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楊連弟連”來到了楊連弟的故鄉(xiāng)天津,參加天津中鐵國際城建設。
戰(zhàn)士們本來打算來天津后就立刻去拜訪楊連弟烈士的家屬,還要去楊連弟公園瞻仰英雄雕像。但因為工期緊張,連隊一到達目的地就進入了緊張施工。
為了弘揚英雄連的精神,部隊在圍墻上制作了大幅標語:登高英雄楊連弟原單位中鐵十一局愿為天津人民作貢獻。
楊連弟長子楊長林
一位老人騎著電動三輪車來到了項目部,一見到項目經(jīng)理李畢富,就小心詢問道:“聽朋友講,我父親原單位到這里施工來了?!?/p>
原來這位老先生正是楊連弟烈士的長子楊長林。
李畢富非常愧疚,趕緊和老先生握手:“很對不起您,本應我們先去瞻仰老英雄和拜望您。”
楊長林忙搖搖頭,客氣地對他說:“感謝鐵一師培養(yǎng)了我的父親,父親的原單位來天津施工,我應代表父親來看望大家。”
楊連弟連在臨時圍墻上制作的大幅標語
楊長林還對李畢富講,如果在天津有什么困難,他一定會盡力幫助。
從此以后,李畢富便和楊長林成為摯友,楊長林一有空就會來項目部看望連隊的同志們,李畢富也經(jīng)常打電話問候他和家人,并且邀請他來部隊宣講。
這些聽著楊連弟英雄故事成長的戰(zhàn)士們,通過楊長林的宣講,了解了更多烈士背后的故事和楊連弟背后的英雄家庭。
楊連弟的軍旅生涯只有短短3年,用他的榔頭和手鉗搶修了一座又一座橋梁,他雖然不在前線,但是以過人的膽量和技術,為中國和朝鮮的解放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楊連弟
楊連弟1919年出生在一個農(nóng)民家庭之中,因為家境貧寒,14歲起就扛起了養(yǎng)家的重擔,四處幫工、當伙計。抗戰(zhàn)時期,天津淪陷,楊連弟只能蹬三輪車謀生,后來又被日偽抓去當電業(yè)工人。
這些中國窮苦老百姓的命,在日本人和漢奸眼中不值一文,每一次爬上高架線,楊連弟都是在生死之間徘徊,豁出命來工作,也不能混個溫飽。
北倉地區(qū)解放后,楊家伏擊的空地成了解放軍的停車場,解放軍戰(zhàn)士們經(jīng)常來楊家?guī)兔μ羲畳咴鹤樱€教楊連弟怎么開車,楊連弟認定了解放軍就是“自家人”,和弟弟主動加入了民工隊,為解放軍戰(zhàn)士送彈藥,在槍林彈雨之中搶救傷員。
作為一名工人,楊連弟衷心感謝解放軍將他們從苦難之中解放出來,也切身感受到了革命隊伍的溫暖,他一直夢想著能夠有機會加入到解放軍之中。在家人的支持之下,楊連弟和堂叔楊萬生等一同參加了鐵道總隊一支隊第一橋梁大隊,隨軍工作,享受薪金制。
楊連弟在工作之中
第一次參加工作是在北戴河鐵路線上的76號橋,當時沒有大型施工設備,施工頻頻遭遇困難,楊連弟提出自己獨特的施工方案,受到連隊表揚。然而在修建71號橋之時,楊連弟意外從7米高的橋墩上栽了下來,摔到頭部,一下子暈了過去。
當楊連弟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已經(jīng)被指導員送到了醫(yī)務處,指導員親自端來熱湯面喂他吃。發(fā)現(xiàn)楊連弟對自己作業(yè)時的失誤愧疚不已時,指導員寬慰他:“你不要過意不去,革命部隊就是咱們的家呀!”
半輩子在外做苦力養(yǎng)家的楊連弟,感動得滿臉是淚。
第二天他就來到了工地,頭上還包著紗布。同志們怎么勸他回去休息他都不聽,說自己心中老想著任務根本躺不住。
月底,除了固定的薪資,組織還給他多發(fā)了獎金,以示對他技術的肯定。楊連弟卻不愿接受,他對指導員說:“咱是革命來的,不為錢!”
