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可惜的是
,明朝并沒有吸取元朝的教訓,朱元璋
、朱棣父子發(fā)行了大量的紙幣
,從而使得大明紙幣出生伊始就背負著“通貨膨脹”的惡名
,被世人稱作“明朝第一惡政”。
例如米價從至元十三年(1276年)中統(tǒng)鈔一貫可以買一石米
,之后每年漲一倍多
,到了至元二十四年以后開始平穩(wěn)并降低,到了大德十年十貫買一石
。之后再上漲至至大四年二十五貫買一石
、至正十五年(1355年)為六十七貫買一石。
全國范圍內(nèi)不同地區(qū)的糧價都有所不同
,像杭州的糧價在至正十九年(1359年)竟然漲到了二十五貫買一斗米
。
上述三大問題結(jié)合貪官污吏遍地等中原政權(quán)也會有的問題,在自然災害的導引下
,紅巾軍起義就這樣爆發(fā)了
。
永遠在路上的元朝儒家化:從忽必烈到元順帝
盛唐不再大宋繼起:歷史轉(zhuǎn)瞬幾千年人性不變
遼宋百年和平有澶淵之盟啥事,盤整期都關注位子和票子了 富弼勸服遼主不要南征
明朝的各位皇帝,生平事跡及綜合評定
權(quán)威回答:
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紅巾軍起義爆發(fā)
。次年
,郭子興聚眾起義,攻占濠州(今安徽鳳陽)
。不久
,貧苦農(nóng)民出身的安徽鳳陽人朱元璋投奔郭子興,屢立戰(zhàn)功
,得到郭子興的器重和信任
,并娶郭子興養(yǎng)女為妻。之后
,朱元璋離開濠州
,發(fā)展自己的勢力。至正十六年(1356年)
,朱元璋率兵占領集慶(今江蘇南京)
,改名為應天府,并攻下周圍一些軍事要地
,獲得了一塊立足的基地
。初時的朱元璋“地狹糧少”“孤軍獨守”,遠不及其他起義軍勢力
,處境十分艱難
。朱元璋采納了謀士朱升“高筑墻,廣積糧
,緩稱王”的建議
,經(jīng)過幾年努力
,朱元璋軍事和經(jīng)濟實力迅速壯大。1360年
,通過鄱陽湖水戰(zhàn)
,陳友諒勢力遭到巨大打擊。1363年
,陳友諒勢力被完全消滅
,1367年,朱元璋攻下平江(今蘇州)
,張士誠自盡
。之后朱元璋又消滅割據(jù)浙江沿海的方國珍
。1368年正月
,朱元璋在應天稱帝,建立了明朝
。之后趁元朝內(nèi)訌之際乘時北伐和西征
,同年攻占大都(今北京),元朝撤出中原
。之后朱元璋繼續(xù)消滅位于四川的明玉珍勢力和據(jù)守云南的元朝梁王
。又深入沙漠,進攻北元
。天下至此初定
。
洪武時期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一方面減輕農(nóng)民負擔
,恢復社會的經(jīng)濟生產(chǎn)
,改革元朝留下的不合理的吏治,懲治貪污的官吏
,收到一定的效果
。朱元璋確立了里甲制,配合賦役黃冊和魚鱗圖冊的施行
,落實賦稅勞役的征收及地方治安的維持
。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大封功臣
。但是朱元璋性格多疑
,也對這些功臣有所猜忌,恐其居功枉法
,圖謀不軌
。而有的功臣也越過禮法,為非作歹
。朱元璋借此兩興大獄
,即“胡藍黨獄”
,幾乎將功臣全部誅殺。
廖永忠是最先被殺害的功臣
。在此之后
,朱亮祖、李文忠
、徐達(《明史》記載徐達是病死
,民間傳說為朱元璋賜死)先后死于非命。胡惟庸是當時中書省的左丞相
,深得朱元璋寵信
,故日益跋扈,不知自忌
。朝中奏章大事須先經(jīng)其手
