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對于古代皇帝的稱謂,了解有多少呢?比如說陛下、朕、孤、寡人等等,其實每一個所謂的稱呼,都有一定的由來,就比如今天我們所說的,古代皇帝專屬稱呼"廟號",應(yīng)該有很多人沒有聽說過吧,今天我們就來講講關(guān)于它的歷史。其實廟號這一詞最早出現(xiàn)應(yīng)該是在商朝時期,而且當時要想擁有廟號可并不容易,首先你需要是帝王身份,其次你需要立過豐功偉績,可見它的分量有多重。但是剛剛盛行沒多久,周朝就把它給廢除了。而它再一次出現(xiàn),就已經(jīng)到了我們大家比較了解的漢朝了,劉邦決定重新啟用這個,已經(jīng)被人們廢棄千年的制度。
漢朝因為中間被王莽篡漢,所以要分為西漢和東漢。光看西漢,就有210年的國運,產(chǎn)生了12位皇帝。更重要的一點,漢朝不像之后的朝代,只要是皇帝都配享廟號,可以說漢朝是最嚴格按照廟號制度執(zhí)行的王朝了,所以漢朝皇帝的廟號最能體現(xiàn)帝王的含金量,西漢眾多皇帝中,有正式廟號的只有4人,他們個個都是心懷天下,雄才大略,撐起了漢朝的天下!
第一位,就是大家都知道的漢朝開國皇帝——劉邦,畢竟有了他,才有了所謂的大漢王朝,也是他恢復(fù)了廟號制度,所以說如果沒有他的話,廟號恐怕也就沒有存在的必要了。而劉邦的廟號就是太祖,至于為什么后人統(tǒng)稱他為漢高祖,那就要從司馬遷的《史記》中尋找答案了,其中司馬遷首次在記載劉邦的時候把他叫做高祖,后世人們也就陸續(xù)這樣叫了下來。第二位是劉恒,雖然他是劉邦的兒子,但是古代爭權(quán)現(xiàn)象可謂是見怪不怪,他這個皇位來之不易,輾轉(zhuǎn)了四次才輪到他掌權(quán)。在他執(zhí)政期間勵精圖治,讓西漢發(fā)展得異常繁榮。而他還有一個最優(yōu)秀的品質(zhì),那就是孝順,著名的《二十四孝圖》中就有一段是專門說他的。他的廟號就是太宗。
第三位是劉徹,可能乍一聽,人們會感覺,怎么之前沒有聽說過有這么一個皇帝呢?其實他就是著名的漢武帝,廟號世宗。在他當政期間,恰逢國家比較動蕩,所以便大舉抵御外敵,保衛(wèi)疆土,甚至還帶領(lǐng)軍隊反擊,打出了大漢的氣勢。不管在哪個朝代,能夠有能力保衛(wèi)國家疆土的人,無一不被后人傳頌,因此他也被賦予廟號。
最后一位他的名字應(yīng)該更少人知道,叫做劉詢,是漢武帝的曾孫。而他也繼承了漢武帝的優(yōu)良品質(zhì)。在位期間甚至完成了漢武帝當時的夢想,那就是徹底的抵御外敵,保衛(wèi)當時的漢朝,不過他所做的可不僅僅如此。他從一定程度上可以說開拓了我們國家的版圖,因為當時他把匈奴收服,而他們所在的西域,也理所當然的屬于大漢了。他所立下的功勞絲毫不比武帝少,所以他也被賦廟號為中宗。
文章作者:大慧
整篇圖文由大咖說史工作室團隊制作!
