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xué)文化

      《小窗幽記》之奇篇:面上掃開十層甲
      ,眉目才無可憎

      哲學(xué)慢生活 2023-09-19 17:11:03

      《小窗幽記》是明代陳繼儒的通俗讀物

      ,與洪應(yīng)明的《菜根譚》
      ,王永彬的《圍爐夜話》共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這是一部記錄名言名句之書

      ,所有句子皆有出處
      ,但匯集一處
      ,又自成一書
      ;全書分為“醒
      ,情,峭(qiào)”等十二卷
      ,共一千五百余則
      ,內(nèi)容涉及立言,立德
      ,為學(xué)
      ,致仕,立業(yè)
      ,治家等各方面
      ,主要表達淡泊名利,寧靜致遠
      ,超凡脫俗的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下面來具體看看這部經(jīng)典書籍中的“奇篇”:

      1.心無機事

      ,案有好書
      ;飽食晏(yàn)眠,時清體健
      ,此是上界真人

      心無機事

      ,案有好書:心中沒有機巧之事,沒有陰謀詭計
      ,沒有勾心斗角
      。心胸自然開闊,遠離是是非非
      ,遠離憂愁煩惱

      飽食晏眠

      ,時清體健
      ,此是上界真人:桌子上常常有好書可以翻閱,吃飽穿暖,安然入睡
      ,時時享受清凈生活
      ,心情愉悅,身體健康
      ,這就是天上神仙的逍遙生活

      2.非窮愁不能著書,當(dāng)孤憤不宜說劍

      非窮愁不能著書:不是在窮困愁苦之時

      ,不能著書立說

      企圖享受富裕的物質(zhì)生活,勢必注意力在如何賺錢之中

      ;身居高位
      ,又必然有很多的交際應(yīng)酬,人情世故
      ;終日環(huán)繞于此
      ,自然也就沒有這份閑情雅致,也沒有這些時間和精力
      ,靜下心來寫作

      當(dāng)孤憤不宜說劍:在孤獨憤怒的時候,不應(yīng)該談?wù)摰秳?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可能會起了邪念

      ,使得自己?nèi)心難受,乃至于一時激動
      ,做錯事情說錯話

      論語:子不語怪力亂神。

      孔子不談?wù)撈婀值氖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談?wù)撐淞Χ窢?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不談?wù)撽幹\詭計,不談?wù)撋裆襁哆兜氖虑?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一旦談?wù)?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注意力就吸引過去了,內(nèi)心就不清凈了
      。所以智慧的人
      ,觀看電影,品讀書籍
      ,欣賞音樂
      ,也進行選擇,時刻遠離那些勾心斗角
      ,避免那些會感到恐懼
      ,會感到傷感
      ,會感覺憂憤的內(nèi)容。

      3.俗氣入骨

      ,即吞刀刮腸
      ,飲灰洗胃,覺俗態(tài)之益呈
      ;正氣效靈
      ,即刀鋸在前,鼎鑊具后
      ,見英風(fēng)之益露

      俗氣入骨

      ,即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覺俗態(tài)之益呈:骨子里透露著俗氣
      ,即便吞刀刮腸,飲灰洗胃
      ,還是覺得俗氣之態(tài)明顯

      正氣效靈,即刀鋸在前

      ,鼎鑊具后
      ,見英風(fēng)之益露:心中有正氣,即使刀鋸在前
      ,鼎鑊在后(注:鼎鑊是古代烹煮罪犯的酷刑)
      ,依然毫不畏懼,視死如歸
      ,反而更顯英雄氣概
      。也就是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的那一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4.愁非一種

      ,春愁則天愁地愁;怨有千般
      ,閨怨則人怨鬼怨

      愁非一種

      ,春愁則天愁地愁:愁苦并不是只有一種,假若在萬物復(fù)蘇
      ,鳥語花香
      ,陽光燦爛的春日里,也感到愁悶
      ;那么天也愁
      ,地也愁,什么都愁

      怨有千般

      ,閨怨則人怨鬼怨:怨恨多種多樣
      ,如果自己在房間也怨恨,原本是一種享受
      ,自由自在,想干嘛就干嘛
      ;此時此刻
      ,卻想到了孤獨寂寞,唉聲嘆氣
      ,懟天懟地
      ,就像林黛玉看到落花也會流淚,拿把鋤頭去葬花
      ;那么人也怨
      ,鬼也怨,萬事萬物皆可怨恨

      5.面上掃開十層甲

      ,眉目才無可憎;胸中滌(dí)去數(shù)斗塵
      ,語言方覺有味

      面上掃開十層甲

      ,眉目才無可憎:揭開臉上的層層面具,做真實的自己
      ,眉目之間
      ,才沒有可憎恨的地方。當(dāng)然這里也同時有舒展眉目的意思
      ,兩邊的眉毛緊緊縮在一起
      ,行為反過來影響了心理,身體就感覺不舒服
      ,人家看到你這副鬼見愁的樣子
      ,自然也不舒服,找個理由紛紛告辭

      胸中滌去數(shù)斗塵

      ,語言方覺有味:胸中洗去許多塵埃,洗去顧慮
      ,洗去怯懦
      ,洗去陰暗,洗去執(zhí)著
      ,說話才顯得有味道

      6.讀《春秋》,在人事上見天理

      ;讀《周易》
      ,在天理上見人事

      讀《春秋》

      ,在人事上見天理:品讀《春秋》,可以在人事上看出天理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洞呵铩废鄠魇强鬃幼髌罚缓髞沓霈F(xiàn)了很多對《春秋》所記載的歷史進行補充
      ,解釋的作品
      ,被稱為“傳”;代表作品是稱為“春秋三傳”的《左傳》《公羊傳》以及《谷梁傳》

