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光是菜系就擁有八大菜系,烹飪手法更是五花八門,從蒸燉煮炸到紅油爆炒,從大魚大肉到清淡小菜,只有你想不到,沒有吃不到。但這些年隨著西方文化入侵,很多人都開始''嫌棄''起來我們的傳統(tǒng)飲食,反而追求起西方的食物了。
這里并不是說西方就沒有好吃的,當然也有,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市面上很多西餐館的性價比相比起中餐來說,的確有些''交智商稅'',是中國的涼拌菜不好吃嗎?為什么吃點生菜葉子沙拉都愿意付出幾十甚至上百?說老實話,歐洲的飲食傳承,還真沒有我國久遠。
中世紀的歐洲可以說是對歐洲歷史影響最深遠的一段時期,很多國家的雛形,包括封建制度,都是在這一段時期建立起來的,甚至在中世紀歐洲中期以前,歐洲大陸都屬于一種比較分散的領土集結(jié)體,曾經(jīng)輝煌的羅馬帝國其實是屬于奴隸制王朝。
奴隸制王朝的飲食文化其實沒什么好說的,大家都知道肯定不會太好,所以我們干脆就從中世紀歐洲的飲食開始說起。中世紀歐洲指的是476年西羅馬帝國(東羅馬帝國是拜占庭帝國)結(jié)束后一直到1500年左右這1000來年。
在中世紀只有貴族才能吃得起精致面包以及肉類,由于肉類難以獲得,他們會采用大量的香料去腌制這些肉食,因為當時香料很貴,所以這也成為了各大貴族展現(xiàn)自己實力的一部分,肉類放的香料越多,就代表這個貴族越富裕。
當時普通人是吃不上肉的,因為歐洲并沒有圈養(yǎng)牲畜的習慣,而羊?qū)λ麄儊碚f都是寶貴的經(jīng)濟生物,不可能隨便開吃。有人問那不能打獵嗎?要知道當時歐洲所有的土地都歸貴族所有,包括土地上的任何資源,別說打獵了,就算去森林里伐木都屬于侵犯了貴族利益。
歐洲的普通人只能吃黑面包,然后吃水煮豆子,黑面包可不同于我們現(xiàn)在的全麥面包,而是黑麥之類的布滿面糠的面包。這種面包沒有添加酵母,都是死面,非常硬,因此對于一些普通家庭來說,這種面包還是擦刀子的工具,也能當做隔熱布,甚至有女子用它來當防身棍。
當時普通民眾還有一種比較常見的食物,那就是水煮豆子了。有人估計要說,歐洲不是很會做土豆(馬鈴薯)嗎?為何他們不吃土豆呢?土豆是美洲作物,得要中世紀結(jié)束航海大時代開啟,才會傳往世界各地。
說完了歐洲的飲食,我們再來說說當時中國的。
中世紀的歐洲相當于中國的隋唐宋時期,唐朝大家都知道,盛世唐朝,四方來朝,那個時候唐朝所擁有的不僅是本地美食,還有西域各國的美食,比如說著名的胡餅就是那個時候傳來的,而月餅、粽子、餃子等傳統(tǒng)食物都已經(jīng)出現(xiàn),并且已經(jīng)開始脫離了食材,往更加美味的食物制作方式發(fā)展:''素蒸聲音部、罔川圖小樣''。
至于宋朝更不用說,中國古代經(jīng)濟發(fā)展最為迅速的時期,自然少不了各種美食?!稏|京夢華錄》中有這么一段:''出朱雀門,直至龍津橋。自州橋南去,當街水飯、熬肉、干脯。玉樓前,獾兒、野狐、肉脯、雞,梅家鹿家鵝雞鴨兔、肚肺鱔魚、包子雞皮、腰腎雞碎,每個不過十五文。''要知道這些可都是街頭巷尾普通人吃的食物。
單論火腿來說,是我們的金華火腿不香嗎?為什么非要追捧意大利的火腿呢?而牛肉,西方著名的烤牛排,有中國的孜然牛肉、蒜苗牛肉、水煮牛肉、大片牛肉等等等等好吃嗎?所以說在吃之一道上面,大家真沒必要一味地追求國外食物,自家飯菜才是最美味的味道。
問題一:外國人一日三餐吃什么?一.
美國人一日三餐:
1.早餐一般在家中吃,比較簡單,有果汁、麥片、咖啡、香腸、雞蛋等。
2.午餐一般食用快餐,像三明治、漢堡包、熱狗等,加上一些蔬菜和飲料。
3.晚餐是一天中最豐盛的,如在家中吃飯,通常的主菜有牛排、豬排、烤肉、炸雞等,再配以青菜、面包、黃油等。
二.
英國人一日三餐:
1.早餐
傳 統(tǒng) 的 英 式 早 餐 有 煎 培 根 、 香 腸 和 煎 土 司 。 這 叫 做 “ 煎 食 ” 。 但 現(xiàn) 在 多 數(shù) 人 都 很 忙 , 沒 辦 法 每 天 都 吃 這 種 豐 盛 的 早 餐 , 所 以 現(xiàn) 在 最 流 行 的 早 餐 種 類 有 :
一 碗 玉 米 片 加 牛 奶; 一 些 優(yōu) 格 加 新 鮮 水 果 或; 吐 司 涂 果 醬
通 常 在 早 餐 時 喝 茶 、 咖 啡 、 或 果 汁 。
英 國 人 仍 在 周 末 享 用 傳 統(tǒng) 的 英 式 早 餐 。 各 個 旅 館 或 飯 店 , 尤 其 是 大 家 所 熟 知 的 家 庭 式 旅 館 ( B & B's ) 皆 有 供 應 傳 統(tǒng) 的 英 式 早 餐 。
2.午餐
英 國 人 中 餐 很 快 就 解 決 , 不 像 義 大 利 人 。 通 常 午 餐 只 需 三 十 到 四 十 分 鐘 - 許 多 英 國 人 吃 三 明 治 , 或 許 是 因 為 三 明 治 是 英 國 發(fā) 明 的 。 通 常 人 們 早 上 在 家 做 好 三 明 治 , 然 后 在 午 餐 時 間 食 用 - 三 明 治 是 英 國 人 的 便 當 。 同 樣 受 歡 迎 的 午 餐 為 烤 馬 鈴 薯 。
點 心 在 英 國 相 當 普 遍 , 特 別 是 巧 克 力 , 且 特 別 在 早 上 約 十 一 點 和 下 午 約 三 點 。 英 國 兒 童 是 世 界 上 吃 甜 食 最 甚 者 , 這 使 得 英 國 牙 醫(yī) 非 常 忙 碌 。
3.晚餐
晚 餐 是 一 天 中 的 主 餐 , 且 通 常 有 兩 道 菜 - 肉 或 魚 加 蔬 菜 , 之 后 有 甜 點 ( 也 就 是 布 丁 ) 。 英 國 小 孩 都 知 道 在 吃 布 丁 前 要 把 肉 和 蔬 菜 吃 光 光 。
冷 凍 熟 食 在 英 國 相 當 普 遍 , 幾 乎 每 個 家 庭 都 有 微 波 爐 , 且 通 常 英 國 人 ( 尤 其 是 學 生 ( 會 買 一 份 冷 凍 熟 食 , 放 進 微 波 爐 , 邊 看 電 視 邊 吃 - 這 叫 做 吃 “ 電 視 晚 餐 ” 。
