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之變 是個怎么樣的故事呢?是否有沙丘之變,當事人既然沒有留下相應文字記載,就很難說篡改詔書是真的存在還是后人捏造。作為一國君主沒有殺伐決斷,很難統(tǒng)治天下,所以從情理上來說他很難得 秦始皇 的歡心。當然把扶蘇派到邊關也有可能是鍛煉他,讓他更加有一國之主的豪氣。歷史呢,寫下來的不一定是真,歷史為后人所書,后人也不過是為了給自己找一個反秦的借口,你都不是正統(tǒng),天下有德者居之。
一旦 趙高 犯罪,秦始皇就要求蒙毅調查案件,而蒙毅是公正而不粗魯?shù)摹8鶕?,趙高將被處決,在秦皇帝突然原諒他的罪行后,他也恢復了自己的立場,而趙高則會對 蒙毅 表示不滿。秦始皇去世后,趙高害怕兒子會被重用而不利于自己。他想利用秦始皇的死去除它們,讓胡海變得有條不紊,所以沙丘會有變化。
關鍵趙高得到了 李斯 為代表的朝臣集團支持,否則是無力誅殺扶蘇和蒙毅集團的。雙方聯(lián)手消滅了皇權代表的扶蘇后,內廷和外廷再展開對戰(zhàn),李斯出局,趙高一家獨大,但也埋下了自己覆滅的種子。因為內廷是依賴于皇權存在的,皇權衰落,趙高作為太監(jiān),血統(tǒng)和道統(tǒng)上無法繼承皇位,最終趙高也被身滅。沙丘之變并不存在趙高篡改秦始皇遺詔可能性,而是誅殺 扶蘇 符合趙高和李斯集團的利益。
秦始皇事無巨細均由自己操辦,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理解,他為什么那么熱衷尋找仙丹。多數(shù)說法支持起因為癲癇或腦膜炎之類的急性病。謀害說:宦官趙高深得秦始皇寵信,還是教授 胡亥 法律的老師,秦皇病重時遺詔傳位扶蘇,于是兩人密謀加害。 蒙恬 親弟弟蒙毅一直隨侍保護,秦皇發(fā)病是突然被派往邊關,這于常理不合。
如趁病重昏迷窒息、下毒豈不是更能掩飾?趙高胡亥沙丘之變的過程。秦始皇傳詔書讓扶蘇繼位,趙胡兩人密謀后決定拉李斯下水,于是趙高言于李斯:"扶蘇剛毅而武勇,繼位后畢用蒙恬為宰相"。李斯說:"我聽說古代 晉國 因為換太子的事情,鬧得三世都不安寧;齊桓公兄弟們?yōu)榱藸帄Z王位,結果死的死,殺的殺; 商紂王 大殺宗室和親成,不聽勸諫者的忠言,結果國都被夷為丘墟,社稷滅亡了。而李斯平時以苛刻出名,在老百姓心目中的聲望不夠好;而且自己又不是扶蘇的親信,所以在趙高的利誘之下,關鍵的時候作出了錯誤的決定。
還有一種比較靠譜的說法是秦二世即位后殘暴不仁很快就被反秦勢力推翻,人們在推翻秦朝的過程中和受到沙丘之變影響的人調查出了事情的真相,為順天理推翻胡亥的二世政權正名。從而沙丘之變?yōu)槿怂熘?司馬遷 的史記中詳細的記載了沙丘之變,但也并未說明怎為為人所熟知。兩千多年前的事情皇家給人們留下的更多的只是猜想。
學秦國商鞅變法,把舊貴族都干掉,讓普通百姓看到通過軍功能改變個人命運的機會,再加強一下農業(yè)生產,就行了。尤其要記住,不要因為大兒子給小兒子下跪就發(fā)婦人之仁,把國家分一半給大兒子,這樣就不會有沙丘之亂了
眾所周知,戰(zhàn)國時期國與國之間的斗爭日漸激烈,動不動就要滅國屠城。諸侯列國為了亂世求存,紛紛開始變法圖強。楚國有吳起變法,秦國有商鞅變法,韓國有申不害變法,趙國則有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
與其他國家的變法不同,秦國、韓國、楚國的變法都是董事長坐在幕后掌舵,聘請一個職業(yè)經理人來主持變法。
趙國的變法則是老板直接站在前臺主持具體事宜。所謂統(tǒng)治,統(tǒng)和治是兩回事。
統(tǒng)是用人字,治指的是管理具體事務。 歷史 上那些雄才偉略的君主,大多數(shù)人都只能夠統(tǒng),而不能夠去治。像劉邦這樣的人,他不會打仗沒關系,但他只要能夠駕馭韓信就行了。
而能夠把統(tǒng)治這兩個字集于一身的,整個中國 歷史 上也就是趙武靈王這么一號人??墒?,就是這么一位了不起的君王卻在沙丘行宮折戟沉沙,落得個晚節(jié)不保。那沙丘之變到底是怎么回事?為什么會讓這位戰(zhàn)國天驕馬失前蹄呢?
