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損止入靜法《道德經(jīng)》云:“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所謂損者,在太和靜功修煉而言即是減少念頭,減少一節(jié)負累,減少一切心理負擔,減少不必要之人際關(guān)系,等等此須分兩方面而言之。
其一,于具體靜坐時而言,修煉之先,要把須要做好的事情事先辦好,須要考慮好的事情考慮好,以減少心理負擔與牽掛,以免到靜坐時又牽腸掛肚,兩相失誤,而且能夠?qū)P膶R猓钟凶銐虻目沼鄷r間去修煉靜養(yǎng)功夫。
這樣心中不抱負擔,用“損”法減少各種靜坐負累,然后方可安安心心,無牽無掛的去正式靜養(yǎng)煉功,這樣行功之先就杜絕了諸多不必要之煩惱,杜絕了雜念產(chǎn)生之根源,自然易于入靜。
以上是僅局限于實際開始靜坐之時的“損”法,但是,損之一法可大而化之到各個方面,須知修煉一事并不是煉功時就靜一靜了事,而是在平常生活之間亦要保持此身心皆清靜之心態(tài),畢竟對于大多數(shù)煉功者而言,煉功之時間遠比平常工作學習應酬之時間少得多。
若只煉功時才靜養(yǎng)身心,而在平常之際又放縱念頭,大喜大怒,大悲大惱,豈不把煉功時積累的靜養(yǎng)功夫沖消無余。
在平常生活中如何損?若以“清”為標準,生理上,須飲食清淡,少吃葷腥等刺激之物,以素食為主,當然也要注意營養(yǎng);呼吸的空氣要清潔,性生活上青年人要節(jié)制,中老年要需戒絕;行功期間煙酒更需戒絕,不可做強度極大的體力勞動等事。
心理上不可異相天開、妄念不斷,不可對某事物太癡迷,所謂玩物喪志也,如此等等。若以“少”為標準而言,則須減少各種不必要之應酬,不必要之知識,不必要之思想,不必要之念頭意識,使心盡量做到無牽無掛,坦坦蕩蕩,平和安然。
以上損法修煉務(wù)必在生活中也鍛煉運用得純熟自如,凡可損者,皆隨時損之,去之,以盡于無為也。
以上損法并不能完全減除雜念意想,因為大腦神經(jīng)運轉(zhuǎn),思考念頭起伏,已成慣性,平時猶未覺察,一但入靜,因心中有初步之清靜態(tài),故反而能體會到念頭之起伏,雜念之紛蕓,因此,必須接損之法再用“止”法。
何謂止,止者,停止,停頓之意也,在實際太和靜功實修中,待用損法以后,念頭已較少,然后,這樣前念已過之時,使吾之心神意識突然打住,停止于靜止之態(tài),這樣前念已滅,后念不生即得清靜。
然后守此清靜,止于此清靜之地,心中亦微微有絲醉意,感覺五官六識混同一體,自身心神如嬰兒熟睡般恍恍惚惚,這就是“止”法。
但是“止法”不僅僅只用于太和靜功修煉之時,必須把“止”字法應用到生活的極細微處,把“止”訣用得純熟自如。須知功夫之長進,關(guān)鍵就在于修煉者平常日用之際的修心煉性之工夫深淺如何耳!
“損止”之法乃有意之法,猶如兩人在吵架難分難解,鬧得不可開交,旁邊添上一個強制勸和止念之人,三人鬧作一團,固能保一時平安,但莫免手段太拙。
二、導忘入靜法所謂導者,乃順心中念頭起伏自然把這個念頭引向清靜之地,煉功伊始,可以想象萬物未出生之前一片虛無,空空洞洞,也可體察身邊各靜止的物體,眼前的空虛,體察觀照這靜默之機,如此之后,再反觀于自身,使吾之心神與這靜默之機契合,自可獲得內(nèi)心世界之清涼寧靜。
必須注意的是:此法需要一定悟性,才能掌握好,因為此法雖是有為,其實無為自然之旨深契其中,只可神悟,貴在有意無意而行之,方能得其機趣,因為所謂“導”者,并不是又產(chǎn)生一念頭去引導原來之浮思意想,而是那少許念頭順自我起伏之自然而歸入清靜之地。
心中雖能清靜,但終究還有一念,未能忘我,同時,有些初學者也許還有微微雜念。故必須接著用“忘,就是把這所有之念頭忘得一干二凈,甚至把這“清靜”之念也忘得一干二凈,不知己在行動靜坐,如同無心之人。