外 國 食 物 也 相 當 受 英 國 歡 迎 。 超 市 里 擺 滿 了 琳 瑯 滿 目 的 印 式 、 中 式 、 義 式 、 希 臘 式 、 和 日 式 食 物 - 事 實 上 是 來 自 世 界 各 地 的 食 品 。
晚餐后通常要上一杯茶 (加牛奶 )
問題二:西方人早上?中午?晚上 主要吃什么?我在2003年去過?洲旅行奧地利、意大利、端士、德國,所看到的只是旅店及酒吧餐飲店上的形況,至于家庭的飲食沒有接觸過。
這四個國家的飲食用我的眼光看是差不多。但對于當?shù)厝藖碚f風俗習貫差別很大。他們習貫去外面飲食。
早餐:一杯牛奶一二片面包加一二個蛋根據(jù)個人的習貫不同加一小盤自已喜愛的冷菜(冷菜有暈也有素也有人是水果或蜜餞)吃完后有人喝一杯茶,也有人喝咖啡。
中餐:歐洲人不當主餐,一般是一杯啤酒,有人愛吃面條也有人吃二片面包但也有人吃一盤米飯有人愛比薩。中餐的菜品種很多,國內(nèi)西餐廳都能看到,一盤沙拉是他們喜愛的營養(yǎng)品。
晚餐:是他們的主餐,啤酒,面包、面條、米飯、比薩是主食牛排、雞塊、(小菜根據(jù)個人口味選擇)他們的魚都沒有魚刺,水果沙拉是他們一定要的。
他們用餐從來不浪費,吃多少要多少基本都是吃完正好。
問題三:外國人早上吃什么新加坡:喜歡以魚粥當早餐。
泰國:上班族吃牛肉米粉;農(nóng)民則食潮州粥,以炸花生佐餐。
韓國:喜歡用牛骨或牛肉臟湯加熱飯作早餐,富有人家則在湯內(nèi)加牛肉片。
蒙古:往往喝羊骨湯,再加面食。
日本:多是把隔夜吃剩的飯加上水重新蒸或煮做成粥飯,并加入一個雞蛋,兩條蘿卜干。
德國:主要是面包,黃油,香腸,果醬和咖啡。
法國:從一個大面包上切下幾片,抹上黃油,再加一杯咖啡;有的人還喝牛奶,吃巧克力等。
英國只吃面包喝加奶咖啡。英式早餐有烘松餅,烤面包片配果醬,果汁,咖啡或奶等。
意大利:多吃各種風味的面條,如雞汁面,烤肉面,牛排面等;也有人吃的早餐與英?美?法等國人相似。
奧地利:熱衷于吃甜味早餐,有甜度不一的面包圈,橙汁和甜咖啡,果醬等。
俄羅斯:一般為面包(包括白面包和黑面包),煎雞蛋,茶,咖啡,酸奶等。 羅馬尼亞:一般是面包,香腸,奶酪等;有的人喝牛奶和咖啡。
巴西:早餐大多喝咖啡,還吃法式面包和牛肉。
問題四:外國早餐吃什么外國人早餐吃什么?西方人有個說法叫做“早餐吃的像國王”,他們對早餐的重視程度可見一斑。今天我就為你介紹一些外國人早餐怎么吃,下面為你將各國早餐一一盤點。
歐洲和美國民眾的早餐按照食物內(nèi)容,分為歐陸式早餐(英文:Continentalbreakfast)、英國及愛爾蘭式早餐、美式早餐(英文:American breakfast)。
美國是移民國家,因此美式早餐匯集了歐洲各國的早餐精華,內(nèi)容多而被稱為“復雜式早餐”又叫“全早餐”(full breakfast)。美式早餐中,除了與歐陸式早餐相同的項目比如咖啡或茶、黃油、果醬、面包和果汁外,還包括英愛式早餐中的煮黃豆、德式早餐中的香腸,還有麥片、谷物粥類、雞蛋類、肉食類等食品。不過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人們更多的選了快餐式的早餐。
美式早餐:簡單、普及,來勢洶洶
標準配置:漢堡、牛奶、水果、麥片
美國人的生活方式傳染到世界各地,美洲、亞洲、澳洲的大多數(shù)城市人都向他們學習。漢堡早餐跟著肯德基、麥當勞來北京很多年了,上班族經(jīng)常會選擇途經(jīng)的快餐店買個方便的漢堡,拿著杯可樂、紅茶或者橙汁就上班去了。
“歐陸式早餐” 一詞,其所定義的內(nèi)容,隨時間變化逐漸演變成“簡單式早餐”,因此,在很多星級酒店的西餐廳中,菜譜里的“歐陸式早餐”所指代的概念,是一種只提供咖啡、茶、牛奶、黃油、果醬、面包和果汁的簡單早餐。這類早餐不提供谷物粥類、肉類、香腸類和雞蛋類食物。
德式早餐:咸面包的與眾不同
標準配置:煎雞蛋、面包、蔬菜或水果沙拉、香腸或培根
歐美的早餐有些類似,在德國差別也不大,有時間就去自助餐廳,但是比較貴。在家里吃的比較多,果醬抹面包(咸面包較多)、煎雞蛋、咖啡、果汁,蔬菜沙拉、水果沙拉任選。餐桌上有很多肉類,香腸或者培根,而且口味都比較重。
意式早餐:玩浪漫,受青睞
標準配置:咖啡、牛角包、意粉、堅果
意大利人的早餐特別喜歡咖啡,咖啡是歐美大多數(shù)人離不開的東西,甚至喜歡黑咖啡。一般來說,可能早餐咖啡,午餐咖啡,晚餐還是咖啡。其實很多餐廳和咖啡館早上都提供早餐,品種非常豐富,牛角面包、黃油面包、各種點心、果脯以及杏仁、榛子等堅果碎、奇異果和PIZZA。
中國早餐:傳統(tǒng)的,越來越少
標準配置:豆?jié){、油條、餛飩、包子、煎餅(北方);河粉、燒賣(南方)
中國人的早餐在北方顯得比較簡單,其實也已經(jīng)很豐富了,我們吃的都比較可口。各地有各地的特色,包子和豆?jié){是全國普及的,南方人則有吃早茶的習慣。也有的地方的人常吃面條、各種河粉、米線,口味比較重,酸辣或者麻辣的都有。
泰式早餐:中國南方的影子
標準配置:泰式米粉
去泰國旅游的時候,只能在酒店吃星級早餐,越是高檔酒店,早餐越相似,都是面包、水果、果汁等。而泰國人常吃的早餐是小攤小店的牛肉米粉,有一種特制的粘稠狀的汁兒,澆上之后美味無比。也有喜歡早上吃湯飯的,里面加上咸菜和花生碎,比較接近中國閩南地區(qū)的口味。
日式早餐:和中國最接近
標準配置:牛奶、米飯、咸菜和醬湯
日本提出“一杯牛奶強壯一個民族”,所以他們的國民整體身高才增長了不少。注重營養(yǎng)的日本人早餐也有兩種吃法,傳統(tǒng)型會吃一些米飯,搭配咸菜和湯。忙碌的上班族沒有時間準備的話也經(jīng)常吃兩片面包,喝點牛奶,匆匆了事而已。
問題五:美國人早餐面包喜歡吃什么醬呵呵,歐洲早餐主食一般都是土司或者黑面包加牛油,肉片和芝士。
也有一種食品類似爆米花用牛奶泡著吃。
早上一般喝茶和喝牛奶的多。
淋上奶油和沙拉醬,蕃茄醬也行,拌一拌就可以吃了,
問題六:誰知道各國老外早餐都喜歡吃什么?一般來說都是以牛奶和面包為主的
煎荷包蛋他們一般少吃或不吃的
對了,還有的就是喜歡吃香腸了
樓主,請采用我答案吧~~
謝謝?。?!
