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喜馬拉雅山脈南麓這樣一個國家,它多次擊退入侵強敵,展現(xiàn)出非同一般的韌性,而入侵者不但損兵折將,還損失慘重,甚至走向了衰落。人們把這個不好惹的國家叫做“帝國墳場”,這既是對這個國家的致敬,也是對入侵者的哀悼。它就是中亞小國阿富汗。
天時:我的地盤我做主戰(zhàn)爭的勝負從來不是雙方武力的簡單加減,而是綜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阿富汗位于亞洲中西部,面積64.75萬平方公里,人口3680萬人,2018年全國GDP總額193.63億美元,是全世界最不發(fā)達的國家之一。
上圖_ 1979年蘇聯(lián)阿富汗戰(zhàn)爭 游走在山區(qū)的阿富汗游擊隊士兵
1747年,普什圖人阿赫馬德·沙阿建立了以坎大哈為首都的阿富汗王國,在隨后的三次抗英戰(zhàn)爭中,普什圖人表現(xiàn)出英勇頑強和好戰(zhàn)堅韌的精神。普什圖人是整個阿富汗反抗力量的縮影,在他們的帶領下,對抗外來之敵的槍聲此起彼伏。
在抗蘇戰(zhàn)爭中,阿富汗北部和南部活躍著六支武裝力量,其中有三支是普什圖族的勢力。正因普什圖人的突出表現(xiàn),創(chuàng)造了以弱勝強的戰(zhàn)爭奇跡。恩格斯稱贊普什圖人是“勇敢、剛毅和愛好自由的人民”。普什圖人為踏入“帝國墳場”的敵人,撰寫了惡夢連連的墓志銘。
上圖_ 1979年蘇聯(lián)阿富汗戰(zhàn)爭 在擺弄著武器的阿富汗兒童
《孫臏兵法·月戰(zhàn)》提出:“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strong>阿富汗地處亞洲中心,控制了它,就能掌握戰(zhàn)略主動權。事實上,每一個踏入阿富汗的帝國只看到了它的表象,并未了解它的本質。阿富汗生存在兩大文明古國之間,又能硬挺過外敵的屢次來犯,正是天時、地利和人和左右著戰(zhàn)爭的結局,“帝國墳場”果然名不虛傳。
作者:計白當黑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
【1】《阿富汗為什么是“帝國的墳墓”?英美蘇都拿它沒辦法》 潘前芝
【2】《阿富汗最大的民族——普什圖人》 蔣志強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chuàng)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7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