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軍事帝國,權力、資源、名利、女人等等,都需要通過軍事掠奪來獲得。所以,在歷史上的軍事帝國中往往能涌現(xiàn)出很多名將。
從春秋戰(zhàn)國到清朝,數(shù)的上來的名將太多了,戰(zhàn)國四大名將:廉頗、王翦、白起、李牧,韓信、衛(wèi)青、霍去病、關羽、張飛、李靖、尉遲恭、郭子儀、李光弼、曹瑋、徐達、常遇春、袁崇煥、年羹堯等等,太多了。
不過縱觀歷史上的眾多名將,有一個奇怪的現(xiàn)象,那就是很多名將很難做到功名兩全又得善終的。而歷史上能做到功蓋當代、位極人臣卻能善始善終、從容自如的武將,真的很少。但有一個人絕對算得上,那就是戰(zhàn)國時期的秦國名將王翦。
王翦不僅軍事水平高,政治智慧過人,而且功勞非常大,用功高震主來形容一點不為過,最主要的是他能得善終。在“功高蓋主主必疑、位極人臣臣必妒”的社會里,能做到這一點的無疑是個人才,后世很多人都把王翦當作一種政治智慧的典范來加以比較和反思。
但問題是,王翦的故事流傳了千年,為什么后世依然很多武將逃不出“功高蓋主主必疑、位極人臣臣必妒”的怪圈,依舊不得善終呢?難道他們真的連仿效王翦的意識和智慧都沒有嗎?
所以說,這顯然不是一個簡單的問題,而是有些事情是不可輕易復制的,王翦的故事你學不來。
我為什么這么說呢?我有我的觀點。
當然,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還是來看看王翦的故事吧。
王翦的故事太熟悉了,我就簡單說一下。
王翦出身名門、家學淵博,且本人自幼熟讀兵法,他從小就不盛氣凌人。長大后的王翦開始從軍,從此,軍功不斷。
公元前236年,秦王政十一年,王翦進攻趙國的閼與,奪取九座城池。公元前229年,秦王政十八年,王翦率領兵馬攻打趙國,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滅亡了趙國,趙王投降,趙國的地方全被定為秦國的郡。
公元前227年,秦王政二十年,荊軻行刺嬴政計劃失敗后,嬴政惱羞成怒,派王翦領兵進攻燕國。將燕王喜逃往遼東,王翦遂平定燕國,奪取了燕國都城薊。
在滅掉三晉、趕走燕王之后,嬴政很爽,已經(jīng)完成了偉大的功業(yè),于是他想挾百勝余威,一鼓作氣地把荊楚也收入囊中,便找來于是找來身邊的重臣王翦和李信商議。
于是歷史上著名的秦伐楚之戰(zhàn)展開了。
秦伐楚之戰(zhàn)
攻打楚國之前,嬴政叫少壯派將領李信和老將王翦分別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嬴政問兩人:“寡人想攻打楚國,你們覺得需要多少兵馬能夠完成任務?”
