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開物》是世界上第一部關于農業(yè)和手工業(yè)生產的綜合性著作,是中國古代一部綜合性的科學技術著作,有人也稱它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科學家宋應星。外國學者稱它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
作者在書中強調人類要和自然相協(xié)調、人力要與自然力相配合。是中國科技史料中保留最為豐富的一部,它更多地著眼于手工業(yè),反映了中國明代末年出現(xiàn)資本主義萌芽時期的生產力狀況。
全書分為上中下三篇18卷。并附有123幅插圖,描繪了130多項生產技術和工具的名稱、形狀、工序。書名取自《尚書·皋陶謨》“天工人其代之”及《易·系辭》“開物成務”,作者說是“蓋人巧造成異物也”(《五金》)。全書按“貴五谷而賤金玉之義”(《序》)分為《乃?!罚ü任铮ⅰ赌朔罚徔棧?、《彰施》(染色)、《粹精》(谷物加工)、《作咸》(制鹽)、《甘嗜》(食糖)、《膏液》(食油)、《陶埏》(陶瓷)、《冶鑄》、《舟車》、《錘煅》、《燔石》(煤石燒制)、《殺青》(造紙)、《五金》、《佳兵》(兵器)、《丹青》(礦物顏料)、《曲蘗》(酒曲)和《珠玉》。
《天工開物》全書詳細敘述了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yè)原料的種類、產地、生產技術和工藝裝備,以及一些生產組織經驗。上卷記載了谷物豆麻的栽培和加工方法,蠶絲棉苧的紡織和染色技術,以及制鹽、制糖工藝。中卷內容包括磚瓦、陶瓷的制作,車船的建造,金屬的鑄鍛,煤炭、石灰、硫黃、白礬的開采和燒制,以及榨油、造紙方法等。下卷記述金屬礦物的開采和冶煉,兵器的制造,顏料、酒曲的生產,以及珠玉的采集加工等。
《天工開物》中分散體現(xiàn)了中國古代物理知識,如在提水工具(筒車、水灘、風車)、船舵、灌鋼、泥型鑄釜、失蠟鑄造、排除煤礦瓦斯方法、鹽井中的吸鹵器(唧筒)、熔融、提取法等中都有許多力學、熱學等物理知識。在《五金》篇中,明確指出,鋅是一種新金屬,并且首次記載了它的冶煉方法。
《天工開物》中記錄了農民培育水稻、大麥新品種的事例,研究了土壤、氣候、栽培方法對作物品種變化的影響,又注意到不同品種蠶蛾雜交引起變異的情況,說明通過人為的努力,可以改變動植物的品種特性,得出了“土脈歷時代而異,種性隨水土而分”的科學見解。
《天工開物》一書在崇禎十年初版發(fā)行后,很快就引起了學術界和刻書界的注意。明末方以智《物理小識》較早地引用了《天工開物》的有關論述。還在明代末年,就有人刻了第二版,準備刊行。
大約17世紀末年,它就傳到了日本,日本學術界對它的引用一直沒有間斷過,早在1771年就出版了一個漢籍和刻本,之后又刻印了多種版本。
19世紀30年代,有人把它摘譯成了法文之后,不同文版的摘譯本便在歐洲流行開來,對歐洲的社會生產和科學研究都產生過許多重要的影響。如1837年時,法國漢學家儒蓮把《授時通考》的“蠶桑篇”,《天工開物·乃服》的蠶桑部分譯成了法文,并以《蠶桑輯要》的書名刊載出去,馬上就轟動了整個歐洲,當年就譯成了意大利文和德文,分別在都靈、斯圖加特和杜賓根出版,第二年又轉譯成了英文和俄文。當時歐洲的蠶桑技術已有了一定發(fā)展,但因防治疾病的經驗不足等而引起了生絲之大量減產?!短旃ら_物》和《授時通考》則為之提供了一整套關于養(yǎng)蠶、防治蠶病的完整經驗,對歐洲蠶業(yè)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亦閱讀了儒蓮的譯著,并稱之為權威性著作。他還把中國養(yǎng)蠶技術中的有關內容作為人工選擇、生物進化的一個重要例證。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截至1989年止,《天工開物》一書在全世界發(fā)行了16個版本,印刷了38次之多。其中,國內(包括大陸和臺灣)發(fā)行11版,印刷17次;日本發(fā)行了4版,印刷20次;歐美發(fā)行1版,印刷1次。這些國外的版本包括兩個漢籍和刻本,兩個日文全譯本,以及兩個英文本。
而法文、德文、俄文、意大利文等的摘譯本尚未統(tǒng)計入內?!短旃ら_物》一書在一些地方長時期暢銷不滯,這在古代科技著作中并不是經??吹降?。
《天工開物》出版后,很快便在福建由書商楊素卿于清初刊行第二版。
公元1725年,進士陳夢雷受命組織編撰,蔣廷錫等人續(xù)編的官刻大型著作《古今圖書集成》在食貨、考工等典中有很多地方取自《天工開物》,在引用時對《天工開物》中的“北虜”等反清字樣改為“北邊”。
公元1742年,翰林院掌院學士張廷玉(1672-1755)任總裁的大型官修農書《授時通考》,在第20、23、26等卷中,都引用了《天工開物》中《乃粒》《粹精》等章。