訣曰:“忘其精相合其細相,忘其微相,合其無相,忘無所忘,寂無所寂,渾然無我,湛然常寂,與道合真”。
雜念來時,用微意收歸于“忘境”之中,一忘,念自無。此需行者有一定悟性,方可領(lǐng)會,忘者,非枯木頑石之寂靜之忘也,乃是將雜念之境移入更高層次的清靜之靜。
忘也含合之意,即用清靜之境界與雜念相合,然后如火爐雪般化掉所有雜念,如此一合一化一忘,層層遞進,直鉆至無相之相,后天形色全部忘掉,忘者,乃忘形忘色、忘氣、忘聲、忘相也,合者,合于虛,合于清靜。
忘字還有一層含義,即隨修隨忘,不可執(zhí)著于眼前之功修,達到這一層次,要打破這一層次,進窺更高層次,故曰:隨修隨忘,得得失失,皆負之東流,不必去管,自然而然,功修日進。
以上導忘法乃微意之法,貴在有意無意行之,效之損止有意法,較高一籌,譬如是一個強制勸和,一個是用巧妙手段。
三、順其自然入靜法順之法,乃順其自然也,即雜念來時,任之來,去時,任其去,順其自然不加任何干涉,也不意守,唯穩(wěn)坐身形,一動不動,此乃不用任何方法之方法,乃無為有作之法也。自然而然,各種雜念,皆成“假想、幻境”。
我心自如不動,雜念自然無活動之根本源動力,最后仍歸于自心,其中將猛然一覺,雜念全無,即得清靜。譬如一池塘水,水面之波乃吾人之念頭,而池水如吾人之心,只要池水安然不動,不另外起波,自然,池塘水面之波因失去其根本推動相助之力,自然也歸于寧靜。
此法只求清靜,不論其它。須知,靜坐與念頭原是兩回事,念頭并不會影響靜坐,你只要一門心思靜坐,其念頭也會自然歸于無,歸于寧靜。
此法乃無意之法,效之于“導忘”更勝一籌,此法即使無特別功效,但絕不會產(chǎn)生不良后果,人人皆實用。但也有其缺憾,當惡念產(chǎn)生時,必須用“損止導忘”。
諸法斷然去之,不可姑息養(yǎng)奸,免得一放縱而礙功修,還有一缺點就是心神易散失而墜入昏覺,終究一生,毫無所得,故此行此法前,應需睡足后方可做功。
總之,以上之法,各有針對,各有利憋,相比較而言,順法乃上善之法屬無意范疇,導忘乃中善之法,是微意之法,損止次之,乃有意之法。
修煉者需根據(jù)實際情況靈活而運用之,如一法可入靜,則用一法可矣,不可畫蛇添足,貪多務(wù)奇,大道在于清靜,貴簡也。如一法不夠,可上、中、下三法循序依次運用之。
修心養(yǎng)性
靜心經(jīng)
莫嘆天之晴好,不畏日之灼滔。
步輕輕欲何往,踏人間之正道。
炎光無遮,片云飄飄。
將休將休,前林茂茂。
休矣休矣,陰陰翳道。
解衣而松懷,迎風之西東。
有清風以盈袖,落星花于懷中。
愿坐休于樹下,瞰天鶴之飛沖。
飲葉下之凝露,啖青果之甜津。
心靜心靜,涼風輕輕。
閉目以滋神,感萬籟皆寂靜。
且忘人間之灼色,獨窺心中之明清。
拒萬物于身外,攬?zhí)煜掠谛匦摹?br> 且罷且罷,汗息暑清。
既懷心中之茂林,何懼炎之益精?
如何學習靜心
什麼樣的人可以學習靜心?
只要想學,有心追求精神成長、生活富足的人都可以學。
需要具備什麼基本條件嗎?
不需要,因為老師將會啟發(fā)你,學生只要對老師所教導的方法維持著開放的心情就可以了。
如何學習?
靜心是一條道路,而在這一條道路上需要有正確的方法,唯有正確的方法能引導出正確的效果,學生所應該做的是,努力去完成老師所教導的方法,方法比理論重要很多,因為靜心的效果是由方法所達成,而每一個方法都是秘訣,都是經(jīng)過幾十年的親身體驗之后才找到、的訣竅,唯有如此才不會浪費許多時間。
這條道路必須由學生親自去走,老師只是一個領(lǐng)導者,引導你自己去發(fā)掘自我圓滿富足的生命,其實,不用走完全程,只要走到一半,學生將能夠發(fā)覺自己已蛻變?yōu)樯袢?,至於開悟或者是成道,甚至於是超越神、輪回、果報的大解脫。
學習靜心的功夫有什麼禁忌嗎?
沒有,在靜心的功夫中沒有任何的禁忌,葷素皆宜、婚姻生活依然,靜心是讓我們的身心均能隨時隨地處於放松自然的狀態(tài),而禁忌只不過是會造成某些程度的緊張而已。
可否描述一下關(guān)於學習靜心的步驟?