      讀《周易》,在天理上見人事:品讀《周易》

      ,可以通過天理看出人事

      “奇篇”主要是以“奇事,奇景

      ,奇人”為主
      ,令人在新奇,驚奇之中看到世上別有洞天之處

      《小窗幽記》之醒篇:拙之一字,免了無千罪過

      《小窗幽記》是明代陳繼儒的通俗讀物

      ,與洪應(yīng)明的《菜根譚》
      ,王永彬的《圍爐夜話》共稱為“處世三大奇書”。

      這是一部記錄名言名句之書
      ,所有句子皆有出處
      ,但匯集一處,又自成一書
      ;全書分為“醒
      ,情,峭(qiào)”等十二卷
      ,內(nèi)容涉及立言
      ,立德,為學(xué)
      ,致仕
      ,立業(yè),治家等各方面
      ,主要表達淡泊名利
      ,寧靜致遠,超凡脫俗的內(nèi)心世界和精神追求。

      下面來看看這部經(jīng)典書籍中的“醒篇”:

      揮灑以怡情
      ,與其應(yīng)酬
      ,何如兀坐:揮灑筆墨本身是為了怡悅性情,與其應(yīng)酬往來
      ,不如獨自靜坐


      書禮以達情,與其工巧
      ,何若直陳:知書達理本身是為了表達情感
      ,但若挖盡心思修飾言辭,企圖成為辯論高手
      ;不如為人真誠,有話直說


      棋局以適情
      ,與其競勝,何若促膝:下棋本身是為了陶冶情操
      ,是一種放松娛樂的方式
      ;如果非要競爭取勝,不如促膝而談
      ,更容易增進彼此感情
      。也就是蒼雪禪師那首詩: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
      ;神仙更有神仙著
      ,千古輸贏下不完。

      笑談以怡情
      ,與其謔浪
      ,何若狂歌:談笑風(fēng)生本身是使人心情愉悅,與其自我吹噓
      ,高談闊論
      ;還不如一幫朋友去卡拉OK唱唱歌。

      拙之一字
      ,免了無千罪過:“拙”這一個字
      ,免除了無數(shù)的罪過。

      閑之一字
      ,討了無萬便宜:“閑”這個字
      ,討得了無數(shù)的方便。

      士人不當(dāng)以世事分讀書:不應(yīng)該為了世間的事情
      ,因為過于忙碌
      ,分心而沒有時間讀書。當(dāng)然對于書本
      ,也要進行選擇
      ,世界上的書是讀不完的
      ;要讀經(jīng)典的書籍,要讀對你有用的書籍
      ,要讀自己喜歡的書籍


      當(dāng)以讀書通世事:實在應(yīng)該通過讀書來通曉世事。

      調(diào)性之法
      ,須當(dāng)似養(yǎng)花天:調(diào)養(yǎng)性情的方法
      ,應(yīng)該像和風(fēng)細雨般柔和。

      居才之法
      ,切莫如妒花雨:培養(yǎng)人才的方法
      ,不要像狂風(fēng)暴雨般殘暴無情。

      會心之語
      ,當(dāng)以不解解之:心領(lǐng)神會的話
      ,不必解釋也能理解。

      無稽之言
      ,是在不聽聽耳:沒有根據(jù)的瞎話
      ,聽見了也權(quán)當(dāng)沒有聽見。

      “醒”是指在濁世之中
      ,保持清醒的頭腦和純樸的心靈
      ,不被世俗名聲所惑,不為世俗利益所誘


      保持清醒意味著對自己
      ,對世事不茍且,寧愿看到真相也不掩飾
      ,不回避


      更是站在一定高度縱觀全局,能像旁觀者一樣觀察自己
      ,便是理清自己的內(nèi)心
      ,清醒而鎮(zhèn)定的一路前行。

      為對聯(lián)加橫批: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 去留無意
      ,漫隨天外云卷云舒。 應(yīng)該是明代洪應(yīng)明寫的
      ,最早出自洪應(yīng)明所著書《菜根譚》
      。 陳眉公著書《小窗幽記》也有收錄此聯(lián)。里最常見的答案“陳眉公輯錄《幽窗小記》中記錄的明人洪應(yīng)明的對聯(lián),洪應(yīng)明是《菜根譚》的作者,因此,《菜根譚》中錄入了這句話
      ,所以,最早的出處是:<菜根譚>
      。 ”這個答案明顯就是缺乏邏輯的。首先陳眉公寫的是《小窗幽記》
      ,《幽窗小記》這名字錯誤
      ,沒這本書;其次,答案中說的因此
      ,所以
      ,因果關(guān)系顯然搭不上;不過《菜根譚》倒的確應(yīng)該就是原始出處。 洪應(yīng)明 洪應(yīng)明
      ,字自誠
      ,號還初道人,籍貫不詳
      。據(jù)其作品《仙佛奇蹤》
      ,可知其早年熱衷功名,晚年歸隱山林
      ,洗心禮佛
      。萬歷三十年(1603)前后曾居南京秦淮河一帶
      ,潛心著述
      。與袁黃、馮夢楨等人有所交往
      。 《菜根譚》 《菜根譚》是明代文人洪應(yīng)明的一部語錄體著作
      ,成書于明萬歷年間。書名“菜根譚”
      ,取自宋儒汪革語:“人咬得菜根則百事可成”
      。意思是說,一個人若能適應(yīng)清貧生活
      ,不論所做何事
      ,都會有所成就?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恫烁T》是著者揉合了儒家中庸之道
      、釋家出世思想和道教無為思想,結(jié)合自身體驗
      ,形成的一套出世人世的法則
      ,反映了明代知識分子佛、儒
      、道三教合一的思想
      。 陳眉公 明代文學(xué)家和書畫家陳繼儒(1558-1639年),字仲醇,號眉公
      ,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曾隱居小昆山,得隱士之名
      ,卻又常周旋于官紳間
      ,遂為世人詬病。 《小窗幽記》 《小窗幽記》是一部促人警世
      ,言短旨遠的人生哲言小集
      ,為明代文人陳繼儒所著。集中內(nèi)容涉及修身
      、養(yǎng)性
      、經(jīng)商、從政
      、處世等方面
      ,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對當(dāng)時糜爛庸俗的世風(fēng)給以辛辣且不失客觀的抨擊
      ,流露著“好為清態(tài)而反濁者
      ,好為富態(tài)而反貧者,好為文態(tài)而反俗者
      ,好為高態(tài)而反卑者
      ,好為淡態(tài)而反濃者,好為古態(tài)而反今者
      ,不如混沌為佳”的一種無所拘束
      、高遠超脫的“難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小窗幽記》譯文