問題七:早餐吃什么最好 英國人早餐吃什么英國的早餐算是三餐中比較出色的,無論與哪個國家的相比,都不遜色!
比如,法式早餐大多是咖啡、橙汁,再加上一塊黃油牛角面包;而美式早餐,可能在此基礎上還會多一個牛奶麥片粥。
英式早餐則豐富一些。標準的英式早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食品:面包、煎肉腸、培根、香腸、蘑菇、番茄、燉豆子、涼牛奶、麥片、酸奶以及少量水果,有時還有炸薯條,當然咖啡或茶也是必不可少的。雖然味道不那么合乎中國人的口味,但是從營養(yǎng)的角度講,還是較為全面均衡的。
早餐種類齊上場
麥片:英國人早餐喜歡食用麥片,他們的麥片種類豐富。麥片以各種谷物加工而成,能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值得學習的是,許多麥片中都加入了堅果和果干,充分應用了飲食多樣的理念。不過英國的習慣是用涼牛奶來沖麥片,這讓我們這些習慣了吃熱乎早餐的“老外”頗不習慣。
面包:面包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常見的是牛角面包或者切好的吐司面包,配以各種口味的果醬。
香腸:香腸是不錯的食物,一來它是熱乎的,二來味道與中國的香腸相差不遠。
燉豆子:豆子在烹調(diào)時加入了番茄醬,口味酸酸的,并且煮得很軟,入口即化,應該很合中國人的口味。不過以前一直聽說老外不喜歡豆子的腥味,也不知燉豆子在英國為何如此受歡迎?
果蔬:早餐中蔬菜和水果所占比例較小,或許是國外果蔬價格太高的緣故吧。蔬菜通常只有蘑菇和番茄,加工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拿水煮熟,吃起來還很熱乎。水果就更簡單了,一般只有桔子和柚子罐頭。
培根:培根是英國人早餐中常見的傳統(tǒng)食物,它和中國許多地區(qū)制作的熏肉類似。目前工業(yè)生產(chǎn)方法是將豬側(cè)邊帶皮的肉,經(jīng)過注射含定量亞硝酸鹽的腌制液,腌制一段時間后,吊掛起來,在煙熏爐里經(jīng)過低溫熏煙而成。煙熏的木屑是來自硬木的種類,熏煙溫度一般是在52~57℃。培根熏完后,經(jīng)過降溫、造型和去皮,然后再切成薄片包裝成商品。
問題八:英國人早餐一般吃什么?英國的早餐算是三餐中比較出色的,無論與哪個國家的相比,都不遜色!
比如,法式早餐大多是咖啡、橙汁,再加上一塊黃油牛角面包;而美式早餐,可能閥此基礎上還會多一個牛奶麥片粥。
英式早餐則豐富一些。標準的英式早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食品:面包、煎肉腸、培根、香腸、蘑菇、番茄、燉豆子、涼牛奶、麥片、酸奶以及少量水果,有時還有炸薯條,當然咖啡或茶也是必不可少的。雖然味道不那么合乎中國人的口味,但是從營養(yǎng)的角度講,還是較為全面均衡的。
早餐種類齊上場
麥片:英國人早餐喜歡食用麥片,他們的麥片種類豐富。麥片以各種谷物加工而成,能提供豐富的碳水化合物和膳食纖維。值得學習的是,許多麥片中都加入了堅果和果干,充分應用了飲食多樣的理念。不過英國的習慣是用涼牛奶來沖麥片,這讓我們這些習慣了吃熱乎早餐的“老外”頗不習慣。
面包:面包是必不可少的主食。常見的是牛角面包或者切好的吐司面包,配以各種口味的果醬。
香腸:香腸是不錯的食物,一來它是熱乎的,二來味道與中國的香腸相差不遠。
燉豆子:豆子在烹調(diào)時加入了番茄醬,口味酸酸的,并且煮得很軟,入口即化,應該很合中國人的口味。不過以前一直聽說老外不喜歡豆子的腥味,也不知燉豆子在英國為何如此受歡迎?
果蔬:早餐中蔬菜和水果所占比例較小,或許是國外果蔬價格太高的緣故吧。蔬菜通常只有蘑菇和番茄,加工方法也很簡單,就是拿水煮熟,吃起來還很熱乎。水果就更簡單了,一般只有桔子和柚子罐頭。
培根:培根是英國人早餐中常見的傳統(tǒng)食物,它和中國許多地區(qū)制作的熏肉類似。目前工業(yè)生產(chǎn)方法是將豬側(cè)邊帶皮的肉,經(jīng)過注射含定量亞硝酸鹽的腌制液,腌制一段時間后,吊掛起來,在煙熏爐里經(jīng)過低溫熏煙而成。煙熏的木屑是來自硬木的種類,熏煙溫度一般是在52~57℃。培根熏完后,經(jīng)過降溫、造型和去皮,然后再切成薄片包裝成商品。
問題九:外國人一日三餐吃什么?英式的
早餐
標準的完全英式早餐主要包括以下幾種食品:熏肉、煎蛋、炸蘑菇、炸番茄、煎肉腸、黑布丁有時還有炸薯條和茄汁黃豆,當然還會有咖啡或茶佐餐。主食一般是炸面包片。
最近幾年,英國人開始對傳統(tǒng)早餐的營養(yǎng)配比提出質(zhì)疑,他們的早餐食譜已經(jīng)向“功能性早餐”轉(zhuǎn)變:越來越多的英國人開始選擇麥片、蔬菜沙拉、水果作為早餐的主要食品。
中餐
相當一部分比例的英國人根本不吃午餐,剩下的則以閃電式解決.最受歡迎的午餐是三明治,還有其他西式面包.再加炸薯條,橙汁,咖啡和一些水果.
下午茶
經(jīng)典下午茶是英國人一天中色彩和花樣最多的一餐,組成是各種甜點(松餅,奶油蛋糕,慕斯,甜圈,黃油脆餅,三明治,芝士面包);各種紅茶(伯爵茶(Earl Grey)、大吉嶺茶(Darjeeling)、錫蘭茶);和牛奶,糖,咖啡以及數(shù)不清的香料.
現(xiàn)在英國人喝下午茶普遍是1份茶+1份點心的搭配.
晚餐
晚餐是英國人的正餐,在菜式上是比較豐富的.
首先是湯,最常見的是英式忌廉湯,粟米湯和奶油蘑菇湯;外來的羅宋湯和燉菜也很受他們歡迎.
開胃菜一般是沙拉或沾檸檬汁的魚肉.
主菜依然是烤牛肉,羊肉或豬肉加蔬菜和烤土豆.還有和魚,漢堡包及其他油炸食物一起吃的炸薯條,或者光是炸薯條蘸上鹽和醋.英式的盤子非常大,家庭份的一般是一盤肉和兩盤蔬菜.(蔬菜的盤子比較小)
甜點包括有:蒸蛋,蛋糕,蒸果醬卷,蘋果派,糖漿布丁,草莓餡餅等,再加一些水果.夏天他們也吃冰淇淋.
美式的
美國的三餐比起英國人來要簡單得多.
早餐他們吃果汁,雞蛋,牛奶,咖啡,各種面包.
午餐跟英國人差不多,他們更習慣叫快餐,像漢堡,炸雞塊和披薩.
晚餐沒有前盤和甜點,他們只吃一兩個菜,主食是牛排,魚排和豬排(美國人很少吃羊排),也可能是土豆泥或者通心粉.他們很喜歡沙拉.
