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不爭,是最大的格局...
點上方綠標收聽主播誦讀美文
老子在《道德經(jīng)》中說過:“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是啊
,人與人爭來爭去,往往得不到好結果。由此可見,不爭才是最大的爭!為人處世中
,爭與不爭二者是截然不同的。若能擁有“水德”,做到善利萬物而不爭,那就是有大格局之人。不爭,是一個人的氣度
明代大儒王陽明之所以能成為心學專家
,在哲學等方面成就卓越少年時期的王陽明志向高遠
,他認為人生的第一等事就是“讀書做圣賢”。但因為王陽明個性耿直,不趨炎附勢,導致得罪了朝中的一些宦官。王陽明平定寧王之亂后,朝中有很多的奸臣嫉妒他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明武宗天生貪玩,不問朝政
,但因為王陽明抓捕了寧王而憤憤不平,他責令讓王陽明放了寧王,自己御駕親征!武宗年紀小
,不懂得事情的輕重緩解。但王陽明很清楚,若此刻寧王,就等于放虎歸山,日后再想抓捕就難了。王陽明知道直言進諫就是往槍口上撞
,只會惹武宗更加生氣,于是他選擇了“不爭”,主動將平定寧王的功勞讓給太監(jiān)張勇,自己躲進寺廟樂得清閑自在。張勇得了好處之后就拼命與其他人周旋,王陽明也因此逃過一劫
。在那個宦官當政,朝野戰(zhàn)亂的時代,王陽明異于常人。他看破了塵世,也看透了生死,不再與萬事萬物相爭王陽明的“不爭”并非懦弱
世事無常
因此 不爭 有“帝王師”之稱的張良 秦始皇時期 由于秦始皇戒備心比較重,身邊有將士保護 張良因為這件事一直郁郁寡歡 盡管張良心中有些不悅,但他還是幫老人撿起了鞋子 張良恍然大悟 那時候劉邦爭奪漢王之位 其實,不爭并非是不思進取 不爭 人在紅塵凡世中,常常會受到外界的很多誘惑 晚清名臣曾國藩親身經(jīng)歷過一件事: 當時曾國藩在岳麓書院讀書 有一次曾國藩在窗前讀書 到了晚上 后來曾國藩通過自己的努力考中了,這位書友又發(fā)牢騷:“就是你把我的好風水都占了 與小人爭利,小人會為了多利而不擇手段 處事不爭,能避去禍端 當一個人在為人處世中能做到不爭名奪利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574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上一篇:
丹道修煉法訣:《呂祖鼎器歌》
下一篇:
中國爸爸節(jié):10首詩詞讀懂父愛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當庭表示后悔">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