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棋是中國歷史悠久的競技游戲,除了象棋規(guī)則以外,中國象棋的元素如楚河漢界、九宮等,也蘊含著中國人的智慧。象棋可以益智,作為中學生喜歡的游戲,象棋也能進行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而這種歷史思維培養(yǎng)的起點,就是象棋里最不起眼的卒。
卒是象棋里最多的消耗棋子,每方有5枚,象棋可以演化為千軍萬馬的廝殺,而卒自然也不是一個小兵,而是一支隊伍,但究竟代表多少人呢?歷史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查尋卒所代表的兵力,并進行歷史思維的培養(yǎng)呢?
要了解卒的兵力,教師要指導學生查詢卒這一字的本意,可參考《說文解字》。在《說文解字》中,對于卒的說明是“隸人給事者衣為卒。卒,衣有題識者”。也就是說,卒是穿有特定服裝、供驅遣的人,也指衣服上有明顯標識的人,作戰(zhàn)士兵正是這種人群。
卒既然代表著一定的兵力,則是一種軍事編制,要查詢相應的記載,先尋找有關先秦軍事的著述,由于范圍太廣,教師可以指導學生縮小范圍,在《六韜》《司馬法》《周禮》等書中尋找答案,學生因此可以定位查詢有關卒的記載。如《周禮》中,教師可以告知學生軍事相關的內容所在的章節(jié)在《周禮·地官》,學生查閱《周禮·地官·小司徒》可知“……比要,乃會萬民之卒伍而用之。五人為伍,五伍為兩,四兩為卒,五卒為旅,五旅為師,五師為軍。以起軍旅……”因此,《周禮》中的軍隊編制從高到低分別是軍、師、旅、卒、兩、伍,是一級軍事編制,而且人數(shù)在100人。
得到了《周禮》中卒所代表的兵力并沒有結束,歷史講求證據(jù),《周禮》可能成書于春秋戰(zhàn)國,那么是否有同時代的書能對“百人成卒”的理論進行論證呢?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查閱春秋戰(zhàn)國時代的文獻記載,從而肯定自己的答案。如《司馬法》提到“一師五旅,一旅五卒……百人為卒,二十五人為兩”,由此印證了卒的兵力數(shù)量。
在教師指導學生論證卒的兵力這一過程中,體現(xiàn)了歷史教育中史料實證素養(yǎng)的培育。史料實證是中學生對歷史學習的核心方法,即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的史料,并能借此重現(xiàn)歷史的態(tài)度與方法。在查詢卒的兵力這一過程中,主要是通過歷史文獻查閱完成的。學生通過對《說文解字》的查閱,明確卒是士兵;對《周禮》研學,明白了卒是周代軍事編制的一級,兵力百人;用《司馬法》進行檢驗,論證了卒的編制數(shù)量。由此,學生完成了一次簡單的史料實證過程。
學生掌握史料實證的方法并不是目的,關鍵在于獲得歷史學習的核心能力,即歷史解釋。在查到“一卒百人”后,教師繼續(xù)追問,為什么卒所代表的周代軍制有七級,這與周代的地方行政制度有沒有關系?象棋里卒過河前不能隨意移動,這又是為什么?學生很快就會給出他們第一時間想到的答案,教師借此可以進行歷史解釋素養(yǎng)的繼續(xù)挖掘,即回答有沒有根據(jù)?學生為尋找證據(jù),會依據(jù)教師的指導,重新查閱周代行政制度的相關著作,發(fā)現(xiàn)周代軍隊編制從高到低分別是“軍、師、旅、卒、兩、伍”,與行政組織“鄉(xiāng)、州、黨、族、閭、比”對應,教師引導學生結合所學的分封制等級嚴格這一內容,對查找的資料進行歸納,使學生了解軍隊建立在行政組織上,以達到周代統(tǒng)治者所希望的人民“居則為農,戰(zhàn)則為兵”的目的。由此,學生通過掌握的歷史證據(jù),作出了合理的歷史解釋,達到了“論從史出”的效果。
經過這一系列的論證和探索,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所下的象棋背后有如此深厚的歷史積淀,一個小小的卒的背后蘊含著先秦的制度思想,而周代等級制度的森嚴從象棋的卒這一角度深深烙印,巧妙達成寓教于學的目的。這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史料實證方法與歷史解釋能力,也讓他們感受到中國文化與歷史的博大精深。
課堂是歷史教師進行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的主戰(zhàn)場,而課下和校園生活中的每一個有關歷史的物件,都會為學生歷史思維的發(fā)展提供意想不到的火花。
(作者單位系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
《中國教師報》2020年09月30日第5版
作者:冷 靜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475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