18世紀后半葉,乾隆設四庫館修《四庫全書》時,在江西進獻書籍中,發(fā)現(xiàn)宋應星的哥哥宋應升的《方玉堂全集》、宋應星友人陳弘緒等人的一些著作有反清思想,因此《四庫全書》沒有收入宋應星的《天工開物》。乾隆以后,也再沒有人刊刻此書,因此《天工開物》在清代沒有進一步流通。
公元1840年,著名學者吳其浚在《滇南礦廠圖略》關于采礦冶金方面的敘述中,參考了《天工開物》。公元1848年,吳其浚的《植物名實圖考》谷類等部分有很多地方引用了《天工開物》的《乃?!氛?。
公元1870年,劉岳云(1849-1919)的《格物中法》中,幾乎把《天工開物》中的所有主要內容都逐條摘出,還進行了評論和注釋,他是中國第一個用近代科學眼光研究《天工開物》的人。
公元1877年,岑毓英(1829-1889)撰修的《云南通志》的食貨礦政部分也詳細引用了《天工開物·五金》章關于銅、銀等金屬冶煉技術的敘述。
公元1899年,直隸候補道衛(wèi)杰寫的《蠶桑萃編》有不少部分引用了《天工開物》中的《乃服》《彰施》等章。
公元17世紀末,《天工開物》傳入日本。
公元1694年,日本著名本草學家見原益軒(1630-1714)在《花譜》和公元1704年成書的《菜譜》二書的參考書目中列舉了《天工開物》,這是日本提到《天工開物》的最早文字記載。
公元1771年,日本書商柏原屋佐兵衛(wèi)(即菅王堂主人),發(fā)行了刻本《天工開物》,這是《天工開物》在日本的第一個翻刻本,也是第一個外國刻本。從此,《天工開物》成為日本江戶時代(1608-1868)各界廣為重視的讀物,刺激了18世紀時日本哲學界和經濟界,興起了“開物之學”。
公元1952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中國科技史研究班的學者們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現(xiàn)代日本語,并加譯注、校注及標點,至今暢銷。
18世紀,《天工開物》傳到朝鮮。
1783年,朝鮮李朝(1392-1910)著名作家和思想家樸趾源(1737-1805)完成的游記《熱河日記》中向朝鮮讀者推薦了《天工開物》。
1830年,法國著名漢學教授儒蓮(1797-1873)首次把《天工開物·丹青》章關于銀朱的部分譯成法文,題為《論中國的銀朱》。譯自中文并摘自名為《天工開物》的技術百科全書,發(fā)表于《新亞洲報》第5卷中。
1832年,儒蓮的法文譯本又轉譯為英文,刊發(fā)于《孟加拉亞洲文會報》卷一中。1847年,儒蓮的另一篇法文譯文《銅合金·白銅·鑼鉦》(譯自《天工開物·五金》章),在譯成英文后又被譯成德文刊于德國《應用化學雜志》卷41。1837年-1840年,儒蓮在《桑蠶輯要》一書中引用的《天工開物》論桑蠶部分被摘譯為意、德、英、俄等歐洲語。
英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1809-1882)在讀了儒蓮翻譯的《天工開物》中論桑蠶部分的譯本后,把它稱之為“權威著作?!边_爾文在他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yǎng)下的變異》(1868)卷一談到養(yǎng)蠶時寫道:“關于中國古代養(yǎng)蠶的情況,見于儒蓮的權威著作?!彼阎袊糯B(yǎng)蠶技術措施作為論證人工選擇和人工變異的例證之一。
1869年,儒蓮和法國化學家商畢昂把《天工開物》有關工業(yè)各章的法文摘譯,集中收入在《中華帝國工業(yè)之今昔》一書中,在巴黎出版。
1964年,德國學者蒂路,把《天工開物》前4章《乃?!贰赌朔贰墩檬芳啊洞饩纷g成德文并加了注釋,題目是:《宋應星著前四章》。
1966年,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任以都博士將《天工開物》全文譯成了英文,并加了譯注,題為《宋應星著,17世紀中國的技術書》,在倫敦和賓夕法尼亞兩地同時出版。這是《天工開物》的第一個歐洲文全譯本。
目前,宋應星的《天工開物》已經成為世界科學經典著作在各國流傳,并受到高度評價。如法國的儒蓮把《天工開物》稱為“技術百科全書”,英國的達爾文稱之為“權威著作”。本世紀以來,日本學者三枝博音稱此書是“中國有代表性的技術書”,英國科學史家李約瑟博士把《天工開物》稱為“中國的阿格里科拉”和 “中國的狄德羅——宋應星寫作的17世紀早期的重要工業(yè)技術著作”。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 群聊
歡迎加入善本古籍學習交流圈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1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