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對于古代皇帝的稱謂
,了解有多少呢?比如說陛下
、朕
、孤、寡人等等
,其實每一個所謂的稱呼
,都有一定的由來,就比如今天我們所說的
,古代皇帝專屬稱呼"廟號"
,應該有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吧,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關于它的歷史
。其實廟號這一詞最早出現(xiàn)應該是在商朝時期
,而且當時要想擁有廟號可并不容易,首先你需要是帝王身份
,其次你需要立過豐功偉績
,可見它的分量有多重。但是剛剛盛行沒多久
,周朝就把它給廢除了
。而它再一次出現(xiàn),就已經(jīng)到了我們大家比較了解的漢朝了
,劉邦決定重新啟用這個
,已經(jīng)被人們廢棄千年的制度。
漢朝因為中間被王莽篡漢
,所以要分為西漢和東漢
。光看西漢,就有210年的國運
,產生了12位皇帝
。更重要的一點,漢朝不像之后的朝代
,只要是皇帝都配享廟號
,可以說漢朝是最嚴格按照廟號制度執(zhí)行的王朝了,所以漢朝皇帝的廟號最能體現(xiàn)帝王的含金量
,西漢眾多皇帝中
,有正式廟號的只有4人
,他們個個都是心懷天下,雄才大略
,撐起了漢朝的天下
!

第一位
,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
,畢竟有了他,才有了所謂的大漢王朝
,也是他恢復了廟號制度
,所以說如果沒有他的話,廟號恐怕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
。而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
,至于為什么后人統(tǒng)稱他為漢高祖,那就要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尋找答案了
,其中司馬遷首次在記載劉邦的時候把他叫做高祖
,后世人們也就陸續(xù)這樣叫了下來。第二位是劉恒
,雖然他是劉邦的兒子
,但是古代爭權現(xiàn)象可謂是見怪不怪,他這個皇位來之不易
,輾轉了四次才輪到他掌權
。在他執(zhí)政期間勵精圖治,讓西漢發(fā)展得異常繁榮
。而他還有一個最優(yōu)秀的品質
,那就是孝順,著名的《二十四孝圖》中就有一段是專門說他的
。他的廟號就是太宗
。
第三位是劉徹,可能乍一聽
,人們會感覺
,怎么之前沒有聽說過有這么一個皇帝呢?其實他就是著名的漢武帝
,廟號世宗
。在他當政期間,恰逢國家比較動蕩
,所以便大舉抵御外敵
,保衛(wèi)疆土,甚至還帶領軍隊反擊
,打出了大漢的氣勢
。不管在哪個朝代
,能夠有能力保衛(wèi)國家疆土的人,無一不被后人傳頌
,因此他也被賦予廟號
。
最后一位他的名字應該更少人知道,叫做劉詢
,是漢武帝的曾孫。而他也繼承了漢武帝的優(yōu)良品質
。在位期間甚至完成了漢武帝當時的夢想
,那就是徹底的抵御外敵,保衛(wèi)當時的漢朝
,不過他所做的可不僅僅如此
。他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開拓了我們國家的版圖,因為當時他把匈奴收服
,而他們所在的西域
,也理所當然的屬于大漢了。他所立下的功勞絲毫不比武帝少
,所以他也被賦廟號為中宗
。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
皇帝的廟號問題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一般認為
,廟號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為太宗
、太戊為中宗
、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
,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古者天子廟號
,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
,迄于兩漢
,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保?漢朝以后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于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
,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
。劉邦是開國君主
,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后世多習用之)
,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
,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
,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
。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
,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
、劉恒為太宗(孝景帝劉啟上廟號)
、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yōu)橹凶谛⑿实郏▌⑿闵蠌R號)
、劉?#93;高宗孝元皇帝(劉衎上廟號)
、劉驁為統(tǒng)宗孝成皇帝;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
、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
、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
、劉祜為恭宗孝安皇帝
、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
,不過這一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泛濫(“降及曹氏
,祖名多濫”)
。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
,一般都有廟號
。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
,如漢太祖
、唐高祖、宋太祖
;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
,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缸妗怪簽E,始于曹魏
。到十六國時期
,后趙、前燕
、后秦
、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 在稱呼時
,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成已死帝王的全號