歐洲人吃什么穿什么呢?今天的我們,尤其是前幾年,因為歐美經(jīng)濟發(fā)達,所以代表著先進的標志,各種生活習慣都往歐美人身上靠,吃西餐,穿西式禮服,感覺其實也一般而且還很貴,前幾年吃一頓西餐肯定是要比中餐貴很多的,這幾年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西餐還便宜了一些。筠蛋倒是對西餐感覺一般,我還是喜歡經(jīng)濟實惠的中國小吃,我想如果真的來一場美食較量,中國菜估計只派出四川代表隊就可以完勝,因為西方的餐飲文化實在是和經(jīng)濟斷層太大了。
德國人有什么拿得出手的美食呢?好像除了啤酒和香腸就想不出來什么了,實際上,就連中世紀的德意志貴族吃東西都很簡單,中世紀的歐洲發(fā)展還比較落后,吃食也簡單,就連餐具也是到近代早期才出現(xiàn),雖然貴族也有一套所謂的“餐桌禮儀”,但是要和古代的東方比起來就顯得很原始了,比如他們盛餐食的容器,就是面包片,這些用過的面包貴族肯定是不吃的,有時會賞給下人或窮人。
切割下來的肉要用手去接,通常是三個指頭捏取最為有禮貌。到了魏瑪共和國時期,德國人的飲食方式還是繼承了一個多世紀之前的習慣,工業(yè)文明的統(tǒng)一沒有將飲食迅速化成一體,就像我們上期故事所講的,德國的區(qū)域化特征突出,不同的地方會有不同的飲食習慣。
比如北方的德國人,他們的主食大多是豬肉、冷牛肉、奶酪以及酸漬小黃瓜。普魯士人喜歡吃鵝雜碎,肉糜排。南方的巴伐利亞,喜歡腌酸菜豬肉系列,還有牛蹄、維也納肉片以及香腸。筠蛋還記得小時候有一種真空裝的小香腸,叫“維也納風味”,不過我至今不知道維也納有沒有這種小香腸。至于士瓦本人,會吃一些面食。德國人日常的餐桌上,一般就是很多土豆、白菜,面丸子、黑面包以及各種火腿,這是在經(jīng)濟還比較好的時候,如果在戰(zhàn)后最艱難的那些日子里,德國人的食物就難以入口了。
魏瑪共和國街頭失業(yè)人群
比如1923年的柏林,人們沒有生火用的火柴,好不容易升起來的火苗也是氣喘吁吁,無法取暖。牛奶不知道混雜了多少怪成分,是淺藍色的,面包硬的像石頭,奶油都是放久了呈現(xiàn)一種難聞的哈喇味兒。就是這樣的口糧都讓人狼吞虎咽地爭搶,補充少得可憐的營養(yǎng)。大多數(shù)兒童都營養(yǎng)不良,早飯是沒有的,相比起戰(zhàn)前會有熱飲料和軟軟的面包,20年代的孩子都不曾奢望過能有一天吃頓飽飯。中午飯雖然會有,但是也是寡淡異常,普通的家庭會有土豆、鯡魚和米飯吃,或是稀薄的豌豆面糊、萊比錫糖,以及改善生活時候薄如蟬翼的豬排骨。
到了后來20年代末,日子就稍微好過了一些,雖然德國人還是沒辦法與英法這樣的國家人們一樣不為三餐發(fā)愁。他們最渴望的奢侈(就是如戰(zhàn)前一般的習慣),應該可以一天喝兩次咖啡,在熱乎乎的葷素搭配的餐飯之后,早晚各一杯。晚飯可以吃兩片黑面包,夾著奶酪和豬肉片。
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候,德國人喝啤酒的習慣還是沒有摒棄。在德國啤酒好像是一種儀式性的習俗,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在啤酒館進行,很多輕松的事情也可以在啤酒館慢慢消遣。德國的酒館常常人滿為患,他們站著喝下一扎一扎的啤酒,就著腌漬酸菜或者豬火腿作為下酒菜。估計這味道。。我覺得不行。當然,柏林也有高檔餐廳招待那些上層社會的有錢人,里面有來自世界各地的奇饌佳肴,意大利的蘆筍,法國的芥蘭、波蘭的鵝肉……但那和普通人就沒有多大關系了。普通人奢侈一點,可以在小酒館上一些豬蹄髈,還有豌豆或者四季豆,有時候只有一盆渾濁的菜湯,盆底垂頭喪氣地沉著幾片肥肉。有一本小說講到了當時一個年輕的女秘書多麗絲,她的夢想是吃上一份蘿卜牛腿排,再配上一些蘋果丁,當然只是想想罷了……
不過和吃的對比起來,對于女秘書來說,穿的似乎更加重要。還是多麗絲,她寧愿放棄夢寐以求的牛排,給自己買一頂最新的時尚的帽子。和今天瘋狂的筠蛋一樣,當時的女孩對奢侈的衣服和化妝品沒有任何抵抗力,漂亮的女秘書喜歡穿一件橙紅色的連衣裙,裙子上有花點,戴一雙麂皮手套,毛皮大衣是偷來的不過也很美麗,腳上是蜥蜴皮鞋。更奢侈一點的女性,會身穿經(jīng)洗的巴黎絲襯衣,上面有手工刺繡的花紋,真絲的睡衣,還有鴕鳥皮的鞋子。當然,這樣的衣服只有身份高一點或者像多麗絲這樣傍上情人的女秘書可以穿得上,大部分普通工人都是穿著制服,顏色灰暗,質(zhì)量平平。工業(yè)文明影響之下城市的花樣很少,鄉(xiāng)村倒是相比較之下保存了很多地方特色,女子有繡花上衣,花邊裙子,絲綢披肩,不過年輕人很少穿,也就是在紀念性的節(jié)日場合之下能看到這樣的服飾了。
吃的不是那么重要的時候,打扮和衣服就是最絞盡腦汁的事情??粗宅槤M目的商品挑出來自己最喜歡的那么一件(一車),真是美好生活的最大標志。說到這里,親愛的讀者朋友,你們雙十一購物車里都有點什么?
首頁 | 新聞中心 | 評論 | 體育 | 經(jīng)濟 | 娛樂 | IT | 汽車 | 房產(chǎn) | 時尚生活 | 文化 | 票務 | 專題
當前位置:首頁 >> 新聞中心 >> 正文 〖關閉本頁〗
歷史烽煙難掩哥倫布傳奇
www.thebeijingnews.com · 2006-5-21 2:19:48 · 來源: 新京報
五百年前的5月20日,航海家、探險家克里斯多佛·哥倫布在西班牙巴利阿多利德永遠地合上了眼睛,這位有著傳奇經(jīng)歷的航海家畫上了人生的句號。但是,哥倫布開啟的航程卻才剛剛開始:兩個大陸,甚至整個世界的歷史都因他改變;而五百年后,后人關于哥倫布的功過是非,以及他的神秘身份,仍然沒有定論。
這幅日期無可考證的油畫,再現(xiàn)了在第一次航行中,哥倫布遇到友好的印第安人的情形。
西班牙巴拉多利德廣場上的哥倫布紀念雕像。
哥倫布之旅所用的徽章。
西班牙國王發(fā)給哥倫布的“授權書”。
哥倫布首次航海船隊中的最小船“尼尼亞”號的復原船。
歷史篇 1
在好萊塢動畫影片“勇闖黃金城”中,夢工廠用浪漫的筆調(diào)給我們描繪了美洲印第安人和西方探險者的初次相遇。影片中,兩個一心想發(fā)財?shù)奈靼嘌佬◎_子誤打誤撞地找到了傳說中的黃金城厄爾朵拉杜,并被當?shù)厝水斪魈焐耥敹Y膜拜。兩人最后又因為善良的本性放棄了財寶,幫助印第安人堵住通往黃金城的水道,使這片世外桃源免受西方殖民鐵蹄的踐踏。在片中角色的身上,我們或多或少能看到哥倫布的影子,那么他究竟是誰?天真善良的冒險家,還是殘忍暴虐的征服者?