8月,楊連弟所在的鐵道兵團接到了中央軍委下達的一則“不可能完成的任務”:3個月內修復隴海鐵路8號橋,支援野戰(zhàn)軍挺進大西北,追殲西竄之敵。
1949年夏,楊連弟所在部隊擔負了修復隴海鐵路8號橋的艱巨任務
隴海鐵路8號橋是當時國內鐵路第一高橋。1921年由法國和比利時專家聯(lián)手設計,修建就用了4年。從抗戰(zhàn)到解放戰(zhàn)爭,8號橋被國民黨兩次炸毀,現(xiàn)在想要重修這座橋,就需要將5座被炸得高低不等的橋墩墩面修成齊平。
老工程師和蘇聯(lián)專家在此考察數(shù)日,提出了不同的方案,但因為材料難買、地勢險要等問題一直被否決。
楊連弟大膽提出了“用帶鉤的長桿鉤住圓孔,架單面云梯”的危險方案,聯(lián)合其他18名戰(zhàn)友,向團里提出一試。團黨委慎重考慮后,才給予采納。
9月4日,楊連弟第一個登頂,用了4個多小時艱難攀登上了45米高的橋墩,老百姓在下面敲鑼打鼓,歡呼著“神兵上天梯”。
橋頂上四面勁風,作業(yè)面狹窄,老百姓們還為戰(zhàn)士們編了個民謠:八號頂,八號頂,失足摔成餅。八號端,八號端,上橋如上天。
楊連弟和同志們在冷風冷雨、烈日迷霧下堅持爆破作業(yè),掩護工具只有僅僅一塊木板。橋墩頂上整天炮聲隆隆,楊連弟的臉被熏得烏黑,雙耳已經(jīng)被震到麻木,還要躲避時??赡茉疫^來的水泥塊。
3天3夜的苦戰(zhàn)后,楊連弟終于完美完成任務,8號橋提前20天勝利通車,楊連弟被授予“登高英雄”的偉大稱號。
猛將必發(fā)于卒伍,修復8號橋的英雄事跡傳遍了全國,楊連弟被選為全國工農(nóng)兵勞動模范代表會議的代表,在北京見到了毛主席。
毛主席對他說:“一個人只要為人民做了好事,人民就永遠不會忘記他!”這句話,楊連弟一直牢記在心。
楊連弟曾用過的工具
抗美援朝戰(zhàn)爭打響后,楊連弟主動報名,加入了志愿軍。
這是一場艱苦卓絕的戰(zhàn)爭,拼命的不僅僅是前線沖鋒的戰(zhàn)士。美軍戰(zhàn)機時不時扔下炸彈,楊連弟和戰(zhàn)友們不分晝夜地修建著跨越鴨綠江的鐵路便橋。
由于鐵路臨時封鎖,糧食和建筑材料無法及時供應,連隊每人每天只有三兩高粱米,大家只能喝稀湯。楊連弟奇跡般從口袋里面摸出一些餅干渣,分給大家伙吃。
楊連弟是貧苦工人出身,始終保存著勞動人民簡樸和無私的美德。這一路行軍,同志們將吃剩的碎餅干扔掉,楊連弟就跟在后面細心撿起來,吹去上面的灰塵,保存起來。
哪怕在路上看到一段斷掉的鋼絲繩,他都舍不得扔掉,自己背的東西已經(jīng)很重了,他還是要撿起來收好。
他珍惜著人民用血汗換來的勞動成果,更加關愛自己的戰(zhàn)友們。
搶修鐵路耗時耗力,戰(zhàn)士們日夜不停,光吃稀粥是絕對不夠的。楊連弟機警地爬到了封鎖線上,幸運找回來一些爛掉的玉米棒子。他將殘留的玉米粒搓下來炒熟了給戰(zhàn)友們吃,餓了就一把雪一把炒玉米充饑。
楊連弟和戰(zhàn)友們夜以繼日搶修鴨綠江便橋
因為根本吃不到新鮮的蔬菜,很多戰(zhàn)士都得了夜盲癥,但修筑鐵路大多是在敵人不善戰(zhàn)的夜晚進行的。楊連弟一個人跑到開闊的田野里去給戰(zhàn)士們找野菜,飛機就在他的頭頂,聽到聲音他就躲到田溝里面去,飛機走了他再鉆出來繼續(xù)找。
就這樣,楊連弟帶回幾大筐的蔬菜,緩解了戰(zhàn)士們的夜盲癥。指導員將楊連弟找野菜的法子在全連推廣,戰(zhàn)士們稱這菜是“光榮菜”。
細心的楊連弟還計算著美軍轟炸的規(guī)律,推算出最佳的修建時間,用“貓戲耗子”的辦法:利用轟炸間隔作業(yè),敵機快來時就順繩攀橋下躲避,敵機撤后立即復工。
這支英雄部隊提前完成了艱巨的任務。
楊連弟向小組長胡占芳提出了一個要求:“我當兵一年多了,懇請組織在戰(zhàn)場上考驗我,我一定要爭取早日加入共產(chǎn)黨!”