,若不利于其的奏章就予以隱匿。同時
,胡惟庸大肆收取賄賂
。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以擅權(quán)枉法之罪名殺胡惟庸
,又殺御史大夫陳寧
、御史中丞涂節(jié)等人。洪武廿三年
,有人告發(fā)李善長交通胡惟庸情狀
,韓國公李善長因此被賜死,家屬七十余人被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傆嬛赀B者達三萬余人。此后
,朱元璋又借大將軍藍玉張狂跋扈之名對其誅殺
,連坐被族誅的有一萬五千余人。加上空印案
、郭桓案兩案
,開國功臣除了湯和外幾乎全部被殺。朱元璋通過打擊功臣
、特務監(jiān)視和文字獄等一系列方式加強皇權(quán)
,鉗制言論自由,為之后明朝的黑暗政治埋下禍根
。
靖難之役與永樂時期
明成祖朱棣(在位:1402年-1424年)朱元璋分封諸子為王
,以加強邊防、保衛(wèi)皇位
。諸王之中
,北方諸王勢力較強
,原因主要是對蒙古的邊防任務。而其中又尤以燕王(朱棣)和晉王勢力最大
。為防止朝中奸臣不軌
,朱元璋規(guī)定諸王可移文中央捉拿奸臣,必要時得奉天子密詔
,領兵“靖難”
。同時為防止諸王尾大不掉,朱元璋也允許今后的皇帝在必要時可下令“削藩”
。
洪武卅一年朱元璋死后
,皇太孫朱允炆繼位,是為建文帝
。建文帝立刻與親信大臣齊泰
、黃子澄等密謀削藩。周王
、代王
、齊王
、湘王等先后或被廢為庶人
,或被殺。同時以邊防為名調(diào)離燕王的精兵
,準備削除燕王
。結(jié)果燕王朱棣在姚廣孝的建議下以“清君側(cè)”的名義起兵南下,占領南京
,是為靖難之役
,燕王即皇帝位,是為明成祖
,年號永樂
。建文帝在宮城大火中下落不明。
朱棣即位之后
,武功昌盛
,先是出擊安南。后又親自五入漠北攻打蒙古以絕后患
。在內(nèi)政上
,朱棣下令修大型類書永樂大典。在三年時間內(nèi)即告完成
。永樂大典有22877卷
,又凡例、目錄60卷
,全書分裝為11095冊
,引書達七八千種
,字數(shù)約有三億七千多萬,且未有任何刪節(jié)
,這是之后的四庫全書無法相提并論的
。從永樂三年開始,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
,規(guī)?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涨埃瑪U大了明朝的影響力
。永樂三年
,朱棣將北平改名北京,稱行在
,并設立北平國子監(jiān)等衙門
。永樂四年,他下詔在北京修建宮殿
。1409年
,朱棣巡幸北京,在北京設立六部與都察院
,并在北京為逝世的徐皇后設立陵寢
,已經(jīng)顯示遷都的跡象。經(jīng)過十幾年的經(jīng)營
,北京初步得到了繁榮
。1416年,朱棣公布遷都的想法
,得到認同
。永樂十五年開始大規(guī)模營造北京,永樂十八年宣告完工
,永樂十九年正式遷都
。但是永樂帝同樣對異議者大肆殺戮,諸如黃子澄
、齊泰等建文舊臣等都被殺
。其中以方孝孺的“誅十族”和景清的“瓜蔓抄”最為慘烈。
仁宣之治
成祖死后
,其長子朱高熾即位
,是為明仁宗。朱高熾即位時
,由于年齡已經(jīng)偏高
,因此即位僅一年就已經(jīng)駕崩。但是在其統(tǒng)治時期,推行諸多仁政
。任用“三楊”(楊士奇
、楊榮、楊溥)等賢臣輔佐朝政
。并且停止鄭和下西洋和對外戰(zhàn)爭
,以積蓄民力。更鼓勵生產(chǎn)
