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蜀漢后期的頂梁柱,姜維一直都是自稱是諸葛亮的學生。這一點,被后世人廣泛認同。當時,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攻打天水郡,就把姜維收降到蜀國陣營當中。許多人覺得,這樣既給了姜維一個施展才華的舞臺,也讓諸葛亮的平生所學可以有所傳承。
而更重要的是,當時蜀漢集團人才匱乏,姜維又是一等一的人才,諸葛亮可以放心把北伐大業(yè)的接力棒交給姜維。這一點,才是諸葛亮收降姜維最主要的意圖。
然而,這個觀點其實是值得懷疑的。因為,當時蜀漢集團內部雖然老一代文臣武將都凋零了,可是新人依然還有幾個可以擺上臺面的。比如,魏延就是忠心耿耿,一心想著北伐曹魏的將軍。他的軍事能力,并不弱于姜維。
另外,關羽的兒子關興,張飛的兒子張苞等人,也都是蜀漢集團的接班人。他們從小就是在蜀漢王朝的搖籃中成長,對蜀漢的忠心程度遠比姜維高得多。盡管如此,諸葛亮還是收降了姜維并委以重任,可見與北伐大業(yè)并沒有太多關系。
另一方面,諸葛亮臨終時,劉禪派遣李福來詢問將來的人事部署。按照諸葛亮當時的威望和地位,他推薦的人一定是能夠主宰蜀漢國政和軍政的。但誰都沒想到,他推薦的第一個人是蔣琬,第二個人是費祎。再等到李福問諸葛亮還有沒有第三個要推薦的人時,諸葛亮搖搖頭不說話了。
由此可見,其實即便是到了諸葛亮臨終時,他依然不放心姜維??赡苁遣环判乃闹倚?,也可能是擔心姜維不堪大用。所以,這就更說明,諸葛亮收降姜維并不是為了北伐大業(yè)后繼有人。
這里要多說一句。別看姜維到了蜀漢后期成為了軍隊統(tǒng)帥。但這事兒的轉折點實際上是費祎遇刺。從此之后,蜀漢集團再也沒有人可以壓制姜維了。因此,姜維才獲得了兵權。而在這之前,每次北伐的規(guī)模都很小,因為費祎一直壓制著姜維。推測一下,很可能是費祎在之前就得到了諸葛亮的暗示,所以不愿意讓姜維統(tǒng)領北伐大業(yè)。
那么,說來說去,諸葛亮為什么還要收降姜維委以重任呢?應該說,還是處于象征意義的考慮。當時,姜維是雍涼地區(qū)的魏國將軍,而雍涼地區(qū)又是諸葛亮歷次北伐的重點區(qū)域。把姜維收降又厚待重用,可以有效緩解雍涼地區(qū)魏國軍隊的抵抗決心,分化他們的力量。這樣一來,對于諸葛亮后來的北伐會很有幫助。
另一方面,諸葛亮厚待姜維也是昭示給天下人看,表明蜀國求賢若渴,連姜維這樣一個年輕沒資歷的小人物,都能夠被如此重視。那么,其他勢力的文臣武將只要愿意投靠蜀漢王朝,一樣也可以得到重用。果然,后來夏侯霸前來投奔蜀國,就是因為看到了姜維在蜀國青云直上的結果。所以,這才是諸葛亮收降姜維的原因所在。
從史料來看,姜維有一個最顯著的性格特點,就是“執(zhí)著”,他偏執(zhí)于北伐就是很好的一個證明,我從不認為姜維偏執(zhí)于北伐是為了繼武侯遺志,作為一個理性的,身居要職的大將軍,他有其獨立的思想與人格,他與諸葛亮,終究是兩類不同的人。除去性格因素和對皇帝的忠誠之外,他還擁有一種可能當時很多人都不能理解的精神追求,這種精神驅使著他義無反顧,飛蛾撲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這也是姜維最吸引我的地方,一種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悲劇宿命交雜疊合在一起產生的劇烈沖擊力,在我心中引起一聲鏗然回響,悲絕!
那首《箜篌引》用在姜維身上亦是再合適不過,“公無北伐,公竟北伐。北伐而死,其奈公何!”