。習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
,如漢武帝
、隋煬帝,而不稱廟號
。唐朝以后
,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
,如唐太宗
、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
,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
,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
、高祖開國立業(yè)
,世祖、太宗發(fā)揚光大
,世宗
、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
、宣宗
、圣宗、孝宗
、成宗
、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
。另外
,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
。神宗
、英宗功業(yè)不足,德宗
、寧宗過于懦弱
,玄宗、真宗
、理宗
、道宗等好玄虛,文宗
、武宗名褒實貶
,穆宗、敬宗功過相當
,光宗
、熹宗昏庸腐朽,哀宗
、思宗只能亡國
。 1. 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 《晉書·成帝紀》:“癸巳
,帝崩于 西堂 ,時年二十二
,葬 興平陵
,廟號 顯宗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古者天子廟號
,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
,迄於兩 漢
。名實相允,今古共傳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唐 顏真卿 《論元皇帝祧遷狀》:“昔 漢 朝廷近古,不敢以私滅公
,故 前漢 十二帝
,為祖、宗者四而已。至 后漢 漸違經(jīng)意
,子孫以推美為先
,自 光武 以下,皆有廟號
,則祖
、宗之名,莫不建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薄缎咽篮阊浴た逼ぱ巫C二郎神》:“單表 北宋 太祖 開基,傳至第八代天子
,廟號 徽宗
。” 2. 后世亦用以稱父歿后在宗廟所立之木主
。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 江東士庶痛則稱禰
。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
,父歿何容輒呼
?” 自從先秦以來實行皇帝和大臣的謚號以來,除了秦代例外
,其他的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現(xiàn)在
,我就自己的心得來簡單談一談
,不當之處,請指正之
。 秦始皇認為皇帝的謚號是“子議父”
、“臣議君”,所以
,廢止不行
,這個典型的獨夫民賊連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就是死后還要鉗制天下人的口舌
,所以
,不免二世而亡。劉邦雖然是無賴出身
,但是
,權謀遠在始皇帝之上,所以
,漢朝恢復了謚法制度
,不僅如此,劉邦還給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隱王陳勝祭掃墳墓。開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
,至少讓人看到這位君臨萬國的天子的氣度
,所以,后人以為史遷敢于給項羽列為本紀是史家的第一勇氣
,其實
,劉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說說廟號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实鄣膹R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shù)闹v究
,雖則昭穆制度的制約
,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
,所以
,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特別搞笑的是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身后的廟號
,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
,漢景帝誤殺晁錯、激殺周亞夫
、廢殺劉榮
,如果上面沒有個好爹漢文帝,下面沒有好兒子漢武帝
,漢家的江山最初的斷送者就一定不是漢元帝而是這位仁兄了
。但是,為什么漢景帝沒有廟號
,歷史也沒有做明確的交待
。不過,最為熱鬧與滑稽的是三國時代
,魏國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睡過了
,居然在曹睿活著的時候就給他上廟號
,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
,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謚號是高皇帝,司馬遷為何稱其為漢高祖?
在很多資料和文獻中,我們都稱呼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為漢高祖
,久而久之讓人誤以為
,劉邦的廟號就是漢高祖,以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廟號為隋高祖
,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廟號為唐高祖來說
,仿佛稱呼劉邦為漢高祖沒有任何問題。
實際上這是常識性錯誤
,劉邦的真正廟號是?漢太祖?
,本文縱橫就和大家來探討一下,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
,為何會被人稱為漢高祖
。
稱呼劉邦為漢高祖的這種說法是從何而來?
稱呼劉邦為高祖皇帝實際上是從司馬遷時候就開始的
,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有一篇講述劉邦的傳
,是為《史記?高祖本紀》,從而將劉邦稱呼為高祖
,此后班固在做《漢書》的時候
,延續(xù)了司馬遷的說法,也稱劉邦為高祖
。
在記載漢朝最有影響力的歷史作品的影響下
,人們約定成俗的就認為漢高祖劉邦和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意思,實際上二者差別很大
。
劉邦的?高?是謚號
,跟漢文帝、漢武帝里面的?文??武?是一個意思
,都是謚號,皇帝的謚號是在皇帝死后
,朝廷根據(jù)其生平功績給予的蓋棺定論性的評價
,在《辭海》中對謚號的解釋是: ? 帝王之謚
,由禮官議上
, 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
。?
