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軍世】二戰(zhàn)中德軍步兵戰(zhàn)術基本都是圍繞機槍來進行的,其裝備的MG42機槍也是射速最快的一型通用機槍,因為射速非常道造成槍聲連續(xù)且綿密,所以MG42的射擊聲音聽起來就像電鋸一樣,不過在二戰(zhàn)初期,德國軍隊步兵班的人數(shù)與后期有一定的變化,同時,二戰(zhàn)初期德軍在機槍的裝備上,也不是MG42,甚至MG34都沒有做到完全普及。
1939-1940年德軍:步兵班從13人到10人,MG13機槍很特別
1939年時,一個德軍步兵連有190人,下轄3個步兵排、1個機槍班以及戰(zhàn)斗補給大車,1個步兵排的編制人數(shù)為46人,排部4人(由1名佩手槍的指揮官和3名負責通信的步槍兵),下轄3個步兵班和1個50毫米(2英寸)口徑輕型迫擊炮班,每個步兵班的編制人數(shù)為13人。
每個步兵班中,班長為沖鋒槍,分為1個步槍組和1個機槍組,其中步槍組9人,機槍組3人,有1名射手,2名彈藥手(射手和1名彈藥手配手槍,另1人配步槍),到波蘭戰(zhàn)役之后,德軍在1940年開始調整了步兵的建制,其中步兵班的人數(shù)從13人下降到了10人。
下面我們來看一下,二戰(zhàn)初期德軍的基本輕武器裝備:
1、德軍步兵的象征:98K步槍
1935年,德國陸軍列裝了最新式的毛瑟98式短管卡賓槍(Kar98k)作為其制式武器,該槍系由毛瑟Gew.98改進而來,比原始型號的Gew.98步槍都要更輕和更短,因此,毛瑟Kar98k被命名為“短卡賓槍”,簡稱為毛瑟K98k或K98,自1935年至1945年,毛瑟Kar98k的總產量非??捎^,其中共有1460萬支列裝部隊服役。
2、“經典款”:MG34機槍
同樣是在1935年,德軍將MG34機槍作為制式機槍列裝(MG34為Maschinengewehr縮寫,意即為“機槍1934年型”),MG34被稱為“世界上第一種通用機槍”,在德軍中的定位為“輕重兩用機槍”,MG34的原始設計方案為同樣是萊茵金屬公設計的MG30機槍,該機槍當時因為條約限制不能裝備德軍,便裝備了瑞士和奧地利軍隊,命名為索洛圖恩30。
MG34機槍中12.1公斤(連三腳架重19.2公斤,作為重機槍射擊時,配有光學瞄準鏡),全長1219毫米,槍管長627毫米,發(fā)射毛瑟7.92x57毫米彈藥,采用50發(fā)或200發(fā)彈鏈供彈(也可以使用75發(fā)彈鼓),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900發(fā)。
在外觀上,MG34與MG42最為明顯的區(qū)別為,MG34槍管上的散熱孔為圓型,而MG42槍管上的散熱孔為拉長的橢圓形,從1935年開始MG34機槍成為德軍的主力機槍,不過到二戰(zhàn)時德軍仍沒有能完成完全換裝,而MG34機槍的制造工藝復雜、成本過高,不利于戰(zhàn)時大量制造,因此不得不研發(fā)并裝備成本更低的MG42,兩型機槍同樣作為主力機槍一直使用到二戰(zhàn)結束。
3、“懷舊款”:MG13機槍
雖說二戰(zhàn)前德軍已經全面裝備了MG34機槍,不過由于制造的數(shù)量不足,德軍更早裝備的MG13機槍并沒有被完全替代,二戰(zhàn)初期仍有不少的德軍仍然裝備這型“懷舊款”機槍。
MG13機槍是在1920年代末期由“德萊賽M1918”式輕機槍改進而來,將水冷改為氣冷,替換的一戰(zhàn)時代德軍裝備的MG08/15機槍,MG13空槍重12公斤(槍架中11.4公斤),全長1448毫米,槍管長718毫米,發(fā)射毛瑟98式7.92x57毫米槍彈,使用25發(fā)彈匣或75發(fā)鞍狀彈鼓供彈,理論射速可以達到每分鐘750發(fā)。
在外觀上,MG13機槍槍管上的圓形散熱孔和MG34機槍很相像,不過MG13機槍的槍托更“簡潔”,同時弧形的彈匣供彈,也與二戰(zhàn)中德軍常見的MG34與MG42有很大的區(qū)別。
來自俊赫君的胡說:MG13機槍也曾隨德制I號坦克和其他車輛被引進到中國,后來在1938年的長樂村戰(zhàn)斗中也曾被用來暴揍鬼子。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7958.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