少壯派的李信思索了一下,毫不猶豫的說:“20萬就可以了”,而一旁的老將王翦瞟了一眼,不屑一顧的說:“20萬?你以為過家家了呢,老臣覺得滅楚非60萬不可”
《史記》上記載:
始皇問李信:“吾欲攻取荊,于將軍度用幾何人而足?”李信曰:“不過用二十萬人?!笔蓟蕟柾豸?,王翦曰:“非六十萬人不可?!?聽到王翦說60萬大軍,嬴政說,王將軍,你老了,先回家休息吧,這事交給李信來。
隨后李信帶著20萬大軍攻打楚國,隨軍一起的還有未來的大秦名將蒙恬。蒙恬當時也是少壯派的將領。
實際上,嬴政之所以讓李信、蒙恬出征,無非是培養(yǎng)秦國的人才梯隊,讓他們?nèi)绯鳛閷嶒?、演練場?/p>
而李信和蒙恬,他們剛開始進軍也是很順利的,打了不少勝仗,可惜最終還是被楚國的項燕打的落花流水,最后狼狽逃回秦國。
當然,李信他們?yōu)槭裁磿K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秦國的楚國勢力昌平君他們在楚地的叛變所致。他們的突然叛變,讓嬴政和李信都始料未及,最終功敗垂成。
李信的慘敗,讓嬴政很不高興,嬴政雖然不高興,但并沒有誅殺李信他們。據(jù)史料記載,我們這位李信最后也得了善終。
所以說,嬴政不愧是千古一帝,他也是歷史上少數(shù)能做到對自己手下的功臣動手過的,這恰恰證明嬴政的寬仁和偉大。
在驗證少壯派的李信和蒙恬失敗后,嬴政不得不貼著老臉去找王翦,讓他再次出山。
王翦二話沒說就答應了,不過有一個要求,那就是六十萬大軍。嬴政說好。
大軍出發(fā)前,王翦再次向嬴政提要求說要嬴政賞賜田宅和金銀珠寶。目的留給自己的子孫后代的。
《史記》:王翦行,請美田宅園池甚眾。始皇曰:“將軍行矣,何憂貧乎?”王翦曰:“……臣亦及時以請園池為子孫業(yè)耳?!笔蓟蚀笮Α?后來,行軍途中,王翦又派人去跟嬴政說,諾言兌現(xiàn)了沒有,總之,表現(xiàn)出一個很貪財?shù)臉幼印?/p>
王翦的表現(xiàn)不僅讓很多人不解,連他的兒子都搞不懂,父親為什么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的要錢。
王翦意味深長地說:“秦王為何一再親自送我們?我們把秦國家底都帶來了,秦王在盼望我們早點滅楚的同時,更怕我們造反。所以我要用貪得無厭的假象,消除秦王的疑懼。這樣,我們才能平安,也才能真正做到秦王不來干涉我們的軍事行動?!?/p>
后世都說王翦這是自污哲學、明哲保身的哲學。這看起來很簡單,其實每一步都是關鍵,有一個環(huán)節(jié)沒有把握好,就會適得其反。而且王翦的成功,我們學不來。
為什么學不來?
首先,王翦遇到的是秦始皇嬴政,如果換成像白起遇到秦昭襄王、李牧遇到趙王遷一樣,你覺得王翦敢這樣提過分的要求嗎?甚至一而再再而三的催促嬴政。
肯定不敢。
所以說,王翦之所以敢這么做,他賭的就是嬴政的人品。這不得不說,嬴政和王翦君臣二人都很了解對方。
因此,我們現(xiàn)實中也是如此,提要求是要有技術含量的,要根據(jù)自己領導的性格來的,有些領導會因為你的不合理要求覺得你不懂事、沒野心;有些領導卻在等這個借口好久了,別自己去撞槍口。
其次,王翦和秦國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不同。當時的秦國已經(jīng)滅掉了韓魏趙,把燕國國王也趕到了漠北去了,剩下的楚國和齊國也只是時間問題。也就是說,秦國已經(jīng)處于獨角獸階段了。
而這個時候,王翦提出一些要求并不過分,但王翦的這些要求并不適合在創(chuàng)業(yè)初期。比如白起所處的那個時期,你敢提嗎?秦王不找你算賬才怪?
再次,王翦是一種胸有成竹的表現(xiàn)。他之所以敢要60萬軍隊,已經(jīng)做好了背水一戰(zhàn)。有把握打贏這一場仗。如果他沒有把握,肯定不敢要。
最后就是,王翦功勛卓著,假如當時的王翦不是這么功勛卓越,沒有之前的戰(zhàn)功,他肯定也不敢提,他之所以敢提,敢這么自污。是因為之前的功績很高。
自污,其實就是一個調(diào)整進退之道的工具或者方式,并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
總之,王翦的成功不是誰都學的來的?如果王翦的處世哲學人人都學得來,那么,后世為什么還有那么多被冤殺的名將呢?顯然事情沒那么簡單。
古往今來,立有戰(zhàn)功的將領很多,能把明哲保身的智慧運用得恰到好處卻很少。這充分說明了一個道理:知識可以傳授,但智慧只能靠個人了。
朋友,歡迎關注!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1237.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