尋找黃金城
在哥倫布第4次也是最后一次前往美洲的航行中,他寫回國的書信里完全沒有了最初的興奮和成就感:“每次想到伊斯帕尼奧拉島(海地島)和其他我發(fā)現(xiàn)的島嶼,總是令我難過落淚。我一直深信,這些島嶼所樹立的典范可以為他人帶來利益;但相反的是,因為過度的探索,它們已經(jīng)疲憊不堪了;雖然還不至于完全無救,但所造成的傷害已經(jīng)太大,太難補救了。就讓造成這一切的那個人來補救吧,如果他可以,如果他真的知道怎么救的話?!?br>
顯然,哥倫布自己意識到了在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短短10年里,殖民者的掠奪和過度開發(fā)已經(jīng)造成了難以彌補的錯誤,字里行間不難看出他的后悔之意。但他所說的“傷害”究竟是什么?
回頭看看10年間究竟發(fā)生了什么,也許就能找到答案。在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第二天,也就是1942年10月13日,哥倫布第一次看到了他想要尋找的東西———印第安人身上的金飾。他問道:“黃金在哪兒?”第三天,哥倫布已經(jīng)開始計劃如何統(tǒng)治他發(fā)現(xiàn)的“黃金城”,他在日志中寫到:“只要有50人的軍隊,我們就能控制所有(印第安)人,讓他們做任何事?!?br>
在寫往國內(nèi)的信件中,哥倫布多次描述了新大陸島嶼的淳樸和美麗,但他最關心的還是黃金?!拔覀兊竭@里的時候,已經(jīng)12月份了,但是還能聽到夜鶯在鳴唱,還有其他上千種鳥類出現(xiàn)在這個季節(jié)。這里可以看到七到八種棕櫚樹,這些美麗樹木的數(shù)量實在難以估計。其他的植物、果實也都一樣。在島上,有不可思議的菠蘿叢、廣大的可耕田地,還有新品種的蜜蜂,好幾個品種的水果。在內(nèi)陸,更有許多金礦,蘊藏量之大,不需要計算,就可以看得出來。伊斯帕尼奧拉島真是個驚奇之島?!?br>
事實上,哥倫布對于黃金的追求甚至超過了物質(zhì)層面的需求。在去世前幾年,他寫到:“黃金是所有商品中最貴重的,它不僅僅代表著財富,擁有黃金的人不僅能滿足現(xiàn)世的需要,還能找到在煉獄中拯救靈魂的方法,走上通往天堂的路。”黃金驅(qū)動著哥倫布帶著他的船隊先后四次來到美洲,也正是他們的到來,印第安人無憂無慮的生活和他們曾經(jīng)創(chuàng)造的輝煌文化遭受了滅頂之災。
貪欲的劫難
1493年9月25日,哥倫布在西班牙國王資助下,開始了第二次野心勃勃的航行。和第一次探險相比,這一次的規(guī)模不可同日而語,3艘帆船變成了17艘,船員則從70人增加到1500多人,其中包括兩百多名做著黃金夢的“冒險家”,一支騎兵團,還有6名傳教士。
顯然,這次的航行并非為了和印第安人進行和平交易,歐洲人儼然要扮演征服者的角色。在第一次航行中,哥倫布遇到的大多數(shù)印第安人都非常友好,甚至對他們頂禮膜拜。但歐洲殖民者的貪婪本性很快讓當?shù)厝烁械轿窇?,當哥倫布再次登上海地島時,他們都紛紛逃離。
一年前來到海地時,哥倫布遇到了友好的印第安部落酋長關喀納加,酋長答應他們在印第安人部落附近建造了納維達德堡壘,并提供庇護。
于是哥倫布留下40名船員駐守,但等到1493年他再次回到納維達德堡時,卻發(fā)現(xiàn)堡壘已經(jīng)被夷為平地。
關喀納加酋長告訴哥倫布,當他的帆船剛剛駛離海島,留下的40名船員們就開始你爭我斗,他們搶奪的戰(zhàn)利品無非兩樣,印第安女人和黃金。有些人霸占多名當?shù)貗D女當小妾,更多人的在島上肆意搶掠。爭斗最后發(fā)展到兩名海員在搏斗中把對方殺死。后來,一支11人的探險小隊前往該島另一端的“金礦地區(qū)”。
迎接他們的印第安部族顯然沒有先前遇見的那樣溫和,11名海員全部被殺。就這樣,歐洲人的第一個殖民地因為殖民者的貪婪而自取滅亡。
為了報復印第安人,隨船的傳教士要求哥倫布將關喀納加酋長處死,但哥倫布拒絕這樣做,顯然,他不愿失去在這個新世界的第一位,或許也是最后一位朋友。不過他也不愿意就此放棄自己的黃金夢,船隊向島的另一端行進,在靠近金礦的地區(qū)建造了伊莎貝拉堡,哥倫布還將自己的石屋住所命名為“王宮”,期待有朝一日迎接西班牙王室。
但兩年后,伊莎貝拉堡也結(jié)束了其短暫的生命,瘟疫,饑荒,貪婪讓其荒廢。殖民者帶來的豬吧瘟疫傳播給人,1/3的西班牙人因此喪命,被歐洲人帶來的疾病奪去生命的印第安人更是不計其數(shù)。拋棄了伊莎貝拉堡后,殖民者又另建圣多明各城作為西班牙新的殖民據(jù)點。而歐洲冒險家的發(fā)財夢給殖民地本身的威脅一直都揮之不去。
離開海地后,哥倫布讓弟弟留下來統(tǒng)治殖民地,自己繼續(xù)在古巴和牙買加尋找黃金城。1494年,哥倫布派一艘船將此次冒險的第一批“戰(zhàn)利品”運回西班牙,其中包括所有從印第安人手中奪來了的黃金,還有首批奴隸。第二批載有550名奴隸的船在1495年出發(fā),最后只有350人活著到了西班牙。
殖民者很快發(fā)現(xiàn)了比販賣奴隸更快的發(fā)財方式,他們自己不用去淘金,而是逼迫當?shù)厝顺洚斆赓M的勞動力。
至于當?shù)赜〉诎踩?,每一?4歲以上的印第安人每三個月就要向西班牙殖民者繳納約一枚頂針大小的金塊,交不起稅的人就會被砍下手或處死。大約有一萬印第安人就是這樣被屠殺的。還有的人為了采到足夠的黃金只得放棄種植糧食,大批人被餓死。許多印第安人逃進了深山野嶺,或別的島嶼,但最終都難以逃脫殖民者的控制。面對沒有選擇的境地,很多人選擇了死亡,大批泰諾人集體跳崖或服毒自殺,這個和平溫順的種族最終滅亡。到16世紀中期,海地島上的土著印第安人幾乎已全部滅絕。
身世篇 2
逝世五百年后,他的名字依然蜚聲全球,但哥倫布的真實身份一直有多個版本。他本人對自己的出身只用了一句話來回避:“英雄不問出處?!保╒inede nada.)但這樣的回答顯然無法讓后人滿意,幾個世紀以來,各國學者們一直孜孜不倦地找尋著這位傳奇人物的真正身份。
哥倫布的緘默和史料的缺失都使得追尋哥倫布的身影變得模糊不清。每一種理論都有事實依據(jù)支持,但是同時也有明顯的缺陷。
他是哪國人?
