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全身觀照”是隱仙派的獨門功夫,也是“隱仙派”最重要的筑基功法之一。
“全身觀照”,第一個要領(lǐng)是姿勢不拘,只要舒適就好,姿勢沒有任何限制。強調(diào)舒適的姿勢就是要達到全身的放松,如果采取一個不舒適的姿勢,就不容易放松。心理狀態(tài)要平和,做全身觀照的時候,要把其它的事情放下來,如果有事掛心頭,放不下,就暫時不要做全身觀照,先把那個事情想清楚或做完,或者你真的想一件事情想得很煩,這時候不能做,因為做下來一定還會想那件事情。每一個人的習氣不一樣,有些人每天都有很多事情,有些人總是心閑沒事。第一個要領(lǐng),就是說,姿勢不限制,全身要放松,心情也是以放松的狀態(tài)來做。
第二個要領(lǐng),觀照的程序是自上而下,以全身來講就是從頭頂?shù)侥_底,從上到下,再從下到上,一般的程序是這樣子。但是,若血壓高的人,就不要做從下而上的這個動作,一律都由上而下,由上而下做完一趟,做第二趟接著再由上而下。
第三個要領(lǐng),速度要緩慢。用什么觀照?就是用“神光”。什么叫“神光”?我們眼睛張開來看的時候就叫作“眼光”,依仙家的功夫來講,我們的眼睛藏神,我們常常講“這個人的眼睛炯炯有神”,這就是說人的精華都在眼睛這個地方表現(xiàn)無遺,儒家也說“觀其眸子,人焉廋哉”。一般人眼睛用得最多,除了睡覺外,幾乎都在用;而且這眼睛都亂溜、亂看,耗散的能源最大。所以老祖先常說“閉目養(yǎng)神”,中國的一些用詞里,就隱藏著養(yǎng)生的道理,只是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不太能體會這些東西。
用神光來做全身觀照,就是眼睛閉起來看。很多人會問:“眼睛閉起來怎么看?”眼睛閉起來看就是用神光看,也就是說,用眼睛看的動作加上意念。
貳
譬如說,我現(xiàn)在站在這里,我眼睛張開來可以看到所有的人;我眼睛閉起來,我也知道你坐在這里,我也可以這樣看你,但是只有看的動作,而不能像張眼時,實際看到東西。同樣,我眼睛閉起來的時候,我也可以看我自己的身體,包括外面的輪廓,甚至可以往身體里面看,可以加上意念去看自己的大腦,連眼睛都可以自己看自己,以及看鼻子、看耳朵、看口腔、看內(nèi)臟、看骨胳。神光就是你平常眼睛看的那個動作加上意念,觀照就是看的動作再加上一個“想”,這個“想”就是屬于意念。
全身觀照可以方便的從分段式觀照開始練習,把身體分三段來看,一段一段地看清楚,再連合起來,就能一次看清楚整個身體。
分段觀照練習順暢以后,即可正式進入全身觀照。以神光觀照全身的時候,速度是緩慢的。由上而下,再由下而上;由內(nèi)而外,再由外而內(nèi)。正式進入體內(nèi)觀照的時候,速度是由慢而快。先緩慢、仔細的看,第一趟看得很清楚,那么有不順的地方都慢慢順暢了,第二次稍微加快一些。譬如這個房子,第一次來因為不熟悉,所以要很仔細的看;等第二次來,大概已經(jīng)知道這邊有什么,那邊有什么,所以要看到個房子,就可以輕松的看。同樣的,做全身觀照也是這樣,第一次看的時候很緩慢,看得很清楚;那第二次看的時候,速度慢慢加快;第三次再加快一點,第四次再加快一點,第五次又再加快一點;到最后,甚至你一呼的時候就往下看一趟,再一吸的時候你就往上看一趟。
接下來講靜坐的步驟和要領(lǐng)?!鸽[仙派」靜坐的步驟和要領(lǐng),第一步要做肉體的熱身,就是做一下分段呼吸,或拉拉筋骨,或甩甩手,或打太極拳,但不要弄太累,或者做做柔軟體操,要讓關(guān)節(jié)、筋骨松弛一下,千萬不要做劇烈運動。
第二步就是要做精神熱身,主要的目的是要收攝身心,把心猿意馬的那個心收回來,驅(qū)除急躁與妄想。怎么做?最好的方法就是全身觀照,在全身觀照之前做個祈禱,祈禱詞內(nèi)容自取,如果你有宗教信仰,比如信基督教的就念念祈禱文,信佛教的就念念心經(jīng)、念念佛號,運用這種宗教儀式把心靜下來,以虔誠的心來從事靜坐,就是好比「敬神如神在」的那個精神,不要管到底有沒有神,恭恭敬敬的做這一什事情。祈禱詞不用太長,大概幾秒鐘或一分鐘,之后就開始全身觀照。
剛剛講的全身觀照,平??梢援斪饕患为毜木毩?,在靜坐的時候就變成精神熱身。如果靜坐的時候,覺得雜念非常的多,妄想一大堆,從頭到尾就只做全身觀照,全身觀照到底。如果這樣做的話,全身觀照要很仔細、很緩慢的做,不要加快速度,做一趟大概會花二十分鐘,至少也要十分鐘。
