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jīng)·第一章》中講:“道可道
老子告訴我們:道是無法言說的
就像我們聽到一首美妙的歌曲
人與人之間同樣如此,位置不同
一、位置不同
《道德經(jīng)·第八十一章》中講:“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真實的話不一定動人
每個人所在的位置不同
一日
,長安城大雪紛飛,秀才看到漫天飛雪,詩興大發(fā),隨口說道:“大雪紛紛落地?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眲倧目蜅3鰜淼目h令聽到后,便接著說:“正是皇家瑞氣客棧老板看著因為大雪而住店的行人
客棧老板聽到后,怒氣沖沖的出來沖著乞丐說道:“哪里來的臭要飯的
客棧老板哪聽得進去乞丐的話,反而越吵越兇
,最后幾人不歡而散。汝之蜜糖
,彼之砒霜。別人的幸福
,我們體會不到;別人的痛苦,我們也無法感受,與位置不同的人講道理是毫無意義的。生活不是辯論賽,不需要什么事都爭個誰是誰非,也不要奢求別人能理解你,同情你。人生的修行在于行
,而不在于話多二
、認知不等,不爭不辯《莊子·秋水》中講:“井蛙不可語海
,夏蟲不可語冰,凡夫不可語道?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不同的人認知水平是不同的,看到的問題和理解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但是很多人總會以自己的認知來要求別人,不會站在他人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在一座道觀中,小道童在門口掃地
,有人來拜訪道長,來請教關于時間的問題,小道童認為如此簡單的問題,自己便可回答,不必請教道長。那人便問:“一年有幾個季節(jié)呢?”
小道童說:“四個季節(jié)
“不對,是三個季節(jié)
小道童斬釘截鐵的說:“是四季
拜訪的人理直氣壯的說“是三季
正在兩人激烈的爭吵時
了解過后
,道長說:“一年確實是三個季節(jié)。”那人聽了道長的話
,高興的走了。小道童不明白,明明就是四季,為什么說是三個季節(jié)呢,道長解釋說:“ 剛才那個人穿了一身綠衣服,就好比田里的螞蚱,螞蚱就是春天生“所以
人與人之間,認知不同
三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中講:“上士聞道
老子告訴我們:上等人聽說了道的理論
人與人之間層次的不同,也造就了三觀的不同
和三觀相符的人爭論,是樂趣所在
在一個沙灘上
漁夫看了看富翁
漁夫覺得富翁可笑,說:”我要那么多錢干什么
富翁有些不高興的說:“但你明天又要忙著捕魚啊?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睗O夫說:“我認為這樣的生活很幸福,早晨捕魚
富翁和漁夫各有各的理,誰也不讓誰
,一直吵到了半夜,最后兩人不歡而散。常言道:“道不同
,不相為謀?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他人的看法
,無法改變,他人的想法,更難以控制,三觀不同老話常說:“有理走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
話雖沒錯
“生態(tài)”蓋指生命體與其環(huán)境的有機聯(lián)系
。生態(tài)倫理就是人們對生命存在與生態(tài)環(huán)境關系的道德觀念、基本規(guī)范和道德實踐。20世紀以來,隨著人類對環(huán)境危機的廣泛體認,生態(tài)意識猛然走出專業(yè)圈囿,置身公眾舞臺,被賦予影響人類環(huán)境實踐,維護全球生態(tài)平衡的重任,成為世界顯學。道教不是生態(tài)學道教生態(tài)倫理精神體現(xiàn)在它的精致深刻的內(nèi)容和吸引世人的內(nèi)涵中,蘊涵在使它延續(xù)
一是萬物一體的精神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
三是曲成萬物的精神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
五是循環(huán)再生的精神
六是融通萬有的精神
總而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