廟號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于兩漢,名實相允,今古共傳?!保?漢朝以后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于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后世多習(xí)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所以除劉邦外,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恒為太宗(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yōu)橹凶谛⑿实郏▌⑿闵蠌R號)、劉?#93;高宗孝元皇帝(劉衎上廟號)、劉驁為統(tǒng)宗孝成皇帝;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祜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一些廟號在孝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廟號開始泛濫(“降及曹氏,祖名多濫”)。而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太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缸妗怪簽E,始于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gòu)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xí)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yè),世祖、太宗發(fā)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yè)不足,德宗、寧宗過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 1. 皇帝死后,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晉書·成帝紀》:“癸巳,帝崩于 西堂 ,時年二十二,葬 興平陵 ,廟號 顯宗 ?!?唐 劉知幾 《史通·稱謂》:“古者天子廟號,祖有功而宗有德,始自三代,迄於兩 漢 。名實相允,今古共傳?!?唐 顏真卿 《論元皇帝祧遷狀》:“昔 漢 朝廷近古,不敢以私滅公,故 前漢 十二帝,為祖、宗者四而已。至 后漢 漸違經(jīng)意,子孫以推美為先,自 光武 以下,皆有廟號,則祖、宗之名,莫不建也。”《醒世恒言·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單表 北宋 太祖 開基,傳至第八代天子,廟號 徽宗 ?!?2. 后世亦用以稱父歿后在宗廟所立之木主。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xùn)·風操》:“ 江東士庶痛則稱禰。禰是父之廟號,父在無容稱廟,父歿何容輒呼?” 自從先秦以來實行皇帝和大臣的謚號以來,除了秦代例外,其他的都是按照這一思路展開的,現(xiàn)在,我就自己的心得來簡單談一談,不當之處,請指正之。 秦始皇認為皇帝的謚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所以,廢止不行,這個典型的獨夫民賊連自己的兒子都信不過,就是死后還要鉗制天下人的口舌,所以,不免二世而亡。劉邦雖然是無賴出身,但是,權(quán)謀遠在始皇帝之上,所以,漢朝恢復(fù)了謚法制度,不僅如此,劉邦還給死的不明不白的楚隱王陳勝祭掃墳?zāi)?。開立了一個很好的先例,至少讓人看到這位君臨萬國的天子的氣度,所以,后人以為史遷敢于給項羽列為本紀是史家的第一勇氣,其實,劉邦的力度也不在太史公之下呢。 先說說廟號?;实鄣膹R號不是隨便就給予的,而是有相當?shù)闹v究,雖則昭穆制度的制約,但是,更是封建禮法的必須,所以,西漢十二個皇帝有廟號的不過是六七人而已。特別搞笑的是身膺中國第一個封建治世大名“文景之治”的漢景帝居然也沒有身后的廟號,究其原因也是情有可原的,漢景帝誤殺晁錯、激殺周亞夫、廢殺劉榮,如果上面沒有個好爹漢文帝,下面沒有好兒子漢武帝,漢家的江山最初的斷送者就一定不是漢元帝而是這位仁兄了。但是,為什么漢景帝沒有廟號,歷史也沒有做明確的交待。不過,最為熱鬧與滑稽的是三國時代,魏國的有司不知道是喝多了還是睡過了,居然在曹?;钪臅r候就給他上廟號,而曹睿也居然受之不疑,成為有史以來唯一在皇帝本人健在的情況下知道自己廟號的君主。
在很多資料和文獻中,我們都稱呼西漢的開國皇帝劉邦為漢高祖,久而久之讓人誤以為,劉邦的廟號就是漢高祖,以隋朝開國皇帝楊堅的廟號為隋高祖,唐朝開國皇帝李淵的廟號為唐高祖來說,仿佛稱呼劉邦為漢高祖沒有任何問題。
實際上這是常識性錯誤,劉邦的真正廟號是?漢太祖?,本文縱橫就和大家來探討一下,劉邦的廟號是漢太祖,為何會被人稱為漢高祖。
稱呼劉邦為漢高祖的這種說法是從何而來?
稱呼劉邦為高祖皇帝實際上是從司馬遷時候就開始的,司馬遷在《史記》中專門有一篇講述劉邦的傳,是為《史記?高祖本紀》,從而將劉邦稱呼為高祖,此后班固在做《漢書》的時候,延續(xù)了司馬遷的說法,也稱劉邦為高祖。
在記載漢朝最有影響力的歷史作品的影響下,人們約定成俗的就認為漢高祖劉邦和宋太祖趙匡胤是一個意思,實際上二者差別很大。
劉邦的?高?是謚號,跟漢文帝、漢武帝里面的?文??武?是一個意思,都是謚號,皇帝的謚號是在皇帝死后,朝廷根據(jù)其生平功績給予的蓋棺定論性的評價,在《辭?!分袑χu號的解釋是: ? 帝王之謚,由禮官議上, 臣下之謚,由朝廷賜予。?
?高?字在古代時期的意義肯定是很牛叉的意思,不然不會有?高徒??高見?這樣的詞語,以劉邦開創(chuàng)漢朝基業(yè)的功績來說,上謚號為?高?應(yīng)該是名副其實的。
所以漢朝時期真正稱呼劉邦的方式應(yīng)該是?高皇帝?或者稱為?高帝?。
再來說廟號,古代對先祖的祭奠是建立廟堂,也是按照嫡傳世系編排的文化傳承,在《辭?!穼R號的解釋是:?專指皇帝死后, 由有司擬定尊號奏上而立的。?