首先,老師將教導你肉體以及精神方面的雙重放松,同時告訴你如何將這種放松的情形運用在你的日常生活之中,以便於達成初步入靜的境界,在這個時候你的情緒將會逐漸的平緩下來,能量越強、身體越來越健康。
當然,老師也會同時啟發(fā)你的觀想能力以及集中力,如果,你本來這方面就不錯的話,那麼,老師將會增強你在這方面的能力,除此之外,你腦波的震蕩幅度也會逐漸降低,阿爾發(fā)波增強,不再雜亂無章。
接著,老師會逐漸增強你的入靜功夫,大幅減少你腦中的雜念,同時把你入靜之情形穩(wěn)住,進而達成入定,所謂的入定就是把入靜的情形定住,同樣,這一些入靜以及入定的功夫也必須貫穿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就是說我們將會真正走入內(nèi)在,內(nèi)在如如不動,而外在一切混亂的情形都無法影響我們內(nèi)在的平穩(wěn)。。
緊接著,你將逐漸釋放心中陳舊而污濁的能量,將你的心房朝向宇宙開放,進而造成十分愉悅而祥和的心境,當然,這樣的心境是極其清潔明亮的。
這樣的境界,是否會隨著時間而再度消逝呢?
不會,如果這個效果是正確的,那麼這種境界將永遠不會退轉(zhuǎn),只要一旦學會,這種美好的境界將跟隨你一生。
所謂的方法,是有其階段性的,學生必須在每一個階段緊緊跟隨,每一個方法并非很難,都十分簡單,簡單卻具有巨大的效果,學生要負責努力學習,對自己負責,而不是為老師負責,只要稍稍努力一些,效果就會產(chǎn)生,越努力效果就越巨大。
所有的方法都必須要在放松的情況之下進行,換句話:學習靜心是一件有趣、輕松的事情,雖然需要努力,但即使這種努力都是在一種放松的情況之下進行,所謂的努力只是維持在任何時間都不要忘記方法,這就好像唱歌,唱歌是一件非常輕松自在的事情,但是在唱歌的時候,我們依然不能忘記歌詞。
放松有放松的方法,入靜和入定都有固定的方法,所有的方法和學生的日常生活都沒有牴觸,不需要選擇特定時間,也不需要選擇特定的地點,只要時時不忘去執(zhí)行就可以了。
心力是偉大的,能夠發(fā)揮各種玄妙能力,當一旦達成,你會明確知道!
1、找病
當氣機運行受到較強的阻力而體內(nèi)能量尚不足以沖開病灶時,氣機的運行便會自動改變運行路線,當另一運行路線再次受到強烈的阻滯時,便會再次改變路線,如此不斷循環(huán),一方面將體內(nèi)足以沖開的小病灶(氣滯點)全部疏通了,另一方面也把由于能量不足而暫時沖不開的病灶一個個地暴露出來了,這個過程就是找病的過程。
2、翻病
第一階段的找病過程使絕大部分經(jīng)絡(luò)變的更為暢通,修煉者的能量在不斷的練功中得到加強,便會直接沖向已經(jīng)找到的病灶,并以更大的力度加以沖擊,使各種病灶的癥狀更加突出,各種疾病都被翻了出來,這就是翻病的過程。
翻病過程是修煉者修復體內(nèi)疾病的相持階段,也是經(jīng)歷痛苦磨難的階段,這個時期,不但修煉者自身會感到身體的明顯不適,病情“明顯加重”。如果此時到醫(yī)院檢查,各項指標往往也處于暫時的失衡狀態(tài)而變的不正常。因此,道家氣功將這一階段稱為“大死大活”階段。不少患者由于對氣功治病的機理不了解,往往在這個階段敗下陣來,放棄繼續(xù)修煉而導致半途而廢,實在可惜。要知道沒有“大死”的過程是不可能有“大活”的結(jié)果的,更談不上“脫胎換骨”和“返老還童”的效果了。
3、退病
病灶和真氣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相持后,隨著修煉者不斷練功,體內(nèi)的能量不斷得到補充,病灶(大的氣滯血淤區(qū))在真氣的不斷沖擊下,逐漸化解、縮小乃至完全消失,患者自身感覺的各種疾病的癥狀也會逐漸減輕、消失。這就是退病的過程。 找病和翻病的過程是不以修煉者主觀愿望為轉(zhuǎn)移的,氣機運行有它自身的規(guī)律,它不但要把你了解的病翻出來,還要把許多你并不知曉的疾病也翻出來。因此往往會給一些不了解氣功治病規(guī)律的修煉者帶來困惑,有的甚至誤認為自己練功出了“舊病未去、反而病越練越多”偏差。其實這是道家氣功修煉中極為正常的好現(xiàn)象,因為筑基補漏,不能光去修補你知道的病,必須對身體進行全面徹底的修復,才能真正算得上“脫胎換骨”。而“全面”、“徹底”,必然包含了三個層次的疾病。
1、過去的病
一些多年前所患過的傷病,有些雖然早已康復,但因傷病在愈合時組織結(jié)構(gòu)發(fā)生某些變化(組織粘連、手術(shù)刀口的疤痕等),經(jīng)絡(luò)組織并不通暢,氣在沖擊這些組織時,便會出現(xiàn)疼痛,酸漲等舊傷舊病“復發(fā)”的癥狀。
2、眼下的病
你所了解的現(xiàn)時正患的疾病,氣沖時便會出現(xiàn)癥狀加重、疼痛加劇的現(xiàn)象。
3、未來的病
所謂未來的病本身就有三種情況,一種是自己并不了解、尚無癥狀的“已病”(已有的病);一種是沒有癥狀的早期病變,如:中醫(yī)認為的腎虛、肝瘀、心火等;另一種則是真正的“未病”(處于潛伏期的將來的?。?。
這三種自己并不知道,甚至連醫(yī)院也無法診斷出來的“病”,在氣沖病灶時,也會被翻出來。
綜上所述,對于修煉者或希望通過醫(yī)療氣功的修煉、達到康復疾病目的的人來說,“百日筑基”,無論從修煉入門到康復疾病都是非常關(guān)鍵的一步,在這一階段的修煉中,氣沖病灶是修復“已漏之身”的必經(jīng)之途、是筑基階段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只有通過了這一步,疾病才能康復,繼續(xù)修煉才有了根基。