在趙武靈王繼位之初,趙國的國際環(huán)境異常惡劣。那個時候,齊國、秦國、楚國剛剛崛起,還沒有成為天下霸主的跡象。
前一任霸主是三晉之一的魏國,但是魏國在馬陵之戰(zhàn)、桂陵之戰(zhàn)兩戰(zhàn)失利,導致霸權衰落,列國崛起。趙武靈王的父親趙肅侯則是早就憋了一肚子的氣,趙國本來是三家分晉最強的諸侯國,沒想到被魏國后來居上。現(xiàn)在魏國衰落了,該輪到我老趙家出來抖一抖威風了吧?
于是出頭鳥趙肅侯把周邊接壤的諸侯國全都打了,打了一遍,不落下風,卻落下了一大堆仇敵。趙肅侯剛死,魏惠王就召集五國聯(lián)軍前來為趙國吊喪。
趙武靈王臨危不亂,他通過自己妻子韓國公主的身份,成功策反了自己的老丈人韓王。然后又結交了位于中原核心區(qū)的宋國國君宋康王,雙方結成了長達30多年的戰(zhàn)略同盟。
由于這兩個國家位于中原核心區(qū),能夠四面用兵,嚴重威脅了魏國、齊國的大后方,導致五國聯(lián)軍虎頭蛇尾的就散了。
趙武靈王為了繼續(xù)鞏固跟韓國的關系,就立了韓國公主生的大兒子公子章為太子。這個公子章有勇有謀,跟趙武靈王就像一個模子刻出來的一樣。
自古以來,像秦皇漢武這些一代雄主都有一個煩惱,那就是自己的兒子太過于懦弱,不類己。往往在繼承人問題上整出幺蛾子,搞得血流成河,跟他們比起來,趙武靈王可就幸運太多了。
可這個趙武靈王卻偏偏在繼承人問題上,把一手好牌打得稀巴爛。韓國公主去世之后,他又喜歡上了一個叫做吳娃的女子,這個女子據說長得傾國傾城,把他迷得神魂顛倒,后來還為他生下了一個兒子,就是后來的趙惠文王。
公元前299年,這個吳王后在臨終之前跟趙武靈王提了一個要求,希望能夠立她的兒子做太子。人之將死,趙武靈王不愿意自己的愛妃死不瞑目,于是就一個人頂著所有的壓力,把趙國上下都覺得滿意,而且沒有一丁點過錯的太子廢掉了。
雖然引起了軒然大波,但是趙武靈王憑借自己的個人權威,還是硬生生把這件事情推進下去。你說到此為止也沒有什么大問題,只要把公子章囚禁起來,或者干脆賜死,趙惠文王還是能夠順利接班的。
可沒有,公子章丟了太子位兵權依舊。
可在這件事情發(fā)生了同時,還發(fā)生了另外兩件事情,就是胡服騎射改革和攻滅中山國。胡服騎射改革,其實拋開那些花里胡哨的東西,核心主旨只有一條,那就是把原來分散在貴族手上的兵權重新集結在國王手上,進行改編重組。
這就嚴重損害到了貴族階級的利益了??梢环矫妫谮w武靈王的帶領下,趙國國力蒸蒸日上趙武靈王的權威日益深厚,貴族階級也是敢怒不敢言。
另一方面,趙武靈王也沒有像秦國的商鞅那樣把事情做絕,雖然動了他們的槍桿子,但卻沒有動他們的錢袋子。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只要沒有動他們的土地和奴隸,他們還是能夠忍受的。
而中山國這個國家就更有意思了,他的國土南北、西三面都被趙國包圍,堪稱是趙國的心腹大患。一直以來都充當了其他國家制衡趙國的棋子。