也是一種跟謚號差不多的評價體系,只不過相對來說,因為有太廟作為實物,跟祭祀有一定的關(guān)系,所以廟號一直比謚號更有價值一點。
劉邦真正的廟號實際上是漢太祖
然而司馬遷在《史記》中關(guān)于劉邦的傳記要將篇名定為《高祖本紀》,在內(nèi)容中又多次提及?高祖?呢?
比如在正文,司馬遷記載?四月甲辰,高祖崩長樂宮??高祖起微細??令郡國諸侯各立高祖廟,以歲時祠。?
縱橫認為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當時的廟號制度并不完善。
盡管很多史學(xué)家都認為我國的古代的廟號制度起源于商周時期,實際上,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并沒有廟號,秦始皇也沒有謚號和廟號,直到漢朝時期才重新有了廟號。
劉邦應(yīng)該算是皇帝中第一個有廟號的,在司馬遷的《史記》和班固在《漢書》中都有大致相同的記載:?高祖起微細,撥亂世反之正,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
也就是說,司馬遷和班固都是承認劉邦的廟號為太祖的。
這里要說一下,劉邦的廟號并不是死后就有的,而是到了漢景帝的時候才確立的,《漢書景帝紀》記載,丞相申屠嘉等人上書漢景帝:?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高皇帝廟宜為帝者太祖之廟,孝文皇帝廟宜為帝者太宗之廟。?
漢景帝因此將太祖的廟命名為?太祖之廟?,這就是太祖廟號的由來。
一般稱呼唐朝之前的皇帝不會使用廟號
司馬遷是西漢時期的史官,生活的時代離漢景帝時期不遠,他不可能不知道劉邦的廟號是太祖,而且上文已經(jīng)描述,司馬遷在《史記》中稱劉邦?平定天下,為漢太祖,功最高。?也承認了劉邦為漢太祖的事實。
司馬遷明知劉邦是太祖,又為何會叫高祖呢?
這就是因為,劉邦的廟號是歷史上第一個廟號,即使是到了司馬遷時期,廟號制度并沒有成熟,甚至很多皇帝連廟號都沒有,比如給劉邦和漢文帝定廟號的漢景帝死后都沒能有廟號。
當然,漢武帝死的時候也沒有,后來到漢宣帝的時候,才追加漢武帝的廟號為?世宗?,苦的就是漢景帝了,因為相對于他沒有定廟號的漢惠帝來說,漢景帝在位期間畢竟是開創(chuàng)二分之一?文景之治?的皇帝。
因為漢朝時期對廟號特別看重,非有大功或者大德者,不配擁有廟號,西漢12個皇帝,除了劉邦之外,只有漢文帝配太宗,漢武帝配世宗,漢元帝配高宗,漢成帝配統(tǒng)宗。
也就是說,廟號在西漢時期是有一個,沒有一個的,在稱呼皇帝的時候,史學(xué)家不會用廟號來稱呼,比如唐朝時期都稱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稱漢朝時期的就不行了,你可以說漢太宗劉恒(漢文帝),漢世宗劉徹(漢武帝),但是你說劉盈(漢惠帝)和劉啟(漢景帝)怎么稱呼。
因此,在漢朝時期稱呼皇帝都用謚號,真正到了唐朝時期,因為謚號字數(shù)太多,每一個皇帝都有了廟號,因此才稱廟號,稱李淵為唐高祖,稱李世民為唐太宗。
總結(jié)起來就是,唐朝之前不管你有沒有廟號,都稱你的謚號,唐朝之后,謚號泛濫因此都稱廟號(明清時期稱年號,比如康熙皇帝)。
司馬遷為何要稱劉邦為漢高祖?