該筑基法為道家真?zhèn)?,更加珍貴的是非常系統(tǒng)完整,功理功法注意事項以及輔助功法一應俱全,非常適合沒有師父的自修者和養(yǎng)生鍛煉者。
功法分為修性煉己的靜功法和修命練炁的吐納法,甚合道家性命雙修的宗旨。輔助功法中有收功的退符八法,有睡功法,對于體弱多病或者神經(jīng)衰弱者還有強身健體的站樁法。 靜功總說
中華道家修煉筑基法,先從靜功開始。其實修煉過程的每一步功夫,都離不開靜功的作用。無論是起初入手、最末了手,還是中間過程的各個環(huán)節(jié),其中每一不同層次和同一層次的不同側(cè)面,都是靜功在起主導作用。因此也可以把道家修煉總體稱為靜功。
靜功,在中華道家修煉功法之中,是最為基礎(chǔ)的東西;而在氣功之中,屬于高層次的功法。內(nèi)丹與氣功的層次之差別,由此可見。
靜功的外在動作
中華道家修煉,歸根結(jié)柢是要修煉內(nèi)在的精、炁、神三寶。因此外在的姿式動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姿式,一般采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于體側(cè)均可。
臥式,一般為側(cè)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于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nèi),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云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式做好后,開始煉功。對于外面動作,修行要點如下:
1、全身放松
無論采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松。這個放松,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便經(jīng)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會阻礙經(jīng)脈的暢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察覺,動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當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diào)整過來,自然就容易進入放松的狀態(tài)。
2、雙目垂簾
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么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簾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腭
兌為口,丹經(jīng)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腭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shù)缴想癫课?。因為人之上腭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此煉功必須堵住,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
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 隨著靜功層次的不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達到以上要求之后,即可逐步鍛煉“聽息”的功夫。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用功,只用耳聽,不加意念。但是并非要求死守耳竅,也不是聽呼吸的聲音。只須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似聽非聽的慢慢體會,這就算是得法。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等,不可用意念去強行支配。聽到后來,心息逐漸相戀相依,雜念不知不覺泯滅,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了入靜的境界。
5、兩手抱訣
兩手的掐訣法,道家稱為“太極八卦陰陽連環(huán)訣”,又稱“太極訣”,這個在從前都是師徒之間秘密相傳,因而世人罕知。兩手抱訣之時,男子左手抱右手,女子右手抱左手。因為男子左手為陽,女子右手為陽,故以陽手居外,而陰手居內(nèi)。外面陽手的大拇指,須放在陰手的虎口里面,這樣兩手拇指交叉,這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炁,自然接通,片刻之后,兩手感到發(fā)熱發(fā)脹,奇妙無比,即是二炁接通之效。
靜功的內(nèi)在法訣
1、聽息
