走到小雷音寺那只有一匹馬,雖然孫悟空能夠騰云駕霧
,但是,他們要求就不能
,直接飛過去,要是能夠直接飛過去的話
,別說兩年了,一天就完事兒了
。正是不能使法力直接騰云駕霧過去,就只能一步一個腳印走過去
,走兩三年真的是太短了。雖然觀音菩薩想著能夠為他們護法
,讓他們盡快趕路,但是當事情真正實施起來的時候
,總會出現差錯的。而這
,不可避免也是差錯的一部分
再者,這一路上有很多妖魔鬼怪
,你就想一只妖怪把唐僧接走關個十幾天,九九八十一難呢
,好幾十個妖怪,那得多少天呀
!光是這些妖怪的關押,就得往后拖好幾年的
。更何況路途遙遠,而且唐僧肉體凡胎
。要是生個病啊那更是得拖延時間。這樣林林總總的算起來十多年都挺快的啦
。孫悟空確實走的挺快
,但是架不住后面有那么多拖后腿的呀
。
而且你要取經兩三年就回來了,就給人一種取經
,其實很容易的感覺
,因為古代交通工具實在是不發(fā)達,但是你能夠在兩三年內就把經取回來了
,就說明這個事情就不是很難,當唐僧回到唐朝的時候
,就不會受到那么多的敬仰了。但是能夠一去取經已經十幾年
。才會讓人感覺,他真的是一個有道行的高僧
。所以即使孫悟空的腳程再快,他也只能老老實實的走個十幾年
寶象國:從團伙到團隊
寶象國故事
,讓取經團伙成為了團隊。
故事梗概
咦
,你還記得寶象國的故事嗎?還是看一下故事吧
,有點復雜呢。
《西游記》第28-31回
,講唐僧驅走悟空之后
,悟空返回花果山
,重整花果山
,大開殺戒。而唐僧師徒三人繼續(xù)趕路
,八戒出去化齋,偷懶睡覺
,沙僧去尋八戒,唐僧信步前行
,看到一個金光閃閃的所在,遇到妖怪黃袍怪
,黃袍怪要吃掉唐僧。
唐僧幸遇寶象國三公主百花羞
,百花羞撒謊騙黃袍怪放了唐僧,并偷偷修書一封請?zhí)粕畟鹘o父王
。唐僧師徒來到寶象國,呈上書信
,國王懇請?zhí)粕畮熗阶侥醚郑然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八戒和沙僧領命前去,黃袍怪捉住沙僧
,八戒打不過就偷躲起來睡覺。
黃袍怪變作俊美男子去皇宮認親
,將唐僧變作猛虎
,不料夜里飲酒現了本相
,小白龍為救唐僧化作宮女借機行刺黃袍怪,反被黃袍怪打中后腿
。
八戒回去后小白龍勸說八戒去花果山請悟空捉妖。八戒請來悟空
,悟空與八戒和沙僧聯(lián)手打黃袍怪,黃袍怪躲藏不見
。
悟空根據黃袍怪說的好像見過悟空,去天庭查詢
,方知黃袍怪是奎星下凡。聽本部星員念咒,奎星回到天庭
,被罰為太上老君做守爐童子。而百花羞原是天庭中一個侍女
,因與奎星私通,先下凡投胎為寶象國公主
。這真是“一飲一啄,莫非前定”
。
經過寶象國一難,師徒四人冰釋前嫌
,悟空重回取經隊伍,八戒和沙僧對悟空更是心服口服
,唐僧也認識到取經路上離不開悟空
。悟空也認識到護送唐僧取經才是自己的天命
,師徒四人更加團結
,一心一意繼續(xù)西行
。
尋找?guī)讉€關鍵詞
,再來提煉一下:故事背景:悟空被逐;故事起因:唐僧走進寶塔
,向黃袍怪送貨上門
;故事發(fā)展:公主修書
,唐僧捎書,八戒沙僧捉妖
,沙僧被捉,唐僧被變老虎
,小白龍受傷,八戒請悟空回歸
;故事高潮及結局:悟空天庭查詢,黃袍怪即奎星
,被召回天庭。
從團伙到團隊
在寶象國之前
,取經團隊是真正的團隊嗎?
