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眉公 明代文學(xué)家和書畫家陳繼儒(1558-1639年),字仲醇,號眉公
,華亭(今上海松江)人
。曾隱居小昆山,得隱士之名
,卻又常周旋于官紳間
,遂為世人詬病。 《小窗幽記》 《小窗幽記》是一部促人警世
,言短旨遠的人生哲言小集
,為明代文人陳繼儒所著。集中內(nèi)容涉及修身
、養(yǎng)性
、經(jīng)商、從政
、處世等方面
,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對當(dāng)時糜爛庸俗的世風(fēng)給以辛辣且不失客觀的抨擊
,流露著“好為清態(tài)而反濁者
,好為富態(tài)而反貧者,好為文態(tài)而反俗者
,好為高態(tài)而反卑者
,好為淡態(tài)而反濃者,好為古態(tài)而反今者
,不如混沌為佳”的一種無所拘束
、高遠超脫的“難得糊涂”的自由人生境界。
《小窗幽記》譯文
一、靈天下有一言之微
靈天下有一言之微
,而千古如新:一字之義,而百世如見者
,安可泯滅之
?放風(fēng)、雷
、雨
、露,天之靈
;山
、川、民
、物
,地之靈
;語、言
、文
、字,人之靈
。此三才之用
,無非一靈以神其間,而又何可泯滅之
?
[譯文]
天下有像一句話那么微小
,留傳千古之后,聽來猶感覺新穎而毫不陳舊的
;有一字的意義
,百世之后讀它,還仿佛親眼看見一般真實的
。像這些
,怎么可以讓它消滅呢?風(fēng)
、雷
、雨、露為天的靈氣
;山
、川、民
、物為地的靈氣
;語
、言
、文、字則是人的靈氣
。仔細觀察天
、地、人三才所呈現(xiàn)出來的種種現(xiàn)象
,無非是“靈“使得它們神妙難盡
,我們豈可讓這個靈性消失泯滅呢?
[評語]
人為萬物之靈
,因其有心靈的力量
。而天地萬物,大而宇宙間眾星羅列
,日月運轉(zhuǎn)
;小而春夏遞換
,霜露雨電,無不有其靈明之性
,方能絲毫不亂
。
人類的文化,最初是通過語言文字而表現(xiàn)的
,因此
,文字是人類心靈的紀(jì)錄。倘若沒有語言文字
,人類文明將無從建立與累積
。風(fēng)雷雨露是天的表現(xiàn)。山川民物是大地所孕育
,語言文字則為人類的智慧
,這些現(xiàn)象的背后,便是心靈的力量在推動一切
。我們欣賞自然界所賦予的種種美景時
,正是和大自然的靈性相溝通,所以
,這是一個心靈的宇宙
。掌握了這心靈宇宙的鑰匙,對萬物才能真正的心神領(lǐng)會
。
二、人生三樂
閉門閱佛書,開門接佳客
,出門尋山水
,此人生三樂。
[譯文]
將門關(guān)起來閱讀佛經(jīng)
,開門迎接志趣相投的友人
,出門尋找美好的山水,這是人生三大樂事
。
[評語]
佛經(jīng)告訴我們生命的智慧
,諸般塵念為之滌清,我們逐漸與一個較為純粹的我會晤
。佛經(jīng)告訴我們?nèi)绾螌ふ艺嬲淖晕?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在眼、耳
、鼻
、舌、身
、意六識的無染當(dāng)中
,放棄了對自我的執(zhí)著
,明了生命并不狹隘,因此
,我們便得到自在
。
如果,我們有志趣相投的友人
,便可以得到共鳴的快樂
,我們的心扉為他們而常開。
閉門閱佛經(jīng)
,是與自我生命的本源溝通
;開門納佳客,則是與人忘情交往
;那么
,出門尋山水,便是與自然神交了
。大自然有無限的美景
,無盡的神態(tài);在欣賞大自然時
,我們仿佛回到生命最初的本源
。天人合一的快樂,何可言諭
?