叁
這里有個副作用,如果很仔細的看,會很容易睡著。不用擔心,睡著就讓它睡著。為什么?如果真的睡著,就表示你還需要休息,所以就讓它徹底的休息。不要擔心自己睡著了,睡眠就是一種放松,不能入睡的人,就是他不能放松。顯然的,全身觀照就是一種最好的放松功夫。
精神熱身之一就是全身觀照,觀照到什么程度呢?全身觀照三到五趟,一趟大約七至十分鐘之久,要空空松松的。
全身觀照做完了以后,接下來就是靜坐。靜坐的第一個要領(lǐng)是身體不動。所以姿勢不拘,任何姿勢都可以,只要舒服就好。舒服以外,另有一個條件,就是姿勢要能保持得久。如果是舒服的姿勢,一定能保持比較久,它們是互為表里的。找一個最舒服的姿勢,這個姿勢應該就是最能保持下動的姿勢。所以雖然姿勢不拘,但是要身體不動。姿勢確定了,身體就不要再動,坐到下坐為止,甚至哪個地方癢、哪個地方痛,都不要去摸它、不要去抓它,盡量忍耐,讓身體都不動。可是這種身體的不動不是僵硬的不動,是放松以后的不動。
也就是全身觀照以后很松很松的那個狀態(tài),不要觀照完畢再正襟危坐,也就是說,在全身觀照的時候,就把姿勢坐好,就要坐定,采取最舒服的姿勢,觀照之后,接著就聽呼吸。
什么叫“聽呼吸”?就是注意呼吸,不要被呼吸瞞過,呼吸自自然然的,沒有任何的控制。
肆
靜坐的時間長短不拘,最好有個定時器,很小聲的定時器。比如你只有十分鐘靜坐,就定十分鐘,就可以放心,不會對時間有心理負擔。有事就先定時,沒有事就繼續(xù)坐下去,坐到不想坐再起來。定時器如果太大聲,你會被嚇醒,因為在很靜的時候,你的敏感度非常高,很小的聲音有時候都會覺得如打雷一般的大聲。
不要貪求效驗,因為一貪求效驗,就會想:“上次那種舒服感怎么還沒出來?”或者:“我在書上看到的那些現(xiàn)象怎么還沒有出現(xiàn)?”這樣你就會有急躁的心,靜坐的效果就會很差,甚至會出毛病,會出現(xiàn)很多的幻象,不需要的東西都會出現(xiàn),不要以為那是真的,那是你心意識所造作出來的東西。
有不舒適的狀況出現(xiàn)的時候,包括身體上的不舒服,比如想嘔吐,或覺得全身發(fā)冷,或全身熱得受不了,或者有幻覺出現(xiàn),這時時候就把眼睛張開來,身體動一動。若想繼續(xù)做,再從頭開始,肉體熱身就不用了,精神熱身還是要;如果不想做,就起來散散步。
靜坐完了要收功,做全身觀照,很仔細觀照一趟就好了。
這應該是張三豐,圓嶠外史《三豐先生傳》載“先生遼陽懿州人也,名屢更,無定,人多不測其蹤。”
關(guān)于張三豐的家世,史書記之其先世為江西龍虎山人。“其祖裕賢公,學能兼占象。移家于金之懿州,與子昌隱于民間。及懿州為元人所拔,始稍稍以名字聞,然昌公固優(yōu)游世外者也?!睆埲S的母親林氏早年曾生有四子,都過早去世。爾后又生二子,叫通、叫達,通就是張三豐。據(jù)說林太夫人夢元鶴從海天飛來,而誕生了三豐,當時是元定宗二年(年)4月9日子時多,豐神奇異,龜形鶴骨,大耳圓睛。當他5歲時得了眼病醫(yī)治無效,舍其出家,被送到碧云宮當了和尚。當時的主持張云庵見到三豐深為驚奇說:“此子仙風道骨,自非凡器,但目魔障,須拜貧道為,了脫塵翳,慧珠再朗。即送還。”半年后張三豐眼病痊愈,教習的道經(jīng)過目便知,一有閑暇便兼讀儒、釋兩家之書,隨手披覽,知其大意即止。轉(zhuǎn)眼七年,因其母思念,拜辭回到家里,專攻儒學。元世祖忽必烈中統(tǒng)元年(年),張三豐14歲,考取秀才,第二年稱文學才識,列名上聞,以備擢用,但其志向不在此。至元元年(年)秋,18歲的張三豐離開家鄉(xiāng)到燕京(元都城,現(xiàn)在的)游覽,結(jié)識了當朝平章政事廉希憲。廉公驚異,非常賞識張三豐的才識,上奏推薦他做中山搏陵縣令,為官從政。但不到兩年,因其不羈,難受官場約束,加之職微權(quán)輕,抱負不能實現(xiàn),遂斷絕仕途之意。第二年,家里傳信其父患病加重,張三豐便急速趕回懿州老家,侍奉父母。其父病逝,他選擇山之高潔者,安葬了老父。此后數(shù)年,日誦洞經(jīng)。幾年后遇到全真教的邱道人,暢談玄理,意氣相投,滿座風清,遂生方外之想。邱道人去后,張三豐便將家產(chǎn)全部交給族人,囑托他們代為掃墓。僅帶兩個童子開始巡游名山古剎。他在《三十二歲北游》詩中寫到:
幽冀重來感慨忘,
烏紗改作道人裝。
明朝佩劍攜琴去,
卻上酉山望太行。