,寬行省獄
,力行節(jié)儉。其死后長子朱瞻基即位
,是為明宣宗
。他基本繼承了父親的路線,實行德政治國
,國家進一步強大
。宣宗同樣熱愛美術(shù),有畫作傳世
。但是
,宣宗執(zhí)政期間也并非毫無弊端。由于宣宗喜好養(yǎng)蟋蟀(古名“促織”)
,許多官吏因此競相拍馬
,宣宗也被稱為“促織天子”。同時
,在這一時期打破了太祖留下的太監(jiān)不得干政的規(guī)矩
,一些太監(jiān)開始干政
,為英宗時期的太監(jiān)專權(quán)埋下隱患
。
土木之變與英宗復辟
1435年,9歲的明英宗朱祁鎮(zhèn)繼位
,寵信宦官王振
。自此開始明朝的宦官嚴重專權(quán)行為。王振原為教官
,后凈身入宮
,服侍英宗左右。英宗即位后
,對其寵信有加
。在太皇太后及元老重臣“三楊”死后,王振更加專橫跋扈
,更將明太祖留下的禁止宦官干政的鐵牌撤下
。舉朝稱其為“翁父”。王振擅權(quán)七年,家產(chǎn)計有金銀六十余庫
,其受賄程度可想而知
。
正統(tǒng)初年,蒙古瓦剌部逐漸強大
,經(jīng)常在明朝邊境一帶生事
。瓦剌首領也先在正統(tǒng)十四年的七月南下攻明。王振即挾英宗領兵五十萬親征
。大軍離京后
,兵士乏糧勞頓。八月初大軍才至大同
。王振得報前線各路潰敗
,懼不敢戰(zhàn),又令返回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貛熤镣聊颈r,被瓦剌軍追上
,兵士死傷過半
,隨從大臣有五十余人陣亡。英宗突圍不成被俘
,王振死于亂軍之中
,此即為土木之變。一說王振為護衛(wèi)將軍樊忠所怒殺(又有錘殺與斬殺兩種說法)
,該說得不到明史紀事本末的支持
土木之變的消息來到京師后
,朝中混亂。一些大臣要求遷都南京
,被兵部侍郎于謙駁斥
。繼而大臣擁戴英宗弟朱祁鈺即位,是為代宗(景泰帝)
。同時于謙積極備戰(zhàn)
。同年十月,瓦剌軍直逼北京城下
,安置英宗于德勝門外土關
。瓦剌軍隊的進攻未果,大敗逃走
。也先見繼續(xù)綁架英宗已無意義
,乃于1450年八月釋放英宗。但之后
,皇室內(nèi)斗
。景帝先是不愿遣使迎駕
,又把英宗放在南宮(今南池子)軟禁,并廢皇太子朱見深(英宗之子
,后來的憲宗)
,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不久之后
,朱見濟病死
,景帝也遲遲不恢復朱見深為太子(景帝無他子)。景泰八年正月
,景泰帝病危
。十六日,副度御史徐有貞率軍夜入南宮
,擁戴英宗奪門(東華門)復位
。又殺害于謙及大學士王文,誣陷其欲立襄王之子為帝
。此為奪門之變
,又號“南宮復辟”。
憲宗時期
英宗死后
,兒子朱見深即位
,是為憲宗。初年為于謙冤昭雪
,恢復代宗帝號
。又能體諒民情,勵精圖治
,儼然為一代明君
。但皇帝口吃內(nèi)向,因此很少廷見大臣
。琉球
、哈密、暹羅
、土魯番
、撒馬兒罕等國紛紛入貢。但是憲宗在位末年
,好方術(shù),終日沉溺于后宮與比他大19歲的宮女萬貴妃享樂
,并寵信宦官汪直
、梁芳等人,以至奸佞當權(quán)
,西廠橫恣
,朝綱敗壞,民不聊生。憲宗還開始了皇帝直接頒詔令封官的制度
,是為傳奉官
。結(jié)果傳奉官泛濫,舞弊成風
。直到孝宗時期這些官員才全被裁撤
。宦官汪直受到憲宗的寵信
,張狂跋扈
,透過西廠大肆冤殺普通民眾與官員。不久后由于民憤四起
,西廠被罷
,但汪直依然握有大權(quán)。成化十八年
,汪直才因言官彈劾而被貶
。此外,他也是皇莊的始置者