?高?字在古代時期的意義肯定是很牛叉的意思
,不然不會有?高徒??高見?這樣的詞語,以劉邦開創(chuàng)漢朝基業(yè)的功績來說
,上謚號為?高?應該是名副其實的
。
所以漢朝時期真正稱呼劉邦的方式應該是?高皇帝?或者稱為?高帝?
。
再來說廟號,古代對先祖的祭奠是建立廟堂
,也是按照嫡傳世系編排的文化傳承
,在《辭海》對廟號的解釋是:?專指皇帝死后, 由有司擬定尊號奏上而立的
。?
也是一種跟謚號差不多的評價體系
,只不過相對來說,因為有太廟作為實物
,跟祭祀有一定的關系
,所以廟號一直比謚號更有價值一點。
劉邦真正的廟號實際上是漢太祖
然而司馬遷在《史記》中關于劉邦的傳記要將篇名定為《高祖本紀》
,在內容中又多次提及?高祖?呢
?
比如在正文,司馬遷記載?四月甲辰
,高祖崩長樂宮??高祖起微細??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
,以歲時祠。?
縱橫認為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當時的廟號制度并不完善
。
盡管很多史學家都認為我國的古代的廟號制度起源于商周時期
,實際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沒有廟號
,秦始皇也沒有謚號和廟號
,直到漢朝時期才重新有了廟號。
劉邦應該算是皇帝中第一個有廟號的
,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在《漢書》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載:?高祖起微細
,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
,為漢太祖
,功最高。?
也就是說
,司馬遷和班固都是承認劉邦的廟號為太祖的
。
這里要說一下,劉邦的廟號并不是死后就有的
,而是到了漢景帝的時候才確立的
,《漢書景帝紀》記載,丞相申屠嘉等人上書漢景帝:?世功莫大于高皇帝
,德莫盛于孝文皇帝
。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
。?
漢景帝因此將太祖的廟命名為?太祖之廟?
,這就是太祖廟號的由來
。
一般稱呼唐朝之前的皇帝不會使用廟號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史官,生活的時代離漢景帝時期不遠
,他不可能不知道劉邦的廟號是太祖
,而且上文已經(jīng)描述,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劉邦?平定天下
,為漢太祖
,功最高。?也承認了劉邦為漢太祖的事實
。
司馬遷明知劉邦是太祖
,又為何會叫高祖呢?
這就是因為
,劉邦的廟號是歷史上第一個廟號
,即使是到了司馬遷時期,廟號制度并沒有成熟
,甚至很多皇帝連廟號都沒有
,比如給劉邦和漢文帝定廟號的漢景帝死后都沒能有廟號。
當然
,漢武帝死的時候也沒有
,后來到漢宣帝的時候,才追加漢武帝的廟號為?世宗?
,苦的就是漢景帝了
,因為相對于他沒有定廟號的漢惠帝來說,漢景帝在位期間畢竟是開創(chuàng)二分之一?文景之治?的皇帝
。
因為漢朝時期對廟號特別看重
,非有大功或者大德者,不配擁有廟號
,西漢12個皇帝
,除了劉邦之外,只有漢文帝配太宗
,漢武帝配世宗
,漢元帝配高宗,漢成帝配統(tǒng)宗
。
也就是說,廟號在西漢時期是有一個
,沒有一個的
,在稱呼皇帝的時候,史學家不會用廟號來稱呼
,比如唐朝時期都稱唐高祖李淵
,唐太宗李世民
,稱漢朝時期的就不行了,你可以說漢太宗劉恒(漢文帝)
,漢世宗劉徹(漢武帝)
,但是你說劉盈(漢惠帝)和劉啟(漢景帝)怎么稱呼。
因此
,在漢朝時期稱呼皇帝都用謚號
,真正到了唐朝時期,因為謚號字數(shù)太多
,每一個皇帝都有了廟號
,因此才稱廟號,稱李淵為唐高祖
,稱李世民為唐太宗
。
總結起來就是,唐朝之前不管你有沒有廟號
,都稱你的謚號
,唐朝之后,謚號泛濫因此都稱廟號(明清時期稱年號
,比如康熙皇帝)
。
司馬遷為何要稱劉邦為漢高祖?
