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家重人的自我修養(yǎng),是因為人要想達到道家的境界,除了修養(yǎng)別無他途。而修養(yǎng)的可能性建立在人的本性之上。老莊視人的本性為人的自然性,人的自然性可以使人與人、人與物相處而彼此平安無事。這種自然性究其根底是人的善性。人人可以返樸歸真,回到人性的本來樣子,意味著人人具有善性。人性的邪惡是后天造成的,是唐堯、虞舜這些圣人治理天下和儒學、墨學等宣揚自己的理論使人有了欲望,而欲望是人的邪惡之源。
老莊要改造人們業(yè)已形成的性情,盡管現(xiàn)實的人性與他們理想的人性有很大的距離。他們對此抱有信心,喋喋不休,實際上太迂腐了。社會正進行著激烈的軍事爭奪,放下武器者就有失敗,就有死亡。老、莊的理論就是要人放下武器,善意可嘉,實行則不可能,這不影響他們以善為本論說自我的人生與社會謀略。
天道無親,常與善人,人性善還是性惡,春秋戰(zhàn)國有一場論爭。孟子說人性善,惻隱之心人人都有,不是善又是什么呢?曾就學于孟子的告子說人性沒有善和不善。同時有人認為人性可以善,也可以不善,周武王、周文王出現(xiàn),人們就向善;周幽王、周厲王出現(xiàn),人們就暴虐。有人認為,人性有善也有不善,賢君會有奸臣,頑父會有孝子,是人的本性決定的。而戰(zhàn)國晚期的儒家集大成者荀子干脆說:人性惡,孟子說人性善,是不知道人性的根本。人生而好利,生而有疾惡,生而有耳目之欲,因此生出了種種事端,弄得禮義淪喪,不是人性惡又是什么?
2老子和莊子沒有明確地樹起人性善的旗幟,但他們向善,以善為人性的根本,也為修身的根本。按照他們的想法,人性本善,是名利權(quán)勢、仁義智把人的思想攪亂,使人失去了本性。所以,他們鼓動人們向善,老子就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這是勸人向善最為有力的思想。春秋戰(zhàn)國時期,人們認為天是有意志的天,與人相互感應,人做了好事,天會予以獎勵;人做了壞事,天會予以懲罰。這就是所謂的天人感應。
天與人既然相互感應,人要求助于天,自然不能夠做壞事,而要力求多做好事,受到天的幫助該是多么美好的事情。于是人們總喜歡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候未到,一直相沿到現(xiàn)在。
實際的情形遠不是這樣簡單,天人感應是人的主觀臆斷,善惡的報應也不過是一種良好的愿望,即使西漢時的儒學大師董仲舒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天人感應,善惡的報應也不可能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中的必然規(guī)律。
司馬遷為商朝末年的孤竹君的兩個兒子伯夷、叔齊立傳,說伯夷、叔齊為被周武王消滅了的商王朝守節(jié),寧可餓死也不吃周王朝的糧食,隱居在首陽山,最后真的是餓死了。這使司馬遷很感傷,并從伯夷、叔齊想到孔子最有才學的弟子顏回,顏回有才華,勤奮好學,安貧樂道,常常是食不足以飽腹,早早就病死了。而殺人越貨,聚黨橫行的盜跖卻終身逸樂,得享天年。這使他不禁發(fā)問:“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究竟是真,還是假呢?
相信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又與懷疑天道能夠勸善懲惡的大有人在,當老子說“天道無親,常與善人”的時候,不管他的天人感應思想怎樣執(zhí)著,向善是客觀的、不可改變的事實。
3基于善,老子和莊子太多地看到了社會的不善。修身,就是要除不善而為善,是要以個人的小善造就人類的大善。但個人的修身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完成這個過程,可以步入他們理想的社會境界,到那時候,個人的行為就有了廣泛的社會意義。老莊很少直接說他們就是要改造社會,但內(nèi)心是要通過對個人的改造,完成對整個社會的改造,返樸歸真,以使人回到原始狀態(tài),帶動社會回到原始狀態(tài),“樸”與“真”蘊涵了善。
以“慈”為善,莊子說他有三件法寶:一是慈,二是儉,三是不敢為天下先。慈為仁慈。儉為節(jié)儉。不敢為天下先為可以處在別人之先時也處在別人之后。這是老子以退為進之術(shù),所以他說仁慈就能勇敢,節(jié)儉就能寬廣,不敢為天下先反而能夠成為天下的首領(lǐng)?!按取?,本根為善。行慈、守慈,可以說是行善、守善。這與社會現(xiàn)實并不吻合。社會生活中的人性趨惡,導致人之道與天之道迥然有異。
他看天之道就像拉弓,高的把它壓低,低的把它升高,拉滿了就減一點力氣,拉得不夠就再加一把勁。并說了一句很有意味的話:“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是這樣,減少不足的,以供給有余的人。換句話說:“天道趨善,人道趨惡?!崩献右冠厫旱娜粟吷疲匀蚀葹榉▽?,既是行善從自我做起,又是以仁慈感染、戰(zhàn)勝外在事物。
老子說的慈,在孔子則說仁,仁者愛人,不是慈又是什么呢?在孟子則說惻隱之心,盡管他說過男女授受不親,但遇上嫂子掉到水里,不援手相救就會死亡,孟子說,不救的人是禽獸,只說是違背了禮,不知道這是禮的變通。
4道與儒,“道”不同不相為謀,兩家有共通的地方,都相信性善的感召力??鬃诱f,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統(tǒng)治者就可以垂拱而冶,不需要格外的勞神費力。孟子說的尊敬自家的老人推及到尊敬別人家的老人,愛護自家的孩子推及到愛護別人家的孩子,天下就可以在手掌上運轉(zhuǎn)了。
老子也說了類似于孔子和孟子的話,認為慈愛有無窮的威力,用于戰(zhàn)爭,戰(zhàn)則必勝;用于防衛(wèi),守則必固。老子以慈為本對待社會上許許多多的事物,所以他常在勸人退讓,進取也是以退為進,希望能夠改造人間的生活方式,使人之道也像天之道一樣,損有余而補不足。
損有余而補不足,是要富者救濟貧窮,使貧窮的人不至于食不飽腹、衣不暖身。如此的均貧富,是仁愛的結(jié)果。莊子則有和老子不同的表達方式,他反對社會上存在的一切爭奪,各人自守其性,各得其自然也就可以了,對于諸侯逐鹿,殺人越貨十分反感。
他曾經(jīng)辛辣地諷刺從事戰(zhàn)爭的諸侯都很渺小,是不希望社會上存在戰(zhàn)爭批評諸侯施行的刑罰,說刑罰害了百姓的性命,使天下滿是死亡;都是源于國家應該求善、人應該行善而不為惡。以致他們對儒學仁義的反對,也是出于對天下人的愛心,因為仁義搞亂了人心,使人為惡而不為善。
所以,莊子強調(diào)人要“真”,人應該謹修慎守以求真,唯有“真”才能精誠動人,唯有“真”才能事親慈孝,事君忠貞,而“真”以善為本色,受于自然,不可變易。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508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