為了滅掉這個國家,趙國幾代國君可謂是絞盡腦汁,但是每次都由于外部干涉無功而返。胡服騎射成功之后,趙武靈王下定決心要滅掉這個大敵。
可我們前面說過,趙武靈王是一個集統(tǒng)治于一身的君王。與其他國家的君主專職用人不一樣,趙武靈王不僅要用人要制定國家的戰(zhàn)略方針,還要插手到國家具體的行政事務里頭。這就極大地牽扯他的精力,沒有辦法專心致志滅掉中山國。
而中山國不是個小國,想要滅掉它必須集中全力。于是,在趙武靈王的腦海中就涌現(xiàn)出了一個天馬行空的想法。讓自己的兒子提前接班,把國家具體的行政事務都交到他的手上,自己則專心負責帶領軍隊滅掉中山國。
鑒于自己的兒子年紀還太小,避免他被那些貴族帶壞。于是就把幫助自己主持胡服騎射的心腹大臣肥義,給趙惠文王作老師。
后來的事情果然按照他的預料發(fā)展,專心致志于搞外交軍事的趙武靈王。運動一系列非常巧妙的外交、軍事手段。在沒有引起周邊大國強力反彈的情況下,居然把中山國這個中等強國給吞并了。
要知道吞并一個中等強國,很容易會引發(fā)國際 社會 的反彈,因為這種行為會打破天下勢力的均衡。比如齊國吧,他后來吞并了宋國,結果就引發(fā)了五國伐齊。
但是趙武靈王很快就發(fā)現(xiàn),滅掉了中山國這個仇敵,雖然讓他在趙國國內的威望如日中天,但趙國的權力正在飛快地從他的手中流失。因為他過早地把兒子扶上了王位,導致國內的各方勢力都覺得未來天子的身份已經確定了,可以放心大膽地下注了。
而年輕的趙惠文王,明顯比人到中年的趙武靈王更有前途,大家會站隊誰就不言而喻了。
趙惠文王這個時候還是太子的話。他這個太子的身份就不能說是十拿九穩(wěn),就像他的哥哥公子章一樣,說不定哪天天降橫禍,毫無理由地就被廢掉,所以大家是不敢隨便站隊的。
但是,等他當了國君之后,徹底把君臣名分給坐定了,大家就可以放心大膽下注。這是趙武靈王給自己挖的一個大坑啊,如果他當初讓太子監(jiān)國,情況都比現(xiàn)在這樣好得多啊。
趙武靈王決定要把權力從親生兒子手上奪回來,皇位面前沒有父子親情,這會他想起了公子章。公子章無緣無故被廢了太子之位,正憋著一肚子的怨氣呢,還有比這更好的刀子嗎?
于是,趙武靈王在朝廷上提出決議,希望把趙國分成兩半,一半給公子章,一半給趙惠文王。毫無疑問,這個荒唐的決議,很快就被趙國上上下下給駁了回來。
當時列國兼并這么激烈,大家吞并領土都還嫌來不及呢,你還敢把國家分成兩半?
但趙武靈王壓根就沒指望他們會通過這個決議,他是一代雄主,怎么會蠢到把國家分裂成兩半這種地步呢?他這么做,實際上就是要給公子章站臺,我現(xiàn)在又后悔了,準備把這個大兒子扶上位,你們做好站隊的準備哦。
還有就是要徹底把公子章的野心給撩撥起來,讓他之后能夠心甘情愿地為自己火中取栗??墒勤w武靈王卻算錯了一樣東西,人心。
他覺得只要自己表態(tài)暗示,就能一呼百應,可現(xiàn)在大家伙都已經拋棄公子章,把籌碼押到了趙惠文王的身上,就算是賭博都講究個買定離手,更何況是皇位繼承這種事情呢?
