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歷史上,“中”“中和”的理念與文明起源
中國先民對“中”的信仰與追求,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時代晚期
《清華簡·保訓》載
,虞舜、夏禹先后“求中”于“鬲茅”(即“歷山”,今河南濮陽一帶)。《保訓》又載20世紀50年代末以來
秦漢王朝開啟了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時代
在古代國家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
,“中”的理念不斷擴展、強化與深化,即從“擇中建都”到“擇中建宮”再到“擇中建殿”;都城城門、宮城宮門從“單門道”發(fā)展到“一門三道”“一門五道”。“擇中建宮”是繼“擇中建都”發(fā)展而來的
。早期偃師商城的宮城在都城南部東西居中位置,洹北商城的宮城基本在都城中部。戰(zhàn)國時代,魏國都城安邑之宮城基本在都城中央,鄭韓故城西城的宮城位于西城的東西居中。魏晉與北朝洛陽城及唐長安城之宮城一般均在都城北部東西居中位置,北宋東京城的宮城則居外郭城的中央,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宮城一般在都城東西居中位置。宮城作為國家政治中樞,居于坐北朝南的都城東西居中位置,這無疑是其核心地位的體現(xiàn)。在宮城之內(nèi)“擇中建殿”,實際上是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時代與封邦建國時代都城布局的重大政治區(qū)別:即國家從血緣政治與地緣政治相結(jié)合的“二元政治”
,發(fā)展成以地緣政治為主、血緣政治為輔的“一元政治”?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爸小钡囊庾R體現(xiàn)了中央集權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的至高無上國家認同的強化,可以從都城城門
都城與宮城城門
、宮門的“一門三道”與“一門五道”,是象征國家至高無上地位的符號。目前考古發(fā)現(xiàn),宮城宮門一般比都城城門更宏偉,宮城的宮門一般是都城各門類建筑中規(guī)模最大、最雄偉的,這一特點折射出宮城作為國家政治中樞的特殊政治地位。而從“一門三道”發(fā)展為“一門五道”,則是國家認同理念的“升級版”。《周禮·考工記》載
,“匠人營國,方九里,旁三門,國中九經(jīng)九緯,經(jīng)途九軌;左祖右社,面朝后市”。這被認為是自周代以來中國古代都城主體布局的“金科玉律”。然而,從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按照“左祖右社”規(guī)制營建的都城,以西漢晚期的漢長安城(遺址)為最早,目前尚無“左祖右社”始于周代的確切證據(jù)。先秦時期,都城和宮城之內(nèi)“右宮左廟”并列,如二里頭宮城遺址、偃師商城的宮城遺址、東周時期的秦雍城遺址等均屬此類情況。進入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王朝時代后,宮廟布局發(fā)生重大變化
中國古代國家物化載體的最高體現(xiàn),是從“擇中建國(都城)”到“擇中建宮(宮城)”
,再到“擇中建殿(大朝正殿)”。從“擇中建廟(宮廟)”到“擇中建殿(大朝正殿)”,反映了社會形態(tài)的變化,是大一統(tǒng)中央集權國家最重要的“政治標識”之考古學佐證。漢長安城是中國古代都城、宮城形成四面營建城門
、宮門規(guī)制的最早都城。都城與宮城的“四門”,象征國家的東西南北“四方”如果說“四門”所代表的“四方”是“多元”
“中”與“中和”基因主要體現(xiàn)在都城選址與都城布局形制兩個方面。歷代王朝營建都城選址之所以必須“擇中建都”
古代都城及宮城布局形制所蘊含的“中”“中和”理念,在5000多年歷史發(fā)展中被中華大地各個民族所認同
。作為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都城,北魏洛陽城、金中都(作者:劉慶柱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電子版 原文發(fā)表于:《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9月30日總第2022期)
責編:荼荼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460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看到鬼子腳上鞋子
下一篇:
,說他對待貪官從不手軟,但并不代表他就喜歡清官" rel="prev">
很多人都夸雍正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初為啥寧死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