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是杜甫在成都探訪武侯祠后,懷著深深的敬意與遺憾,為諸葛亮寫下的詩,高度概括了諸葛亮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千百年來傳唱不絕。
詩中的“出師“主要指的是諸葛亮多次率軍北伐。
劉備在章武三年(223年)去世,臨終前將天下大事以及幼子托付給諸葛亮,說:“您的才能勝過曹丕十倍,將來一定可以成就大事(一統(tǒng)天下興復漢室),如果我的孩子不成器,那么就請您自取君位?!敝T葛亮哭泣著說:“臣一定竭盡全力,報效漢室,至死方休!”
在經(jīng)過數(shù)年休養(yǎng)生息,將夷陵之戰(zhàn)失敗以及劉備去世所帶來的隱患都消除以后,諸葛亮為了劉備臨終前的這個囑咐(終定大事),開始了不停地北伐。
這是一個注定悲壯的征程,在正史上諸葛亮一共北伐了5次,震動天下,但戰(zhàn)果寥寥,盡管丞相以經(jīng)天緯地之才而竭盡全力,多次“出師”,終究“未捷”,最終病逝于五丈原,演義中將其演繹為“六出祁山”,由此為世人熟知。
劉備與諸葛亮等人之所以聚到一起,是因為他們有著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興復漢室”,他們夢想著像創(chuàng)建漢朝的劉邦一樣,從蜀地出發(fā),再造一段大漢的傳奇,但他們注定無法成功。
在前206年,率先進入關中的劉邦被項羽封為漢王,封地在巴、蜀、漢中,同時項羽還封名將章邯為雍王駐守關中,以此來遏制劉邦。
巴蜀之地如今雖然是著名的“天府之國”,但在當時卻頗為偏遠,并且地理位置也很是險惡,李白說“蜀道難,難于上青天”,這不僅僅是對于那些入蜀的人而言,同時對出蜀的人也是如此,項羽將劉邦封到蜀地,就是想要讓他一輩子都待在那里出不來。
想要從北方進入蜀地,那就得攀越秦嶺,而秦嶺作為中國著名的崇山峻嶺,想要攀越那自然是難度重重的,只有五條路可供選擇,那就是: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祁山道。
這五條路中,子午道路況非常差,道路極其窄,不僅狹隘而且還非常險峻,不管你多少人過去,都得堵在路上,而且只要對方在另一邊有一千來個人等著,那你要不是項羽那樣厲害的人物,是百分之一百闖不出去的,哪怕就算是項羽到了,估計能夠闖出去的可能性也就百分之一。
至于儻駱道,那比子午道更加兇險,很多情況下根本就沒有路,單人還可以翻越河谷走,大部隊想要過去的話完全不可能,哪怕是項羽帶隊也百分之一百過不去,因此蜀地軍隊想要出去爭奪天下,能夠走的路就只有褒斜道、陳倉道以及著名的祁山道。
當時劉邦進入蜀地時走的是褒斜道,褒斜道的路況雖然比子午道、儻駱道好一點,但其實也相當兇險,最為典型的就是“棧道”的存在。
相信很多北方的朋友都沒有見過棧道,無法理解那是怎樣的存在,在攀越秦嶺的時候很多地方都是峭壁,根本無路可走,人們就在峭壁上開鑿出一些孔洞,插入木棍支撐,并在木棍上鋪上木板,這就是所謂“棧道”,褒斜道的大部分都是由棧道組成的,也可見其兇險的。
劉邦入蜀時聽從張良的建議,將走過的棧道部分燒毀,以此來麻痹項羽,表示:“以后我就不跟你們玩了,你們不要來找我,我也不會出來找你們”,項羽在得到消息以后自然是大喜過望,放松了對劉邦的警惕。
不過劉邦沒多久就出來了,由大將軍韓信指揮,開始了歷史上極其著名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表面上是在褒斜道修那些被燒毀的棧道,實際上卻兵分三路,曹參、樊噲帶人走祁山道,灌英帶人走子午道,自己帶主力走陳倉道。
當時受項羽嚴命遏制劉邦的章邯,其實也沒有就在褒斜道另一側看著漢軍修工程,而是在各個道路的出口處都嚴密布防,但這樣一來就無法抵擋住韓信的主力出擊了。
