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有五千年歷史的古國,中國保留有數(shù)量巨大、種類繁多的古文明遺跡、遺物。遺跡有長城、故宮、布達拉宮等等,文物就更多了,秦兵馬俑、秦石鼓文、平復帖、清明上河圖等等。它們是歷史和文明的載體,凝聚著中華民族千年來的智慧,標識中華文明的發(fā)展進程。
不過也不是所有的古遺跡古文物都能保留至今的,或是因為戰(zhàn)亂或是因為時間長久或是因為人為等等原因,有不少珍貴的古遺跡古文物湮滅在了歷史的長河之中。今天便來盤點一下,失蹤的五件“鎮(zhèn)國之寶”,分別是哪幾件?
蘭亭序
東晉大臣、書法家王羲之被譽為書圣,而他的代表作《蘭亭序》則被認為是天下第一行書,可謂是歷代書法家求之不得的珍品。公元353年,王羲之在浙江紹興蘭渚以文會友,一行人飲酒作詩。王羲之將這些詩賦整理成一集,并作序一篇抒發(fā)內(nèi)心感慨,蘭亭集序由此誕生。蘭亭序全文28行、324個字,字字精妙,有如神人相助而成。
后世但凡學習行書之人,無一不傾心蘭亭不能自拔,皆贊嘆王羲之如水般流暢的文采、出神入化的書法技藝。但這樣的一件珍寶卻不知所蹤,據(jù)傳被酷愛書法的唐太宗李世民帶進了陵墓中,可考證發(fā)現(xiàn)李世民的墓中應(yīng)當沒有蘭亭序。便又有猜測,可能是唐高宗李治也深愛蘭亭集,遂違背父親意愿帶進了乾陵。
永樂大典
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姚廣孝、解縉鄭賜、劉季篪等文化界最優(yōu)秀的一批兩千多人,開始編寫《永樂大典》。三年后才完工,此書包含了經(jīng),史,子,集,天文地理,陰陽醫(yī)術(shù),占卜,釋藏道經(jīng),戲劇,工藝,農(nóng)藝,堪稱涵蓋中華民族數(shù)千年來的知識財富。明代一共有兩本,即永樂正本與嘉靖副本,正本如何亡佚的至今是一大懸案。
副本到清朝時就已經(jīng)是殘缺的狀態(tài),有認為是正本要給嘉靖殉葬,故抄本急于下葬而沒有抄完。所剩的副本到清廷,又百般折騰,圓明園大火、義和團拳民焚毀、監(jiān)守者自盜等等。1912年交接的時候只剩64冊,后世學者為收集永樂大典費盡了心思,英國與蘇聯(lián)在民國以后斷斷續(xù)續(xù)有交還部分?,F(xiàn)今中國國家圖書館珍藏161冊,而美國40冊、英國51冊、德國5冊、日本62冊,全世界加起來依然不全。想要看到全本,只能指望正本在明皇陵中。
中華九鼎
據(jù)傳大禹在治水的過程中,將天下劃分為九州,又鑄造了九鼎象征九州。九鼎一成,便是中國的代名詞,以及王權(quán)至高無上、國家統(tǒng)一昌盛的象征??稍诔倪^程中,九鼎捎帶其具體信息皆不知所蹤,九鼎到底是一尊還是九尊都有待考證。
十二金人
《史記》記載: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鐘鐻金人十二。秦始皇登基之后收集天下兵器,鑄造了十二個大銅人像,世人稱之為十二金人。十二金人的下落是眾說紛紜,有認為陪葬秦始皇陵的,有認為被董卓所毀的,有認為被苻堅所毀的。
傳國玉璽(和氏璧)
秦朝之前,九鼎是權(quán)力和統(tǒng)一的象征,秦朝之后傳國玉璽便代替了它的作用??上脒@兩件珍寶的意義,傳說當年秦趙為和氏璧相爭,有了后人所知的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典故。但到頭來秦一統(tǒng)天下,和氏璧到底落入了秦的手中,秦始皇將其制作成了傳國玉璽。
故一般將這兩件珍寶歸為一談,和氏璧本身價值巨大,加上秦始皇賦予它的意義那更是無法估量。歷代想要爭奪帝王之位的人,都想要傳國玉璽,這也令它屢易其主。忽隱忽現(xiàn)兩千年,終于銷聲匿跡,至今杳無蹤影。
參考資料:《史記》、《明史》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728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