      、靈天下有一言之微

      靈天下有一言之微

      ,而千古如新:一字之義,而百世如見者
      ,安可泯滅之
      ?放風(fēng)、雷
      、雨
      、露,天之靈
      ;山
      、川、民
      、物
      ,地之靈
      ;語、言
      、文
      、字,人之靈
      。此三才之用
      ,無非一靈以神其間,而又何可泯滅之

      [譯文]

      天下有像一句話那么微小

      ,留傳千古之后,聽來猶感覺新穎而毫不陳舊的
      ;有一字的意義
      ,百世之后讀它,還仿佛親眼看見一般真實的
      。像這些
      ,怎么可以讓它消滅呢?風(fēng)
      、雷
      、雨、露為天的靈氣
      ;山
      、川、民
      、物為地的靈氣
      ;語
      、言
      、文、字則是人的靈氣
      。仔細觀察天
      、地、人三才所呈現(xiàn)出來的種種現(xiàn)象
      ,無非是“靈“使得它們神妙難盡
      ,我們豈可讓這個靈性消失泯滅呢?

      [評語]

      人為萬物之靈

      ,因其有心靈的力量
      。而天地萬物,大而宇宙間眾星羅列
      ,日月運轉(zhuǎn)
      ;小而春夏遞換
      ,霜露雨電,無不有其靈明之性
      ,方能絲毫不亂

      人類的文化,最初是通過語言文字而表現(xiàn)的

      ,因此
      ,文字是人類心靈的紀(jì)錄。倘若沒有語言文字
      ,人類文明將無從建立與累積
      。風(fēng)雷雨露是天的表現(xiàn)。山川民物是大地所孕育
      ,語言文字則為人類的智慧
      ,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便是心靈的力量在推動一切
      。我們欣賞自然界所賦予的種種美景時
      ,正是和大自然的靈性相溝通,所以
      ,這是一個心靈的宇宙
      。掌握了這心靈宇宙的鑰匙,對萬物才能真正的心神領(lǐng)會

      、人生三樂

      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

      ,出門尋山水
      ,此人生三樂。

      [譯文]

      將門關(guān)起來閱讀佛經(jīng)

      ,開門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
      ,出門尋找美好的山水,這是人生三大樂事

      [評語]

      佛經(jīng)告訴我們生命的智慧

      ,諸般塵念為之滌清,我們逐漸與一個較為純粹的我會晤
      。佛經(jīng)告訴我們?nèi)绾螌ふ艺嬲淖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眼、耳
      、鼻
      、舌、身
      、意六識的無染當(dāng)中
      ,放棄了對自我的執(zhí)著
      ,明了生命并不狹隘,因此
      ,我們便得到自在

      如果,我們有志趣相投的友人

      ,便可以得到共鳴的快樂
      ,我們的心扉為他們而常開。

      閉門閱佛經(jīng)

      ,是與自我生命的本源溝通
      ;開門納佳客,則是與人忘情交往
      ;那么
      ,出門尋山水,便是與自然神交了
      。大自然有無限的美景
      ,無盡的神態(tài);在欣賞大自然時
      ,我們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
      。天人合一的快樂,何可言諭

      、眼里無點灰塵,方可讀書千卷

      眼里無點灰塵

      ,方可讀書千卷
      ;胸中沒些渣滓,才能處世一番

      [譯文]

      眼中沒有一點成見

      ,才可以廣涉眾籍。胸懷中對人對事能不生不滿或執(zhí)情
      ,處世才能圓融

      [評語]

      讀書人報著先入為主的成見來看書

      ,永遠只看到自己所贊成的
      ,而看不到與他相反的意見。這就像戴了一副有顏色的眼鏡
      ,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
      。像這樣,看再多的書也只會加深成見
      。一個人想要博覽眾籍
      ,首先便要虛懷若谷
      ,否則,智慧的河川將永遠干涸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

      ,難免會有些摩擦,事情也往往有不盡如意的地方
      ,若把這些都放在心上
      ,生活就變得很不愉快了。我們的心思要清楚明白
      ,對事情也要有正確的主張
      ,但是,處世的方法要圓融
      ,做事的態(tài)度也要虛心
      。讓我們的心像明鏡一般清澈,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楚
      ,且都能接受

      四、不作風(fēng)波于世上

      不作風(fēng)波于世上

      ,自無冰炭到胸中

      [譯文]

      不對人世間的欲望作無盡的追求,既沒有受挫折時寒冷如冰的感覺

      ,也沒有追求時熱烈如炭的心情

      [評語]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

      ,一個人的欲望太大
      ,整日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驅(qū)策,好像胸中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
      。一旦受到了挫折
      ,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窖中。

      其實

      ,無論是熱烈如火
      ,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
      。大部分人都活在這種自我折磨中
      ,不是受無盡欲望的鞭打,就是將自己生命的價值
      ,完全寄托在外界對自己的看法
      。許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為自己就此死去
      ,但是
      ,如果他們能沉潛到激流的底層
      ,便可以發(fā)現(xiàn),在波濤洶涌的生命表象之下
      ,原來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寧靜而無所欠缺
      。在這里,沒有冰也沒有炭
      ,只有如魚得水般不盡的悠然樂趣

      五、無事而憂

      ,便是一座活地獄

      無事而憂

      ,對景不樂,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緣故
      ,這便是一座活地獄
      ,更說什么銅床鐵柱,劍樹刀山也

      [譯文]