要是公子章回來了,如何看待他們這些叛徒,輕則前途不保,重則抄家滅族啊。你這想一出是一出,無異于拿我們的身家性命開玩笑呀。
更要命的是,當時趙武靈王想要重新奪回權力,并不僅僅是貪戀權力那么簡單。他是想要在胡服騎射的基礎上,采用楚國道家大賢鹖冠子的 天曲日術 在行政和經濟兩個領域上,進行第二輪變法,這件事情讓貴族們直接動了殺心。
公元前295年,趙武靈王以巡視陵墓為借口,讓趙惠文王和公子章兩個人跟著他到沙丘去尋找龍穴。
他這個借口找得很好啊,為父親尋找墓穴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如果趙惠文王膽敢拒絕,那就是不孝。趙武靈王可以名正言順地廢了他??扇绻麃砹?,那公子章就可以趁機發(fā)動叛亂,殺掉他。
可惜啊,百密一疏,相伴三十年的老相國肥義,察覺到了趙武靈王的心思。在公子章設下鴻門宴,以趙武靈王的名義召趙惠文王赴會時,他勸阻了趙惠文王,孤身一人前去打探。
眼見陰謀敗露的公子章,狗急跳墻發(fā)動叛亂殺了肥義,趙惠文王則因為肥義的安排,躲過了這一劫。
之后公子章則假裝挾持趙武靈王,動用趙武靈王的護衛(wèi)隊繼續(xù)追殺。這個時候,決定勝負的關鍵就是趙武靈王本人的態(tài)度。
我們前面說過,趙國的野戰(zhàn)軍團可全都在他的手上,趙惠文王手上只有一些首都衛(wèi)戍部隊和皇宮護衛(wèi),跟擁有趙武靈王衛(wèi)隊的公子章其實是半斤八兩。如果他公開表態(tài)支持公子章,那么公子章就不是叛軍,趙國各路軍隊就會站在他這一邊,幫他干掉趙惠文王。
但是這樣一來,趙武靈王就難免會落下一個以父殺子的罵名。趙武靈王掌控全國軍隊,想要發(fā)動武裝政變,把兒子拉下臺輕而易舉。之所以費盡心思把公子章拉下水,搞這么一出,不就是為了避免這個惡名嗎?他是名震天下的 趙武靈王 ,豈能有污點。
可他這么一搞,就導致了公子章的處境非常尷尬。趙武靈王沒有公開表態(tài),他就始終頂著一個叛軍的罵名,趙國的軍隊就不敢隨意站隊。
而與此相反,趙惠文王則是名正言順的趙國君主,趙武靈王不表態(tài)的情況下,軍隊就會被他拉攏過去,一旦公子章短時間內不能拿下趙惠文王,趙國軍隊逐漸聚攏到對面,就會導致了他的劣勢越來越大。
最后局面甚至脫離了趙武靈王的掌控,將軍們都站了隊,現(xiàn)在就算趙武靈王出來表態(tài),都沒用了。貴族們一看這個機會,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兵把沙丘行宮團團圍住把 趙武靈王 活活餓死。
可憐英雄氣,到此夢黃粱。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7年)[1],是中國歷史上一個極為重要的朝代,是由戰(zhàn)國時代后期的秦國發(fā)展起來的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帝國。秦原是周朝的一個諸侯國,其始祖伯益曾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了嬴姓。[2]伯益的后人非子曾為周孝王養(yǎng)馬,憑著他的本事,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肅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帶分封給他,這就是“秦”的起源。[3]公元前770年,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至雒邑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建國,占領東周王室在關中的領地。[4]秦王嬴政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后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國家統(tǒng)一,后北擊匈奴,南服百越。在政治、軍事、經濟、交通、文化及對外開拓諸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大大加強了全國之一統(tǒng),對后世亦產生頗大的影響,秦朝結束了自春秋起五百年來諸侯分裂割據的局面,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漢族為主體、多民族共融的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國家。[5]首創(chuàng)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為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強力維護了國家的統(tǒng)一、強化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中國大一統(tǒng)王朝的統(tǒng)治基礎,故有說法“百代猶得秦政法”。秦朝王室嬴姓,故史書上別稱嬴秦,以別于其他國號為秦的政權[6]。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合謀篡改秦法導致大規(guī)模平民暴動起義。公元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7-8]秦朝從統(tǒng)一六國到滅亡,只有15年國祚。1歷史編輯秦人起源
