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嵬坡楊貴妃墓
來說一處網(wǎng)友都比較熟悉的古代名女人之墓——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在陜西省興平縣境內(nèi)的馬嵬坡,劉禹錫《馬嵬行》詩稱:“綠野扶風(fēng)道,黃塵馬嵬行,路邊楊貴人,墳高三四尺?!?/p>
(楊貴妃墓)
楊貴妃墓早先為一座半圓形的土堆墓,四周用青磚圍砌,大概兩米高,周長不過二十米,墳頭有“唐楊氏貴妃之墓”碑,系民國二十五年陜西省府主席邵力子所題?,F(xiàn)在整個墳頭改用磚塊鋪砌,如南方流行的龜殼墓(相關(guān)文章見《有錢人家會把土墳頭用水泥封起來,俗稱“龜殼墓”,這有啥講究?》),周邊完全開發(fā)成了景區(qū)。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天,楊貴妃的“干兒子”安祿山,打著誅楊國忠的旗號,在范陽起兵反叛唐朝,先陷洛陽,再陷長安。唐玄宗帶著楊貴妃等倉皇逃出長安,往四川避難。
行至馬嵬驛時,將士饑疲不堪,怨聲載道,痛恨楊國忠兄妹誤國,《高力士外傳》中形容是“六軍奮(憤)怒”,于是發(fā)生了“兵諫”。
馬嵬驛因東晉名將馬嵬在此筑城建鎮(zhèn)而得名,系古絲綢之路西出長安第一個驛站,如果在這里出事,麻煩就大了——眾怒難犯,在隨從都尉、禁軍頭領(lǐng)陳玄禮的煸動下,李隆基只好殺了楊國忠父子。
誤國奸臣已誅,但此時士兵仍然不散,李隆基只好又將楊貴妃賜死,清末林則徐詩稱,“拋得蛾眉安將士”。
(馬嵬驛,復(fù)建)
此事記載于《舊唐書·后妃列傳》:“及潼關(guān)失守,從幸至馬嵬,禁軍大將陳玄禮密啟太子,誅國忠父子。既而四軍不散,玄宗遣力士宣問,對曰‘賊本尚在’,蓋指貴妃也。力士復(fù)奏,帝不獲已,與妃詔,遂縊死于佛室?!?/p>
楊貴妃死時38歲,草埋于驛站西邊的道路旁,俗稱“馬嵬坡”,在今馬嵬鎮(zhèn)李家坡村南。
《新唐書·后妃列傳上》記載稍稍有異,楊貴妃不是死在“佛堂”,而是“路祠下”:“帝不得已,與妃訣,引而去,縊路祠下,裹尸以紫茵,瘞道側(cè),年三十八?!?/p>
中唐人李肇《唐國史補》(卷上)點出了具體位置——“梨樹下”:“命高力士縊貴妃于佛堂前梨樹下?!?/p>
據(jù)高力士口述而寫成的《高氏外傳》,也證明楊貴妃被處死了,還有楊貴妃的三姐虢國夫人,即所謂,“國忠方進,咸即誅夷;虢國、太真,一時連坐?!?/p>
(宮妃,劇照)
這些說法都太簡單,連唐朝人都“欲知詳情”,于是唐貞元二十“一年進士陳鴻在其筆記小說《長恨歌傳》中,又添油加醋:“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fàn)慷ブ?。倉皇展轉(zhuǎn),竟就絕于尺組之下?!?/p>
意思是,李隆基知道楊貴妃必死,不忍看到她死在自己面前,扯起袖子擋住臉,讓人把楊貴妃拉走。楊貴妃覺得太突然了,還想掙扎,最終還是被用綾帶勒死了。
(劇照)
除了被縊死,民間還傳楊貴妃是讓兵諫士兵亂刀砍死的。有詩為證,唐人李益《過馬嵬二首》詩稱“太真血染馬蹄盡,朱閣影隨天際空”;杜甫詩《哀江頭》也稱,“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污游魂歸不得”。
還有一種說法,楊貴妃是吞金而死。此說出自劉禹錫《馬嵬行》:“貴人飲金屑,倏忽舜英暮?!?/p>
與此相反,民間至今盛傳楊貴妃根本就“沒死”,一說用了替身,一說復(fù)活了。
但是“沒死”一說,在包括唐人筆記在內(nèi)的史料中,均找不到說法,都是側(cè)證或是后人的推測——可以說,在唐朝時,沒有人認為楊貴妃沒死。
(楊貴妃 劇照)