      沒什么事卻煩憂不已

      ,對著良辰美景一點也不快樂,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如此
      ,這樣的人生如同活在地獄中一般
      ,何必再說什么地獄中的熱銅床、燒鐵柱
      ,以及插滿劍的樹和插滿刀的山呢

      [評語]

      佛家說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獄也是唯心的

      ,因此
      ,地獄和極樂世界的分野,在于我們的心念之間
      。佛經(jīng)里有一段故事
      ,是說調(diào)達墜入無間地獄后,佛的弟子目鍵連
      ,乘神通之力下地獄去看他
      ,問:“苦不苦?”他卻回答:“不苦!”為什么在所有的地獄眾生被肢解而大聲號叫呻吟時
      ,調(diào)達身處其中卻說不苦呢
      ?并且能夠立刻乘“般若波羅蜜”之力而出地獄。這就說明
      ,地獄其實是存在我們的心中
      。佛經(jīng)上講人死后所以有地獄,乃是因為眾生造惡業(yè)的緣故
      ;如果眾生不造惡業(yè)
      ,也就不會有地獄。人之為惡
      ,最初也是在起心動念之間
      ,所以,如果真有地獄
      ,也是人心所造

      憂愁算不算地獄呢?當(dāng)然也算

      。最大的地獄
      ,莫過于人自設(shè)的地獄,別人是無法將它打開的
      。人可以自救
      ,但是,大多數(shù)人卻不相信
      。天底下并沒有什么事能夠讓人完全絕望的
      ,因為,無論是好是壞
      ,都無法在這世間久住
      ,包括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這一層道理
      ,生命中就沒有什么事真正能夠讓我們憂傷不已了

      六、必出世者

      ,方能入世

      必出世者

      ,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墜
      。必入世者
      ,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

      [譯文]

      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懷

      ,才能深入世間,否則
      ,在塵世中便易受種種攀纏而墜落
      。一定要深入世間,才能真正地出世
      ,否則
      ,就不容易長久地待在空的境界里。

      [評語]

      人世間有許多事情,容易讓我們迷失自己

      ,倘若我們沒有智慧
      ,就很可能迷戀而不自拔。一旦我們無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時
      ,那么
      ,我們活得就像傀儡一樣,我們的生命便是墜落了
      。所謂出世的襟懷
      ,便是一種看透世間種種現(xiàn)象的智慧,能夠?qū)ν饨绮黄鹭潙賽勰降男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具有這種超越世事的心懷
      ,便能夠在世間做任何事而不至于墜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而不被掌握。未曾經(jīng)驗人間事的人,不易看透人間事的本質(zhì)
      。小沙彌入空門,還不免有所迷惑和懷疑
      ,可是年屆中年而入空門,就不曾猶豫不定了
      。事實上
      ,極出世和極入世是合而為一的。

      、人有一字不識
      ,而多詩意

      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

      ;一偈不參
      ,而多禪意;一勺不濡
      ,而多酒意
      ;一石不曉,而多畫意
      。淡宕故也

      [譯文]

      有的人一個字都不認(rèn)得,卻很有詩意

      ;一句佛偈都不推尋
      ,卻饒富禪意;一滴酒也不沾唇
      ,卻滿懷酒趣
      ;一塊石頭也不觀察
      ,卻滿眼畫意。這是因為他澹泊而無拘無束的緣故

      [評語]

      詩意并不在字

      ,禪意也并不在偈,正如酒意之不在酒
      ,畫意之不在石一樣
      ,那么
      ,詩意
      、禪意、酒意
      、畫意到底在哪里呢
      ?就在我們的心中。

      倘若我們沉醉在功利之中

      ,便無法體會詩意
      ,因為詩意在情,功利傷情
      ;倘若我們執(zhí)著于六塵
      ,則無法體會禪意,因為禪意無執(zhí)
      ;若是我們太過理性
      ,則無法體會酒意,因為酒意原在放浪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假如我們不善用心眼觀察,則無法體會畫意
      ,因為畫意無所不在
      ,既在形相,又在其神
      。而這些
      ,都可以在一個無所束縛的心靈中發(fā)現(xiàn)。

      、眉上幾分愁
      ,且去觀棋酌酒

      眉上幾分愁,且去觀棋酌酒

      ;心中多少樂
      ,只來種竹澆花。

      [譯文]

      眉間有幾分愁意時

      ,暫且去看人下棋
      ,不然就淺酌幾杯。心中的快樂,在種竹澆花中便能充分地獲得

      [評語]

      愁眉深鎖

      ,何事可愁?不如去觀棋
      。世事如棋
      ,又何必為些許事眉頭不展?在淺酌當(dāng)中
      ,可以發(fā)現(xiàn)許多事只是過分在意
      ,何必自惹煩惱?在觀棋酌酒之時
      ,能使內(nèi)心稍得舒解
      ,重整心情,面對新的挑戰(zhàn)

      人如果懂得生活的情趣

      ,就可以從一些微小的事情中獲得快樂。種竹澆花的情趣
      ,并不亞于與知交共游的快樂
      。竹有其高情,花也有其神態(tài)
      ,萬物各有其生機與神情
      ,只待我們細心體會。懂得快樂的人
      ,天地之間無處不能快樂

      九、完得心上之本來

      ,方可言了心

      完得心上之本來

      ,方可言了心;盡得世間之常道
      ,才堪論出世

      [譯文]

      能夠見到自己本來的面目,才算是明了心的本體

      。能夠透徹世間不變的道理
      ,才足以談?wù)摮鍪馈?/p>

      [評語]

      佛家認(rèn)為,一切眾生的心識作用是虛妄的

      ,就好像眼鏡有病的人
      ,才會見到生命的生與死。我們的'心識執(zhí)著于肉身
      ,以及種種自我的念頭
      ,所以才會有生死
      。其實,肉體和“我”的觀念都是幻像
      ,一切眾生真正的本性是佛
      。倘若能證悟到這一點,我們便可以超越虛妄的心識
      ,了悟到自己不生不死的本來面目
      。人世間的常道是什么呢?就是“變”和“空”
      。再偉大或渺小的事情都不停地在變
      ,最后必然消失成空。不了解這個道理
      ,是難以超脫世間的
      。人們喜歡的東西便希望它能長久
      ,因此
      ,執(zhí)著于這些事物,不得超脫
      ,這就是不了解世間常道的緣故
      。所謂的出世,并非逃入山林
      ,而是在世間了悟“變”和“空”的道理
      ,在不離人間的情形下,超出人間