主詞條: 伯益、秦孝公秦人是漢族西遷的一支。秦之先祖為先賢伯益,伯益乃顓頊后裔(注:黃帝正妃嫘祖生二子:長曰玄囂、次曰昌意;玄囂生蟜極;蟜極生三子:帝嚳、揮公、大業(yè)之父;昌意生一子名顓頊,顓頊有一女名女修;大業(yè)之父娶顓頊之女女修,生大業(yè);大業(yè)娶女華,生伯益,據史籍記載大業(yè)、伯益與益是不同的三個人)。本為古部落首領,舜帝賜姓“嬴”。[3]至夏末,費昌(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當夏桀之時,去夏歸商,為商湯御,敗桀于鳴條,其后嬴姓世代輔佐殷商,故史載嬴姓多顯。
至商末,蜚廉(伯益九世孫中潏之子)、惡來(蜚廉長子,惡來之弟是季勝)父子皆以材力侍紂,后周武王伐紂,敗商軍,武王親射惡來之口以泄憤,蜚廉奔霍太山,嬴姓中衰。至周穆王,造父(注:蜚廉次子季勝生孟增,孟增生衡父,衡父生造父)為周王御,千里平定徐國之亂,受封于趙城,其宗族乃為趙氏[9],造父侄孫非子(注:惡來生女防,女防生旁皋,旁皋生太幾,太幾生大駱,大駱生非子,即秦非子)為周孝王牧馬有功,周孝王賜給了他一小塊土地秦,讓其繼續(xù)嬴姓的祭祀。后來秦襄公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4][10]當時,為謀求強兵興國,各國紛紛開始變法圖強。魏文侯敢為天下先,率先起用法家李悝,李悝撰寫《法經》六篇以為治國之道,制定了一套完整的開發(fā)地利、獎勵農耕的經濟政策,魏國遂強。[11]為了改變秦國被楚國、魏國欺凌的處境,胸有壯志的秦孝公(公元前381-前338年),于公元前362年即位后(時年19歲),決心復興秦國,再現(xiàn)穆公的偉業(yè)。秦孝公不吝重賞,下令求賢,向全天下頒布《求賢令》:“賓客群臣有能出奇計強秦者,吾且尊官,與之分土?!盵11-12]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衛(wèi)人商鞅就是這個勇敢的人,他從魏國跑來了,[13]幫助秦孝公實行變法革新,并遷都咸陽(今陜西咸陽東北)。[11][14]商鞅變法
主詞條: 商鞅變法商鞅(約公元前390年-前338年),戰(zhàn)國時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衛(wèi)國國君的后裔,
公孫氏,故稱為衛(wèi)鞅,又稱公孫鞅。因變法有功被封于商,故又稱商鞅。在孝公寵臣景監(jiān)的舉薦下,商鞅獻上了一套“循名責實,信賞必罰”的變法計劃。秦孝公大為贊賞,決心實行變法。[16-19]第一,實行連坐法。公元前356年,商鞅“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不告奸者腰斬”,“匿奸者與降敵同罰”。[20]后來,又禁止家人“同室內息”,使父子、男女有別。[21-22]此外,還“平斗俑、權衡、丈尺”,統(tǒng)一度量衡;推行縣制;商鞅將全國的小都、鄉(xiāng)、邑集合成四十一縣,縣置令、丞,破壞了舊貴族的封邑,加強了國家的集權。[23]全國上下有了標準的度量準則,方便了稅收和交換。對賦稅制和俸祿制度的統(tǒng)一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據勢力的影響。
第二,重農抑商、獎勵耕織。商鞅之法規(guī)定:農民“致粟帛多者”可免除徭役或租稅,不努力耕作或棄本逐末者全家被罰為仆人。[24]而且,凡有二子以上不分家者“倍其賦”。[21]后來,又廢井田,開阡陌,允許土地買賣,承認土地私有權,這是戰(zhàn)國時期各國中唯一用國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國范圍內改變土地所有制的事例。為中央集權經濟的發(fā)展鋪平道路。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發(fā)徭役和戶口稅,促進了封建經濟的發(fā)展。[25]第三,避私斗,獎勵戰(zhàn)功。按軍功大小取得貴族爵位,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按貴族爵位高低分配田宅,無軍功者不可得爵,私斗者受罰。[26]“軍功爵”是以上繳殺敵首級數(shù)作為晉爵受獎的依據。此舉打破了“世卿世祿”的官制,士兵斬一敵軍官馬上可晉一級爵位,較之魏國只賞銅八兩的規(guī)定高得多。有了軍功即使是仆人也可以得到升官,沒有軍功即使是過去的貴族也只能享受平民待遇。[25][27]措施 目的及作用