于是,北達燕趙,東到齊魯,南往韓魏。張三豐身材魁偉,大耳圓目,風度翩翩,氣度不凡,常手持竹杖,不論寒暑僅著一斗笠一短褐;不修邊幅,瀟灑倜儻;或歷覽山水,貪自然造化之妙韻;或青燈明月,研悟詩書經(jīng)卷之精髓;或游方井,體會人生之真諦?!昂坪谱匀?,旁若無人。”終日不問俗事,緘口寡言;如遇知音,論及三教經(jīng)書。則滔滔不絕,暢抒胸臆。且行且住,這樣奔波了近30年。后到秦隴,走褒斜,度陳倉,見寶雞山澤幽邃清秀,就選擇金臺居住。憑欄南眺,雞峰插云,三峰挺秀,就自為三峰居士,后改為三豐傳世。元仁宗延元年(年)。張三豐67歲,在終南山得遇火龍真人真?zhèn)鳌L┒鬃幽辏辏?,南至武當山,又修煉?年,道始成。于是湘云巴雨之間隱約邀游又十余年,成為一位充滿傳奇色彩的赫赫有名的道教。
另據(jù)《明史張三豐傳》載:“張三豐,遼東懿州人,名全一,一名君寶,三豐其也。以其不飾邊幅,又張邋遢。頎而偉,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須髯如戟。寒暑惟一衲一蓑,所啖,升斗輒盡,或數(shù)日一食,或數(shù)月不食。盡經(jīng)目不忘,游處無恒,或云能一日千里。善嬉諧,旁若無人。嘗游武當諸巖壑,語人曰:“此山異日必大興?!睍r五龍、南巖、紫霄俱毀于兵,三豐與其徒去荊榛,辟瓦礫,創(chuàng)草廬居之,已而舍去。
太祖故聞其名,洪武二十四年遣使覓之,不得。后居寶雞之金臺觀。一日自言當死,留頌而逝,縣人共棺殮之。及葬,聞棺內(nèi)有聲,啟視則復活。乃游四川,見蜀獻王。復入武當,歷襄、漢,蹤跡益奇幻。永樂中,成祖遣給事中胡濙偕內(nèi)侍朱祥赍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shù)年不遇。乃命工部侍郎郭?#92;、隆平侯張信等,督丁夫三十余萬人,大營武當宮觀,費以百萬計。既成,賜名太和太岳山,設官鑄印以守,竟符三豐言。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后學道于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br>關(guān)于張三豐的生年與師承,《明史》僅云:“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后學道于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明史稿》稱張三豐學道鹿邑太清宮時,與里人相習,四世孫張朝曾游寶雞見張三豐,三豐問及其祖,并預言他當為三品官。果驗?!睹讲亍芬嘀^張三豐曾與劉秉忠、冷謙同師元初著名的海云禪師,清人李四月編《三豐全集?蘆汀夜話》,謂張三豐自稱生于蒙古定宗三年(),曾任中山博陵縣令,后棄官出家,為全真道士,于終南山遇火龍真人得真訣,赴武當山修煉多年,如此,則洪武初,張三豐已一百二十歲。
據(jù)《三豐全集?道派》之說,張三豐于終南山師事的火龍真人,出麻衣先生李和門下,麻衣師陳摶,陳摶師文始真人尹喜。張三豐又得少陽派劉海蟾一系之傳,合老子門下文始、少陽二派之傳為一。這一宗譜,從火龍真人以上,二千年間僅三傳,五代北宋間的陳摶竟然直承春秋時的尹喜,顯難自圓其說。但張三豐得陳摶一系之傳,亦非無可能,陳摶一派,本以關(guān)中一帶為活動中心,至明清時代猶傳承未絕?!稄V陽雜記》謂清初華山道士王萊陽曾言,華山道派有全真龍門派及宗陳摶為祖的太華兩派。時白云觀所抄《諸真宗派總簿》中尚有陳摶所傳“老華山派”。是則張三豐于終南山遇陳摶一系的道士如火龍真人者,當非絕無其事。從張三豐的隱逸之風和內(nèi)煉思想看,與陳摶確不無淵源關(guān)系。
從明初起,張三豐便受到朱氏王朝的欽重。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詔徽張三豐入朝,不赴。遂敕張三豐沈萬三、丘玄清訪求張三豐,未獲。洪武二十四年(),又命第四十三代正一天師張宇初訪求張三豐,不獲。似乎為故意逃避皇帝的訪求,張三豐于這一年離武當山而云游,蹤跡不定,給尋訪者增添了不少麻煩,也使張三豐的聲名因徽召不赴而愈著。明成祖對張三豐更為景仰慕求,永樂五年(),遣給事中胡{氵熒}偕內(nèi)侍朱祥赍璽書香幣往訪,“遍歷荒徼,積數(shù)年不遇”。成祖在給張三豐的御書中表示:“朕久仰真仙,竭思親承儀范”,乃至“至誠愿見之心,夙夜不忘”,可謂渴慕之至。永樂十年(),敕命正一道士孫丘云于武當山建宮住持,迎候張三豐。永樂十四年(),敕命安車迎請張三豐,又不得,成祖頗覺怏然。