      、調(diào)性之法

      調(diào)性之法,急則佩韋

      ,緩則佩韋
      。譜情之法,水則從舟
      ,陸則從車

      [譯文]

      調(diào)整個性的方法,性子急的人就在身上佩帶熟韋

      ,警惕自己不可過于急躁
      ;性子緩的人就在身上佩帶弓弦,警惕自己要積極行事
      。調(diào)適性情的方法
      ,要像在水上坐舟船,在陸地乘車一般自然
      ,才能適才適性

      [評語]

      佩韋佩弦之說

      ,出于《韓非子》觀行篇,主要是指人在行為上的自我提醒
      。人的個性
      ,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后天習(xí)慣養(yǎng)成的
      。如果性子太急
      ,就容易操之過急;性子太緩
      ,又容易喪失良機
      ,同樣足以壞事。佩韋或佩弦
      ,就在提醒自己
      ,這正是古人自我修養(yǎng)誠篤的表現(xiàn)。

      至于調(diào)適性情的方法

      ,最重要的一個原則
      ,就是不要逆著事物的本性行事。就如在水上行舟
      ,陸上行車
      ,是自然的事,若硬要在水上行車
      ,陸上行舟
      ,不溺死,也會寸步難行
      。天地萬物
      ,各自有最美好的天性,適才適性
      ,才能過著和諧圓滿的生活

      十一、好香用以熏德

      好香用以熏德

      ,好紙用以垂世
      ,好筆用以生花,好墨用以煥彩
      ,好茶用以滌煩
      ,好酒用以消憂。

      [譯文]

      好香用來薰陶自己

      ,使德性美好
      ,好紙用來寫垂世不朽的文字,好筆用來寫下美好的篇章
      ,好墨用來描繪令人激賞的好畫
      ,好茶用來滌除煩悶
      ,好酒則用來消除煩憂。

      [評語]

      生活的藝術(shù)

      ,就在于使任何事物都有最美好的用途
      。古人以香草比喻君子的德性,燃香或佩香草
      ,正是提醒自己要修養(yǎng)德性
      。那么,一張上好的紙
      ,在上面寫下可以傳世不朽的文字
      ,豈非最為適切?一枝好筆
      ,讓我們用它來寫下句句美好的篇章
      ,綻放無數(shù)心靈的花朵。一塊墨
      ,通過我們心靈的展現(xiàn)
      ,成了一幅引人耳目一新的山水花鳥,難道不是它最佳的用處
      ?而一杯好茶
      ,卻能讓我們滌除胸中煩悶,感到無比清爽
      。好酒則使我們忘去憂愁,而不是“借酒澆愁愁更愁”

      十二

      、破除煩惱,二更山寺木魚聲

      破除煩惱

      ,二更山寺木魚聲
      ;見澈靈性,一點云堂優(yōu)缽影

      [譯文]

      聆聽二更時山中寺廟的木魚聲

      ,煩惱為之消失?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吹椒鹛美锏那嗌徎?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本性和智慧都有了透徹的領(lǐng)悟。

      [評語]

      生命中往往有許多煩惱

      ,使我們的身心不安
      。你可曾在山寺中聆聽和尚敲木魚的聲音?那聲音是如此地寧靜
      。如果
      ,你曾諦視那木魚
      ,就可看出木魚的眼睛始終張著,原來
      ,和尚聲聲敲的都是“覺醒”
      ,要喚醒世人的癡迷。在生命的路途中
      ,許多人都曾經(jīng)迷失
      。在迷失中,如果有人以清醒的智慧
      ,引導(dǎo)我們走出夢魘
      ,我們將發(fā)現(xiàn),來路皆夢

      蓮花常被喻為佛的清凈智慧

      。釋迦牟尼佛在成佛后,觀察宇宙中一切生命
      ,發(fā)現(xiàn)眾生都有佛性
      ,都可以成佛,只要他們能徹悟生命的真相
      。我們在蓮花中
      ,仿佛看到自己的本性原來是清凈無染的。倘若我們能證悟到這樣的一種清凈智慧
      ,才算徹底洞見了自己的本性

      十三、人生莫如閑

      ,太閑反生惡業(yè)

      人生莫如閑

      ,太閑反生惡業(yè);人生莫如清
      ,太清反類俗情

      [譯文]

      人生沒有必閑適更好的了,但是

      ,太閑適反而會做出不善的事情
      。人生也沒有比清高更好的了,但是
      ,太清高反而落得矯俗聲名

      [評語]

      什么叫做閑?有身閑

      ,有心閑
      。身閑是身體不忙碌,心閑則是心中無事
      。人生能得閑適的時光
      ,十分不容易
      。因為,大部分人都為生活而忙碌
      。偶爾的閑暇對我們身心有益
      ,但是,人是很奇怪的
      ,若聲名沒有什么中心主旨或確定的目標(biāo)
      ,太閑逸的日子反而有害。拋開怠惰不說
      ,大部分人首先想到的便是玩樂
      ,真正能享受心靈之樂的人并不多,大部分追求的都是物欲之樂
      。許多罪惡都是從玩樂中產(chǎn)生出來的
      ,過度的玩樂,易使人迷失自我
      。人生如朝露
      ,何妨善用閑暇,使它變成我們生命中最美好的時光

      清高很好

      ,矯俗作態(tài)就不好了。清高是對己
      ,不是對人
      ;是在自己的心中,而不是在別人的眼中
      。因此
      ,過于清高,就和俗情一樣
      ,令人不耐。

      十四

      、胸中有靈丹一粒

      胸中有靈丹一粒

      ,方能點化俗情,擺脫世故

      [譯文]

      胸中有一顆昭昭靈明之心

      ,才能變化心中的世俗之情,擺脫種種機心
      ,超出世事

      [評語]

      靈丹一粒,用以治心病

      。每個人均有一顆昭昭靈明之心
      ,奈何涉世一深
      ,便為種種計算機心所蒙蔽,有如明珠蒙塵
      。這時
      ,心即得病,不能真歡喜
      ,但有假痛苦
      。所謂靈丹一粒,便是以真心面對自己及世界
      。這顆真心
      ,便足以點化俗情,擺脫世故
      ,而祛除百病了
      。更重要的是,這粒靈丹
      ,人人皆有
      ,只是大家渾然不覺罷了!

