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秦漢晉隋唐宋元清,對外都或多或少有過妥協(xié),于是“不和親、不割地、不賠款”的明朝,被很多人譽為史上最硬氣的王朝。但較真的話,還有一個比明朝更硬氣的王朝,盡管只存在15年,卻向周邊“萬國”都宣過戰(zhàn)。
這就是新朝,一個備受古代文人墨客詆毀的王朝。
01
公元9年,王莽篡漢建立新朝,開啟了魔幻的15年。
之所以說“魔幻”,是因為王莽新政幾乎得罪了國內(nèi)所有階層,不準土地兼并不準買賣奴隸,得罪了地主豪強;鹽、鐵、酒、幣制、山林川澤收歸國有,得罪了大商人;五均賒貸(貸款制度)、六筦政策,以公權力平衡物價,防止商人剝削農(nóng)民,最后卻是國家更狠的剝削農(nóng)民;多次反腐,高標準道德整風運動,又得罪了官員階層......而王莽新政的目的又是打造一個理想國,實現(xiàn)天下大同。簡而言之,王莽目標無比高尚,但最后卻幾乎讓所有人都利益受損。
對內(nèi)魔幻,對外就更魔幻了。
王莽篡漢成功的一個重要原因,是西漢人地矛盾非常激烈,已經(jīng)到了不改不行的地步,旦夕存亡之際。于是,作為道德表率的王莽,得到揚雄(與司馬相如齊名的漢賦家)、劉歆(劉向之子)等文人支持,本身又是外戚,家族勢力極強,于是才能在天下支持下篡漢。天下人期望王莽能夠解決問題,因此王莽篡漢不是享受,而是沉甸甸的重擔壓在他的小肩膀上。
按理說,想要解決西漢末年的嚴峻社會問題,首先要有一個穩(wěn)定的外部環(huán)境,就必然要與外部異族保持一定和平,盡量別激怒外部勢力,能不打的仗盡量就別打了,但王莽思路異于常人,認為“安內(nèi)必先攘外”,先后向“萬國”一一宣戰(zhàn),態(tài)度強硬的令人意外。
02
當時,外部勢力主要有四個部分,即東北及朝鮮半島、西域、西南地區(qū)、北部匈奴。
1,新朝建立后,高句麗叛變侵擾東北各郡,王莽派名將嚴尤出兵斬其王,但高句麗別種濊貊仍舊屢次寇邊。在新朝時期,唯一的對外勝利就是嚴尤打敗高句麗。
2,公元12年,西南夷的鉤町(今云南廣南一帶)發(fā)生叛變,王莽屢次派兵討伐,寧始將軍廉丹率領的大軍水土不服,數(shù)十年拖延未果,還導致了更大規(guī)模的反叛。西漢時期,采取的是羈縻政策,讓夷人治夷,名義上臣服漢朝,“以其故俗治,無賦稅”。
3,公元16年,王莽派五威將王駿、李崇與郭欽等西征西域,被焉耆率領姑墨、尉犁、危須等聯(lián)軍擊潰,王駿被殺,西域與新朝斷絕往來。
4,公元19年,王莽征發(fā)士兵三十萬人,大舉進攻匈奴。第二年強迫高句麗、烏桓出兵,兩國皆不愿而叛變,西域地區(qū)也陸續(xù)叛新投匈。公元17年之后,歷史上赫赫有名的綠林軍、赤眉軍開始出現(xiàn),國內(nèi)亂成一團麻,但王莽卻又向強敵匈奴宣戰(zhàn)。
王莽先后向“萬國”宣戰(zhàn),固然有異族羈傲不遜反復無常,但實際上部分原因又讓人哭笑不得。
03
王莽認為,周朝得“中策”、漢朝得“下策”、秦朝是“無策”,所以沒能解決好外部問題,王莽既然篡漢,背負天下期望,就要采取“上策”,以徹底解決外部問題,展現(xiàn)新朝新的風采。
何謂“上策”,學者湯懷先在《試論新莽時期的民族政策》中總結出四點:一是賄賂與引誘的懷柔政策,二是降王為侯的貶黜政策,三是內(nèi)部瓦解的外交政策,四是武力威脅與軍事打擊的強硬政策。可見,王莽并非單純強硬的莽夫,這四點政策互相配合慢慢實施下去,還真可能徹底解決外部問題,但王莽卻不斷搞出“幺蛾子”。
1,新朝建立后,為了宣示新朝的威德,王莽派使者四處出訪,收回舊日漢朝授予外族的印綬,改受新朝的印綬,這是正常舉動。但王莽把所封的王全都貶為侯,所用的璽改為章,將異族降級,這就引起了別人不滿,導致西南夷鉤町王及匈奴的叛變,西域諸國也逐漸與王莽破裂關系。
2,將異族降級還不夠,王莽還給異族族名與首領名稱更名。比如,匈奴單于本為囊知牙新,王莽派人攜帶重金,以“中國不得有二名”為由,勸說匈奴更改為單名,匈奴單于攝于新朝威勢,于是更名為“知”,以示“慕從圣制”,但沒過幾年王莽又要求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于”,又過了幾年,王莽要求匈奴改名為“恭奴”,單于更名為“善于”等。無疑,這些明朝帶有侮辱性質(zhì),讓匈奴非常不滿。
關于王莽為外部勢力更名,最廣為人知的是高句麗,被強迫更改為“下句麗”,此外國內(nèi)還有涉及少數(shù)民族的地名也被一一更改,比如長沙國改為填(鎮(zhèn))蠻,隴西郡改為厭戎等等??傊?,王莽仿佛希望通過兒戲般的更名,貶低對手,來實現(xiàn)對異族的壓制或心理優(yōu)勢,但結果適得其反。
當然,西南夷、匈奴等反叛新朝,根本原因在于王莽操之過急,頻繁插手其內(nèi)部,威脅到了部分酋長的地位與利益,由此導致這些勢力反叛。比如,改變羈縻政策想要直接管理西南夷,甚至直接殺其首領;在匈奴問題上,分化瓦解匈奴,直接參與匈奴內(nèi)部權力斗爭。
王莽對外如此強硬,原因非常高尚,即王莽的政治理想是“大一統(tǒng)”,真正讓外部勢力臣服,改變西漢時期實行的“以夷治夷”的羈縻政策,實現(xiàn)新朝真正一統(tǒng)天下的目標,同時做到西漢沒有做到的事情,顯示出新朝取代西漢的正確性。與王莽新政的出發(fā)點一樣,都非常令人敬佩。
簡而言之,在實際執(zhí)行中,王莽操之過急、不顧國情、幺蛾子頻出等等,導致對外政策的崩盤,不僅沒能起到“四夷賓服”,“內(nèi)華夏而外夷狄”,儒家提到的天下大同,反而是“四夷皆反”。內(nèi)外交困時,王莽又不僅不顧國情,反而繼續(xù)強硬到底,先后對周圍勢力一一宣戰(zhàn),典型的是軟的不行就上硬的,關鍵還幾乎都打了敗仗,丟掉了西漢建立的“一漢敵五胡”的自信,最終成為新朝快速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正因如此,現(xiàn)代史學家研究時指出王莽屬于典型的書生意氣、理想主義,目標很誘人,但執(zhí)行一塌糊涂。
參考資料:《漢書》等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285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一生為民,一心為公,李爾重的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