。該舉措事實上鼓勵了豪強兼并土地
,危害不淺。
弘治中興
明孝宗朱佑樘(在位:1488年-1505年)憲宗死后
,孝宗朱佑樘即位
。由于孝宗自幼生于貧寒,曾有被萬貴妃加害的危險
。所以孝宗在位期間“更新庶政
,言路大開”,使英宗朝以來奸佞當?shù)赖木置娴靡愿挠^
,被譽為“中興之令主”孝宗的勵精圖治
,使得當時明朝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百姓富裕天下小康,被稱為弘治中興
。孝宗在位期間
,先是將憲宗期間留下的一批奸佞冗官盡數(shù)罷去,逮捕治罪
。并選賢舉能
,將能臣委以重任。孝宗勤于政事
,每日兩次視朝
。孝宗對宦官嚴加節(jié)制,特務部門也只能謹慎行事
,用刑寬松
。孝宗力行節(jié)儉
,不大興土木,減免稅賦
。并餞行一夫一妻制
,一生除了張皇后外沒有任何妃嬪。在他的治理下
,弘治一朝成為明朝中期以來的最好形勢
,明史也稱孝宗“恭儉有制,勤政愛民”
。
武宗亂政
弘治十八年五月
,孝宗病死。十五歲的太子朱厚照即位
,是為武宗
,以次年為正德元年。武宗本性貪圖享樂
,整天與內(nèi)臣沉湎于聲色犬馬之中
。劉瑾、馬永成
、谷大用
、魏彬、張永
、丘聚
、高鳳、羅祥等八位過去的東宮宦官相互勾結(jié)
,是為“八虎”
。八虎想盡辦法奉迎阿上,導引皇帝逸樂
,殘害忠良
,朝政為其所害。八虎之中的劉瑾獨攬大權(quán)
,將自己的黨羽延攬入閣
,還想方設法滿足武宗的玩樂需求,建造豹房供其淫亂
。但是劉瑾的專權(quán)也引發(fā)了朝中大臣一其它“七虎”的不滿
。最終劉瑾被捕后處以凌遲之刑。但是
,武宗依然不思朝政
,又開始信用佞臣江彬。武宗為了方便自己能出宮到各處僖游
,制造了一個虛構(gòu)的人物.“鎮(zhèn)國公威武大將軍總兵官朱壽”
。以朱壽身分,藉出征為名
,實際上僖游為實
。武宗的荒游逸樂導致正德年間變亂頻生,先后發(fā)生陜西安化王朱寘鐇謀反
、山東劉六
、劉七民變、江西寧王朱宸濠謀反等重大事件
。正德十五年
,武宗假借朱壽身分,親自俘虜已被王守仁擊敗的朱宸濠后
,于班師回京途中
,南直隸清江浦(江蘇淮安)泛舟取樂時落水染病。正德十六年三月武宗去世
。不久之后江彬就被抄家處死
。
嘉靖隆慶二朝
被譽為“海青天”的海瑞的雕像武宗無子嗣無兄弟。死后由孝宗弟興獻王長子朱厚熜即位
,是為世宗
。世宗在位期間,罷黜各地鎮(zhèn)守太監(jiān)
。但是大禮議事件嚴重損害了朝政:世宗要求尊父為興獻皇帝
,母為興獻皇后。但內(nèi)閣首輔楊廷和
、禮部尚書毛澄等堅持以為不可
。但是也有一些大臣紛紛迎合帝意。世宗在這些人的助長下蔑視禮法
,不僅尊其父母為皇帝和皇太后
,又為父親在太廟旁專立一廟祭祀,成為獻皇帝廟
。又稱父親為睿宗
,在武宗之上,還為父親修皇帝實錄
。此為大禮議事件
。大禮議引起軒然大波,朝臣中反對者均受打擊
,或被罷官
,或被入獄。受杖者一百八十余人
,杖死者十七人
。同時
,世宗奉道教,信用方士
,在宮中日夜祈禱
。先是將道士邵元節(jié)入京,封為真人及禮部尚書
。邵死后又大寵方士陶仲文
。自嘉靖十三年后世宗即不視朝。嘉靖廿一年(1542年)十月
,乾清宮發(fā)生宮女之變
,楊金英、邢翠蓮等宮女十余人與寧嬪王氏趁世宗熟睡之際企圖將其勒死
,但未成功
。自此之后,世宗移駕西苑
,不入宮內(nèi)
。同時,權(quán)臣嚴嵩借此竊權(quán)
,排斥異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