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達源文
韓信與劉邦要假齊王并不是劉邦猜忌韓信的原因,而是韓信爭功攻齊,而韓信攻齊也不是劉邦猜忌韓信的原因,而是韓信明知酈食其會因為自己的攻齊喪命卻要做自己完全必要做的事情。是謂兵者不祥之器,非但如此,還讓人有了窩里斗的標簽,而韓信自己做事與領(lǐng)導(dǎo)匯報的節(jié)拍實在卡不起來。
這又讓每個都人感到了韓信很“不安全”所以,在韓信做很多事都沒有及時與劉邦匯報情況下,特別是在酈食其是因為自己攻齊喪命的情況下,并沒有作出相應(yīng)該表明的態(tài)度。這是韓信在工作上失誤和失職的事實,首先沒有尊重領(lǐng)導(dǎo),其次沒有尊重領(lǐng)導(dǎo)以下所有因自己工作失誤誤傷所有人,沒有給予一切該有的補償,和一個該有的說法。
這是韓信失去周圍人所有人人心的事實。所以韓信的結(jié)局并不冤枉。就算一些小的事情,無關(guān)緊要的事情,不需要及時向劉邦匯報,而造成酈食其陣亡的大事情也沒有向領(lǐng)導(dǎo)劉邦匯報。可以當做做了好事不需要讓別人知道,但是違反了紀律,就得及時匯報,是一個道理。
初漢三杰?中韓信為漢朝的建立功勞最大,其軍事才能無人能及,卻最終不得好死,司馬遷在《史記》中質(zhì)疑其死,說?天下已集,乃謀叛逆,夷滅宗族,不亦宜乎?,意思是當初韓信手握重兵可左右楚、漢的局勢下都沒有變心,難道還會在解了兵權(quán)時造反嗎?
三杰中韓信較蕭何、張良同劉邦私交最差,出身也較二人低微,因在項羽旗下不得重用才半路追隨劉邦的。《史記》記有韓信在鄉(xiāng)下做百姓時?貧無行?,他不但窮而且品行也不太好,所以?不得擇為吏?,這一點可以反映出在秦未未大亂時,秦朝的基本法令和規(guī)章制度還是能夠得到執(zhí)行的,底層公務(wù)員選撥必須過?品行?一關(guān)由于韓信不招人待見,故而不能舉薦為官,即是最小的村長也不行。
美男子陳平倒有了例外,陳平私通其嫂卻因他在莊上逢年過節(jié)分肉時,分得公平合理老幼皆喜,大家把這點污點忽略不計,認為他很好,這叫欲先得之必先舍之。但韓信沒這么圓通,也沒憐憫的心態(tài),自恃才高也懶得去找工作,常在一亭長家蹭飯,秦時亭長也相當于鄉(xiāng)副科級干部了。亭長自個倒無所謂,不就吃點飯嗎,堂堂一鄉(xiāng)長也養(yǎng)得起,但亭長妻不干,時間久了就生反感,趁他沒回把飯吃了,不留給韓信,韓信見狀心中自然也明白,再也不上亭長家蹭飯了。這一點從側(cè)面也反映了韓信?無行?不能為官的基本條件,不能違背秦朝法令原則,否則,亭長用自身關(guān)系就可按排韓信一個村長之類的職務(wù),也解決了他在家蹭飯的問題。亭長又何樂而不為呢?