正因為如此,司馬遷才不會在文章中用劉邦的廟號,換句話說,翻開現(xiàn)在的史料,你就會發(fā)現(xiàn),唐朝之前的皇帝中基本都是武帝、文帝、宣帝這樣的,漢高祖這樣的稱呼是絕無僅有的。
在唐朝之前,因為不是每一個皇帝都有廟號,所以只稱呼謚號,也就是前文所說的?高皇帝?。
司馬遷可能是出于對劉邦的尊稱,直接稱高皇帝沒有技術(shù)含量,就將劉邦的謚號與廟號混用。
劉邦的廟號是太祖,所以,司馬遷就將謚號放在前面,而將廟號放在后面,于是有了高祖皇帝的稱謂。
至于為什么沒有說成是?高太祖皇帝?,縱橫認為還是當時沒有流行廟號,尤其是帶?祖?的廟號,在司馬遷之前是絕無僅有的,
而且當時還是竹簡寫史,能省一個字是一個字。
司馬遷稱劉邦為?高祖?,實際上是跟秦?始皇?的名字一樣也是獨一無二,代表至高無上的意思。
按照后世的廟號在前,謚號在后的說法,劉邦全稱是漢太祖高皇帝,廟號應(yīng)該是漢太祖,謚號是漢高帝。
而漢高祖也不算是誤稱,而是一種史學(xué)尊稱,這一點就像唐朝時期的唐玄宗李隆基,一般稱為唐明皇,既不是廟號也不是謚號,而是一種約定成俗的尊稱,但是要說?明?是他的謚號則是不對的,李隆基的謚號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
謚號 為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據(jù)他們的生平事跡與品德修養(yǎng),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zhì)的稱號。 謚法初起時,只有“美謚”、“平謚”,沒有“惡謚”。善、惡“謚號”則源自西周共和行政以后,即周厲王因為暴政“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被謚為“厲”,另外還有“私謚”。謚號的選定根據(jù)謚法,謚法規(guī)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義的字,供確定謚號時選擇。這些字大致分為下列幾類: 上謚,即表揚類的謚號,如:“文”,表示具有“經(jīng)緯天地”的才能或“道德博厚”、“勤學(xué)好問”的品德;“康”表示“安樂撫民”;“平”表示“布綱治紀”。下謚,即批評類的謚號,如:“煬”表示“好內(nèi)遠禮”,“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荒”表示“好樂怠政”、“外內(nèi)從亂”、“幽”表示“壅遏不通”、“靈”表示“亂而不損”等?!跋轮u”之“惡謚”:周厲王是一個貪婪的君,“國人”發(fā)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州市東北)并死在那里,“厲”便是對他予以斥責的“惡謚”。中謚,多為同情類的謚號,如:“愍”表示“在國遭憂”,“在國逢難”;“懷”表示“慈仁短折”。私謚,這是有名望的學(xué)者、士大夫死后由其親戚、門生、故吏為之議定的謚號;“私謚”始于周末,到漢代才盛行起來。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厘王、趙孝成王、 衛(wèi)睿圣武公等。 漢代時期恢復(fù)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shè)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后,謚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恒“謚號”全名為孝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謚法發(fā)展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謚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謚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后,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chuàng)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圣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謚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后,大多數(shù)皇帝的謚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圣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仗栆部擅糠陸c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后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莊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圣顯皇后”23字謚(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后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nèi)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謚號字數(shù)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謚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明成祖的謚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圣武神功純?nèi)手列⑽幕实勖魅首诘闹u號為: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明宣宗的謚號為: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明英宗的謚號為:法天立道仁明誠敬昭文憲武至德廣孝?;实勖鞔诘闹u號為: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明紹宗的謚號為:配天至道弘毅肅穆思文烈武敏仁廣孝襄皇帝清代皇帝謚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咸豐帝的謚號為:協(xié)天翊運執(zhí)中垂謨懋德振武圣孝淵恭端仁寬敏莊儉顯皇帝恭親王奕訢的謚號為: 忠清代大臣的謚號規(guī)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謚。