為了紀念哥倫布逝世500周年,一群來自各國的研究者希望通過DNA檢測找到哥倫布的真實身份:意大利熱那亞的羊毛紡織工的兒子,還來自西班牙馬德里,或是法國的科西嘉島?
幾乎所有的百科全書都這樣記載,1451年秋天,哥倫布出生于意大利港口城市熱那亞。他的父親米尼克·哥倫布是一名紡織工,在熱那亞有自己的作坊和酒吧。但是因為他的出生證明一直下落不明,所以家庭出身也無法被證實。
航海史學家里昂支持傳統(tǒng)觀點———哥倫布是意大利人,其主要基于60份記錄哥倫布家庭的文件。里昂說:“我認為哥倫布來自熱那亞的說法毫無疑問,其他的說法只是當?shù)厝讼霝樽约旱念伱尜N金?!?br>
但是,這種被廣泛接受的說法也有致命弱點———史學家從未發(fā)現(xiàn)任何哥倫布用意大利文書寫的信件或日志,所有哥倫布親筆書寫的文字,包括隨手筆記,全都是西班牙文。
他身葬何處?
西班牙人類學家約瑟·安東尼·洛雷特·阿克斯塔領導的研究小組正在對哥倫布和他的私生子費爾南多的后裔,以及幾百名可能是哥倫布后裔的DNA進行比較。希望建立一個總基因圖。
最開始,洛雷特只是希望找到哥倫布遺體的真正埋藏地,是西班牙的塞維利亞,還是大西洋彼岸的多米尼加共和國?
史料記載,哥倫布的遺骨被藏于西班牙的塞維利亞。但在1877年,多米尼加的一名工人在圣多明各大教堂一個祭壇的后面發(fā)掘出了一個鉛制的盒子,上面刻有哥倫布的名字,里面裝有一些遺骨。多米尼加人認為,這才是真正的哥倫布遺體。
洛雷特希望通過比較兩地出土的遺骸,以及費爾南多的DNA來確定哥倫布的長眠之地。
2003年,洛雷特從哥倫布遺骸中提取了DNA樣本,與哥倫布的兄弟迭戈和哥倫布的私生子費爾南多的DNA樣本進行比較。但是項目開始不久后,洛雷特就發(fā)現(xiàn),來自塞維利亞的遺骸無法提取足夠的DNA樣品,而多米尼加政府又禁止他從在該地出土的遺骨上取樣。多米尼加共和國修建了一處巨大的燈塔墓地來安放哥倫布的遺體。該國政府稱,哥倫布的遺體從未離開過那里。
“我們會得到一些結(jié)果的,但是這也可能會很復雜”,洛雷特說:“我們需要分清哥倫布在各地的后代的DNA差異,而這沒有保證?!彼M茉诟鐐惒际攀牢灏僦苣昙o念日將結(jié)果公布。
他有猶太血統(tǒng)?
對于幾百年來研究哥倫布身份的學者而言,這位傳奇人物似乎有意讓自己的出身成為一個謎。
航海史學家尤金·里昂說:“哥倫布從沒澄清過自己的身份。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刻意這樣做的,但他的確很神秘?!比鄙倥c哥倫布的有關資料的原因之一是他本人有意隱瞞自己的家庭背景,盡量避免別人了解他的情況。他這么做有可能是因為他出生于一個猶太家庭,因為當他在1485年遷居西班牙的時候,當局正在驅(qū)逐全國所有的猶太人。
在意大利語里,哥倫布被稱作CristoforoColombo,這個名字也可證明哥倫布有猶太血統(tǒng)。在意大利北部,Colombo是個常見的猶太人名字。有人還猜想,哥倫布選擇在1492年8月3日一早率艦隊從西班牙揚帆起航并非巧合。因為西班牙的一項法令就在那一天生效———禁止所有猶太人在西班牙生活,違者會被處死。
哥倫布的緘默和史料的缺失都使得追尋哥倫布的身影變得模糊不清。每一種理論都有事實依據(jù)支持,但是同時也有明顯的缺陷。
美食篇 3
假如五百年前哥倫布沒有發(fā)現(xiàn)美洲,今天的歐洲人、美洲人甚至中國人餐桌上的食譜可能會大不一樣。想象一下:沒有馬鈴薯的法國西餐;意大利通心粉沒有西紅柿醬來調(diào)味;墨西哥菜的拼盤里會擺上昆蟲或蟲卵;甚至,連中國的川菜和湘菜也可能失去其最引以為傲的麻辣鮮香!幾乎被后人忽略的是,哥倫布發(fā)現(xiàn)新大陸的同時也引發(fā)了歐洲的美食革命———超過100多種在美洲發(fā)現(xiàn)的水果和蔬菜被先后引入歐洲。這不僅給兩個大陸的人們帶來了從未見過的食物,甚至還改變了全世界的農(nóng)業(yè)和美食文化歷史。
發(fā)現(xiàn)美食天堂
五百多年后,現(xiàn)代人也許很難想象到美洲大陸給第一批歐洲船員帶來的味覺感官喜悅:從未曾品嘗過的美味主食,到讓人眼花繚亂的蔬菜和水果。如果我們回顧一下中世紀歐洲的單調(diào)菜譜,就不難明白,美洲不僅是新大陸,還是美食天堂。
和大部分15世紀的歐洲人一樣,哥倫布對于自己的日常飲食的滿意度也許可以用“勉強接受”來形容:幾片用裸麥和大麥制成的黑面包,厚葉片的卷心菜熬出的湯,再加上一片味道濃郁的奶酪,這就是當時歐洲人最普通的一頓飯。
稍富裕一點的家庭飯桌上的食物也不會豐盛到哪兒去,只是口味更多一些。從亞洲運來的調(diào)味料讓歐洲人嘗到了各種味覺的刺激,而且,在那個沒有冰箱的時代,香辛料還能起到掩蓋食物腐爛異味的作用。
事實上,哥倫布揚帆遠航的一大目的之一,就是帶回珍貴的印度調(diào)味料。他最后雖然沒有實現(xiàn)這一愿望,卻帶回了全新的菜譜:馬鈴薯、花生、青豆,這大大豐富了歐洲人的主食種類。蔬菜和水果就更令人眼花繚亂:石榴、芒果、洋李、西紅柿、香草……對于中世紀歐洲的貴族階層而言,用餐或宴會最看重“新奇”和“華麗”:如一只被插上羽毛的烤孔雀,或用野雞和面粉做的派。在貴族的宴席里,一道主菜的登場通常要在激昂的小號聲伴隨下。毫無疑問,哥倫布從陌生世界帶來的奇異水果讓歐洲人欣喜若狂。
改寫兩個大陸的食譜
在歐洲人到來之前,美洲原著民的農(nóng)業(yè)已經(jīng)相當發(fā)達,原本是野草的馬鈴薯、玉米和西紅柿被培育出了不同品種。
在一份16世紀阿茲特克人的編年史中,飲食歷史學者索菲·科爾從發(fā)現(xiàn),“賣西紅柿的人能提供各色品種:大西紅柿、小西紅柿、甜西紅柿、尖西紅柿、蛇形西紅柿……他甚至還賣‘北美狼西紅柿’,沙西紅柿。黃西紅柿顏色非常黃,紅西紅柿則有朝陽的玫瑰色?!卑⑵澨乜巳藢τ谖骷t柿的品質(zhì)要求也很高,編年史還記載說:“心腸壞的賣主出售的西紅柿不是爛了,就是有擦傷,吃了它們會讓人拉肚子?!?br>
歷史學家認為,第一批被引進歐洲的西紅柿可能是黃色的,因為意大利語中,西紅柿是“金色的蘋果”。雖然這種既是開胃蔬菜也是多汁水果的美食很快就傳遍歐洲各地,但它在意大利最受寵愛?;蛟S正由于它的加入,意大利通心粉的美味才得以世界聞名。
而馬鈴薯的引入則被認為是歐洲農(nóng)業(yè)史上具有歷史意義的事件,但它真正被歐洲人接受卻是幾個世紀之后的事了。馬鈴薯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人逐漸接受。人們最初迷信地認為,它會引發(fā)麻風病甚至不育癥,因此一開始只用它來喂豬。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還曾把馬鈴薯稱作:“可憐蟲的塊菌。”
馬鈴薯在英國的遭遇也很不幸,當冒險家瓦爾特·勞萊首次把一株馬鈴薯送給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時,從沒見過這稀罕植物的宮廷廚子卻錯把馬鈴薯的莖和葉拿來烹飪,結(jié)果讓所有的食客都吃壞了肚子。因為對王室的“冒犯”,馬鈴薯從此就遭到了英國王宮的“封殺”。
伴隨著美食的引進,是各種不同的烹飪方法。西班牙人發(fā)現(xiàn),看上去像大個兒甘藍和胡蘿卜的絲蘭雖然生吃有毒,但可以在煮熟后食用。
當歐洲人迎來新菜譜的時候,美洲土著人的飲食結(jié)構(gòu)也因為外來者發(fā)生了變化。哥倫布到來之前,很多土著人的飲食中都很少有肉,以墨西哥人為例,早餐通常都是一碗麥片粥,加入蜂蜜或紅辣椒調(diào)味;中餐在每天最熱的午后,主食是玉米餅,一碗豆子,再加上西紅柿或辣椒做成的調(diào)味料。
有時為“改善生活”,食物里還會加入昆蟲幼蟲、蟲卵等。
哥倫布到來之前,智利的主要肉食是豚鼠肉,探險者的到來則帶給了他們豬肉、牛肉、牛奶和奶酪;雞、羊等家禽家畜也被陸續(xù)引進。在后來的幾次探險中,哥倫布還把歐洲的蔬菜種子、小麥、甘蔗帶到美洲。
造就了川菜和湘菜?