《資治通鑒》上的記載,更是楊貴妃必死的鐵證:“輿尸置驛庭,召玄禮等入視之。”意思是,楊貴妃被處死以后,將尸體從縊死的地方,抬到馬嵬驛的院內(nèi),讓帶頭起事的禁軍大將陳玄禮等人“驗明正身”。
除非陳玄禮與帶走楊貴妃行刑太監(jiān)高力士串通做手腳,否則楊貴妃不可能活的。
那么,既然楊貴妃必死無疑,她埋在哪?或許有網(wǎng)友說會,現(xiàn)在的馬嵬坡啊。如果這么樣就簡單了。實際上現(xiàn)在馬嵬坡的楊貴妃墓是假的,只是“紀(jì)念?!保诋?dāng)時,也不可能讓外界知道楊貴妃的真實葬處。
從新舊《唐書》記載來看,馬嵬坡的楊貴妃墓埋葬不多久就被挖了,改葬他處,指使人挖墓的,正是李隆基本人。
(現(xiàn)代挖墓現(xiàn)場)
楊貴妃被縊死次年,即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隨著安祿山被殺,內(nèi)亂漸息,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長安。在路經(jīng)馬嵬驛時,他觸景生情,想起了楊貴妃,派身邊人去祭奠,又下令改葬之。
但是,李隆基的這一“改葬令”執(zhí)行得并不順利。
時禮部侍郎李揆提出了反對意見,認為這樣做會讓要求處死楊貴妃的將士緊張,擔(dān)心被秋后算帳。李隆基想想也是,就沒再為楊貴妃舉行葬禮。但是他不死心,還是下了一道密旨,讓身邊人將楊貴妃的尸體挖出來,用棺槨重殮,改葬他處。
執(zhí)行秘密改葬任務(wù)的,是李隆基身邊的一幫太監(jiān)。
(太臨 劇照)
當(dāng)時悄悄挖開后,發(fā)現(xiàn)“姿質(zhì)豐艷”的楊貴妃尸體已經(jīng)開始腐爛,肌膚已壞。隨葬的香囊還在,太監(jiān)將香囊?guī)Щ亓藢m,交給了李隆基。
此事新舊《唐書》上均有記載——
《舊唐書·后妃列傳上》:“上皇密令中使改葬于他所。初瘞時以紫褥裹之,肌膚已壞,而香囊仍在。內(nèi)官以獻,上皇視之凄惋,乃令圖其形于別殿,朝夕視之?!?/p>
《新唐書·后妃列傳上》:“密遣中使者具棺槨它葬焉。啟瘞,故香囊猶在,中人以獻,帝視之,凄感流涕,命工貌妃於別殿,朝夕往,必為鯁欷。”
(太監(jiān),劇照)
兩部史書記載的不同之處是,《新唐書》上少了一句“肌膚已壞”。這給后人留下了想像空間,有人據(jù)此認為里面楊貴妃沒死——活復(fù)了。
《舊唐書》是五代后晉劉昫(署名)、趙瑩主持編修,因為距唐朝滅亡很近,史料的可信度較高。但宋仁宗認為《舊唐書》“紀(jì)次無法,詳略失中,文采不明,事實零落”,下詔重修。編修《新唐書》由歐陽修、宋祁主持,其中人物卷為宋祁主編,“肌膚已壞”四字也許被當(dāng)成“文采不明”刪除了。
“他所”、“它葬”,具體在何處?史書上沒有交代。白居易《長恨歌》中提到了楊貴妃墓:稱“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墓中不見楊貴妃的尸體,應(yīng)該就是在李隆基秘密改葬李貴妃之后留下的空穴。
如今網(wǎng)友所見的楊貴妃,可以肯定是一座空墳。而這座墓在當(dāng)時也不會有的,應(yīng)該是后人堆起來的紀(jì)念性墳冢,也就是說,這座楊貴妃墓完完全全是假的。
另據(jù)當(dāng)?shù)厝苏f,在那個史無前例的年代,楊貴妃墓被人挖開過,“里面啥也沒有”。
如果問楊貴妃的真身葬地到底在哪,我也說不來——在她被埋下時即成歷史之謎。
(古墓考古現(xiàn)場)
(注,部分圖網(wǎng)絡(luò))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067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biāo)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