明人鄭曉《今言》云:“成祖遣禮部都給事中胡{氵熒}名求邋遢,實訪故君云?!敝^成祖尋訪張三豐的實際目的是借此尋訪隱匿于僧道中的確良建文帝,這當然也非無可能。
朝廷雖多次徵召迎請,張三豐終未趨附,這使他愈隱愈著,聲價倍高。終明之世,張三豐累受朝廷欽崇褒獎,英宗天順三年(),詔封張三豐為“通微顯化大真人”。成化二十二年(),詔封為“韜光尚志真仙”。嘉靖四二十年(),詔封為“清虛無妙真君”。從這一封看,明朝皇帝大概到這時才認為張三豐不在人世了。直到天啟三年(),據(jù)稱因張三豐降壇示以鸞語,明熹宗又封他為“飛龍顯化宏仁濟世真君”。
據(jù)明人任自垣的《太岳太和志》卷六張全一傳,張三豐在武當山的,有道士丘玄清、盧秋云、劉古泉、楊善澄、周真德五人,各奉師命住于一地,時當元明間,山中宮觀多毀,張三豐率徒立庵建舍,潛修其中,自成一小道派。據(jù)《三豐全集?道派》,張三豐的還有秦淮富戶沈萬三及其婿余十舍,曾助朱元璋軍糧的富戶陸德厚,此三人似以黃白術(shù)而與道教職工有瓜葛。另有淮安人王宗道者,從張三豐學道,永樂三年()與胡{氵熒}赴召,給全真度牒,命尋訪張三豐而不遇,封為“圓德真人”。又有明武宗朝人李性之,據(jù)稱于正德間(-),入武當山遇張古豐而得訣,其時張三豐當已二百五六十歲,似不可能在世。白云觀抄《諸真宗派總簿》所列奉張三豐為祖師的道派,有王屋山邋遢派、自然派、三豐派、日新派、蓬萊派、檀塔派等凡十七支。張三豐身后,實形成新道派,這些新道派可看做全真道的分支或衍化。清道咸間四川樂山人李西月所立內(nèi)丹西派,跡宗承張三豐,并稱張三豐一系為“隱仙派”、“隱派”、“猶龍派”,編排了從老子、文始真人尹喜至張三豐的傳法譜系。這一譜系雖不盡可靠,但突出隱遁為該派獨特宗風,確反映出了張三豐的人格特點:一種類同于中國歷代隱士風骨的“隱仙”風范,這種隱仙精神,對于那些包括當時腰金衣紫的正一道士在內(nèi)的達官貴人、趨炎附勢之徒,無疑樹立了一個對立面。
關(guān)于張三豐的著述,《明史?藝文志》著錄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各一卷。明胡廣錄呈張三豐文集曰《捷要篇》。然編正、續(xù)道藏時皆未收入,不知何故。直至清雍正朝,汪餼齡將所見張三豐丹經(jīng)二卷、詩文若干篇,及附記張三豐顯跡三十余則編成《張三豐祖師全集》家藏。道光甲辰(),西蜀李西月從汪餼齡六世孫汪曇家得其書,只存十之七八,李又采諸書初輯,編成《張三豐先生全集》八卷刊行。此書坊間有多種刻本,《道藏輯要》編于畢集。此外,清乾嘉年間劉一明所撰《道書十二種》有為張三豐《無根樹》丹詞所作注:閔一得輯《古書隱樓藏書》中有《三豐真人玄譚全集》《三豐張真人破疑直指全卷》等內(nèi)丹著述。李西月所編《張三豐全集》雖然摻雜了一些顯然屬清代所出的東西,及張三豐后學的著述(如《隱鑒》等),但全集中關(guān)于內(nèi)丹學的主要著作,如《大道論》、《玄機直講》、《玄要篇》及《無根樹》、《大道》、《煉鉛》、《金液還丹》等詩詞,當即明代流傳的張三豐作品棗《明史?藝文志》所錄丹書二種及胡廣錄呈《捷要篇》的重編,基本上反映了張三豐的思想。
張三豐的內(nèi)丹丹法,基本上屬于北宗與南宗結(jié)合的先性后命、性命雙修一路。首重立基煉己,立基應素行陰德,仁慈悲憫,忠孝信誠,正心誠意,“全于人道,仙道自然不遠也”??吹贸錾钍芾韺W影響。煉己又曰煉性、修心、存心,其《玄要篇?道情》云:“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藥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情自然藥材生”。修心煉性之要,在于正念棗即收攝心意,掃除雜念,令萬念俱消,元神獨照。《三豐全集?玄機直指》云:“初功在寂滅情緣,掃除雜念,是第一著筑基煉己之功也?!边@種功夫在中做時,具體是雙目微閉,垂簾觀照心下腎上一寸三分之間丹田,不即不離,勿忘勿助,萬念俱泯,一靈獨存,謂之正念,這種意守丹田之法,又曰“凝神入氣穴”,須注意調(diào)息,“調(diào)息者,調(diào)度陰{足喬}之息,與吾心中之氣相合于氣穴中也?!闭{(diào)息要在于心神寧靜中隨息自然,僅守其自然,加以神光下照即可。隨心神之寂靜,呼吸漸趨勻長微細,臻于先天“真息”(胎息),則玄關(guān)將開,真神(元神)將現(xiàn),是為真橐龠、真爐鼎、玄牝之門、天地之根。