      十五

      、無端妖冶
      ,終成泉下骷髏

      無端妖冶,終成泉下骷髏

      ;有分功名
      ,自是夢中蝴蝶。

      [譯文]

      艷麗嫵媚的美人

      ,終將成為九泉之下的白骨
      。功名縱然有分,無非是夢中之蝶
      ,醒來盡成虛幻

      [評語]

      若無可悅之心,美本不為美

      ;若無可厭之心
      ,丑亦不為丑。美是時空的幻相
      ,也是自心的幻相
      。就時空而言,昨日的女嬰
      ,今日為美人
      ,他日同樣亦必為骷髏。就自心而言,對美的執(zhí)著
      ,不過是自己執(zhí)著不放
      ,因而產(chǎn)生痛苦。因此
      ,美和丑乃是心識所生的幻相
      ,美丑之見只是妄想罷了!在古代
      ,讀書人最大的心愿
      ,就是求取功名利祿;十載寒窗的代價
      ,便是一舉成名?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代人何嘗不然?先是求利
      ,繼而求名
      ,名利雙收,才是“成功”了
      。衣錦還鄉(xiāng)的虛榮
      ,蒙蔽了人們的心靈。其實
      ,一切功利
      ,皆是浮名;既是浮名
      ,無不可拋
      。無論功名是否命定,都如夢中蝴蝶
      ,隨物遷化
      ,有什么好執(zhí)著的呢?

      十六

      、獨坐禪房

      獨坐禪房

      ,瀟然無事,烹茶一壺
      ,燒香一柱
      ,看大摩面壁圖。垂廉少頃
      ,不覺心靜神清,氣柔息定蒙蒙然如混沌境界
      ,意者揖達摩與之乘槎而見麻姑也

      [譯文]

      獨自坐在禪房中,清爽而無事,煮一壺茶

      ,燃一柱香
      ,欣賞達摩面壁圖。將眼睛閉上一會兒
      ,不知不覺中
      ,心變得十分平靜,神智也十分清楚
      ,氣息柔和而穩(wěn)定
      。這種感覺,仿佛回到了最初的混沌境界
      ,就像拜見達摩祖師
      ,和他一同乘著木筏渡水,見到了麻姑一般

      [評語]

      達摩祖師面壁九年

      ,連石壁都映上他的影子,因此
      ,一般看到的達摩祖師像
      ,多有面壁圖。道家佛家皆有靜坐
      ,但是
      ,道家注重身體的種種感覺;而佛家則認(rèn)為
      ,我們的身體和意識都是虛妄的
      ,所以,佛家不重視虛妄的現(xiàn)象
      ,重視心性的了悟
      。什么是我們的心性呢?達摩祖師說:“心心心難可尋
      ,寬時遍法界
      ,窄也不容針,我本求心不求佛
      ,了知三界空無物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這心
      、這心是佛
      ,我本求心心自持,求心不得待心知
      ,佛性不從心外得
      ,心生便是罪生時
      。”吾人心不生時是什么樣子呢
      ?用意識去想就永遠不能悟見
      ,用眼睛去看也永遠不能看到。所謂“若見諸相非相
      ,即見如來
      。”這個“如來”
      ,就是我們的本凈妙心

      十七、才人之行多放

      才人之行多放

      ,當(dāng)以正斂之
      ;正人之行多板,當(dāng)以趣通之

      [譯文]

      有才氣的人行為多疏放而不受檢束

      ,應(yīng)當(dāng)以正直來收斂他。太過正直的人大多不知變通
      ,應(yīng)當(dāng)以趣味使他的個性融通些

      [評語]

      有才氣的人言行往往疏闊,若能輔以正直

      ,勸他踏實些
      ,或言行約束些,天賦的才華
      ,才能更見美好
      。否則,言行太過放肆
      ,即使再有才能
      ,也會招人忌恨。另外有些人則和前者相反
      ,言行又因心思太過拘束而顯得死板
      ,既無法應(yīng)付人生的多變性,也無法從生命中獲得趣味
      。這種人
      ,我們要使他的心變得活潑些,讓他多去接觸種種變化的事物
      。否則
      ,他的生命便會顯得枯燥而乏味。

      十八

      、聞人善
      ;聞人惡

      聞人善

      ,則疑之;聞人惡
      ,則信之。此滿腔殺機也

      [譯文]

      聽到別人做了善事

      ,就懷疑他的動機;聽到他人做了壞事
      ,卻十分相信
      ,這是心中充滿恨意和不平的人才會如此。

      [評語]

      一個人心中若是充滿善念

      ,即使聽到某人做了不好的事
      ,一定會想或許傳聞錯誤,或許其人有不得已的苦衷
      。即使他真的做出愚昧錯誤的事來
      ,也十分可悲,應(yīng)使他快快覺悟自己所犯的錯誤

      反之

      ,一個人如果對人充滿了嫉妒、憎恨之情
      ,驕慢自大
      ,那么,他聽到別人做了好事
      ,只會懷疑和嫉妒
      ;聽到他人做了壞事,倒是十分相信
      。這種人的心中只有恨意
      ,而無生機。

      鄭板橋曾說:“以人為可愛

      ,而我亦可愛矣
      ;以人為可惡而我矣可惡矣。東坡一生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
      ,最是他的好處
      。”以何種心境面對世界
      ,你就活在何種世界