得謚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xué)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兩字謚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文臣而有軍功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廟號 是中國古代帝王死后在太廟里立宣奉祀時追尊的名號。 一般認為,廟號起源于商朝,如太甲為太宗、太戊為中宗、武丁為高宗(成湯有可能是太祖)。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繼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周朝確立謚號制度,對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為給予蓋棺定論的評價。廟號制度被廢止。秦朝連謚號制度也廢止了。 漢朝以后承襲了廟號這一制度。漢朝對于追加廟號一事極為慎重,不少皇帝因此都沒有廟號。劉邦是開國君主,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后世多習(xí)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漢朝強調(diào)以孝治天下,所以繼嗣皇帝謚號都有“孝”字。兩漢皇帝人人都有謚號,但有廟號者極少。西漢劉邦為太祖高皇帝(孝惠帝劉盈上廟號)、劉恒為太宗孝文皇帝(孝景帝劉啟上廟號)、劉徹為世宗孝武皇帝(孝宣帝劉詢上廟號)、劉詢?yōu)橹凶谛⑿实郏h平帝時王莽上廟號)。另外西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奭為高宗孝元皇帝(王莽上廟號)、劉驁為統(tǒng)宗孝成皇帝(王莽上廟號)、劉衎為元宗孝平皇帝(王莽上廟號),在東漢光武帝時被取消;東漢劉秀為世祖光武皇帝(孝明帝劉莊上廟號)、劉莊為顯宗孝明皇帝(孝章帝劉炟上廟號)、劉炟為肅宗孝章皇帝(孝和帝劉肇上廟號)。另外東漢還有幾個皇帝有廟號:劉肇為穆宗孝和皇帝、劉祐為恭宗孝安皇帝、劉保為敬宗孝順皇帝、劉志為威宗孝桓皇帝,不過這一些廟號在漢獻帝時被取消。 到了唐朝,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 廟號常用“ 祖 ”字或“ 宗 ”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 太祖 ”或“ 高祖 ”,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白妗敝簽E,始于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后趙、前燕、后秦、西秦等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在稱呼時,廟號常常放在謚號之前,同謚號一道構(gòu)成已死帝王的全號。習(xí)慣上,唐朝以前對歿世的皇帝一般簡稱謚號,如漢武帝、隋煬帝,而不稱廟號。唐朝以后,由于謚號的文字加長,則改稱廟號,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一般來說,廟號的選字并不參照謚法,但是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yè),世祖、太宗發(fā)揚光大,世宗為守成美號,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高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肅宗、英宗功業(yè)不足,德宗、寧宗、惠宗過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誤政,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神宗、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獻宗大多是亡國。年號 是指用于紀年的名號。一般由皇帝發(fā)起,但也有以國家名(國家誕生時間)來紀念的。發(fā)端于中國,后來日本在7世紀后期、越南在10世紀都因為中國的影響,開始使用年號;大韓帝國時期的朝鮮以及高麗和蒙古國建國初年受到中國影響,都曾使用過年號。目前仍使用皇帝年號的是日本。在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出現(xiàn)在西漢漢武帝時期,年號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shù),沒有年號。據(jù)清朝趙翼的《二十二史札記》考證,年號紀年是在漢武帝十九年首創(chuàng)的,年號為“建元”?!稘h書》上記載說,那年十月,漢武帝出去狩獵,捉到一只獨角獸白麟,群臣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紀念,建議用來記年,于是立年號為“元狩”,稱那年(前122年)為元狩元年??墒牵^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陽地方獲得一只三個腳的寶鼎,群臣又認為這是吉祥的神物,建議用來紀年,于是改年號為“元鼎”,稱那年為元鼎元年。后來,人們把這記錄年代的開始之年稱為“紀元”,改換年號叫做“改元”。此后,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會改元,并同時改變年號。一般改元從下詔的第2年算起,也有一些從本年年中算起。 改元 一個皇帝在位時,也可以多次改元。明朝以前的皇帝多數(shù)都改元兩次以上,一個皇帝的年號也可以有多個。例如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在位21年有18個年號。也有皇帝在即位時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例如五代時期后梁的“乾化”年號、后晉的“天?!蹦晏?、后周的“顯德”年號。明朝以后,扣除復(fù)辟政變者,大致上都是一個皇帝只用一個年號,因此也常常用年號來稱呼皇帝,例如嘉靖皇帝、崇禎皇帝、康熙皇帝等。 年號的使用年號被認為是帝王正統(tǒng)的標志,稱為“奉正朔”。