1951年3月6日,經(jīng)過小組長胡占芳的介紹,連隊支部黨員大會上一致通過楊連弟的申請,他成為了一名光榮的共產(chǎn)黨員。
鐵道和大橋,是美軍在戰(zhàn)場上最集中的轟炸對象,敵人計劃動用80%的空軍力量炸毀朝鮮北部的鐵路系統(tǒng),妄圖切斷大后方給戰(zhàn)場上的一切供給。
清川江大橋3號橋墩被敵人狂轟亂炸,上級命令一連80天內修復。楊連弟和戰(zhàn)友馬德友4次下水勘察,全連連夜奮戰(zhàn),以7000多根枕木搭起了3號橋墩,還搭起了一座浮橋。
然而一場大洪水,將所有人的努力一沖而空,就連江心30噸的鋼梁都被沖到了一公里外。
楊連弟常常白天一個人爬上山頭,看著面前的江水和被敵機炸毀、被洪水沖毀的橋梁,他心疼不已:祖國人民辛辛苦苦為前線戰(zhàn)士們省下的物資,經(jīng)過千難萬險運送到了這里,卻過不了江,被糟蹋了!
楊連弟和戰(zhàn)友們毫不放棄,先后研究出了11種修建浮橋的新辦法,一次次被洪水沖垮,再一次次重新振作起來。
楊連弟和戰(zhàn)士們用枕木排浮橋、鐵桶架浮橋等方法設法接近橋墩
一天,楊連弟被洪水沖進了6米深的江水之中,戰(zhàn)友們馬上順著江水尋找,在百米之外將他救起,當時昏迷不醒的他手上還緊緊握著從不離身的手鉗。
此時戰(zhàn)友們才知道,成天在江面上勇猛攀登的楊連弟根本不會游泳,他是豁出命來修路修橋啊!
經(jīng)過一次次失敗,30個晝夜的苦戰(zhàn),大橋終于修復,楊連弟和他所帶的一排連連立功。
第五次戰(zhàn)役之中,楊連弟所在的連隊接到搶修龍津江大橋的任務,當時大橋從中間炸斷,鋼軌從橋面垂到了江面上。楊連弟就沿著這段鋼軌,冒著隨時可能被敵機轟炸的危險,爬上17米高的橋墩,取下了40多根橋梁枕木,解決了當時部隊急缺材料的困難。
楊連弟和同志們收到了從祖國寄來的信件,這是一封來自小學生的慰問信。楊連弟十分感動,但他不識字,不能寫回信,就親自做了一把小勺子和小刀準備寄回去。
制作了小禮物還遠遠不夠,無法用文字將自己自己的感情表達出來,讓他下定決心學習文化。無論工作多么繁忙,他都會抓緊休息的時間學習寫字。
其實在入朝后不久,上級為了進一步培養(yǎng)楊連弟,決定安排他到蘇聯(lián)軍事院校深造。從不會放過任何一個進步機會的楊連弟卻拒絕了,他覺得現(xiàn)在朝鮮占城更加需要他,去蘇聯(lián)的事情,想要在戰(zhàn)爭結束之后再考慮。
楊連弟被評為鐵道兵團勞動模范,光榮出席了全國工農(nóng)兵英模代表大會
1951年9月,北京召開全國鐵路勞動模范代表大會,楊連弟作為英模代表出席。他再一次見到了崇敬的毛主席,還得到毛主席、朱總司令的簽名照片。
記者采訪楊連弟時,詢問他在戰(zhàn)場上怕不怕,楊連弟笑著搖頭。記者又稱贊他是一名英雄,楊連弟道:“我不是英雄,你不要采訪我,跨過鴨綠江,人人都一樣。”
會議后,他被批準回家鄉(xiāng)向父老鄉(xiāng)親們宣傳志愿軍精神,還能在家里過一夜。滿心歡喜的家人沒有想到,這是楊連弟和他們最后一次相見。
1952年3月14日,已升任為技術副連長的楊連弟回到了朝鮮前線?;氐讲筷牭牡谝患拢瑮钸B弟就向黨小組長匯報自己學習文化的情況,他已經(jīng)將語文課本的第四冊學完了,但自我檢討沒有學好。