很多人都勸阻過姜維,希望他不要繼續(xù)北伐,甚至連一向支持他的廖化也終于難以忍耐,有“‘兵不戢,必自焚’,伯約之謂也”這樣的話,北伐的成功是一個小概率事件,并不是沒有可能發(fā)生,但寄希望于一役終究太過冒險,他就像《箜篌引》里的那個在亂流之中依然要橫渡江河的白發(fā)狂夫,不是不清楚當時的情況,而是選擇拒絕庸常,游走于正常的秩序之外,換而言之,就是不走尋常路,不做尋常事。
他不求財富,不求享受,雖位處群臣之右,卻依然節(jié)儉,按照郤正的說法,他的節(jié)儉并非刻意為之,而是本來就對物質生活的享受沒有追求,不太在意。按照一般人的想法,姜維如果沒有連年北伐,他的一生原本可以過得平安喜樂,這也是很多人畢生的追求,而姜維顯然不希望這樣的度過一生。
也許姜維本人都不太清楚他終生執(zhí)迷的是什么,北伐只不過是他的追求的載體罷了,精神上的追求很難做一個定義,儒家所謂“有所為”,卻沒有明確規(guī)定“所為”究竟為何,所謂的“謀道不謀食”,也沒有告訴我們“謀道”究竟是謀什么道。
唯一能做的只能去做的就是抗爭。打破常規(guī)的生活,瘋狂的去和未知的命運抗爭,明知無幸,卻還要”但當擊之耳“的抗爭,去和死亡抗爭,在宿命中掙扎。
我曾經在給小伙伴安利姜維的時候,小伙伴給姜維的評價是”可悲“,原因是她認為太過偏執(zhí)的人會把一切毀掉,而我說這是”可敬“,因為他死在追求與抗爭的路上,我覺得“可悲”和“可敬”這兩種想法沒有對錯之分,出發(fā)點不一樣而已,不論是否認同姜維的做法,是否能夠理解姜維,姜維故事的悲劇性都會在每個人心中沖撞出一個坑,仔細感受就會感受得到那種瘋狂的,自甘求死不求生的震撼力。
看三國演義我們都知道諸葛亮五丈原病危時,將自己的生平所學全部傳授給了姜維,諸葛亮為什么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一個降將姜維,而且連“連弩”之法圖本都悉數傳給了姜維。除了自己的兒子,諸葛亮帳下將軍有忠有勇無數,唯獨傳給姜維,可見諸葛亮對姜維的信任和厚愛。那么諸葛亮為什么會那么器重姜維呢?姜維又何德何能能繼承諸葛亮的衣缽?筆者覺得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姜維的性格好 符合諸葛亮的性格
姜維為人好學、忠孝雙全、俠肝義膽,智勇雙全、忠勤時事,思慮精密,性格又和諸葛一樣謹慎,我們都知道諸葛亮用兵很謹慎,歷史上也評價他“諸葛一生唯謹慎”,所謂人以群分,姜維符合諸葛亮的性格,而且個人覺得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諸葛亮是個傳統(tǒng)的儒生,儒家最重忠孝、仁義、禮智信,而這些姜維都具備,而且姜維又是諸葛亮自己親自收服的,姜維是十分的敬重諸葛亮。所以這么一個勤奮、忠孝、老實聽話、又本分的員工,哪個老板會不喜歡。
二、姜維德才兼?zhèn)?智勇雙全 值得托付
姜維自幼博覽群書,兵法武藝,無所不通,文武雙全,智勇多謀。在《三國演義》中姜維的第一次華麗亮相就是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想取天水時,話說諸葛亮想取天水,派趙子龍為先鋒,趙按諸葛亮的計策行事,不料在攻城過程中,所用之計被守城將領識破。
趙子龍被敵將圍困,差一點戰(zhàn)死疆場,突圍回營的趙子龍一邊向諸葛亮匯報打敗仗的經過,一邊還夸獎對方將領的槍法爛熟,武藝高強。諸葛亮想能識破他計策的人,又能受到趙子龍夸獎的敵將不多。確實,諸葛亮在一生用兵中,除了司馬懿跟他是老對手,能與之抗衡外,還真的沒有幾人能與他見高低的,而后諸葛亮后得知敵將為年輕后起之秀,名叫姜維,便有了收降他的意思。于是他掛帥親征,一開始就被姜維的軍隊追的 *** 尿流,從這我們可見姜維的才智和謀略。諸葛亮還夸他:“姜伯約甚敏于軍事,既有膽義,深解兵意。”
(諸葛亮收服姜維)
而且當時的蜀國有智慧的將領較少,魏延雖為大將但是其兵法造詣不深,且人品不是很好,同時由于存在反骨說,所以一直得不到諸葛亮的重用,楊儀雖然兵法造詣很深,但是其武功較差。而姜維這么一個有智慧、善用兵、人品好、武功又高強的年輕后輩自然是深得諸葛亮器重的。
三、姜維熟悉魏蜀戰(zhàn)爭環(huán)境 對北伐有利
北伐是諸葛亮余生的宏愿,諸葛亮也深知北伐不易,恰好姜維在被諸葛亮收服之前又一直在魏蜀邊境擔任軍事將領,熟悉戰(zhàn)爭的環(huán)境,又熟悉“西方風俗”,這對諸葛亮的北伐是十分有利的。諸葛亮需要這么一個人才幫助自己。
四、英雄相惜 姜維與諸葛亮的軍事思想有共同點
(一)姜維在在用兵上與諸葛亮有很多共同點,我們來看看姜維的用兵特點:
1、超高的機動能力,應變能力強,善于出其不意這也是諸葛亮用兵的特點;
2、注意團結內外力量,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也是諸葛亮一路輔佐劉備一直在使用的戰(zhàn)術;
3、和諸葛亮一樣非常重視精練部隊的訓練和培養(yǎng);
4、善于制造假象,調動敵人,這更像諸葛亮用兵的特點了;
5、軍備思想超前,軍工裝備的使用水平高,諸葛亮正是軍工專家,蜀漢的軍工裝備也一直是最先進的;
(二)諸葛亮與姜維的軍事策略是一致的
他們都是把爭奪雍涼為根本,再奪天下。如同秦王掃六合一樣。姜維的北伐方針是“自以練西方風俗,兼負其才武,欲誘諸羌、胡以為羽翼,謂自隴以西可斷而有也?!敝T葛亮三伐奪武都、陰平就已經保留了對雍涼的攻擊點。諸葛亮的遺志是“克服中原,還于舊都”。而恢復漢室這也是姜維奮斗終身的理想。
所以說英雄惜英雄,諸葛亮在余生之年能遇見這么一個能和自己軍事思想同步,又能文能武,才智過人的后輩,北伐的余愿可謂是后繼有人,當然值得器重。
諸葛亮死后,姜維繼任了諸葛亮的崗位。姜維也完全繼承并發(fā)揮了諸葛亮軍事戰(zhàn)略,伺圖中原,恢復漢室。
姜維也沒有辜負諸葛亮的期望,傾自己之所學和才干,竭誠為后主劉禪服務,完成諸葛亮未了的心愿。才有了后來的姜鄧斗智、偷渡陰平等一系列的故事。
雖然蜀漢被滅,姜維也被魏兵所殺,但他和諸葛亮都為了蜀國鞠躬精粹,死后而已,值得敬仰。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2986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