一個政權(quán)使用另一個政權(quán)的年號,被認為是藩屬、臣服的標志之一。這種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中國分裂的時期。五代十國時,閩國、楚國使用后梁、后唐年號,吳越國使用唐、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和北宋的年號,另外朝鮮、琉球為中國藩屬時,亦用中國帝王年號。以朝鮮為例,明亡之后,除與清朝文書往來,內(nèi)部官方文書拒用清朝年號,改用干支或國王在位紀元,至于民間仍有堅持采用崇禎年號者,甚有直到崇禎三百余年者,與明鄭一直采用永歷年號,極為相似。也因此,許多地方割據(jù)勢力、少數(shù)民族政權(quán),以及人民起義也常常自立年號紀年。 中國年號的使用情況非常復(fù)雜。同一時期并存的政權(quán),往往各有年號。還有的政權(quán)一年之中數(shù)次改元,幾個年號重疊使用。也有政權(quán)自己不建年號,而沿用前朝或其他政權(quán)的年號。例如后晉的天福年號用至九年,改為開運元年。3年后,后漢劉知遠稱帝,不自建年號,也不沿用開運年號,而是追承天福十二年。還有許多年號在不同時期重復(fù)使用。例如建元就有5個時期在使用。還有因為避諱或者其他原因,一個年號有不同寫法,例如唐殤帝的唐隆年號,又寫作唐元、唐安、唐興。 有些年號是根據(jù)兩個前代年號合并而成,如貞元取自貞觀開元,隆興取自建隆紹興,淳熙取自淳化雍熙,紹熙取自紹興淳熙,慶元取法慶歷元祐、開禧取自開寶天禧等。
1、太祖/高皇帝(世稱漢高祖)劉邦:
劉邦(公元前256年冬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漢太祖高皇帝,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漢民族和漢文化的偉大開拓者之一、中國歷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戰(zhàn)略家和指揮家。對漢族的發(fā)展、以及中國的統(tǒng)一有突出貢獻。
2、孝惠皇帝劉盈:
劉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即漢惠帝,漢高祖劉邦與呂后之子,西漢第二位皇帝。十六歲時便繼承皇位。
漢惠帝即位后,實施仁政,減輕賦稅,提拔曹參為丞相,蕭規(guī)曹隨,政治清明,國泰民安。與民生息的政策,推動了經(jīng)濟的繁榮。在思想和文化方面,他廢除秦時禁錮,使黃老哲學(xué)代替法家學(xué)說,打開各種思想發(fā)展的大門, 但是仁弱的漢惠帝在位期間大權(quán)實際上掌握在強勢的母親呂后手中,因此后世司馬遷作《史記》時甚至不設(shè)惠帝本紀,而設(shè)“呂太后本紀”。
3、前少帝劉恭:
劉恭(約公元前192年—公元前184年),即西漢前少帝,西漢第三任皇帝,漢惠帝七年(前188年)9月至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8月在位。漢惠帝劉盈嫡長子。
漢惠帝朝,皇太后呂雉教漢惠帝皇后張嫣假裝有身孕,取惠帝與宮人之子劉恭,謊稱是張嫣所生,并鴆殺其生母,立劉恭為太子。漢惠帝七年(公元前188年),漢惠帝駕崩。呂后立劉恭為皇帝,因為劉恭年幼,由呂后臨朝稱制。
4、后少帝劉弘:
劉弘(?―前180年),即西漢后少帝,原名劉山,曾用名劉義,漢惠帝劉盈之子,前少帝劉恭異母弟,生母不詳,西漢第四位皇帝,前184年6月15日-前180年11月14日在位。
漢高后四年(公元前184年),西漢前少帝劉恭死。同年五月十一日(公元前184年6月15日),劉弘繼任帝位,娶呂祿之女為皇后。高后八年八月(前180年9月),呂太皇太后逝世。經(jīng)過周勃、陳平等人努力后,呂氏家族力量被鏟除。朝臣說少帝劉弘并非漢惠帝親生子,在迎立代王劉恒作為新皇帝(即漢文帝)后,廢殺了劉弘及其四個兄弟。
5、太宗/孝文皇帝劉恒:
劉恒(前203年—前157年),即漢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漢高祖劉邦第四子,母薄姬,漢惠帝劉盈之弟,西漢第五位皇帝。前196年,漢高祖鎮(zhèn)壓了陳豨叛亂后,封劉恒為代王,其為人寬容平和,在政治上保持低調(diào)。漢高祖死后,呂后專權(quán),諸呂掌握朝廷軍政大權(quán)。前180年,呂后一死,太尉周勃、丞相陳平等大臣把諸呂一網(wǎng)打盡,迎立代王劉恒入京為帝,是為漢文帝。
6、孝景皇帝劉啟:
劉啟(公元前188年臘月初五—公元前141年正月 ),即漢景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漢文帝劉恒嫡長子,孝文皇后竇氏(即竇太后)所生,西漢第六位皇帝。在位16年,謚號孝景皇帝,葬于陽陵。
劉啟在位期間,推行“削藩策”,削諸侯封地,平定“七國之亂”,鞏固中央集權(quán),勤儉治國,繼續(xù)奉行“與民休息”政策,發(fā)展生產(chǎn)、減輕賦稅。漢景帝在西漢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繼承和發(fā)展其父漢文帝的事業(yè),與父親一起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并為其子劉徹的“漢武盛世”奠定基礎(chǔ),完成從文帝到武帝的過渡。
7、世宗/孝武皇帝劉徹:
劉徹(公元前156年-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漢武帝,西漢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戰(zhàn)略家。
漢武帝十六歲時登基,為鞏固皇權(quán),中央設(shè)置中朝,為加強對諸侯王和地方高官的監(jiān)察,在地方設(shè)置十三州部刺史,令六百石級別的刺史督察二千石級別的郡國守相 。開創(chuàng)察舉制選拔人才。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解決王國勢力,并將鹽鐵和鑄幣權(quán)收歸中央。文化上采用了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shù)”,結(jié)束先秦以來“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的局面,以儒家思想作為國家的統(tǒng)治思想始于此 。
漢武帝時期攘夷拓土,國威遠揚,東并朝鮮,南吞百越,西征大宛,北破匈奴,奠定了漢地的基本范圍,開創(chuàng)了漢武盛世的局面。另有開辟絲綢之路,在輪臺、渠犁屯田等創(chuàng)舉,并置使者校尉,建立年號、頒布太初歷、興太學(xué),影響極為深遠。?