楊連弟烈士的勛章
此時,百嶺川橋正遭受美軍不定時連番轟炸,橋下還有不知數(shù)量的定時炸彈。楊連弟剛剛趕到勘察之時就被定時炸彈掀倒,從昏迷之中醒來后簡單包扎后重回工地。他和戰(zhàn)友們克服千難萬險,保證交通暢通。
5月15日,楊連弟在查看清川江大橋之時,發(fā)現(xiàn)新修的一段鋼梁因為震動移位了5厘米,楊連弟和戰(zhàn)友們抬著壓機上橋校正,被附近的定時炸彈擊中了頭部。
楊連弟從高處摔下過,被炸彈震暈過,被洪水沖走過,他一次次死里逃生,成為戰(zhàn)友們心中的奇跡、“神兵”。
可這一次,“神兵”沒有醒來,無論戰(zhàn)友們如何哭喊,33歲的楊連弟依舊緊緊閉著雙眼。
“八一”前夕,在楊連弟犧牲的清川江畔,一師一團一連64名指戰(zhàn)員均佩戴著大紅花,一連被正式命名為“楊連弟連”,楊連弟烈士追記特等功,授予“中國人民志愿軍一等英雄”。
隴海鐵路8號橋被命名為“楊連弟橋”,楊連弟的骨灰盒在次年3月被安葬在沈陽烈士陵園,與黃繼光、邱少云和楊根思長眠在一起。
這些英雄事跡,“楊連弟連”的每一位同志在入伍后的第一次教育課上就已經(jīng)聽過,楊長林也是在長大后才清楚父親離家的那些年為祖國做出了多么大的貢獻。
父親最后一次回家探親之時,楊長林才9歲。
楊連弟那次回家沒有告訴任何一位家人,直到楊長林的小伙伴突然找他,說“你爸在村里講話呢”,他趕緊跑過去看。
楊連弟宣講的地方其實離家只有500米遠,剛看到爸爸的時候,楊長林很興奮,直接鉆到臺上叫他“爸爸”,楊連弟不理兒子,還叫人將他拉下去。
楊長林很傷心,馬上跑回家告狀,家里的長輩們一聽都興奮地趕過去。報告大會后,楊連弟愧疚地和楊長林解釋,他這是在向祖國人民匯報工作。
母親閻福珍詢問楊長林在朝鮮戰(zhàn)場的情況,楊長林做了個比喻:敵機多的就跟夏天村后水坑上的蜻蜓一樣。
第二天,楊連弟就歸隊了,楊長林對父親的印象只有他離去時的那個背影,他帶著遺憾說:“他背身走了,頭都沒回。”
楊連弟離家12天后就犧牲了。
楊連弟犧牲之時,妻子閻福珍才32歲。她一個人將5個兒子,2個女兒撫養(yǎng)長大,把3個兒女送去參軍。楊長林驕傲地對采訪他們家的記者說:“我們這一輩共三人,分別參加了海陸空三軍,就是因為從小受到父親事跡的影響,就想當兵,繼承父親不服輸、永攀高峰的精神。”
楊連弟烈士的志愿軍軍裝
楊連弟犧牲后很長時間,楊長林都非常恨爸爸,特別是他最后走時都不看家人一眼,好像對蒼老駝背的爺爺和已經(jīng)頭發(fā)發(fā)白的媽媽沒有一點眷戀,他不能理解。
一直到自己應征入伍的那一天,楊長林才懂得了父親。“沒有國哪有家,他是顧國顧不了家。”楊長林常嘆息道。
楊長林入伍后,從一名普通的海軍工程兵,成長為部隊骨干。
1975年10月25日,楊連弟夫人閻福珍作為唯一烈士家屬代表,應邀參加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參戰(zhàn)25周年慶典。
閻福珍和其他代表們受到了朝鮮人民最高規(guī)格的接待,金正日成親自接見了他們,他們一同合影、吃飯。
