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
以上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大意是:漢高祖劉邦自小就時常聽聞信陵君魏無忌的賢名。在他稱帝后,每次路過大梁城,必定要親自前去拜祭;公元前195年,在擊敗黥布后班師的途中,他正式安排了五戶人家,讓他們祖祖輩輩照看、祭祀信陵君的陵墓。
在我們印象中,漢高祖自小“不修文學”、“好酒及色”、藐視權貴,而且最討厭繁文縟節(jié),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個“混不吝”,那他為什么對一位戰(zhàn)國時期的貴族公子如此推崇?并且還刻意在平叛后為其安排了被人世代守陵的殊榮?
我們先看看這位大名鼎鼎的“戰(zhàn)國四公子”之一有何過人之處。
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小兒子、魏安厘王魏圉的同父異母弟弟。公元前276年,安厘王在即位的第二年,將無忌封為信陵君。
當時,魏國早已從戰(zhàn)國初期的霸主之位跌下神壇,不斷被秦國攻城略地;周邊其它諸侯國也趁火打劫,時常想從魏國身上占點便宜。公元前273年,實在撐不下去的魏王甚至被迫向秦國割地求和。
而到了公元前266年,魏國的形勢再度惡化:曾經的魏國臣子范雎逃往秦國后備受重用,他提出了遠交近攻的戰(zhàn)略,變本加厲打壓魏國。
面對千瘡百孔的家業(yè),魏氏兄弟倆憂心忡忡、共同處理國政。有感于人才的重要性,信陵君采用了當時流行的“養(yǎng)士”措施,扭轉了魏國數十年來人才不斷外流的窘境:
公子為人仁而下士,士無賢不肖皆謙而禮交之,不敢以其富貴驕士。士以此方數千里爭往歸之,致食客三千人。
當時,齊國的孟嘗君已去世,魏國信陵君與趙國平原君、楚國春申君并立,各自擁有食客數千、共領風騷。但信陵君的獨特之處,并不止于此。
大驚之下,魏王問弟弟是怎么料事如神的,信陵君解釋道:“趙王身邊的親信里有臣的門客,所以趙王的一舉一動,都在臣的掌控中?!?/p>
別國之君的親信都能對自己弟弟死心塌地,那本國朝廷的人呢?魏王不禁又喜又怕,開始逐漸削弱信陵君的權力。
然而,就是靠著賓客遍天下的信陵君,魏國暫時遏止了頹勢,“諸侯...不敢加兵謀魏十馀年。”
但信陵君之所以“名冠諸侯”,是因為他接下來的壯舉。
竊符救趙
公元前258年,秦國攜長平之戰(zhàn)之余威再度攻趙,這次兵鋒直達邯鄲。元氣大傷的趙國頑強抵抗,并且向各國求援??紤]到唇亡齒寒,魏王派將軍晉鄙率十萬大軍出發(fā),但在秦昭襄王的威脅之下遠遠駐扎在鄴城作壁上觀。
率聯(lián)軍伐秦
違命擅自調動軍隊,等同于造反,自知理虧信陵君其后把魏軍遣回,自己則留在趙國,這一待就是十年。
公元前247年,秦國大將蒙驁攻魏,魏軍屢戰(zhàn)屢敗。在這生死存亡的關頭,信陵君終于回到了故國,兄弟倆相見而泣。擔任了上將軍的信陵君,馬上派人向各諸侯國求援?!爸T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在信陵君的號召力下,東方各國罕見的再次團結起來,聯(lián)軍不僅擊敗蒙驁,甚至一路往西追殺到秦國的國門函谷關。
因此后世史學家認為,失去了信陵君,東方各國徹底失去了對抗秦國的最后機會,因此魏無忌堪稱戰(zhàn)國后期的奇人。但筆者認為,劉邦之所以仰慕信陵君,當另有原因。
劉邦起身于民間、建立大漢,徹底打破人才藩籬的信陵君是其人生導師
在戰(zhàn)國弱肉強食的現實壓力下,各諸侯國突破了傳統(tǒng)的世卿世祿制,積極探索諸如薦舉制、軍功制、養(yǎng)士制等人才選拔制度。其中,因戰(zhàn)國四大公子而聞名的“養(yǎng)士制”尤為我們熟知,雞鳴狗盜、毛遂自薦等典故,將那個“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時代活靈活現的展現給后世。但在這些“傾身下士”的貴族中,只有信陵君從思想到行動上,真正徹底打破了階級限制,唯才是舉。
作為戰(zhàn)國四公子中的前輩,齊國孟嘗君田文最為史學家不齒。他收買人心的主要方式,是花錢,即“散財養(yǎng)士”,招攬對象也只求數量不管質量;而他對自己招攬人才的目的也毫不諱言,他曾聲稱:有能“楊文之名”,止文之過者,即使在外面受賄也沒關系。因此司馬光這樣評價他:
今孟嘗君之養(yǎng)士也,不恤智愚,不擇臧否,盜其君之祿,以立私黨,張?zhí)撟u,上以侮其君,下以蠹其民,是奸人之雄也
信陵君得知姐夫這樣評價后非常生氣,他憤怒的說:
平原君之游,徒豪舉耳,不求士也。無忌自在大梁時,常聞此兩人賢,至趙,恐不得見。以無忌從之游,尚恐其不我欲也,今平原君乃以為羞,其不足從游!