正因為如此
,司馬遷才不會在文章中用劉邦的廟號
,換句話說,翻開現(xiàn)在的史料
,你就會發(fā)現(xiàn)
,唐朝之前的皇帝中基本都是武帝、文帝
、宣帝這樣的
,漢高祖這樣的稱呼是絕無僅有的。
在唐朝之前
,因為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
,所以只稱呼謚號,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高皇帝?
。
司馬遷可能是出于對劉邦的尊稱
,直接稱高皇帝沒有技術含量,就將劉邦的謚號與廟號混用
。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
,所以,司馬遷就將謚號放在前面
,而將廟號放在后面
,于是有了高祖皇帝的稱謂
。
至于為什么沒有說成是?高太祖皇帝?,縱橫認為還是當時沒有流行廟號
,尤其是帶?祖?的廟號
,在司馬遷之前是絕無僅有的,
而且當時還是竹簡寫史
,能省一個字是一個字
。
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實際上是跟秦?始皇?的名字一樣也是獨一無二
,代表至高無上的意思
。
按照后世的廟號在前,謚號在后的說法
,劉邦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
,廟號應該是漢太祖,謚號是漢高帝
。
而漢高祖也不算是誤稱
,而是一種史學尊稱,這一點就像唐朝時期的唐玄宗李隆基
,一般稱為唐明皇
,既不是廟號也不是謚號,而是一種約定成俗的尊稱
,但是要說?明?是他的謚號則是不對的
,李隆基的謚號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歷史上皇帝的謚號 廟號 封好都有哪些 ?
謚號 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
、朝鮮
、越南、日本)
、大臣
、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
,評定褒貶
,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
。 謚法初起時
,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
。善、惡“謚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
,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謚為“厲”
,另外還有“私謚”。謚號的選定根據(jù)謚法
,謚法規(guī)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
,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謚
,即表揚類的謚號
,如:“文”,表示具有“經(jīng)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
、“勤學好問”的品德
;“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
。下謚
,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遠禮”
,“厲”表示“暴慢無親”
、“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
、“外內從亂”
、“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跋轮u”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fā)動暴動
,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并死在那里
,“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中謚
,多為同情類的謚號
,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
;“懷”表示“慈仁短折”
。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者
、士大夫死后由其親戚
、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于周末
,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
。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
、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厘王
、趙孝成王
、 衛(wèi)睿圣武公等。 漢代時期恢復謚法
,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
,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
。漢代以后
,謚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恒“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 唐宋時期為謚法發(fā)展時期
。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
。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
,打破了皇帝一、二
、三字謚號的舊例
,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謚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
。武則天稱帝后
,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chuàng)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
,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
。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謚號的累加
,自唐高宗以后
,大多數(shù)皇帝的謚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
。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
,上徽號為“慈禧”?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仗栆部擅糠陸c典累加
,那拉氏的徽號最后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
,而她的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23字謚(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
,而且也開后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
。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
,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
,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
,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
,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
。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謚號字數(shù)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謚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
,親王1字
,郡王2字,大臣2字
,例如明成祖的謚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明仁宗的謚號為: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明宣宗的謚號為: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明英宗的謚號為: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实勖鞔诘闹u號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明紹宗的謚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清代皇帝謚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
,大臣2字
,例如咸豐帝的謚號為:協(xié)天翊運執(zhí)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恭親王奕訢的謚號為: 忠清代大臣的謚號規(guī)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
。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
,例不授謚。得謚號者只有曾入翰林
,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
。而“文”字的兩字謚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
;只能出自特旨
,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
。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
,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軍功者
,如左宗棠)
、文恭、文成等等
。廟號 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為太宗
、太戊為中宗
、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
,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
,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
。周朝確立謚號制度
,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
。秦朝連謚號制度也廢止了
。 漢朝以后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于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
,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
。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
,后世多習用之)
,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
,故特起名焉)
。漢朝強調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
。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
,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
、劉恒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
、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yōu)橹凶谛⑿实郏h平帝時王莽上廟號)
。另外西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奭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廟號)
、劉驁為統(tǒng)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廟號)、劉衎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廟號)
,在東漢光武帝時被取消
;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
、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
。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祐為恭宗孝安皇帝
、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
、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
,不過這一些廟號在漢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唐朝
,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
,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
。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 ”
,如漢高祖、唐高祖
、宋太祖
;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
、宋太宗等
。但是也有例外?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白妗敝簽E,始于曹魏
。到十六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