據(jù)稱修煉至真息,自然有真氣由尾閭穿更何況背,循督脈升上腦中泥丸,由任脈降下中丹田,此“河車初動”。因神氣未全,非為真動,不可理會,只微微凝神聚氣,自有無限生機,此曰“養(yǎng)鄞鄂”?;蛘f當河車動后,須以神馭氣,下行至足底而復上升,曰“沖關(guān)蕩穢”或“蘆芽穿膝”。
以上筑基煉己功夫,又稱“玉液還丹”,主要修行。此功告成,攝情歸性,將自降生以來被天地人物盜去的天真從虛無中奪中,補全性命,煉就小還丹,可生延年住世之效。此后應進而修命,煉就“金液還丹”(大還丹、大藥),此即煉化精氣之功,須依前養(yǎng)鄞鄂法令神益靜而氣益充,至百日或百余日,自然坎離交媾,回風混合,上沖百脈,行周天運轉(zhuǎn),曰“河車真動”。至大藥產(chǎn)生,須依訣采煉,行天然真火候,有《鉛火》等,述大藥產(chǎn)生的情景及采煉之訣甚悉。得藥后內(nèi)外溫養(yǎng),頃刻不亂,十月畢功,則內(nèi)丹靠成,“嬰兒”(陽神)出現(xiàn)。然后面壁九年,煉神還虛,生死自在,“才做個閬苑蓬萊物外仙”。
張三豐內(nèi)丹說的一個特點,是從文辭看,不少地方似主雙修,與南宗陰陽派同調(diào),如被推為張三豐丹詞代表作的《無根樹》道情,從其“煙花寨,酒肉林,不犯葷腥不犯淫”、“女子無夫為怨女,男子無妻是曠夫”、“孤修氣轉(zhuǎn)枯”一類詞句看,極易釋為男女雙修,但其丹書中又金處明言斥責以女人為鼎器及采戰(zhàn)御女之術(shù),無怪乎其后學有清修、雙修二說。
張三豐丹法的另一特點,是有獨特的睡功,稱“蟄龍法”?!度S全集》卷七有《漁父詞》詠此法云:“蟄法無聲卻有聲,聲聲說與內(nèi)心聽。神默默,氣冥冥,蟄龍雖睡睡還醒?!庇钟小断U龍吟》云:“石根高臥忘其年,三光沉淪性自圓。氣氣歸玄竅,息息任天然。莫散亂,須安恬,溫養(yǎng)得汞性兒圓,等待他鉛花兒現(xiàn)。無走失,有防閑,真火候,運中間。”是則此蟄龍睡功,實際是以睡姿煉內(nèi)丹,其凝神守竅調(diào)息、煉氣火候等,與坐功略同。詞末明言,此法傳自陳摶,“圖南一派儔能繼?邋遢道人三豐仙”,可見張三豐確實繼承了陳摶一系之傳。
張三豐還被尊奉為道教內(nèi)家拳的創(chuàng)編者。黃百家《內(nèi)家拳法》謂“張三豐既精于少林,復從而翻之,是名內(nèi)家。得其一、二者,已足勝少林。”黃宗羲《王征南墓志銘》亦稱內(nèi)家拳“蓋起于張三豐”。內(nèi)家拳以道家思想為指導,以靜制動,貴柔尚意,融內(nèi)丹煉養(yǎng)之則于武術(shù)中,形成一種氣功與武術(shù)融合的上乘鍛煉方法,在武術(shù)、體育、氣功方面價值甚高,堪稱道教文化中的精品。
一、道家修真理論
(一)基本理論
道教中,學道修行,求得真我,去偽存真為“修真”。
修真者[1],借假修真也。借此四大假合之肉身,修成吾金剛不壞之真身。古今天下,沒有不死的肉身,只有永恒的法身。所謂:本來真性號金丹,四大為爐煉作團。
肉體者,四大假合矣,雖曰父母恩賜,然父精母血本為凡俗之物,數(shù)十年后焉能不壞?何為四大?地、水、風、火,是也。地構(gòu)成骨胳肌肉和臟腑,水構(gòu)成身中之血液,風構(gòu)成呼吸系統(tǒng),火則構(gòu)成身中之恒常體溫。
修真又分現(xiàn)實修真及小說修真。小說修真的名詞和境界不具備任何可行性,僅為小說家言,供人娛樂。
通過燒煉金丹,服食來達到長生的外丹術(shù)已逐漸沒落?,F(xiàn)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內(nèi)丹學,即丹道為主流,講究修煉神氣。
老子道德經(jīng)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詞為煉氣化神、煉神還虛(后又增添煉虛合道、虛空粉碎一說)即精氣神的返還過程。又因人精氣不足,又創(chuàng)出補足精氣的練精化氣,使人從后天補虧達到先天,以便開始修煉。
(二)修真門派