      十九、能脫俗便是奇

      ,不合污便是清

      能脫俗便是奇

      ,不合污便是清
      。處巧若拙,處明若晦
      ,處動若靜

      [譯文]

      能夠超脫世俗,便是不平凡

      ;能夠不與人同流合污
      ,便是清高。對于愈是巧妙的事情
      ,愈要以拙笨的方法處理
      ;雖然位居高明之處,卻能善自韜晦
      ;雖然處于動蕩的環(huán)境
      ,卻要像處在平靜的環(huán)境中一般,不可慌亂

      [評語]

      所謂俗

      ,是就心靈的層次而言;知道一個人為什么而活
      ,就可以知道他的心靈俗不俗
      。有的人一輩子只為肚子而活,有的人一輩子只為臉皮而活
      ;有的人一輩子卻為自己的心而活
      ;另一些人,卻是為了使所有的人得到真正的幸福而活
      。到底哪種人活得比較可貴不凡
      ,相信你我都明了。

      所謂清

      ,就是不做任何有損名譽的事
      。說起來很容易,真正能徹底實行的卻不多
      。對于一些巧妙的事
      ,我們要以愚拙的方法去做它,因為
      ,巧妙的根本在于踏實
      ,就好像飛得再高的鷹,要以地面為家一樣
      ;最巧妙的事情
      ,往往是從最長久而笨拙的努力中產(chǎn)生的。此外
      ,巧妙的事以拙笨為外表
      ,也是一種保護作用和返璞歸真的現(xiàn)象

      身居高位的人,正是最容易招忌的人

      ,因此
      ,一個人要懂得自我保留。愈是得意之時
      ,愈是要有謙遜和自我充實的智慧
      。“處動若靜”
      ,正是一種處變不驚的精神。這種身處變局而心不亂的鎮(zhèn)靜功夫
      ,才能使我們化險為夷
      。所謂“以靜制動”,正是這個道理

      二十

      、士君子盡心利濟

      士君子盡心利濟,使海內(nèi)少他不得

      ,則天亦自然少他不得
      ,即此便是立命。

      [譯文]

      一個有道德的人

      ,只要盡自己的心意去利物濟人
      ,使一國之內(nèi)少不得他,那么
      ,上天自然也需要他
      ,這便是為自己的生命建立了意義和價值。

      [評語]

      安身立命之道

      ,古圣先賢講得非常多
      ,講到最后,無非是“利物濟人”而已?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F(xiàn)代人喜歡強調(diào)“毀滅”的恐懼
      ,并為這可能來臨的毀滅而懷疑生命的價值,因此
      ,享樂主義大為盛行
      。其實,活著最重要的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zé)
      。生命的價值并非想象
      ,而是實踐。

      花兒向這個世界吐露芬芳

      ,對花兒本身而言
      ,那就夠了
      。一切事物隨時在變化,倘若為了害怕凋零
      ,花兒便因此而拒絕開放
      ,這才是最愚蠢的。就像知道人會死亡
      ,物會毀滅
      ,所以就悲觀墮落,同樣是錯誤的

      二十一

      、讀史要耐訛字

      讀史要耐訛字,正如登山耐仄路

      ,踏雪耐危橋
      ,閑居耐俗漢,看花耐惡酒
      ,此方得力

      [譯文]

      讀史書要忍受得了錯誤的字,就像登山要能忍耐山間的隘路

      ;踏雪要忍耐得了危橋
      ;閑暇生活中要忍受得了俗人;看花的時候要能忍受得了劣酒
      ;如此才能真正進入史書的天地中

      [評語]

      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當(dāng)我們接受事物美好的部分時

      ,也要接受瑕疵的另一部分
      。就以史書而論,若不能忍受斷簡殘篇和魯魚亥豕的現(xiàn)象
      ;就很難從其中得到樂趣

      史書是可以考據(jù)而訂正的,但是

      ,生活中有許多事
      ,卻不是經(jīng)過某些人的努力,就能獲得改善的
      。至如登山耐仄路
      ,踏雪耐危橋,其趣即在“耐”字
      ,否則就很無趣了
      。閑居耐俗漢,看花耐惡酒,有什么不快樂的呢
      ?若要天下皆無俗人
      ,或必定要有美酒,一個人一生就沒有多少快樂時光可言了

      二十二

      、聲色娛情,何若凈幾明窗

      聲色娛情

      ,何若凈幾明窗
      ,一生息頃。利榮馳念
      ,和若名山勝景
      ,一登臨時。

      [譯文]

      縱情于聲色

      ,還不如在潔凈的書桌和明亮的窗前
      ,讓自己得到寧靜的快樂。為榮華富貴而意念紛馳
      ,哪里比得上登臨名山,欣賞勝景來得真實呢

      [評語]

      聲色的刺激

      ,往往短暫而易于消逝,而且
      ,要付出很多代價
      。當(dāng)我們坐在窗前,什么都不想的時候
      ,常能感到一種寧靜的快樂
      。這時天地即在我心,平靜而安祥
      ,充滿著喜悅
      。何妨讓自己坐在凈幾明窗前靜一靜呢?

      大部分人并不明了自己內(nèi)心真正要的是什么

      ,只是跟著他人盲目追求
      。世俗的軌范和錯誤的看法,常常使許多人埋葬自己真正的幸福
      。當(dāng)我們登臨高山
      ,接觸大自然的美景時,仿佛聽到來自內(nèi)心的聲音:“回返自然
      !”如果
      ,你曾仔細聆聽,便會對眼前的追求感到懷疑
      。你會發(fā)現(xiàn)
      ,生命中有許多追求并非真的必要
      ,也不是自己真正要的東西。通過這層反省
      ,也許會讓自己活得更真實些

      十三、閑得一刻

      ,即為一刻之樂

      若能行樂

      ,即今便好快活。身上無病
      ,心上無事
      ,春鳥是笙歌,春花是粉黛
      。閑得一刻
      ,即為一刻之樂,何必情欲
      ,乃為樂耶

      [譯文]

      若能隨時行樂,立刻可以獲得快樂

      。身體既不生病
      ,心中也無事牽掛,春天的鳥啼就是美妙的樂曲
      ,春天的花朵便是天地最美的妝飾
      ;能得到一刻空閑,便能享受一刻的閑適樂趣
      ,哪里一定要在情欲中追求刺激
      ,才算是快樂呢?