他看出了平原君只是沽名釣譽之輩,當即要收拾行李走人,平原君一再道歉認錯后才作罷。而平原君旗下的門人聽說此事后,一半轉投了信陵君。
至于春生君黃歇,筆者沒有看到有關他挑選門客方式的記錄,只是在《史記》中有這么一段記載:“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躡珠履“,即高級門客都穿金戴銀。
而信陵君無視階級、無視身份,推心置腹的與各路人才結交,正是他能夠“名冠諸侯”的主要原因:
竊符救趙時,給他出主意的侯嬴是大梁的守門人;替他偷兵符的是魏王身旁的妃子(信陵君曾替她報殺父之仇);替他殺掉違命的晉鄙的是殺豬匠朱亥。
公元247年,在魏王請自己回去抵抗秦軍時,信陵君曾因擔心被怪罪不敢歸國,曾被平原君瞧不起的薛公、毛公這樣勸說:
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
而結合漢高祖劉邦的經歷,筆者甚至懷疑他是照著信陵君的榜樣來指導自己的。
《史記》稱:
高祖為人...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yè)。及壯,試為吏,為泗水亭長,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司馬光也稱他“自監(jiān)門、戍卒,見之如故”。
劉邦能僅憑蕭何的推薦,就能登臺拜將,讓韓信從都尉躍升為漢軍統(tǒng)帥;
他知道陳平“盜嫂、受金”,但因對方的才能仍能用人不疑;
英布來降,劉邦在衣食住行及儀仗上給予他與自己同等的待遇;
初次見到項伯,他就能通過一番操作,讓對方死心塌地背叛侄子幫自己。
信陵君還有另一個讓劉邦嘆服的優(yōu)點。
功高而不傲,對朋友、國君及國家忠心耿耿
“信陵君仁而下士”,這里的“仁”字,點出了魏無忌的另一個特點。
在除掉晉鄙后,深知前去救援邯鄲將是一場生死之戰(zhàn),信陵君在出發(fā)前曾對全軍進行篩選:
父子俱在軍中,父歸;兄弟俱在軍中,兄歸;獨子無兄弟,歸養(yǎng)。
他的用意,是要讓軍人家里都能留存一名男丁。這一仁義之舉獲得了軍心,在送回兩萬人后,剩下的八萬魏軍備受鼓舞、義無反顧的踏上征程,并罕見的大破虎狼之師秦軍。
在解除邯鄲之圍后,面對趙王及平原君給予的至高禮遇,信陵君一再推讓,認為自己“以負于魏,無功于趙”,并且拒收對方贈與的五座城池。魏王得知自己的弟弟不是為了貪戀富貴而奔趙,也保留了他在國內的封地。
而漢高祖劉邦在建立大漢后,那些曾經跟自己聯(lián)合對楚、如今擁兵一方的異姓諸侯王成了政權穩(wěn)固的新隱患。
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造反,劉邦親自平叛;
同年秋,投降漢軍的項羽舊將利幾謀反,劉邦再次親征;
公元前201年,有人舉報韓信謀反,劉邦用計將其帶到長安;
公元前200年,韓王信聯(lián)合匈奴謀反,劉邦又一次親征;
公元前198年,趙王的丞相貫高密謀起事被察覺,劉邦親自處理;
下一年,趙國丞相陳豨舉兵謀反;
公元前195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劉邦在這次出征返程之際,刻意安排五戶人家世世代代為信陵君守陵。
經過了這些年的無休止平叛后,此時他的心里在想什么?筆者認為,他一定是在感慨自己旗下為什么沒有這樣能獨當一面而有別無二心的骨干,同時也希望通過此舉向天下傳遞這樣的信號:能力卓越誠可貴、忠心耿耿價更高。
參考資料:《資治通鑒》《史記》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664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項城名人故事:“袁世凱堅持延續(xù)農歷新···
下一篇: 商湯定都洛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