韓信功成名就后,只報洗衣老太太的一飯之恩,連曾受其?袴下之辱?的人都能原涼,卻對亭長說什么有始無終。而羞辱了亭長一番,難道在韓信看來,亭長妻就該白白養(yǎng)他嗎?這或許是韓信怨亭長當時沒利用職權(quán)之便、為自個謀個官職出的怨氣而使出的報復(fù)手段吧。
漢四年,項羽圍困劉邦于滎陽,韓信手握數(shù)國重兵,天下局勢在他的掌握之中,為楚則楚勝,為漢則漢興,盱眙人武涉勸說韓信倒戈或自立,被韓信拒絕,且說?漢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并說以前在項羽營中?官不過郎中,背漢王不祥?。韓信的回答與對齊人蒯通的勸告基本相同,但卻趁劉邦危急時,要挾劉邦而得到了齊王的封賞,既然劉邦會脫衣與他穿,把自個吃的飯都讓給他吃,難道還擔心立了功后沒封賞嗎?這種乘人之危不顧大局要挾到的官位,犯了劉邦心中大忌,劉邦從此就多留了個心眼??梢婍n信有軍事天才卻對世事的無知,在他看來這似乎應(yīng)得的,只任自個性子行事。
漢朝政權(quán)的逐步鞏固,韓信也被劉邦降職改封了淮陰候,劉邦在朝設(shè)宴,酒酣耳熱之際,劉邦問韓信自已能領(lǐng)多少兵,韓信實話實說?皇上最多領(lǐng)兵十萬?,劉邦問?那你呢??。韓信目仰天空,輕輕一嘆:?臣多多益善?,這是一種多么的高傲和目中無人,劉邦果然是心中來了氣,追問句:?那你咋能任我驅(qū)使??,韓信終說了句不象官場話的官場話,?皇上不善用兵,卻善駕御人?,劉邦算是釋了懷,但韓信走時,他一直乜斜著眼盯著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見。可見劉邦對他的忌憚。韓信身為臣子,不該毫無保留的把事實在大庭廣眾之下說了出來,有揭領(lǐng)導(dǎo)短處之嫌,須知,功勞永遠都是領(lǐng)導(dǎo)的,這是千古不變的官場定律,即是能取得業(yè)績也是在領(lǐng)導(dǎo)的英明領(lǐng)導(dǎo)下才取得的,韓信沒把做臣子的地位放在該放的地方,犯了官場大忌。
蕭何在沛縣法院當官時就與劉邦私交很好,劉邦是亭長職務(wù),史書說劉邦是無賴子,但為人大方,況且有一富甲一方的老丈人,雖說自個身上沒幾個錢也留不到明天,但有老丈人又是亭長,自然交游也廣,曹參是公安局長,蕭何是法院院長,三人不定還同流合污,應(yīng)了相護之語,三人算是鐵哥們。陳勝起兵時,劉邦已逃亡在外,蕭何曹參縱勇沛縣縣令請劉邦協(xié)防沛縣,劉邦已聚數(shù)百人,此時還算是匪類,但蕭何曹參能聯(lián)系到,二人不但有私縱、窩藏逃犯的嫌疑,還有警匪一家的違法勾當,可見三人私下來往不淺,消息也弄的明白,要不沛縣縣長怎么讓其三人輕而易舉殺了而占了沛縣呢?劉邦后來連蕭何都心存懷疑,韓信的死就是遲早的事。
不冤.
他這個人在劉邦困難時動不動就拿劉邦一把。要知道,他的一切都是劉邦給的。作為非劉邦的嫡系,他不懂得夾著尾巴做人。這點,明代的徐達就做很好。同時代的蕭何等人也做的比較好,而韓信卻貪得無厭,一再向劉邦開價。有哪一個領(lǐng)導(dǎo)人會喜歡這樣的人?
其次,韓信這個人有與其杰出軍事才能不相合的性格。他在處理與劉邦的關(guān)系中,瞻前顧后,胡思亂想,既相報劉邦對他的知遇之恩,又難耐利益的誘惑,左右取舍不定。劉邦是什么人,他能任憑韓信在那猶豫?人家早把空頭支票開足了,而且說得給真事是的。所以韓信這個傻小子真得鐵心跟了劉邦。但是他給劉邦的印象已經(jīng)不好了,幾乎可以定型了,他在劉邦的心里遠不如蕭曹等人了。劉邦統(tǒng)一天下之后,他被改封為楚王,這其實也是一種貶職。那時楚地遠不如齊地好。
再次,他做了楚王之后,不能深刻反省自己,還是竟做那些讓劉邦猜疑的事。項羽的手下,朝廷中大臣們躲還躲不及,他韓信居然還與他們交往。要不是他當時確實沒有反意,沒有證據(jù)以外,他淮陰候也當不成。
第四,當了淮陰候以后,他仍然不改他狂妄自大本性,而且還又自怨自艾,認為劉邦對不起他。同時又與其他大臣不合群,倒是與陳希這邦失意之人相互來住。一旦有風吹草動,他的死期就到了。
總得來說,韓信這個人在軍事上是個天才,但在政治上他是個白癡,個人性格上他也算不上一個正人君子。
還有,歷代說劉邦屠殺功臣,這一點值得商榷??礉h書中漢書中劉邦的功臣,絕大多數(shù)都能安享富貴,有得到東漢還保持爵位。
韓信死的一點都不冤枉,就韓信的那種表現(xiàn),別說是劉邦和呂雉了,就是換做其他的君王也一樣會把韓信給殺了的。其實很多人都對韓信非常的有好感,畢竟韓信是從一個經(jīng)歷胯下之辱的社會底層逐漸憑借自己的本事爬到社會頂層的勵志人物。很多人也都鄙視劉邦和呂雉的卸磨殺驢、不仁不義,但如果站在劉邦和呂雉的角度來思考問題,那么有點頭腦的人都會容不下韓信。
第一個原因就是韓信太居功自傲了,一直看不起出身低微的劉邦,也輕視呂雉這個女流之輩。雖然韓信的出身很低賤,但是韓信憑借自己的本身不僅打敗了不可一世的項羽,而且還幫助劉邦打下了漢室的江山。所以韓信覺得劉邦能有那個成就完全就是自己的功勞,沒有自己的話劉邦兩口子什么都不是。身為臣子的韓信一直都看不起主子,那哪個主子能容下這樣的臣子呢?