寶象國之前
,是尸魔三戲唐三藏的故事。白骨夫人功力那么渣
,連挨唐僧一下都沒有,就讓團隊分崩離析了——唐僧恨逐美猴王
。
在那個故事,從他們各自的立場看
,似乎誰都沒有錯;但是從團隊角度看
,誰都有問題:唐僧不信任大徒弟
,只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事實
;悟空傲慢,懶得跟師父和師弟們解釋
;八戒痛恨悟空讓自己一直餓肚子,于是不但不在師父面前為師兄求情
,還一而再再而三地攛掇,添油加醋
;沙僧明哲保身,沒有發(fā)揮粘合劑作用
,在唐僧驅逐悟空的時候一言不發(fā)——沉默,是一種平庸之惡
。
一個優(yōu)秀的團隊,有共同的愿景
,彼此信任,分工明確
,共同努力
。
對照一下
,這時候的取經團隊
,沒一點是達標的。
寶象國之難
,讓唐僧看到悟空的忠誠:縱然你虐他千百遍,他仍不離不棄
,斬妖除魔,自己離不開悟空
;讓八戒反省了自己在白骨精故事中的錯誤,并用去花果山請悟空來彌補
;讓沙僧認識到了自己的問題
,提醒八戒,與悟空八戒聯(lián)手戰(zhàn)勝妖魔
;也讓小白龍積極解決問題,出主意想辦法
。寶象國故事讓每個人都認識到,西行取經路上
,每個人都要充分發(fā)揮各自的作用,同時也要團結合作
,才能斬妖除魔。
更重要的領悟是:放下我執(zhí)
,真正接納每一個團隊成員,認識到每一個成員都是不完美的
,但聯(lián)合起來,卻可能所向披靡
。
唐僧耳根軟
,偏聽偏信
,只相信自己所看到的
,但他是團隊的主心骨,他代表著團隊的愿景
。唐僧認識到自己離不開悟空的幫助,悟空本事大
,以前真是錯怪悟空了。
悟空心高氣傲
,但他有本事,而且一片真心
,你看他回到團隊之前
,先去東海洗澡
,每次讀到這里
,為悟空的赤誠感動:
那大圣才和八戒攜手駕云
,離了洞,過了東洋大海
,至西岸,住云光
,叫道:“兄弟,你且在此慢行
,等我下海去凈凈身子?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卑私涞溃骸懊γΦ淖呗罚覂羯趺瓷碜?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行者道:“你那里知道,我自從回來
,這幾日弄得身上有些妖精氣了。師父是個愛干凈的,恐怕嫌我
。”八戒于此始識得行者是片真心
,更無他意。
經過寶象國這一難
,悟空也認識到了,只有在取經團隊一路修行
,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否則
,就仍然是妖
;而修行
,就要壓住自己的傲慢之心,不能再居功自傲了
,所以當唐僧感謝自己的時候,悟空突然變得好謙虛——
行者接水在手
,念動真言,望那虎劈頭一口噴上
,退了妖術,解了虎氣
。長老現了原身,定性睜睛
,才認得是行者,一把攙住道:“悟空
!你從那里來也?”沙僧侍立左右
,把那請行者降妖精,救公主
,解虎氣,并回朝上項事
,備陳了一遍。三藏謝之不盡道:“賢徒
,虧了你也!虧了你也!這一去
,早詣西方
,徑回東土,奏唐王
,你的功勞第一?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毙姓咝Φ溃骸澳f莫說!但不念那話兒
,足感愛厚之情也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八戒也有不少問題
,最主要就是貪吃,在白骨精故事里
,就是因為悟空幾次沒讓他吃成眼看就能吃到的齋飯,所以才在師父那里挑撥的
;經過寶象國之難他也一定認識到
,自己的本事距離大師兄差遠了,離開大師兄
,自己并不能獨當一面
。
沙僧經過寶象國這一難
,也看到了在團隊里不是挑挑擔就行的,在兩位師兄有矛盾的時候
,不能再當沉默的大多數,要充分發(fā)揮粘合劑的作用
。
離開寶象國
,取經團隊繼續(xù)西行:三藏稱謝不已,死心塌地,辦虔誠
,舍命投西,攀鞍上馬
,豬八戒挑著行李,沙和尚攏著馬頭
,孫行者執(zhí)了鐵棒,剖開路
,徑下高山前進。每個人都找到了在團隊中的位置
,每個人都有了明確的分工
,團隊就真正稱之為團隊了
。
讓班級成為團隊
一個班級初建之時
,只能稱作團伙:沒有明確的共同的愿景,師生對自己沒有明確的定位
,沒有經歷故事讓大家團結一心。
作為老師
,你一定對班級發(fā)展有自己的籌劃,有方向
。這愿景在班級初建時還只是老師的,不是同學們的
。通過說教,讓大家認同嗎
?通過獎懲,讓大家服從嗎
?最有效的,莫過于組織幾次班會
,充分討論
,共同擬出愿景——千萬不要端給他們
,要讓愿景從內心生發(fā),而不是外在賜予
,外在賜予的,不是自己的
。
班級初建,那么多班級成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