8、孝昭皇帝劉弗陵:
劉弗陵(前94年-前74年),即漢昭帝,西漢第八位皇帝,漢武帝劉徹少子,趙婕妤(鉤弋夫人)所生。 漢昭帝即位時年僅八歲,在霍光、金日磾、桑弘羊等輔政下,沿襲武帝后期政策,與民休息,加強北方戍防。始元六年(前81年),召開“鹽鐵會議”,就武帝時期鹽鐵官營、治國理念等問題召集賢良文學(xué)討論,會后罷除榷酒(酒類專賣)。
元鳳元年(前80年),以謀反罪誅殺桑弘羊、上官桀等,專任霍光,進一步改革武帝時制度,罷不急之官,減輕賦稅。因內(nèi)外措施得當,武帝后期遺留的矛盾基本得到了控制,西漢王朝衰退趨勢得以扭轉(zhuǎn),“百姓充實,四夷賓服”。
9、漢廢帝/昌邑王劉賀:
劉賀(公元前92年—公元前59年),漢武帝劉徹之孫,昌邑哀王劉髆之子,生于昌邑(今山東省菏澤市巨野縣),西漢第九位皇帝(公元前74年7月18日—8月14日在位),也是西漢歷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
10、中宗/孝宣皇帝劉詢:
漢宣帝劉詢(前91年―前49年),西漢第十位皇帝,前74年—前49年在位。原名劉病已,漢武帝劉徹曾孫,戾太子劉據(jù)之孫,史皇孫劉進之子 ?。
巫蠱之禍發(fā)生時,襁褓中的劉病已也被收系郡邸獄 。后元二年(前87年)遭赦,被祖母史家撫養(yǎng) ?。漢武帝遺詔 掖庭養(yǎng)視 ? ,并令宗正錄其屬籍 ?,劉病已于是被養(yǎng)育于掖庭 。元平元年(前74年)劉賀被廢。七月,霍光等大臣將他從尚冠里住處迎入宮中,先封為陽武侯,隨后即皇帝位,時年十八歲。第二年改年號為“本始” ? 。
11、(高宗)/孝元皇帝劉奭:
劉奭(前74年—前33年),即漢元帝(前49年—前33年在位),漢宣帝劉詢與嫡妻許平君所生之子,西漢第十一位皇帝。
劉奭出生幾個月后,漢宣帝即位為帝。兩年后,其母許平君被霍光妻子霍顯毒死。地節(jié)三年(前67年)四月,劉奭被立為太子 。黃龍元年(前49年)十月,漢宣帝駕崩,皇太子劉奭繼位,是為漢元帝。?