三、眼里無點灰塵,方可讀書千卷
眼里無點灰塵
,方可讀書千卷
;胸中沒些渣滓,才能處世一番
。
[譯文]
眼中沒有一點成見
,才可以廣涉眾籍。胸懷中對人對事能不生不滿或執(zhí)情
,處世才能圓融
。
[評語]
讀書人報著先入為主的成見來看書
,永遠只看到自己所贊成的
,而看不到與他相反的意見。這就像戴了一副有顏色的眼鏡
,看天底下的事物一般
。像這樣,看再多的書也只會加深成見
。一個人想要博覽眾籍
,首先便要虛懷若谷
,否則,智慧的河川將永遠干涸
。
人和人之間的相處
,難免會有些摩擦,事情也往往有不盡如意的地方
,若把這些都放在心上
,生活就變得很不愉快了。我們的心思要清楚明白
,對事情也要有正確的主張
,但是,處世的方法要圓融
,做事的態(tài)度也要虛心
。讓我們的心像明鏡一般清澈,任何事物都能照得十分清楚
,且都能接受
。
四、不作風(fēng)波于世上
不作風(fēng)波于世上
,自無冰炭到胸中
。
[譯文]
不對人世間的欲望作無盡的追求,既沒有受挫折時寒冷如冰的感覺
,也沒有追求時熱烈如炭的心情
。
[評語]
渴望和失望往往是成正比的。如果
,一個人的欲望太大
,整日就會被自己的欲望所驅(qū)策,好像胸中燃燒著熊熊烈火一樣
。一旦受到了挫折
,他又好像掉入寒冷的冰窖中。
其實
,無論是熱烈如火
,或是寒冷如冰,都是自己造成的
。大部分人都活在這種自我折磨中
,不是受無盡欲望的鞭打,就是將自己生命的價值
,完全寄托在外界對自己的看法
。許多人在生命的激流中覆舟,以為自己就此死去
,但是
,如果他們能沉潛到激流的底層
,便可以發(fā)現(xiàn),在波濤洶涌的生命表象之下
,原來生命的本身是如此寧靜而無所欠缺
。在這里,沒有冰也沒有炭
,只有如魚得水般不盡的悠然樂趣
。
五、無事而憂,便是一座活地獄
無事而憂
,對景不樂,即自家亦不知是何緣故
,這便是一座活地獄
,更說什么銅床鐵柱,劍樹刀山也
。
[譯文]
沒什么事卻煩憂不已
,對著良辰美景一點也不快樂,連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如此
,這樣的人生如同活在地獄中一般
,何必再說什么地獄中的熱銅床、燒鐵柱
,以及插滿劍的樹和插滿刀的山呢
?
[評語]
佛家說十法界都是唯心的,地獄也是唯心的
,因此
,地獄和極樂世界的分野,在于我們的心念之間
。佛經(jīng)里有一段故事
,是說調(diào)達墜入無間地獄后,佛的弟子目鍵連
,乘神通之力下地獄去看他
,問:“苦不苦?”他卻回答:“不苦!”為什么在所有的地獄眾生被肢解而大聲號叫呻吟時
,調(diào)達身處其中卻說不苦呢
?并且能夠立刻乘“般若波羅蜜”之力而出地獄。這就說明
,地獄其實是存在我們的心中
。佛經(jīng)上講人死后所以有地獄,乃是因為眾生造惡業(yè)的緣故
;如果眾生不造惡業(yè)
,也就不會有地獄。人之為惡
,最初也是在起心動念之間
,所以,如果真有地獄
,也是人心所造
。
憂愁算不算地獄呢?當(dāng)然也算
。最大的地獄
,莫過于人自設(shè)的地獄,別人是無法將它打開的
。人可以自救
,但是,大多數(shù)人卻不相信
。天底下并沒有什么事能夠讓人完全絕望的
,因為,無論是好是壞
,都無法在這世間久住
,包括我們的生命也是如此。如果看透了這一層道理
,生命中就沒有什么事真正能夠讓我們憂傷不已了
。
六、必出世者,方能入世
必出世者
,方能入世,不則世緣易墜
。必入世者
,方能出世,不則空趣難持
。
[譯文]
一定要有出世的襟懷
,才能深入世間,否則
,在塵世中便易受種種攀纏而墜落
。一定要深入世間,才能真正地出世
,否則
,就不容易長久地待在空的境界里。
[評語]
人世間有許多事情,容易讓我們迷失自己
,倘若我們沒有智慧
,就很可能迷戀而不自拔。一旦我們無法掌握自己生活的方向時
,那么
,我們活得就像傀儡一樣,我們的生命便是墜落了
。所謂出世的襟懷
,便是一種看透世間種種現(xiàn)象的智慧,能夠?qū)ν饨绮黄鹭潙賽勰降男乃?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具有這種超越世事的心懷
,便能夠在世間做任何事而不至于墜落,掌握自己生命方向而不被掌握。未曾經(jīng)驗人間事的人,不易看透人間事的本質(zhì)
。小沙彌入空門,還不免有所迷惑和懷疑
,可是年屆中年而入空門,就不曾猶豫不定了
。事實上
,極出世和極入世是合而為一的。
七、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
人有一字不識,而多詩意
;一偈不參
,而多禪意;一勺不濡
,而多酒意
;一石不曉,而多畫意
。淡宕故也
。
[譯文]
有的人一個字都不認(rèn)得,卻很有詩意
;一句佛偈都不推尋
,卻饒富禪意;一滴酒也不沾唇
,卻滿懷酒趣
;一塊石頭也不觀察
,卻滿眼畫意。這是因為他澹泊而無拘無束的緣故
。
[評語]
詩意并不在字
,禪意也并不在偈,正如酒意之不在酒
,畫意之不在石一樣
,那么
,詩意
、禪意、酒意
、畫意到底在哪里呢
?就在我們的心中。
倘若我們沉醉在功利之中
,便無法體會詩意
,因為詩意在情,功利傷情
;倘若我們執(zhí)著于六塵
,則無法體會禪意,因為禪意無執(zhí)
;若是我們太過理性
,則無法體會酒意,因為酒意原在放浪形?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假如我們不善用心眼觀察,則無法體會畫意
,因為畫意無所不在
,既在形相,又在其神
。而這些
,都可以在一個無所束縛的心靈中發(fā)現(xiàn)。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