唐末五代以來,以內(nèi)丹說理解《參同契》的流派逐步壓倒外丹派,成為仙學的主流。著名內(nèi)丹學家鐘離權(quán)、呂洞賓、崔希范、陳樸、陳摶、施肩吾、劉玄英、張伯端等以內(nèi)丹仙學度人,奉《周易參同契》為丹經(jīng)之祖,《參同契》作為仙家修煉秘典的價值被社會所公認。當時內(nèi)丹仙學已發(fā)展到爐火純青的境界,開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門派。這些內(nèi)丹門派皆遠溯黃帝、彭祖、王喬、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稱傳自關(guān)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稱文始派。另一派自稱傳自東華紫府少陽帝君王玄甫(漢代人),故稱少陽派。文始派以虛無為本,以養(yǎng)性為宗,法本《老子》、《莊子》、《文始真經(jīng)》,屬最上一乘虛無大道,虛極靜篤,大徹大悟,盜天地虛無之真機,頓超直入,齊是非,同人我,進入無天無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陽派主張性命雙修煉養(yǎng)陰陽,以有為法而至于無為法,分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諸步驟,次第分明,門派繁衍甚廣。
自唐末五代以來,少陽派有鐘離權(quán)、呂洞賓、陳摶、麻衣道者、火龍真人、劉操、張伯端等大開法門,歷經(jīng)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逐漸形成南宗、北宗、中派、東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門派。因而內(nèi)丹仙學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陽派最大的說法。另有元、明間張三豐真人,綜合了文始派和少陽派之所長,創(chuàng)三豐派(又稱隱仙派),既不執(zhí)于有為,又不執(zhí)于無為,于陰陽栽接中創(chuàng)一清凈法門,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點。
這些眾多的門派,從功法上講,略分三類,其一是陰陽雙修的栽接法門,其二是清凈孤修的靜坐法門,其三是陰陽栽接派和清凈孤修派的結(jié)合體。
(三)修真方法
根據(jù)門派不同,所持論調(diào)各不相同,每個人的情況又不同,功法亦千變?nèi)f化。
世俗修真門派以東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劃分,隱世門派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別,此處不便多述)簡而言之,修真方法無人引路不可私自修習,否則后患無窮,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當受騙。
入門之法
靜功之道
1、靜功的外在動作
道家修煉,歸根結(jié)柢是要修煉內(nèi)在的精、氣、神三寶。因此外在姿式動作,并不重要。只求能夠做到頭脊正直、舒適自然,即是最大原則。
靜功的采取坐式、站式或臥式,或散步亦無不可。各種姿式的要點如下:
坐式,可以平坐凳上,小腿垂直于地面,或者交叉亦可;也可以盤腿坐在床上,盤坐困難者可先在座下墊個枕頭;兩手相疊,大拇指相抱成太極圖形狀,置于丹田即可,或者手撫兩膝亦可。
站式,自然站立,雙膝微屈,兩手疊放丹田,或垂于體側(cè)均可。
臥式,一般為側(cè)臥,一手曲肱枕頭,拇指與食指分開,耳朵置于虎口處,以使耳竅開通;另外一手置于胯上,或放于丹田;兩腿亦成一伸一屈之姿式,與兩手剛好相反。
散步之時,應當選擇在人少安靜的地方,公園或者大一點的庭院之內(nèi),沒有其他干擾,而且道路又比較平坦。緩步徐行,如飄云端。散步之時,可以用靜功之中的聽息法,但是不要閉眼睛。
選擇一種姿態(tài)式做好之后,開始煉功。對于外面動作,行修要點如下:
(1)全身放松,無論采取何種姿勢,均須全身放松。這個放松,不是軟作一團,須要保持頭脊正直,以利經(jīng)脈通暢;但也不要成為硬挺,變得僵直呆板,反而不利于放松,亦會阻礙經(jīng)脈的暢通。放松的做法,首先要求雙肩下沉。一般人平時身心緊張而不覺察,動作上就不符合放松的要求;現(xiàn)在我們做修煉功夫,首先從動作上調(diào)整過來,自然就能進入放松的狀態(tài)。
(2)雙目垂簾,垂簾即微閉之義。為什么需要微閉雙目,因為睜開眼睛容易滋生雜念,全部閉上又容易昏沉入睡,皆不利于煉功。微閉之時的口訣,就是“睜三閉七”,即睜三分閉七分。具體做法從前皆是口傳,在這是明白說出就是眼皮下垂,以看到眼前之物而又不能辨清為度。
