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王朝(一):建國
朝鮮王朝(朝鮮語:????/朝鮮王朝 Joseon Wangjo ?,1392年-1897年),又稱朝鮮國或大朝鮮國[4][5](朝鮮語:???/朝鮮國 Joseon Gug ?),在日本以及中華圈史學界的早期也被稱為李氏朝鮮,是朝鮮半島歷史上的最后一個王朝,王室本貫為全州李氏,歷經27代君主共五百馀年,國土大體上涵蓋整個朝鮮半島。
1388年,受高麗禑王之命進攻遼東的右軍都統(tǒng)使李成桂發(fā)動政變威化島回軍,并廢黜王禑而立其子王昌為王,控制高麗王朝軍政大權。1392年,李成桂廢黜恭讓王,在松京(后改名開京,今開城)壽昌宮自立為王,改國號“朝鮮”。1395年遷都于漢陽(今首爾),將國都更名為漢城。1398年,第一次王子之亂后再度遷都開京;1400年,第二次王子之亂后最終定都漢城。
朝鮮以儒教治國,儒家思想取代佛教成為國家統(tǒng)治理念。世宗大王時期,朝鮮經濟、文化、軍事、科技等各方面都得到長足發(fā)展。諺文的發(fā)明也為朝鮮平民的文化普及提供條件。朝鮮為明朝的不征國之一。16世紀末和17世紀初,朝鮮由于遭到后金和日本的攻擊而采取閉關鎖國的政策。19世紀開始,朝鮮的內部紛爭使國家日益衰落。甲午戰(zhàn)爭后,高宗于1897年稱帝登基,改國號為大韓帝國,結束了與清朝的宗藩關系。1910年,大日本帝國侵吞朝鮮半島,實行日韓合并,大韓帝國滅亡,李氏統(tǒng)治的王朝告終。
1.朝鮮建國
14世紀末,高麗王朝經過長年戰(zhàn)爭和蒙古帝國的入侵已經岌岌可危。1388年,中國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高麗重臣崔瑩借此準備與明開戰(zhàn),并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李成桂出身新羅貴族。父李子春為地方豪族,任雙城總管府千戶。1356年,高麗攻其地,李子春投降。1362年,李成桂襲父職,在圖們江、鴨綠江方面參與抵御女真族和蒙古殘余勢力入侵的軍事行動。不久,他調京任職,后到南方抵御倭寇。1380年、1385年大破倭寇,威名日盛,參與軍機中樞。
在威化島,李成桂以江水泛濫渡江困難、糧食不足為由,再次要求禑王撤軍。但是,撤軍要求再次被拒絕,李成桂于5月22日自行決定開始撤退。這就是威化島回軍事件。李成桂發(fā)動兵變,推翻了高麗禑王的統(tǒng)治,崔瑩被處死,禑王被驅逐流放到黃麗府,立王禑之子王昌為王。李成桂發(fā)現(xiàn)王昌復辟企圖后,將王禑和王昌處死并立王瑤為王。
1392年,李成桂清除了高麗宮廷反對派首領鄭夢周。在流放王瑤到原州后,登基建立朝鮮王朝,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推行科田法,獎勵農業(yè)。李成桂還通過招撫、武力征服中國在朝鮮半島東北的女真部落,進一步加強了對該地區(qū)的管轄,使其疆域達到圖們江。倭寇在李成桂當政期間基本不敢再騷擾朝鮮。李成桂去世后,倭患再度興起。
2.政變與鞏固
自從李成桂開創(chuàng)了朝鮮王朝之后,與明朝政府保持著十分親密的藩屬關系。并且在前期一系列比較開明的政策之下,社會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盡管也發(fā)生過多次內亂與黨爭,大部分情況下政治狀態(tài)尚算穩(wěn)定。所以朝鮮王朝的前期被公認是朝鮮王朝的發(fā)展期,尤其是世宗大王的統(tǒng)治時期被認為是朝鮮王朝的黃金時期??上У氖?,在世宗、世祖、成宗等幾位賢君之后,后世朝鮮的國君大多昏怠而缺乏治國之術,則伴隨著的便是黨爭的愈演愈烈與民生的困苦。這為后期朝鮮的吏治與社會生活產生了極壞的影響。