“開阡陌封疆”、“廢井田”、“民得買賣”、承認土地私有 以法律形式廢除井田制度,開墾荒地,肯定土地私有制的合法性
廢除“世卿世祿”制度,按軍功大小授予爵位 打破世襲貴族的特權,確定等級制度,發(fā)展和壯大地主的政治勢力
廢除分封制、建立縣制、編制戶口、“什伍連坐” 實行中央集權。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發(fā)展經濟,壯大地主階級經濟力量
“平斗桶、權衡、丈尺”頒布標準度量衡器 方便稅收和交換,加強集權制度
“燔詩書而明法令” 在上層建筑領域實行統(tǒng)治階級的專政大國興起
秦國平民從此有了用戰(zhàn)功改變自身地位的希望,軍人也成了最榮耀的職業(yè)。立軍功者能升官晉爵,極大地刺激了秦人的生產積極性和為國作戰(zhàn)的勇氣,掠地和繳獲愈多也使秦國論功行賞愈有了資本……如此循環(huán),秦軍愈戰(zhàn)愈強,成為一支令東方諸國喪膽的虎狼之師。[28-29]商鞅變法的核心思想是:重刑、弱民、抑商和禁旅。迅速使得秦國從一個西方不起眼的弱國變成為“天子致胙”,“諸侯畢賀”的軍事強國。[30]秦國在商鞅變法的短短十多年間,被治理得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秦人皆“勇于公戰(zhàn)而怯于私斗”,聞戰(zhàn)則喜,“鄉(xiāng)邑大治”。[31]連周天子也送禮給孝公,封為“方伯”(一方諸侯領袖),各國紛紛前來祝賀,秦國成為當時最強大富足的國家。[30][32]商鞅推行了戰(zhàn)國時期最成功的變法運動,但卻落得慘遭車裂的下場。[33]這對于商鞅個人來說,當然是十分不幸的;然而對于秦國的發(fā)展來說,商鞅苦心經營的變法成果無法抹殺,其身雖死,其法未敗,乃至“秦婦人嬰兒皆言商君之法”[34]。商鞅主持的變法在各國中是最全面,最系統(tǒng),最徹底的。秦國軍隊自商鞅變法實行獎勵軍功政策(軍功授爵制)后愈戰(zhàn)愈勇。武器裝備不斷改進。兵種已有步、車、騎之分。軍隊數(shù)量多時達到“帶甲之士百萬”,其后出現(xiàn)了尉繚子、白起、王翦等著名軍事家和將領。使秦國很快躍居戰(zhàn)國首強,邁出了秦朝崛起的重要一步,逐漸使秦國成為實現(xiàn)中國統(tǒng)一的中心力量。[29]攻滅六國
主詞條: 秦滅六國之戰(zhàn)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韓國降將內史騰率秦軍滅韓
國,俘韓王安,韓亡。所得韓地置潁川郡。[36-38]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國大將軍王翦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置邯鄲郡、鉅鹿郡、太原郡。[39]趙公子嘉率宗族百人逃亡到代城。[37-38][40]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荊軻、秦舞陽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37-38][41]秦王政二十一年(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喜退守遼東,殺太子丹以求和。[37-38][42-43]秦王政二十二年(前225年),秦軍王翦之子王賁率領10萬大軍攻打魏國,包圍魏都大梁,引黃河鴻溝水灌大梁。3個月后大梁城破,魏王假投降,魏亡。[37-38][44]同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攻打楚國,屯兵練武,堅壁不戰(zhàn),以逸待勞。[37-38][45]秦王政二十三年(前224年),王翦率領60萬大軍渡過淮水,圍攻楚國都城壽春。[37-38]?
秦王政二十四年(前223年),楚軍斗志渙散、糧草不足,遂從前線撤軍。王翦乘機追擊,消滅楚軍主力,占領楚都壽春,俘虜楚王負芻。楚人復立昌平君為王。王翦又率軍渡過長江,平定了江南,置會稽郡,楚亡。[37-38][47]秦王政二十五年(前222年),王賁打下遼東,俘燕王喜;接著打下代城,俘趙代王嘉。燕、趙徹底滅亡,秦始皇于代地設置雁門郡。[37-38][43][48]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王賁率軍南下攻打齊國,齊王建不戰(zhàn)而降,齊亡。[37-38][49]至此秦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當時還有衛(wèi)國作為附庸存在,秦二世元年即前209年被廢[37-38]。
北征匈奴
主詞條: 北擊匈奴匈奴人分布在蒙古高原上,戰(zhàn)國末年以來,常向南方侵