對于兩個大陸的人們而言,新的食物不僅僅意味著食譜的改變,甚至也改變了社會和文明的發(fā)展方向。
在眾多農(nóng)作物中,不起眼的馬鈴薯給歐洲農(nóng)業(yè)帶來了最深遠的影響。馬鈴薯和玉米這兩種營養(yǎng)豐富的作物被廣泛種植后,歐洲農(nóng)民能養(yǎng)活更多人,因而帶動人口的增長。
有人甚至推斷說:馬鈴薯的種植推動了德國的工業(yè)化發(fā)展,這一連鎖反應最后引發(fā)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
美洲農(nóng)作物同時也“遷徙”到了非洲,那些無法忍受歐洲潮濕氣候的農(nóng)作物被引進到非洲的農(nóng)場,玉米、青豆、絲蘭豐富了農(nóng)產(chǎn)品的種類。而非洲人的傳統(tǒng)烹飪技巧后來又隨著奴隸船被帶到美洲。
隨著農(nóng)產(chǎn)品和調(diào)味料在世界范圍傳播開來,人類的飲食卻沒有因此“世界大同”。
各地的人們利用相似的材料,烹飪出口味截然不同的菜肴。
牛肉、玉米和辣椒的組合在墨西哥會成為玉米面豆卷,在意大利就是玉米牛肉粥,在中國則可能是一盤香辣牛肉,世界各地的美食因此更加豐盛。而一旦某種食物被認為能代表該民族的特色,它的最初產(chǎn)地就變得無足輕重。如法國人引以為榮的甜點巧克力,其原料可可,直到17世紀才從美洲傳入法國。而中國南方菜系中最重要的調(diào)味料———辣椒的原產(chǎn)地也是新大陸。
哥倫布沒有帶回原本希望的印度調(diào)味料,卻找到了其替代品———辣椒。辣椒最終在明末傳入中國,而在今天的川菜和湘菜中,辣椒的調(diào)味作用幾乎被發(fā)揮到極致。如果讓四川人和湖南人把菜肴的“麻、辣”特色歸功于五百年前的哥倫布,未免太過牽強。但是,如果沒有探索新大陸的航海家,我們的餐桌肯定不會像現(xiàn)在這樣豐富多彩。
英國人認為馬薩拉咖喱雞是地道的英國國菜,中國人對宮保雞丁贊不絕口,法國人推崇經(jīng)典的法式燉雞,美國人把雞湯看做令人回味的美食。雞肉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普遍的食品,這種鮮嫩美味的食材跨越了多元文化的界限,遍布世界各地的廚房。因此,當著名的勵志大師杰克·坎菲爾德為心理學暢銷書尋找恰當名稱的時候,他想到的是《心靈雞湯》,而不是《心靈蛤蜊濃湯》。
但是,雞肉究竟如何征服了世界?
2004年,中國科學家與國際遺傳學家聯(lián)手繪制了完整的雞基因構(gòu)架圖譜,證明雞有60%的基因與人類相同,并且和人類在3.1億年前擁有共同的祖先,作為世界上第一個完成基因排序的家養(yǎng)動物,雞的基因圖譜為人類的進化提供了至關重要的研究價值。
現(xiàn)代DNA研究證實,紅原雞是家雞的直系祖先,紅原雞最初主要分布于中國南部和印度北部,隨著人類幾千年的文化交流、商業(yè)貿(mào)易和遷徙征服,馴化的家雞從亞洲叢林擴散至世界各地。歷史資料證明,中國的家雞向北,通過朝鮮半島傳至日本,而印度河谷是家雞向西擴散的起點。4000多年前,哈拉帕文明的城邦與中東貿(mào)易往來頻繁,考古學家發(fā)掘的出土文物和雞骨化石表明,家雞可能從古代印度西海岸的港口羅塔爾到達了 *** 半島,由陸路經(jīng)波斯傳到希臘、敘利亞和巴比倫。
在地中海沿岸,考古學家發(fā)掘出了公元前800年左右的雞骨化石。從印度引入家雞后,雞肉成為古羅馬人經(jīng)常食用的食物。愛吃雞的羅馬人發(fā)明了各種各樣的美味佳肴,比如煎蛋卷和填餡烤雞。在追求奢華美食的風氣中,羅馬的農(nóng)民想出了催肥的方法,有人用浸過紅酒的小麥面包喂雞,有人把小茴香、大麥和蜥蜴脂肪拌在一起當飼料。根據(jù)史料記載,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牧師學院為一位祭司舉辦了豐盛的晚宴,餐桌上就有油酥面炸肥母雞這道主菜。
公元前161年,由于擔憂社會道德淪喪,人們過度追求奢侈,羅馬共和國頒布法令,限制人們每餐吃雞的數(shù)量,規(guī)定每張餐桌每頓最多只能端上一只雞——而且是未經(jīng)過度飼養(yǎng)的雞。不久,羅馬大廚發(fā)現(xiàn), *** 過的公雞容易長肉,于是閹雞從此誕生。
倫敦大學考古學教授凱文·麥克唐納說,羅馬帝國崩潰后“雞的個頭回到了鐵器時代”。他推測,在羅馬時期人們?yōu)轱曫B(yǎng)雞群設立了設施完善的大型養(yǎng)雞場,后來逐漸消失了。雞在歐洲的地位每況愈下,逐漸被鵝和鷓鴣等家禽取而代之。
到了中世紀,歐洲人的飲食依然以面包等谷類食物為主,作為動物蛋白質(zhì)的重要來源,雞肉、豬肉和乳制品價格昂貴,主要為富人享用。據(jù)英國作家喬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記述,窮苦的農(nóng)民通常吃的是黑面包,偶爾也吃一兩只雞蛋,蛋白質(zhì)食品的缺乏可想而知。
但隨著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力提高,歐洲人的飲食結(jié)構(gòu)發(fā)生了變化,越來越多的家禽和蛋類擺上了餐桌。作為食用最普遍的禽類,雞肉再度成為上流社會的美味佳肴,出現(xiàn)在盛大奢華的宴會上。當時歐洲的飲食文化認為,口味溫和的雞肉易于消化,而肥嫩的閹雞被看做奢侈品,只有富人才能買得起。在意大利作家薄伽丘的著作《十日談》里,閹雞是富商款待客人的主菜,也是病人恢復健康的靈丹妙藥,還是農(nóng)莊主酬謝朋友的貴重禮物。
16世紀的法國,國王亨利四世與薩伏伊公爵辯論時,說出了這句名言,“我希望所有的農(nóng)夫每個周末至少都能吃到一鍋燉雞?!睂⒉妥烙须u提升到了人民生計的高度。