(3)舌頂上腭,兌為口,丹經(jīng)上又謂之“塞兌”,即抿口合齒。舌頂上腭的做法,從前也是秘傳,要把舌尖反卷過來,以舌尖底面頂?shù)缴想癫课?。因在人之上腭有兩個小窩,叫做“天池穴”,上通泥丸,最易漏神漏?。故此煉功必須堵信如同嬰兒哺乳之狀。
(4)鼻息自然,即自然呼吸,但忌粗短。隨著靜功程度的為斷深入,鼻息應當逐漸做到深、長、勻、細、微。
(5)兩手抱訣,兩手的掐訣,,又稱“子午決”,兩手抱訣這時,左手食指和拇指畫圓,右手拇指放在圓內(nèi),右手4指放在左手4指下面從拇指方向看,就是一個“太極圖”的形狀。如此相抱,則人身之陰陽二氣,自然接通,片刻之后,兩手感到發(fā)熱發(fā)脹,奇妙無比,即是二氣接通之效。道家沒有男女之分。
2、靜功的內(nèi)在法訣
(1)聽息。
靜功的目的,在于入靜。入靜的含義,就是指身心安靜下來。為了達到入靜的要求,首先必須去除一切雜念,這是靜功筑基法最為關(guān)鍵的一大原則。但是人們的思想習慣,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考慮問題,即使睡覺也會做夢,要它一旦停止不動,很難做到。為了達到入靜的目的,古代道家修士創(chuàng)立了許多法門,如聽氣、坐忘、守一、數(shù)息等等。比較起來,以道家莊子所講“心齋”之中,談到的“聽氣”法為最好。
所謂“聽息”,就是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前面我們說了,靜功要求自然呼吸。聽息的方法,就是兩耳內(nèi)聽,即摒除外界一切干擾,如入萬籟俱寂之境,去聽自己的呼吸之氣。初步入手只用耳聽,不加任何意念。
注意:所謂“聽息”,要求兩耳返聽于內(nèi),好象是聽呼吸出入之聲。但是呼吸出入,本來要求無聲。所言“聽息”的意思,是求其凝神內(nèi)注,專心養(yǎng)靜;并非死死去守耳竅,也不是去聽呼吸的聲音。“聽”的意思,就是為了精神集中的意思,只要隨著一呼一吸的路線,慢慢似聽非聽地去做,這就算是對了。至于呼吸的快慢、粗細、深淺、長短,都要順其自然變化,不要用意念去強行支配。
聽到后來,心息相依,雜念全無,連呼吸也似乎不存在了,逐漸也就到達“入靜”的境界。
(2)觀光。
“觀光”之法,是道家秘傳的修煉法門,從前秘而不授,皆為師徒相傳。觀光的作用,就是為了煉性。吾人之性,原為虛無一光,在下生之前,來自宇宙。因此這時煉性的根本方法,謂之性功。有人以為道家所講的“性”功就是道理,沒有功夫,是未得明師傳授性功之故。
性之根,在于兩眉中間之一竅。此竅來自吾人下生之前,因而稱為“祖竅”。初先靜坐片刻,用前面所講的“聽息”法。身心入靜之后,即將兩目,似觀非觀,止于“祖竅”之前。這個“祖竅之前”,不在身內(nèi),亦不離身外,就在眼前約一寸二分的位置。
注意:所講“觀祖竅”之法,是為聚起自己的元性。元性聚起,自然就會見光。但是這個境界是自然的,萬萬不可追求;如果追求,也會見光,但為幻境,非為真性。許多煉氣功的人士,往往就是進入魔境,不自覺察,真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須要用“若有若無,似看非看”的意思,在無意有意之間,不可著意,又不可無意。自然而然,這就對了。
心神微微放于“祖竅”,就能出現(xiàn)自己的性光。初則點點,飄移不定,其光微弱,不要管億;開始似乎由外而來,發(fā)現(xiàn)之后,此時以心神稍微收攝之,凝定之,即以意照于白光中,此為聚性之功;繼之由點而漸漸凝聚成片,片片而來,由外歸內(nèi),慢慢聚起;再繼之則時聚時散,難以固定;如愚昧最后終于成為一片,而無波動,如此真性聚矣,而吾人已入大靜。
光是性有表現(xiàn),觀光即知自大性的聚散。光散性即散,光聚性即聚,光定生即定,光滿性即滿,光圓性即圓。王重陽祖師當初描摹其形狀曰:“圓陀陀,光灼灼?!眻A者,是言其沒有不規(guī)則的形狀,灼者,是言其沒有黑色的漏洞,這樣才能到達“性光*”的最高境界。進入這一境界,生死可了。但是如果不是深入大定,而且具備極高功德,就不可能達到。
觀光的功夫,雖用“觀”而其實不是在觀,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修煉此功,須循序漸進,由光小而到光大,由弱而到光強,從波動鴯以光定,從片片而光聚。亦有人修煉多日,兩眼漆黑,而從未見光,故不可追求。