犯。全國統(tǒng)一以后,秦始皇派蒙恬率軍三十萬抗擊匈奴。[51]蒙恬于秦王政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年)收復河套以南地,即當時所謂“河南地”,第二年進一步斥逐匈奴。[51-52]秦自榆中(在今甘肅蘭州以東,但有異說)向北,在黃河以東、陰山以南的地區(qū)內設置三十四縣,并在黃河的一段地區(qū)因河筑塞。[53]秦還把戰(zhàn)國時燕、趙、秦三國長城修復并連接起來,筑成西起臨洮(今甘肅岷縣)、東迄遼東的古代世界偉大工程之一的萬里長城,用來保護北方農業(yè)區(qū)域。[54]接著,秦又徙民幾萬家于河套。這對于邊地的開墾和邊防的加強,起了積極作用。[55]降服百越
主詞條: 南戍五嶺? 靈渠[56]
中國境內的越人分布在華東、華南地區(qū),分為閩越、南越、西甌等部分。閩越在今浙江、福建一帶,南越在今廣東和廣西東部,西甌在今廣東西南部、廣西南部以至于云南東南部。越人“斷發(fā)文身,錯臂左衽”,依山傍海,從事漁獵和農業(yè)。西甌人主要從事農業(yè)生產。[55][57]秦王政二十四年(公元前223年),王翦率秦軍滅楚,繼續(xù)南進,奪得越人一部分土地,置會稽郡(今浙江紹興)。[47]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派尉屠睢發(fā)卒五十萬,分為五軍,進攻鐔城(今湖南靖縣境)、九嶷(今湖南寧遠南)、番禺(今廣東廣州)、南野(今江西南康境)、余干(今江西余干境),進行了三年不解甲、不弛弩的艱巨戰(zhàn)斗。秦軍擊敗了閩越的抵抗,以其地置閩中郡(今福建福州)。攻南越的秦軍,也占領了番禺。只有西線的秦軍遇到西甌人頑強的抵抗。[55]為了解決秦軍轉餉的困難,監(jiān)祿率卒在湘水、漓水間開鑿靈渠(在今廣西興安),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水系的交通。在秦軍和西甌人的戰(zhàn)斗中,西甌君譯吁宋和秦軍統(tǒng)帥尉屠睢相繼戰(zhàn)死。秦始皇三十三年,秦始皇又謫發(fā)內郡曾經逃亡的人、贅婿、商人增援,征服了西甌,在南越、西甌故地及其相鄰地區(qū)建置了南??ぃń駨V東廣州),象郡(今廣西崇左境)和桂林郡(今廣西桂平),并繼續(xù)征發(fā)人民前往戍守。[58]這樣,幾十萬北方農民就留在那里與越人雜居,共同開發(fā)珠江流域。[55]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諸侯割據稱雄的封建國家結束,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漢族統(tǒng)一國家開始了。這是古代歷史上特殊的偉大事件。作為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在幅員遼闊的統(tǒng)治區(qū)域內,創(chuàng)立了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權的政治制度,“器械同量,同書文字?!盵55]嚴刑峻法
主詞條: 苛政、沙丘之變?
長期分裂局面造成的影響,使秦始皇非常關心六國舊地的動靜,擔心六國舊貴族圖謀復辟。為了防止割據的再現(xiàn),秦始皇把六國富豪和強宗十二萬戶遷到咸陽,另一部分遷到巴蜀、南陽、三川和趙地,使他們脫離鄉(xiāng)土,以便監(jiān)視。[60]他把繳獲的和沒收的武器加以銷毀,在咸陽鑄成十二個各重千石的銅人。[61]又下令“墮壞城郭,決通川防,夷去險阻”,盡可能消滅封建貴族依以割據的手段。為了控制廣闊的國土,特別是六國舊境,秦始皇還修建由首都咸陽通到全國各地的馳道,[62]東窮燕齊,南極吳楚。他自己多次順著馳道巡游郡縣,在很多地方刻石紀功,以示威強。[63]為了加強北方的防務,秦始皇三十五年(公元前212年),又修筑由咸陽經過云陽(今陜西淳化西北),直達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的直道,塹山堙谷千八百里。在西南地區(qū),還修筑了今四川宜賓以南至云南昭通的五尺道,于近旁設官進行統(tǒng)治。[57][64]秦統(tǒng)一以后的十幾年中,秦始皇維持了一支龐大的軍隊,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官僚機構,進行了多次的大規(guī)模戰(zhàn)爭,完成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筑。[65]據估計,當時全國的人口約為一千多萬,而當兵服役的人超過二百萬,占壯年男子三分之一以上。秦始皇采取趙陀等人的意見遷移關中50萬秦人至嶺南與當?shù)厝嗣褡迦诤?,但導致關中空虛,大大動搖了秦的統(tǒng)治基礎。
秦二世時期,農民生活悲慘,穿牛馬之衣,吃犬彘之食,往往在暴吏酷刑的逼迫下逃亡山林,舉行暴動。這種種情況說明,急政暴虐激化了社會矛盾,秦始皇在完成統(tǒng)一事業(yè)的同時,也造成了秦王朝傾覆的條件。所以西漢時的賈山談到秦代“群盜滿山”的情況時說:秦始皇在世時,他的統(tǒng)治已經在崩潰,但是由于皇帝以及開國大臣在鎮(zhèn)壓,沒有人敢于和政府對抗。[57]走向滅亡