古代道家修士創(chuàng)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息、坐忘、守一、數(shù)息等等。比較起來,以中華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息”法最好。
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于內(nèi),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是求其凝神內(nèi)注,專心養(yǎng)靜;并非列死地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是為了精神集中,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的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后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空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是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性之根,在于兩目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
初先靜坐片時,用前面所講“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后,即將兩目之光收回,似觀非觀,止于祖竅之前——不在身內(nèi),亦不在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觀祖竅之法,是為了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在這里進入魔境,不自覺察。須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
心神微微放于祖竅,就可能出現(xiàn)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他;開始似乎由外而來,出現(xiàn)之后,此時以心神稍微照攝之,凝定之,即以真意照于白光之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nèi),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是則最后終于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漸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的表現(xiàn),觀光即知自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性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圓滿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眻A者,是言其沒有不規(guī)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圓滿”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以自主。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法,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至光大,由光弱而至光強,從波動而至光定,從片片而至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于無;觀光無光,光觀于無。無息之息,謂之真炁;無光之光,謂之真性。由此參悟,方入真道。
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guān)鍵,在于入靜;入靜的關(guān)鍵,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么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止念之法,可以分為平時和練功兩種情況講述:
平時如何止念
1.欲正人,先正己;欲人敬,先敬人。
2.事來則應,事過則忘。
3.得之不喜,失之不憂。
靜功如何止念
1.有念即止
2.收回忘掉
3.順其自然
靜功之層次
靜功筑基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
身靜(身體不動謂之身靜)
起初做功夫的時候,不論是采取坐式、站式還是臥式,總要周身放松,不使身體存在局部的緊張,亦不讓其有絲毫的拘束,腰帶可以松一松,鞋帶也不要系得太緊,不宜穿過緊的衣服,更不要存在緊張的情緒。身心放松之后,自己感覺非常的舒適,做得恰到好處之時,煉功時間雖然長久,自己心中并不厭煩,身上也沒有坐立不安、難以忍受的情況,能夠坐得住,坐得輕松,這樣就是肉體已經(jīng)得到安靜了,這種境界,謂之“身不動”,即身靜。此為靜功之初層。
心靜(念頭不動謂之心靜)