(1)第一次王子之亂
隨著朝鮮新王位的產生和鞏固,王位繼承人開始成為朝鮮的一個問題。李成桂的五子李芳遠在幫助李成桂登基中貢獻是最大的。但在鄭道傳等重臣的游說下,洪武二十五年(1392)李成桂立八子李芳碩為世子。李芳碩在建立國家意識形態(tài)、法制法規(guī)基礎方面貢獻是最卓越的。他希望朝鮮是一個由國王任命的大臣們管理的國家,而李芳遠則希望朝鮮成為君主獨權的國家。在李成桂的支持下,李芳碩開始禁止王子們參政,并企圖解散王子們的私兵。雙方矛盾一觸即發(fā)。
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二十六日,31歲的王子、靜安大君李芳遠,發(fā)動軍事政變,率兵沖入王宮景福宮,直趨東宮資善堂,將其異母弟弟、年僅十七歲的世子、宜安大君李芳碩亂刀斬殺,另一異母弟弟、年僅十八歲的撫安大君李芳蕃亦同時被殺。得手之后,李芳遠率軍又殺入了開國一等功臣、封號奉化君鄭道傳家中。五十六歲的權臣鄭道傳此時正與其好友、世子的岳父沈孝生交談,被亂兵砍死。史稱戊寅靖社,或恭昭之難。
(2)第二次王子之亂
恐于王子互相殘殺,李成桂決定立即引退并將王位讓給二子李芳果,就是朝鮮定宗。定宗即位后便遷都回開京。建文二年(1400),李朝再次發(fā)生變亂。為了爭奪王位,開國功臣之一的樸苞與李芳干策動變亂,矛頭直指掌權者李芳遠。李芳遠掌握下的定宗大王,唯李芳遠馬首是瞻,李芳遠權勢的滋長,刺激了李芳干的野心。李芳干不顧勢力的懸殊,決心與五弟決一雌雄。李芳干趁兄弟狩獵之機,動員私兵加害李芳遠,但是異謀早已為李芳遠的鷹犬所偵知。李芳干無奈只好提前起兵,上王與定宗一再下諭勸阻無效。李芳遠側李叔藩、李芳干側孟宗、李成奇在開城竹善巷一帶爆發(fā)巷戰(zhàn),李叔藩射死李成奇,李芳干軍奔散。李芳干勢窮北奔,最后解甲臥地就戮被擒,流放兔山巷。
晚年的李成桂連夜出奔躲回老家咸興。此后,頻繁派往咸興的問安使接連在李成桂手下喪命,但是這阻嚇不了兇悍的李芳遠。兩年,李成桂后被擄回漢陽,父子二人終于狹路相逢,李成桂被幽禁在昌德宮中,度過他生命最后的六年。樸苞之亂后,李芳遠成為世子,十一月受禪為王,尊定宗大王為仁文恭睿上王。
(3)太宗時期
太宗即位之初,李成桂拒絕將象征王權的國璽傳給太宗。于是太宗開始發(fā)布法令鞏固其王權統(tǒng)治。對內,太宗一改高麗王朝“君臣佞佛”的傳統(tǒng),崇尚儒學,學習儒家經典。在政治上更是仿造明朝的體制,實行所謂“六曹直啟制”。太宗的第一條措施就是解散王子和貴族的私兵,將兵權收歸中央。私兵制度的廢除有效預防了可能的反叛,并增加了國家軍隊中的士兵人數(shù)。太宗的第二條措施是修改土地稅法,普查人口。隨著新發(fā)現(xiàn)土地的增加,國家收入翻了一番。這些改革措施基本上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一致。
與李芳碩的改革方案不同的是,太宗發(fā)布法律要求議政府的任何決定必須經朝鮮國王同意后方可生效,結束了高麗以往由宮中大臣通過商議決策的傳統(tǒng),使王權得到鞏固。太宗是個很有爭議的人物。一方面太宗為奪王位殺死諸多異己和親屬,另一方面太宗治國有方,使人民生活得到提高,國防得到加強,為其王位繼承者朝鮮世宗的統(tǒng)治打下良好基礎。
【更多精彩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世界民族與文明歷史”】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20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下一篇: 磁縣南城,雜草掩映下的一段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