主詞條: 胡亥、趙高、秦末農民戰(zhàn)爭
前210年秦二世胡亥即位。他進一步加重對農民的剝削和壓迫,以“稅民深者為明吏”,以“殺人眾者為忠臣”。[67]他令農民增交菽粟芻藁,自備糧食,轉輸至咸陽,供官吏、軍隊以至于狗馬禽獸的需要。他繼續(xù)修建阿房宮,繼續(xù)發(fā)民遠戍。徭役征發(fā)的對象進一步擴大,農民的困苦達于極點,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已經到一觸即發(fā)的地步。[68]在農民醞釀反秦的時候,潛伏著的六國舊貴族殘余勢力也在俟機進行分裂活動。秦始皇三十六年(公元前211年),東郡出現(xiàn)“始皇帝死而地分”的刻辭,就是這種分裂活動的征兆。[57][69]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一隊開赴漁陽(今北京密云)的閭左戍卒九百人,遇雨停留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縣境),不能如期趕到漁陽戍地。秦法規(guī)定“失期當斬”,戍卒們面臨著死刑的威脅。但根據出土1975年的《睡虎地秦簡》,“失期”僅為城旦的處罰,所以此處存在異議。于是,在陳勝、吳廣的領導下,在大澤鄉(xiāng)舉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的旗幟。陳勝,吳廣他們殺押送他們的秦尉,[70]率領戍卒,用已被賜死的秦公子扶蘇和已故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農民反秦。[71]附近農民斬木揭竿紛紛參加起義。起義軍分兵東進,主力則向西進攻,連下今豫東、皖北的铚、酂、苦、柘、譙(分別在今安徽宿縣,河南永城、鹿邑、柘城,安徽亳縣境)諸縣。當他們推進到陳(今河南淮陽)的時候,已是一支數(shù)萬人的聲勢浩大的隊伍了。[72]在起義軍的影響下,許多郡縣的農民殺掉守令,響應陳勝;特別是在舊楚國境中,數(shù)千人為聚者到處可見。一些潛藏民間的六國舊貴族、游士、儒生,也都乘機來歸,憑借舊日的地位,在農民軍中發(fā)揮影響。游士張耳、陳馀甚至
勸陳勝派人“立六國后”,被陳勝斷然拒絕。陳勝自立為“張楚王”,[74]分兵三路攻秦:吳廣為“假王”,西擊滎陽;武臣北進趙地;魏人周巿攻魏地。吳廣軍在滎陽被阻,陳勝加派周文西擊秦。周文軍很快發(fā)展到車千乘,卒數(shù)十萬人,進抵關中的戲(今陜西臨潼境),逼近咸陽。[75]秦二世慌忙發(fā)修驪山陵墓的刑徒為兵,以少府章邯率兵應戰(zhàn),打敗周文軍。[76]周巿在魏地立舊魏貴族魏咎為魏王,自為魏丞相,并派人到陳勝那里迎接魏咎。舊貴族的勢力很活躍,渙散了農民起義隊伍。陳勝缺乏經驗,決心不夠,眼看著分裂局面的形成。陳勝周圍也出現(xiàn)了不團結的現(xiàn)象。[57]秦將章邯軍連敗周文,周文自殺。[77]章邯又東逼滎陽,吳廣部將田臧殺吳廣,迎擊章邯,一戰(zhàn)敗死。[78]章邯進到陳,陳勝敗退到下城父(今安徽渦陽東南),被叛徒莊賈殺死,陳縣失守。[79]陳勝部將呂臣率領一支“蒼頭軍”英勇接戰(zhàn),收復陳縣,處決了莊賈。陳勝作為反秦的先驅者,領導起義只有半年就失敗了,但是反秦的浪潮卻被他激起,繼續(xù)不斷地沖擊秦的統(tǒng)治。[57]陳勝起義后,舊楚名將項燕之子項梁和項梁侄項羽在吳(今江蘇蘇州)殺掉秦會稽郡守,起兵響應。不久項梁率領八千子弟兵渡江北上,隊伍擴大到六七萬人,連戰(zhàn)獲勝。[80]閩越貴族無諸和搖也率領族人,跟著秦番陽令吳芮反秦。原沛縣亭長劉邦和一部分刑徒逃亡山澤,也襲擊沛令起事,歸入項梁軍中。項梁立楚懷王之孫為楚王。[81]以后,項梁在定陶敗死,
秦章邯軍轉戈北上,渡河擊趙。
這時,代替蒙恬戍守朔方邊塞的王離,也率大軍由上郡(治今陜西榆林東南)東出,包圍了張耳和趙王歇駐守的巨鹿城(今河北平鄉(xiāng)境)。楚王派宋義、項羽救趙,派劉邦西入關中。[83]宋義北至安陽,逗留不進。項羽殺宋義,引兵渡漳河,經過激戰(zhàn),解巨鹿之圍,被推為諸侯上將軍。[84]以后,秦將章邯率二十萬人向他投降。[85]劉邦迂回進入武關,到達咸陽附近。那時秦二世已被趙高殺死,繼立的子嬰貶去帝號,稱秦王,向劉邦投降。劉邦攻占咸陽,秦亡。[7]劉邦廢除秦的苛法,只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深得秦人擁護。[57][86]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126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當上太上皇的李隆基,晚年生活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