      [評語]

      人的苦惱有兩種:一種是身上的苦惱

      ,一種是心中的苦惱
      。但是,對一個懂得快樂真諦的人
      ,這兩種苦惱都不會降臨到他身上
      。我們曾經(jīng)看過身體有大病痛,卻十分快活的人
      ;也曾看過身體無病無痛
      ,心靈卻有沉疴之疾的人。其實
      ,快樂就在我們的心中
      ,不在別處。若要外求,終不長久

      二十四

      、興來醉倒落花前

      興來醉倒落花前,天地即為衾枕

      ;機息忘懷磐石上
      ,古今盡屬蜉蝣。

      [譯文]

      興致來的時候

      ,在落花之前醉倒
      ,天地就是我的棉被和枕頭。放下機心
      ,坐在大石上將一切忘懷
      ,古今的一切紛擾,看來都像蜉蝣的生命一般短暫

      [評語]

      以天地為衾枕

      ,這是何等無所至疑的胸懷?萬事都像落花一般
      ,無可執(zhí)取
      ,明白這一點,自然可以放下心機
      。心中無所執(zhí)取
      ,又何處不自在呢?

      蜉蝣朝生暮死

      ,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古今種種紛爭
      ,怎能抵得住時間的洪流
      ?吾人的心機計較,真是可憐復(fù)可笑
      。何不坐在磐石
      ,仰望天光云影,拋來心中俗念
      ,以自己清凈而最初的心眼
      ,看這無盡的天地。

      二十五

      、煩惱之場
      ,何種不有

      煩惱之場,何種不有

      ,以法眼照之
      ,奚啻蝎蹈空花。

      [譯文]

      世間有種種的煩惱,但是

      ,以佛的智慧來觀察
      ,只不過像是蝎子攀附在虛幻的花上罷了!

      [評語]

      按照佛家的說法

      ,佛有五眼
      ,即肉眼、天眼
      、慧眼
      、法眼和佛眼。一般人都是以肉眼看世界
      ,因此
      ,看見的只是自己觸摸得到的時空,十分有限
      。因為有限
      ,所以執(zhí)著,產(chǎn)生許多欠缺的苦惱
      。但是
      ,如果通過法眼觀照自我和世界,就沒有什么可失去的
      ,也沒有什么可得到的

      一切煩惱就像蝎子攀爬在虛幻的花上一樣,蝎子對虛幻的花

      ,能有什么傷害呢
      ?禪宗二組慧可,曾向達摩祖師說他的心不安
      ,希望達摩祖師能使他的心靜下來
      。達摩祖師教他拿心來,才肯替他安心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劭烧伊税胩旎卮鹫f:“覓心了不可得!”達摩祖師說:“與汝安心竟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闭娴模脑谀睦锬?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心都了不可得
      ,哪里還有可得的煩惱?有心才有煩惱
      ,無心何來煩惱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

      ,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676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
      ,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
      ,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
      ,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和獨孤求敗沒有半毛錢關(guān)系" rel="prev"> 假冒金庸的風(fēng)流劍魔

      ,書名引人遐想,和···

      下一篇: 、權(quán)臣

      、后宮、太子
      、奸臣全齊" rel="prev"> 元順帝一生何以悲慘 諸王
      相關(guān)文章
      李自成進北京時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公元1644年,明朝崇禎十七年三月十九日
      ,李自成率領(lǐng)新生的大順軍進入北京城,崇禎皇帝朱由檢不愿投降受辱
      ,在順軍攻入紫禁城之前
      ,前往煤山自縊殉國,唯一陪著他殉國的
      ,只有貼身太監(jiān)王承恩一人 ,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png" alt="李自成進北京時,追隨崇禎殉國的錦衣衛(wèi)
      、文武百官的數(shù)量多不多" onerror="nofind(this)" >
      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導(dǎo)讀:1955年
      ,解放軍第一次實行軍銜制
      ,當(dāng)時一共有55人被授予上將軍銜,是除10大元帥
      ,10大將之外
      ,軍銜最高的將領(lǐng)。在這55位開國上將中
      ,有一人的資歷最為特殊
      ,他不僅沒有參加過紅軍,也沒有參加過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
      ,也沒加入八路軍,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dāng)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
      ,據(jù)路透社報道,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
      ,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
      ,清晨出來閑逛,沿著一條小河往下走
      ,景色不錯
      ,初升的太陽照著河水,照著樹林
      ,也照著一座院落
      。我走進的院落竟然是一處“青年點”,還有一個小展覽館
      。展覽是有關(guān)知青的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png" alt="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onerror="nofind(this)" >
      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明朝最后一任皇帝朱由檢繼承大統(tǒng)那年是17歲
      ,正是心中有番大作為的好年紀(jì)
      ,想必他胸中也有廣闊的天地,希望能靠自己的能力
      ,讓已有衰勢的大明重現(xiàn)當(dāng)年盛況
      ,他知道這條路難走,大概沒想到這條路如此難走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png" alt="同意3個條件就退兵 崇禎當(dāng)初為啥寧死不應(yīng)
      ,原來朱元璋早有警告" onerror="nofind(this)" >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
      ,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
      ,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
      ,實際上已逾5000之?dāng)?shù)。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yīng)該都知道,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
      ,日子過得很清貧,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
      。但劉備卻從不為自己的窘境所自卑
      ,常說自己是皇叔,是中山靖王之后
      。那么 ,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這點是關(guān)鍵.png" alt="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guān)鍵" onerror="nofind(thi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