第二個原因就是韓信的政治頭腦太差勁,甚至可以說韓信壓根就不懂政治。當年打下齊國后,韓信居然擁兵自重的向劉邦要?假齊王?的封號,而且劉邦被圍困的時候,韓信組織救援也是一點都不積極。最不可饒恕的就是韓信明明已經(jīng)看到了劉邦對待那幾位反王的態(tài)度后依然不知道收斂,還沉浸在劉邦離了自己就玩不轉(zhuǎn)的美夢里,還認為自己對劉邦非常的重要。
第三個原因就是韓信的存在對劉邦、呂雉的威脅非常的大,劉邦、呂雉為了維護自己的統(tǒng)治也不得不去制裁韓信。畢竟當年劉邦封的那幾個王里面,很多的王都反叛了自己,雖然最后都平定了叛亂,但也消耗了大漢很多的精力。而那時候韓信不僅沒有及時的去表明忠心,而且態(tài)度還非常的強硬,難以控制,所以最終劉邦和呂雉為了自己的利益就只能犧牲韓信了。
韓信之死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韓信是漢朝的開國功臣,都說韓信功高震主,他卻不自知,甚至還逼迫劉邦封自己為齊王。齊國發(fā)動叛亂,劉邦親自帶兵征伐,當時韓信已經(jīng)私下與齊國打成了和平協(xié)議,就這樣,齊國最終還是被徹底滅國。不過,齊國雖然已經(jīng)滅國,但是國內(nèi)還是有大量的反抗勢力,為了平息這些反抗勢力,韓信竟然要劉邦封他為齊王。要知道,現(xiàn)在劉邦已經(jīng)處于如此艱難的時期,韓信這個重臣非但沒有與之分憂的想法,反而要給劉邦壓力。對于劉邦而言,韓信就像是一個赤裸裸的要權(quán)的馬仔,他這個老大怎么會不生氣?雖然后來劉邦真的封韓信為齊王,表面上劉邦并沒有拿韓信怎樣,然而在內(nèi)心深處已經(jīng)對韓信產(chǎn)生了不信任心理。
不僅如此,在楚漢之爭之中,這時韓信處在非常有利的形勢,如果韓信自成一派,不管是劉邦也好,還是項羽也罷,他們都會對韓信進行拉攏,這樣,韓信誰也不得罪,豈不是兩全其美?事實上,項羽曾經(jīng)勸說韓信自立,但是韓信卻婦人之仁,認為劉邦對自己有再造之恩,始終不肯背叛劉邦,在這樣的情況下,韓信放棄了在亂世之中求生的機會。韓信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他本人并沒有稱王稱霸的想法,但是時代又將他推到了稱王稱霸的路上。在楚漢爭霸之中,如果韓信自己扯起大旗,那就是當時第三股強大的勢力,未必不會出現(xiàn)三國鼎立的局面。
漢朝建國之后,韓信雖然被封為淮陰侯,但是實力已經(jīng)遠遠不如當齊王的時期,劉邦也越來越對他不信任,最終被蕭何騙進宮中,后被秘密處死。所以,韓信之死,完全是他自己咎由自取。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80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