做到身安靜之后,思想上的束縛尚未解除。這時,要用“聽息”的方法,做到以心聽炁,心炁合一。此時心無雜念,萬緣放下。已往事情不回想,眼前事情不牽掛,未來事情不打算,大腦神經(jīng)完全進入休息狀態(tài),這樣就是精神世界得到安靜了。心中不起念,謂之“心不動”,即心靜。此為靜功之中層。
意靜( 不知有我謂之意靜)
心中無念之后,功夫尚未徹底。此時還有一個自我存在,心中并未完全干凈。更進一步,由心炁合一,逐漸做到忘記自我,入于混混沌沌的境界,似乎睡著了一樣,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也不是做夢。此時當然不知有我,進入“忘我”的境界。一般人睡著了還要做夢,夢境中依然有一個“我”在那里活動,凡喜、怒、憂、思、悲、恐、驚、飲食、男女、金錢、名譽、地位、利益、爭斗、煩惱等等,見景生情,心旌搖曳,醒時也許有把握,夢中全都無把握,不能做到自己對自己說了算,這樣不能算是真正的忘我。所以做靜功,一直應當做到忘我一層,才是真正的入靜。忘記自我,謂之“意不動”即意靜。此為靜功之高層。
一般人講靜功,最多講到念頭不動,即心靜的境界,只能達到中層。氣功家講靜功,能夠做到身體不動即可,并不深入內(nèi)在的念頭把握,僅能維持身靜;而且強調(diào)用意念,不忍割棄,不過到達中層。中華道家修煉學之筑基靜功,認為心靜并不徹底,由心靜進入意靜,方為靜功之高層。于此可見中華道家修煉學之高妙,筑基尚且如此,往上功夫之層次,更非一般氣功學說所能望其項背。除靜功之劃分為初層、中層、高層之外,尚有最高一層,可以頓悟直超,即身得道。但這屬于修“道”一方面事,非修“丹”之范疇。故此略去不述,確定修煉筑基法之靜功為三大層次。
雖然初層身靜、中層心靜、高層意靜之三大層次,看似簡單,其實并不簡單。內(nèi)中所含奧妙,直指修煉玄機。丹書云:“身不動曰煉精,心不動曰煉炁,意不動曰煉神?!笨梢娭o功的三大層次,已將煉精、煉炁、煉神之功,包攬無遺,成為一部性命雙修之大法。煉精就是補精,煉炁就是補炁,煉神就是補神。精炁神三寶于是補滿無虧,直至“精滿不思欲,炁滿不思食,神滿不思睡”的境地,而這也正是道家修煉筑基法的真正目的之所在。
總之,中華道家修煉筑基之正法,就是靜功。靜功由“聽息”、“觀光”入手,入靜之后,聚合性光。雖為修“性”,其實不是單純的“性功”。此中奧妙,極為深刻。聽息之作用,在于聽,而聽在耳,耳屬于腎,腎主炁;觀光之作用,在于觀,而觀在目,目屬于心,心主神。故此靜功之道,所煉的就是人身之神炁。因此雖為修“性”,其實不只煉性,乃為性命雙修。功夫成就,自然神炁合一,進入化境。
靜功之行持以上所談,基本上囊括了中華道家修煉靜功筑基方方面面的問題。但是,恐有修習者對于具體的實行,還有不明之處,因此再作說明如下:
主要一個問題,就是具體用功的時間安排。這一點已在“靜功與生活”第10條談到,就是每天保持半個小時以上,堅持下去。一般來說,持之以恒,修煉一百天,就是“百日筑基”之功??梢酝瓿蓛纱蠓ㄩT中所談到的初步境界。時間可以選擇在早晨、晚上、中午、半夜之時,即子、午、卯、酉四正時。早上三點至五點鐘,這時一般人都會醒來一次,因為經(jīng)過睡眠,大腦較為純凈,如果能夠起身靜坐,會有較好的效果。
我們談到的靜功兩大法門,即聽息和觀光;三大層次,即身靜、心靜、意靜三層。如果一定要說多少時間才能完成,這一點由于每個人秉賦的不同,一定會有所差異,因此不好硬性規(guī)定,即使筑基百日之說,也不過是大概需要一百天而已。不過若為學道者方便起見,在百日筑基的階段之內(nèi),專以靜功修習,可以勉強規(guī)定一個時間的次第,以便體驗修習的功效。
因為聽息和觀光兩大法門,聽息是經(jīng)常的做法,觀光不可能限定多長時間就能見光,這個要根據(jù)每個人的情況,才會出現(xiàn)。也許最初養(yǎng)靜,就能見光。一般來說,能夠達到第二層次“心靜”的階段,就能見光。因此我們只能從靜功的三大層次,勉強劃分時間如下:
前半個月,專修第一層次“身靜”。聽息必須要聽,觀光順其自然。
中間一個月,專修第二層次“心靜”。聽息仍舊堅持,觀光有之即可。
后一個半月又十天,專修第三層次“意靜”。聽息、觀光,無心用之即可。
如此分段,在具體修習之中可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比較容易把握。聽息之法堅持要用,觀光之事不可追求,開始是有心而用之,以后均歸于無心。對于三大層次,修第一層時不管后二層,修第二層時不管第三層。在限定時間之內(nèi),只體悟一個層次的效驗,這樣逐層遞進。
另外,做功者應當經(jīng)常閱讀本書,反復理解,以求自悟。即使看不懂也沒關(guān)系,先將其大意含藏心中,不知不覺在做功之中,將會發(fā)生不可思議的潛化作用。
功理篇
吐納者,呼吸也。莊子云:“吹噓呼吸,吐故納新……為壽而已矣。”意即吐出濁氣,納入人體所需之清炁,以幫助培蓄人體內(nèi)部之真炁,達到修真養(yǎng)性、延年益壽之目的。
中華道家修煉,重視“炁”對人體的作用。認為“炁聚則生,炁亡則死。”天地萬物無不需炁以生之。東晉道士葛洪在《抱樸子》中說:“服藥雖為長生之本,若能兼行炁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藥,但行炁而盡其理者,亦得數(shù)百歲。”中華道家吐納,就是一種行炁之法,至簡至易,常年堅持,自可終身受益。