韓信之所以要帶著主力走陳倉道,是因為這條道在當時是最容易走的,它可以通過漢水與嘉陵江,將士兵以及軍需源源不斷地運送出去,這才讓章邯瞬間吃了大虧,也讓韓信一下子就打破了項羽的封印,為劉邦獲勝贏得了先手。
后來諸葛亮北伐時,主要走的是岐山道,所以演義中說他是“六出岐山”, 主要精力都放在死磕岐山道上了。
首次北伐時,諸葛亮派趙云率領一部分人馬到斜谷道(褒斜道)那里晃悠,以此迷惑曹魏,自己則帶著人馬去打岐山,本已震動天下,卻因馬謖失去了街亭,讓曹魏兵馬得以長驅直入,所以不得不虎頭蛇尾地撤退,也就是這次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謀”,說讓自己帶一支人馬走子午谷奇襲長安,但被諸葛亮否定了,因為成功可能性實在太低。
后來諸葛亮第二次北伐時又試著走過陳倉道,但幾萬人硬是沒打下數(shù)千人,不得不撤退,后來又再走過岐山道,反正就是各種方法都用盡了,除了最為兇險的子午道、儻駱道沒走外,其它各種各樣的方法都用過,但最終結局都不盡人意。
為何當年韓信出蜀就那么容易,而諸葛亮就這么難呢?真是因為諸葛亮的水平不如韓信太多嗎?其實這里有著一個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改變,我們常說“滄海桑田”,西漢開國到東漢末年,四百年里尚且沒有滄海變成桑田的變化,但是卻有湖泊消失、河道改向的變化。
前面說過韓信帶主力出陳倉,是因為可以走水路運兵運糧,因為那時候有個蓄水量巨大的天池大澤將漢水與嘉陵江連接起來,同時天池大澤還起到了調(diào)節(jié)河流流速的作用,讓漢水與嘉陵江的流速變得平緩,因此那時候他對外出兵時,可以大規(guī)模利用船只。
船只運輸與陸路運輸?shù)膮^(qū)別是非常大的,船只載貨量非常龐大,并且速度也快,更重要的是消耗也少,秦漢時候的船只可以載上50個人以及他們?nèi)齻€月所需要的糧食。
走陸路的話那就得靠人背肩扛,尤其是蜀地那樣險峻的道路,哪怕是有牛馬也用不上,一個人本身能運的糧食就有限,他在路上也每頓都得消耗糧食,可能在家里帶著兩百斤糧食出發(fā),走兩個月路上消耗了90斤,給前線送去20斤,他再帶著90斤糧食回家路上吃,這個消耗就太大了。
諸葛亮后來好幾次北伐都已經(jīng)牢牢占據(jù)上風,但都無奈退兵,原因就是“糧盡而返”,為了解決這個糧食運輸?shù)膯栴},諸葛亮后來專門發(fā)明了“木牛流馬”,還在曹魏地界進行屯田等等一系列活動,奈何已經(jīng)回天乏力了,因為他已經(jīng)失去了水路運輸這個條件,只能靠著人力肩挑背扛地搞陸路運輸,因為那時候天池大澤已經(jīng)消失了。
在公元前186年,也就是劉邦去世后的第十年,現(xiàn)在的陜西略陽、寧強一帶爆發(fā)了大地震,影響范圍極其廣泛,造成了漢王山一帶山脈的山體大面積滑坡,甚至于阻斷了漢水,那些堆積的山石在漢水上游形成了巨大的堰塞湖天然壩體,將漢水截斷成了西漢水和漢水兩條河。
同時原本的天池大澤消失,漢水與嘉陵江之間也失去了聯(lián)系,同樣由于天澤大澤消失的緣故,它原本調(diào)節(jié)河流流量與流速的功能也隨之消失,西漢水、漢水以及嘉陵江的流速變得極為湍急,諸葛亮不僅無法通過水路出去,甚至連在下游也無法運用水路運輸糧食,因此在北伐過程中一直有著龐大的糧食壓力,并且最后都沒有得到解決。
劉備、諸葛亮等人聚在一起,是要向劉邦學習,要興復大漢,然而盡管同樣是被困在蜀地,他們所面臨的環(huán)境卻是截然不同的,因此韓信可以從容地“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但沒了水運加持的諸葛亮,卻被牢牢封印在了那崇山峻嶺之間。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337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