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重人的自我修養(yǎng)
,是因為人要想達到道家的境界,除了修養(yǎng)別無他途。而修養(yǎng)的可能性建立在人的本性之上。老莊視人的本性為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可以使人與人、人與物相處而彼此平安無事。這種自然性究其根底是人的善性。人人可以返樸歸真,回到人性的本來樣子,意味著人人具有善性。人性的邪惡是后天造成的,是唐堯、虞舜這些圣人治理天下和儒學、墨學等宣揚自己的理論使人有了欲望老莊要改造人們業(yè)已形成的性情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常與善人
天與人既然相互感應,人要求助于天
實際的情形遠不是這樣簡單
,天人感應是人的主觀臆斷,善惡的報應也不過是一種良好的愿望,即使西漢時的儒學大師董仲舒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天人感應,善惡的報應也不可能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必然規(guī)律。司馬遷為商朝末年的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
、叔齊立傳,說伯夷、叔齊為被周武王消滅了的商王朝守節(jié),寧可餓死也不吃周王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最后真的是餓死了。這使司馬遷很感傷,并從伯夷相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又與懷疑天道能夠勸善懲惡的大有人在
,當老子說“天道無親3基于善
以“慈”為善
他看天之道就像拉弓
老子說的慈,在孔子則說仁
,仁者愛人4道與儒
老子也說了類似于孔子和孟子的話
損有余而補不足
,是要富者救濟貧窮,使貧窮的人不至于食不飽腹、衣不暖身。如此的均貧富,是仁愛的結(jié)果。莊子則有和老子不同的表達方式,他反對社會上存在的一切爭奪,各人自守其性,各得其自然也就可以了,對于諸侯逐鹿,殺人越貨十分反感。他曾經(jīng)辛辣地諷刺從事戰(zhàn)爭的諸侯都很渺小
,是不希望社會上存在戰(zhàn)爭批評諸侯施行的刑罰所以,莊子強調(diào)人要“真”
,人應該謹修慎守以求真,唯有“真”才能精誠動人,唯有“真”才能事親慈孝,事君忠貞,而“真”以善為本色,受于自然,不可變易。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50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