中華道家認為,人在受生之初,胞胎之內(nèi),以臍帶隨生母呼吸受炁。胎兒之炁通生母之炁,生母之炁通太空之炁,太空之炁通太和之炁。那時并無口鼻呼吸,任督二脈息息相通,無有隔閡,謂之“胎息”。及至十月胎圓,裂胞而出,剪斷臍帶,其竅閉矣。其呼吸即上斷于口鼻,下斷于尾閭,變成常人呼吸。常人呼吸隨咽喉而下,至肺部即回,即莊子所云“眾人之息以喉”是也。其氣粗而浮,呼長而吸短。從此太空太和之炁不能下行于腹,而腹內(nèi)所蓄之先天祖炁,謂之先天元炁,“動而愈出”(老子語),反失于太空。久而久之,先天炁喪失過多,腎部脈虛,根源不固,百病皆生,而走向死亡。
蓋人生稟天地之數(shù)有限,要知保炁即保生也。故常人不欲求長生之術(shù),亦應求延年之法。中華道家修煉,就是要返本還源,回到嬰兒先天狀態(tài),以增益壽算。吐納之法,使呼吸歸根,保住先天元炁,炁足則百病可治,固住生命之本,始可再言上層修煉。丹經(jīng)謂“欲點常明燈,須用添油法”是也。
功法篇
須擇空氣清新之地,或山林、公園、湖邊、田野皆 可,室內(nèi)可以打開窗戶。時間可以選擇在子、午、卯、 酉四正時,且此時一般工作較少,也便于自我安排。
身法
煉功之時,最好不要穿過緊的衣服,腰帶可以松一松,以利氣血流通。姿勢不限,行、立、坐、臥均可。
行,可緩步徐行,神態(tài)自若,安然行炁。
立,自然站立,腳同肩寬,雙膝微屈。雙手自然下垂,放在體側(cè),或雙手相疊,放在臍下。
坐,最好盤坐,雙手相疊,放在肚臍,或掐訣最好。亦可平坐凳上,手撫兩膝。
臥,可以平躺,手心向上,置于體側(cè),或雙手相疊,置于臍上。或者側(cè)身臥最佳,一手置于頭側(cè)或枕肱,另外一手放于肚臍,兩腳一伸一屈,與手相反。先轉(zhuǎn)動頭部,使脊椎正直,然后做功。
上四種姿勢,可以自由選擇。但求其自然安適,以利入靜。
煉功時要求舌頂上腭,即舌反卷以舌尖底面頂住。因人之上腭有兩個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炁。故煉功時必須堵住,如嬰兒哺乳之狀。
兩耳須屏卻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仍舊按照前面靜功所講的方法,凝韻聽息?!肚f子》云:“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炁?!贝思础扒f子聽息法”。要求兩耳返聽于內(nèi),聽其呼吸出入。呼吸本求無聲,所以聽息者,是求其絕利一源,專心養(yǎng)炁。
煉功時雙目微閉,含光內(nèi)視。所以微閉者,睜開容易滋生雜念,全閉容易昏沉入睡,皆于養(yǎng)炁不利。微閉時眼皮自然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這時可用前面靜功“觀光”煉就的“性光”回光返照。即眼光觀鼻,鼻下觀心,心觀丹田。觀丹田者,觀丹田之炁是也
心法
行功前必須排除雜念,念想不除,無法馭炁。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jīng)》日:“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本褪且顺S弥鼓罟Ψ颍心罴粗?,使前念消除,后念不生,日久自然心底清靜無物。如《老子》所言:“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比绱朔娇裳孕袨胖ā?br>《青華秘文》論述止念之法時說:“但于一念妄生之際,思平日不得靜者,此為梗耳,急舍之,久久純熟。夫妄念莫大于喜怒,怒里回思則不怒,喜里知抑則不喜,種種皆然,久而自靜?!庇终f:“心求靜必先治眼,眼者神游之主也,神游于眼而役于心,故抑之于眼,而使之歸于心。”即言內(nèi)觀返照,亦可止念。
入靜功夫,主要還在自己悟解。
息法(命功有為之法,復歸無為)
首先開口,緩緩吐出體內(nèi)濁氣,再自鼻中吸入清炁,用意咽入下丹田(臍下一寸三分,同身寸),以補充呼出之氣。呼必呼盡,吸必吸滿。吸時小腹圓起,呼時小腹回收,叫做順呼吸。初學吐吶必須如此,這樣口呼鼻吸三次。
然后抿口合齒,舌頂上腭,收視返聽。鼻吸鼻呼,一呼一吸,皆令出入于丹田。務(wù)必做到以心領(lǐng)氣,以氣隨心,吸氣時隨意念下注丹田,呼氣時以意念領(lǐng)出竅外,謂之心息相依。
開始人的呼吸之氣,并不能直達丹田。人之心窩正中,原有一管,上系于肺,下通丹田,乃是虛空一管,無中生有。原來在胞胎時是相通的,下生之后變?yōu)榉魏粑?,這根管就逐漸迷塞了?!独献印氛f:“天地之間,豈有橐龠乎,虛而不屈?!本褪侵傅倪@根管。有人初學氣功為什么會發(fā)生胸悶胸痛呢?就是由于行氣不當,把橐龠管沖壞的緣故。所以行氣之時,不可強迫壓氣,也不可強制憋氣。勿執(zhí)著,勿勉強。只要不痛就往下一點,發(fā)悶就往上一點,時間長了,慢慢沖開,自己是有感覺的。
吐吶還有一個重要的口訣,謂之吸長呼短。吸氣進入丹田,略存一存,然后才能收腹呼氣,作用在于吸入空中太和之炁,注潤丹田積蓄下來,坤腹先天元炁不得外流通,才能達到吐納的真正目的。
人身如一小天地,心為天,腎為地,隨著行炁,心性漸漸伏下,與腎炁交合。《老子》曰:“天地相合,以降甘露?!笨趦?nèi)自然生出甘涼津液。此津液乃煉炁所生,比起平日唾液,大有補益之效。待至滿口,送至咽喉,引頸吞之,汩汩有聲,亦可幫助入靜。津液為人養(yǎng)生之寶,蓋當可化炁,潤澤周身,謂之“煉津化炁”,肺主炁屬金,金能生水,水為腎主精,亦為造精捷法也。隨著修煉功夫的長進,津液愈加甘美無比,若非修真之士,誰能知之。呂祖喻為“長生酒”,曰:“自飲長生酒,逍遙誰得知?”