注意:以上所言,“聽息”與“觀光”之道。雖似有為,其實無為;無為之中,無所不為。雖曰聽息,其實無聽;雖曰觀光,其實無觀。聽息無息,息聽于無;觀光無光,光觀于無。無息之息,謂之真息;無光之光,謂之真光。由此參悟真靜。
“觀光”的方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叫“回光”;聽息之法,在古代道書上面又稱“調(diào)息”。因此此入所講的靜功修煉法,古人又稱為“回光調(diào)息”。
《丘祖秘傳大丹直指》論述“回光調(diào)息”說:“其法自兩眼角收心一處,收到兩眼中間,以一身心神,盡收此處,所謂‘乾坤大地一齊收來’是也”。
回光之法,還有另外的含義。是在觀光之后,還要將此光照入下丹田,進一步再去做煉氣的功夫,這個須要和筑基的第二步功法――吐納結(jié)合煉習,在吐納法中再作論述。
3、靜功止念法
靜功的關(guān)鍵,在于入靜;入靜的關(guān)鍵,在于止念。止念就是去除心中的雜念,然后一心一意地去做靜功。往往有的人,平時不覺自己腦海之中存有雜念,及至靜坐之時,什么念頭都來了。只有通過靜功止念之法,去除雜念,才可能把靜功做好。
(四)修真典籍
自太古以降,修真漸由追求長生演變?yōu)榧酵上娠w升,作為修真理論的典籍也逐漸由質(zhì)樸而趨于玄幻,明清之世更近于志怪者言。大略而論,下述典籍或可作為當時修真理論的代表作:
1.道德經(jīng)(老子)、南華經(jīng)(莊子)、列子、文子、關(guān)尹子、大學、中庸、抱樸子(內(nèi)外篇)、清靜經(jīng)、心印妙經(jīng)
2.破迷正道歌、敲爻歌、百字碑、大道歌、靈源大道歌、青天歌、永嘉證道歌、陰符經(jīng)、黃庭經(jīng)、周易參同契、入藥鏡
3.張三豐全集、黃元吉文集、古書隱樓藏書、鐘呂傳道集、靈寶畢法、指玄篇、大丹直指、悟真篇、青華秘文、金丹四百字
初學者看看田誠陽的《中華道家修煉學》
道教的一個習慣就是“不得其人不傳”,故密室藏珍而不為人知者眾。另唐宋兩代,修真有成者甚多,惜未作系統(tǒng)論述,此處不便列舉。
修真,從字面解釋就是通過修行求得真我,但現(xiàn)在都被人給誤解成什么成仙成佛的!修真就是通過對自身的不斷修行,不斷找出自身的不足讓自己更了解自己,這就是修真。自己都還不能了解透自己還談什么成仙成佛。道在心中,佛在心中,己心度人,人度己心!
也有修煉其他的,比如說劍仙。劍仙之道,修煉肺宮金氣 ,再轉(zhuǎn)入離宮,玄火鍛煉九天神劍 。直到離宮”劍芒”鑄就,然后內(nèi)聚五行真氣,外采天真地靈,外煉仙劍,誅敵于千里之外??上嵲陔y修,我相信修煉此道,必能驚天地,泣鬼神。
(五)修真地址
道家七十二福地:
地肺山,蓋竹山,仙磕山,東仙源,西仙源,南田山,玉溜山,清嶼山,郁木洞,丹霞洞,君山,大若巖,焦源,靈墟,沃洲,天姥嶺,若耶溪,金庭山,清遠山,安山,馬嶺山,鵝羊山,洞真墟,青玉壇,光天壇,洞靈源,洞宮山,陶山,三皇井 ,爛柯山,勒溪,龍虎山,靈山,泉源,金精山,閣皂山,始豐山,逍遙山,東白源,缽池山,論山,毛公壇,雞籠山,桐柏山,平都山,綠蘿山,虎溪山,彰龍山,抱福山,大面山,元晨山,馬蹄山,德山,高溪藍水山,藍水,玉峰,天柱山,商谷山,張公洞,司馬悔山,長在山,中條山,茭湖魚澄洞,綿竹山,瀘水,甘山,莫尋山,金城山,云山,北邙山,盧山,東海山。
道家十大洞天
第一王屋山洞,第二委羽山洞,第三西城山洞,第四西玄山洞,第五青城山洞,第六赤城山洞,第七羅浮山洞,第八句曲山洞,第九林屋山洞,第十括蒼山洞。
道家三十六小洞天
霍桐山洞,東岳泰山洞,南岳衡山洞,西岳華山洞,北岳常山洞,中岳嵩山洞,峨嵋山洞,廬山洞,四明山洞,會稽山洞,太白山洞,西山洞,小溈山洞,火氓山洞,鬼谷山洞,武夷山洞,玉笥山洞,華蓋山洞,蓋竹山洞,都嶠山洞,白石山洞,岣嶁山洞,九嶷山洞,洞陽山洞,幕阜山洞,大酉山洞,金庭山洞,麻 姑山洞,仙都山洞,青田山洞,鐘山洞,良常山洞,紫山洞,天目山洞,桃源山洞,金華山洞
編輯本段
略
到百度上查修真 詞條就有詳細介紹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576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農(nóng)村俗語“寧可墳頭過夜,不待空屋老宅···
下一篇: 不同手相不同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