在亨利四世統(tǒng)治后期,法國君主政體得到鞏固,經(jīng)濟逐漸恢復,法國人形成了周日吃雞的傳統(tǒng)。從此以后,燉雞成為法國家庭周日晚餐和節(jié)日慶典的主菜。法國人也培育出世界上最好的雞——布雷斯雞。這種雞出產(chǎn)于法國東部布雷斯地區(qū),口感鮮香滑嫩,品質(zhì)優(yōu)良,被奉為美食奇跡,盡管價格昂貴,依然受到高級廚師和美食家的青睞。
>>>>大規(guī)模飼養(yǎng)
公元16世紀,斗雞在英國蓬勃發(fā)展,國王亨利八世熱衷在懷特霍爾宮舉行斗雞,使這種游戲成為風靡英國的全民運動。1849年,英國維多利亞女王頒布皇家法令,禁止了斗雞活動。斗雞熱潮過后,養(yǎng)雞成為英國人流行的業(yè)余愛好。1849年,英格蘭中部舉辦伯明翰展覽會,來自中國的交趾雞出盡了風頭,這種品種優(yōu)良的珍禽體型巨大,全身披著蓬松的羽毛,迅速在英國引起了轟動,讓人們對家禽的熱情瘋狂高漲。
19世紀后期,這股家禽熱潮橫跨大西洋,席卷了美國東海岸,養(yǎng)雞成為美國人日漸升溫的愛好,1873年,美國家禽協(xié)會制定了標準,幫助農(nóng)民選擇性地繁育純種雞。1880年,美國的人口普查首次統(tǒng)計了雞的數(shù)量,當時全美國有1.02億只雞,到1890年迅速增加到2.58億只。1891年,康奈爾大學成為第一家提供家禽飼養(yǎng)課程的農(nóng)業(yè)大學,養(yǎng)雞開始了從家庭農(nóng)場副業(yè)轉(zhuǎn)變?yōu)榇笠?guī)模工業(yè)化飼養(yǎng)的百年歷程。
20世紀初期,雞在美國人的飲食習慣和經(jīng)濟中依然占據(jù)相對次要的地位。在牛和豬步入以機械化屠宰場為標志的工業(yè)時代后,雞仍然處在散養(yǎng)和小規(guī)模養(yǎng)殖的階段。20世紀20年代中期,添加抗生素和維生素的飼料的出現(xiàn)給這個行業(yè)帶來重大的突破,養(yǎng)殖25萬只雞的大型農(nóng)場隨之出現(xiàn)。在這個全新的農(nóng)業(yè)領域,維生素D成為影響雞肉價格的重要因素??茖W家發(fā)現(xiàn),缺乏維生素D會造成代謝障礙和佝僂病。雞和人一樣,需要曬太陽自身合成維生素D,保持骨骼健康。然而戶外養(yǎng)雞面臨天氣和疾病等不確定因素。于是人們在雞飼料中加入魚肝油,搭建大型棚舍,通過控制溫度、飼料和照明來增加雞的體重。
雞肉如何征服世界1928年的總統(tǒng)大選期間,共和黨候選人胡佛在競選演說中向美國人民承諾,如果他當選總統(tǒng),美國人將永遠地戰(zhàn)勝貧窮,“每家鍋里都會有只雞”。胡佛總統(tǒng)當然沒有實現(xiàn)這個諾言,隨之而來的大蕭條讓數(shù)百萬小農(nóng)場被迫關門,為了緩解經(jīng)濟危機,1933年4月,美國國會通過《農(nóng)業(yè)抵押法案》,批準向家禽飼養(yǎng)農(nóng)場發(fā)放短期貸款,促進農(nóng)民專門從事雞肉和雞蛋的生產(chǎn),極大地提高了禽蛋的產(chǎn)量。有些農(nóng)民開始專門經(jīng)營現(xiàn)代化的雞蛋農(nóng)場,極大地提高了雞蛋的產(chǎn)量。貝蒂·麥克唐納的經(jīng)典回憶錄《雞蛋和我》及其同名改編電影就描述了這種微妙的經(jīng)濟轉(zhuǎn)變,足以證明所有的藝術創(chuàng)作都來自生活。
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由于缺乏牛肉和豬肉,雞肉作為蛋白質(zhì)來源的需求日漸增加,從而成為人們食用的主要肉類。戰(zhàn)后美國養(yǎng)雞業(yè)從北向南轉(zhuǎn)移,南部自然條件良好,氣候溫和適宜,谷物運輸便利,使得雞肉的價格更加低廉。在把谷物高效轉(zhuǎn)化為蛋白質(zhì)方面,現(xiàn)代雞的生產(chǎn)成本更低?;铍u每增重1磅只需不到兩磅飼料,不到1945年的一半,相比之下,生產(chǎn)1磅牛肉需要耗費7磅飼料,生產(chǎn)1磅豬肉需要耗費超過3磅飼料。
人們通過遺傳學和自動化提高了養(yǎng)雞的利潤,目前最先進的雞舍有兩個足球場大,每隔一小時自動加料送水,雞籠底部略微傾斜,生產(chǎn)的雞蛋滾落到傳送帶上,自動進行清洗、分級和包裝。今天的消費者能夠以低廉的價格購買新鮮的雞肉,無疑是巨大的改變,這要歸功于科技和市場在不同時代取得的驚人進步。
憑借鮮嫩美味的口感,雞肉在全球各地受到歡迎,成為人們展現(xiàn)廚藝的靈感來源。雞肉在世界各地有多種不同的烹調(diào)方法,創(chuàng)造了許多別具特色的菜肴,比如中國傳統(tǒng)的清燉雞湯,日式風味的照燒雞肉,以及淋有香蒜沙司的雞肉意大利面。雞肉用酸奶和香料腌制后,串在烤肉叉上烘烤,澆上咖喱肉汁,就是地道的英國國菜——馬薩拉咖喱雞。
如今,雞在地球上的數(shù)量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人類,幾乎是人類的3倍。遍布全球的雞為我們演繹了文化、宗教和美食的史詩傳奇,提供了美味可口的煎蛋卷、雞肉砂鍋、油燜雞丁、炸雞塊和雞肝醬的同時,還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有趣問題的答案:基于進化史,科學家猜想,食草恐龍吃的一般是馬尾草和蕨類植物,它們的肉會更像家禽肉,而非牛排或者豬排,其風味應該更接近鳥類——鷹或者雞。因此,當小孩第一次來到自然歷史博物館,向他們的父母詢問 “恐龍肉是什么味道的”時,家長們現(xiàn)在可以這樣回答,“雞肉的味道”。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19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