行炁既久,成為自然,即使不用意領(lǐng),炁息自回丹田之內(nèi),仿佛有吸引力,橐龠已通矣。這時只將微意守于丹田,仍是丹田呼吸。吐惟細細,納惟綿綿,若存若亡,似有似無,方為真息。此時逐漸將有為之法,歸于無為,先存后忘,知而不守。丹經(jīng)云:“真意往來不間斷,知而不守是功夫?!狈e久純熟,有心化為無心,有意化為無意,則可使心神得到極大休歇,達至無念無欲之境,心神清定可致無夢,《莊子》曰:“古之真人,其寢不夢,其覺無憂?!逼渲行灢豢伤甲h。
最后神氣合為一體,不知不覺打成一片,心入炁中,炁包神外,混沌交合,氤氳不散。津液愈生愈旺,香甜滿口,丹田溫暖,周身融融,呼吸開合,周身毛竅皆與之相應。靜到極處,但覺炁如根根銀絲,透入毛孔,空洞暢快,妙不可言。鼻無出入之氣,臍有噓吸之能,好似嬰兒在胞胎中,是為胎息?!独献印吩疲骸皩胖氯?,能如嬰兒乎?”真正存神達化之功,即在此也。到此地步,仙道不遠矣。
但是達到如此境界,隨人秉賦有早有晚。要在慎終如始,勿懶勿怠。《太上老君內(nèi)觀經(jīng)》說:“信道易,行道難;行道易,得道難;得道易,守道難。守道不失,身長存也?!?br>養(yǎng)生篇
1.外出路途所阻,而生饑渴,可就地靜心吐納服炁,則無饑渴之感,所謂“炁滿不思食”。種種效驗,日久自知,不必詳述。
2.煉習吐納,最好結(jié)合太極拳之類的動功。蓋“有動乎中,必有其靜?!眲屿o相兼,互相增益。煉武術(shù)者,亦可以此作為內(nèi)功,只知蠻用拙力,不知以意領(lǐng)炁,以炁領(lǐng)形,終究落于下乘,且于養(yǎng)生無益。
3.《老子》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贝朔ㄙF在堅持,行立坐臥之間,隨時可用丹田呼吸,不必拘泥時日。常人多在大病之后,方去尋求氣功療法,一旦病有好轉(zhuǎn),卻又置之不理,學者切忌此種弊端。
4.平日注意保持元和,話宜少說,言多傷炁?!独献印氛f:“多言數(shù)窮,不如守中。”“虛其心,實其腹?!彼^“大巧若拙,大辨若訥。”內(nèi)含修煉之旨也。更要注重修德,德正則心安,心安則炁順,試看哪位修養(yǎng)高深之人沒有德行。
5.葷腥香辣之物,不利養(yǎng)炁,應少食或不食,老年人尤應注意。蓋葷腥之物,性屬沉濁,食之必使先天之炁粗而難伏;香辣之品,性主輕浮,食之必使先天之炁散而不聚。故均應避之。應持清淡飯食,以養(yǎng)真炁。食可則止,不宜過饑過飽,過饑傷炁,過飽傷神。此飲食之道,修真煉炁者不可不知。
6.不可當風吐納,煉到好處,全身發(fā)熱,毛孔開張,更不可見風。若盤腿打坐久了,下肢酸麻,不可驟然下地,最傷筋骨。先把兩腿伸開,手撫兩膝,養(yǎng)靜片刻,待覺身輕,方可下地。
7.煉炁當禁煙酒,煙為火之象,火能爍金(肺),故抽煙多者肺先損,肺損則無以生炁。酒者,入于心經(jīng)則多說話,入于肺經(jīng)大聲叫喊,入于腎經(jīng)情欲不節(jié),入于脾經(jīng)不愿吃飯,入于肝經(jīng)大動肝火……種種危害,皆令人性亂而炁耗,故宜戒之。
即此一法,已為養(yǎng)生不二法門。但這在道家修煉之中,只為筑基功法。學者得其真趣,欲求上層接命之術(shù)者,再訪高師深造可也。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362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像個道士去云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