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9月28日,李宗吾因中風病逝。李宗吾是我國近現(xiàn)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長期從事教育工作,被譽為“影響中國20世紀的20位奇才怪杰之一”。其著作頗豐,且涉獵廣泛,文筆犀利,諷刺辛辣,1912年他以一部《厚黑學》聞名天下。代表作有《中國學術之趨勢》《心理與力學》等。
1879年2月3日,李宗吾出生于四川省富順縣。幼年的李宗吾脾氣很怪,甚至有些暴躁而蠻橫,在當?shù)赜小叭送酢钡木b號。脾氣怪了點,但是李宗吾自幼就展示出過人的學習天賦,早年接受了私塾教育,在課余時間閱讀了很多史書,舊學功底深厚。1902年李宗吾考取了四川當時著名的學府——四川高等學堂,也就是四川大學的前身。在校期間,李宗吾加入了同盟會,1907年畢業(yè)后的李宗吾早先并沒有投身革命而是回到家鄉(xiāng)發(fā)展。雖然李宗吾的“厚黑學”理論有為官之道,但他自己的“官場生涯”卻并不是很順利。如果論資歷的話,作為早期同盟會成員的李宗吾是可以有一番作為的,但他卻拒絕了很多“肥差”的機會:比如他曾退回重慶海關監(jiān)督的委任,還曾自降薪資才“勉強”擔任四川官產(chǎn)競賣經(jīng)理處總經(jīng)理。
后來,李宗吾由官產(chǎn)競賣處轉為官產(chǎn)清理處處長,可好景不長,此機構因種種原因被撤銷,李宗吾決定回家閑居,可這時李宗吾卻連回家的路費都沒有,還是向同鄉(xiāng)借了路費才回去,可見他為官是很清廉的。1912年李宗吾以“獨尊”之名,發(fā)表了著名的《厚黑學》,并名噪一時。回鄉(xiāng)后的李宗吾主要從事教育的管理工作,而且他對教育的一些改革觀念可圈可點,李宗吾曾主張考試制,追求教育的公平,并提倡教育多元主義,這在當時是比較新潮的思想,但在那個時期的四川,并沒有用武之地。1939年,李宗吾徹底告別官場,離開成都,回到故鄉(xiāng)。
1943年,李宗吾病逝,終年64歲。李宗吾在近代我國的文化史尤其是思想史上具有不可替代性和僭越性,讓我們緬懷這位著名思想家。(本文配圖來源于網(wǎng)絡,版權歸原作者)
參考文獻:
《李宗吾及其教育思想論》衛(wèi)清萍
《李宗吾及其》王子今
文/袁立聰 審核/任慧
一個是厚黑學宗師,一個是近現(xiàn)代中國風云任務,中華民國總統(tǒng)、抗日英雄,從名字看好像輩分一致,怎么可能是父子關系呢,
李宗吾(1879.2.3-1943.9.28)是四川人,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廣西臨桂人
李宗吾的作品有:《中國學術之趨勢》,《心理與力學》,《厚黑學》,《我對圣人之懷疑》,《社會問題之商榷》。
李宗吾(1879年2月3日至1943年9月28日),四川富順自流井(今四川自貢市自流井)人,其早年加入同盟會,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系四川大學教授,歷任中學校長、省議員、省長署教育廳副廳長及省督學等職。中國近現(xiàn)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革命家,暢銷書小說作者。
李宗吾,原名世銓,入學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25歲思想大變,與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為宗吾。其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其職位油水豐厚,而離任時清貧潦倒。
1912年,他以“獨尊”之名,撰寫了轟動—時的《厚黑學》,以后陸續(xù)寫了—系列文章,其中包括1927年發(fā)表的《我對圣人之懷疑》。1928年發(fā)表了《社會問題之商榷》。
李宗吾,原名世銓,入學后改名世楷,字宗儒,意在宗法儒教,尊奉孔夫子,25歲思想大變,與其宗法孔孟之道,不如宗法自己,故改名為宗吾?!∑錇槿苏?,為官清廉,其職位油水豐厚,而離任時清貧潦倒。
1912年,他以“獨尊”之名,撰寫了轟動一時的《厚黑學》,以后陸續(xù)寫了一系列文章,其中包括1927年發(fā)表的《我對圣人之懷疑》。1928年發(fā)表了《社會問題之商榷》。自詡學說與道、儒、釋相提并論,被譽為蜀中奇人,研究古之帝王將相權謀成功之道和英雄豪杰不外面厚心黑而已,觸類旁通二十四史都可一以貫之。吳稚暉稱其為當代的了不起的思想家。厚黑之說在抗戰(zhàn)末期以后以至于臺灣、海外都曾風行一時。
1936年,他將歷年所作文字的一部分,融合自己的新觀點和想法,重新以隨筆體裁整理為文,在成都《華西日報》上開辟《厚黑叢話》專欄,連載發(fā)表,以后同名結集單獨成書。
1936年,他還發(fā)表了被人稱為扛鼎之作的《中國學術之趨勢》。1938年,又將以前曾發(fā)表過的短文《心理與力學》重新整理成書同名發(fā)表。因作者認為此文所言是厚黑學在學理上之根據(jù),所以人們稱此書為《厚黑原理》。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363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古代的“吃瓜群眾”吃的都是些什么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