漢元帝多才藝,善史書,通音律,少好儒術(shù),為人柔懦 ?。
12、(統(tǒng)宗)/孝成皇帝劉驁:
劉驁(前51年—前7年),即漢成帝,西漢第十二位皇帝,漢元帝劉奭與孝元皇后王政君所生的嫡子。
漢成帝即位后,荒于酒色,外戚擅政,大政幾乎全部為太后一族王氏掌握,為王莽篡漢埋下了禍根,各地相繼爆發(fā)農(nóng)民起義和鐵官徒起義。
漢成帝竟寧元年至綏和二年(前33年—前7年)在位,共在位25年,終年44歲,謚號孝成皇帝,廟號統(tǒng)宗,葬于延陵。
13、孝哀皇帝劉欣:
劉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即漢哀帝(前7年―前1年在位),字和,漢元帝劉奭之孫,漢成帝劉驁之侄,定陶恭王劉康之子,母丁姬,西漢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
陽朔二年(前23年)八月二十二日,劉欣父定陶恭王劉康去世,劉欣襲封定陶王爵位。劉欣年長后,伯父漢成帝無子嗣,在與叔父中山王劉興經(jīng)過一年的激烈爭奪后,于綏和元年(前8年)被立為太子。綏和二年(前7年)三月十八日,漢成帝病逝,劉欣即位為帝,改元建平。元壽二年六月初三日(前1年8月15日),在位僅七年的劉欣駕崩,時年二十五歲,謚號孝哀皇帝,葬于義陵。
14、(元宗)/孝平皇帝劉衎:
劉衎(公元前9年-公元6年2月4日),即漢平帝(公元前1年―公元6年在位)。原名劉箕子,漢元帝劉奭之孫,中山孝王劉興之子,母衛(wèi)姬,西漢第十四位皇帝。
漢哀帝于元壽二年六月初三日(公元前1年8月15日)病死后,王莽為便于弄權(quán),不肯立年歲較長的君主,于當年七月迎立年僅9歲的劉衎為帝。次年改元元始。元始五年十二月十六日(公元6年2月4日)劉衎去世,一說被王莽毒殺,終年14歲,廟號元宗(后除廟號),謚號孝平皇帝,葬于康陵(今陜西咸陽西25里處)。
15、孺子嬰劉嬰(王莽攝政。劉嬰未稱帝,僅為傀儡皇太子):
劉嬰(公元5年―公元25年),即漢孺子,是漢宣帝的玄孫、楚孝王劉囂的曾孫、廣戚侯劉顯的兒子,于居攝元年三月己丑日(公元6年4月17日)—始建國元年正月癸卯日(公元9年1月10日)居西漢皇太子位,沒有當上皇帝,王莽呼之為“孺子”,世稱“孺子嬰”。
劉嬰一生僅僅是做了三年皇太子,四歲即被囚,又通令禁止任何人與他講話。孺子嬰長大后,六畜不識,話也說不清楚,成了一個傻子。更始三年(公元25年)2月,在臨涇被李松殺死。
擴展資料:
漢朝(前202年—220年)是繼秦朝之后的大一統(tǒng)王朝,分為西漢、東漢時期,共歷29帝,享國四百零七年。因皇室姓劉,故又稱劉漢,是中國最強盛的時代之一。
秦末天下大亂,劉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為漢王。公元前202年,楚漢之爭獲勝后稱帝建立漢朝,定都長安,史稱西漢;漢文帝、漢景帝推行休養(yǎng)生息國策開創(chuàng)“文景之治”;漢武帝即位后攘夷拓土成就“漢武盛世”;至漢宣帝時期國力達到極盛,史稱“孝宣中興” 。公元8年,王莽廢西漢末帝,定都常安,史稱新朝,西漢滅亡。
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定都洛陽 ,統(tǒng)一天下后息兵養(yǎng)民,史稱“光武中興“ ;漢明帝、漢章帝沿襲輕徭薄賦,開創(chuàng)“明章之治”;漢和帝繼位后大破北匈奴、收復(fù)西域,開創(chuàng)“永元之隆” ,東漢國力達到極盛 ?。公元184年爆發(fā)黃巾起義,雖剿滅民亂卻導(dǎo)致地方擁兵自重,董卓之亂后東漢名存實亡。公元220年曹丕篡漢,東漢滅亡,后劉備建立蜀漢延續(xù)漢室,中國進入三國時期。
漢朝和約略同時期歐洲的羅馬帝國并列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文明及強大帝國。 兩漢時期奠定漢地范圍,極盛時東并朝鮮、南包越南、西逾蔥嶺、北達戈壁 ,國土面積約達609萬平方公里。公元2年,西漢全國人口達六千余萬 ,占當時世界的三分之一。
華夏族自漢朝以后逐漸被稱為漢族 ,兩漢在科技領(lǐng)域亦頗有成就,如蔡倫改進了造紙術(shù),成為中國四大發(fā)明之一,張衡發(fā)明了地動儀、渾天儀等。
參考資料:-漢朝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73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