楊連弟父親(二排左二)全國擁軍優(yōu)屬代表大會,與黃繼光母親、董存瑞父親、狼牙山五壯士幸存者宋學義等合影
1976年唐山大地震發(fā)生后的一天,“楊連弟連”電話聯(lián)系上了天津丁字沽中學的校領導,希望他們能向楊連弟的家屬傳達部隊的慰問。
“楊連弟連”和烈屬們的情感紐帶數(shù)十年來從沒有斷過。
閆福珍堅持前往機關、學校、部隊宣講丈夫的事跡,宣傳抗美援朝精神,一直到她80多歲實在講不動了,這個任務就交到了兒子楊長林的手上。
楊長林是“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宣講團的成員,經(jīng)常被邀請去全國各地宣講。本市的烈士紀念館、社區(qū)、機關、學校等單位也會常常邀請他,他無論到哪里都騎著一輛電動三輪車,不需要接送,不需要任何報酬。
后來,楊長林年紀也大了,他不顧身體到處奔波,兒子楊軍不理解父親,反復勸父親在家里好好休息。
直到有一天,有關部門將一段老舊的視頻送到了楊軍的手上。那是在1953年,楊連弟的父親楊玉璞隨赴朝慰問團抵達朝鮮之時的真實錄像。
老人家流著淚對志愿軍同志們說:“我的兒子楊連弟在抗美援朝戰(zhàn)斗中犧牲了。我失去一個兒子!但是,你們是我最可愛的兒子。”
1982年6月,楊連弟犧牲30周年之際,楊連弟的親屬應邀訪問“楊連弟連”
全體官兵都站起來,大家飽含深情地回應他:“父親!爸爸!我們都是您兒子?!?/strong>
楊長林和楊軍看著屏幕里老淚縱橫的楊玉璞,眼角濕潤了,楊軍從此以后再也沒有勸阻過父親,還在幫助父親搜集資料。
“我們退休了不能矮了自己,還要繼續(xù)登高。”這是楊長林晚年常常說的話。
登高,登高!當年,楊連弟和戰(zhàn)友們戰(zhàn)勝千難萬險,建立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鐵路運輸線,美國《合眾設》發(fā)出如下電文:
在差不多一年來,美國和其他盟國的飛機一直轟炸共產(chǎn)黨的運輸線,在北朝鮮仍有火車在行駛……坦白地說,他們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建設鐵路的人。
美國第八集團軍司令范弗里特也不得不稱服:“雖然聯(lián)軍的空軍和海軍盡了一切努力,然而共產(chǎn)黨仍以令人難以置信的頑強毅力把物資運到前線,創(chuàng)造了人間奇跡。”
楊連弟烈士紀念館內部油畫
今天的天津博物館內,還收藏著一件滿是塵污的挎包,幾乎已經(jīng)看不出原來的顏色了。這個挎包現(xiàn)今是國家一級文物,樸素簡陋的它,曾經(jīng)伴隨著楊連弟創(chuàng)造了一個又一個奇跡,也承載著我們對他的崇敬和懷念。
楊連弟的名字,和“江”與“橋”結下了不解之緣,“登高精神”和“鋼鐵力量”,隨著“楊連弟連”的延續(xù)而一代又一代傳承下去,也深深銘刻在楊家子孫的心中。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7953.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