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zhàn)國七雄,戰(zhàn)國時期七個最強大的諸侯國的統(tǒng)稱,經過春秋時期曠日持久的爭霸戰(zhàn)爭,周王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周王室名義上還是天子,但已名存實亡。諸侯國互相攻伐,戰(zhàn)爭不斷。三家分晉后,趙國、魏國、韓國躋身強國之列,又有田氏代齊,戰(zhàn)國七雄的格局正式形成,分別是:秦國、楚國、齊國、燕國、趙國、魏國、韓國。除戰(zhàn)國七雄外,還有越國、巴國、蜀國、宋國、中山國、魯國等大國。小國尚有鄭國、衛(wèi)國、滕國、鄒國、費國等,但其實力與影響力皆遠遠不及戰(zhàn)國七雄,只能在強國的夾縫中生存,且最終均為七雄所滅。
在戰(zhàn)國時期,戰(zhàn)國七雄因為種種原因,幾乎都有遷都的情況。比如大家熟悉的魏國,曾經定都安邑,后來遷都到大梁,也即今河南省開封市一帶。再比如趙國這一諸侯國,在定都邯鄲之前,先后在晉陽(今太原)、中牟(今鶴壁)定都。而就筆者今天要說的韓國,和魏國、趙國一起瓜分了晉國,所以并稱了三晉。那么,問題來了,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韓國,為何在近200年內,先后四次遷都呢?
一、從韓原遷往平陽
首先,韓國(公元前403-公元前230),先秦諸侯國,是戰(zhàn)國七雄之一,與魏國、趙國合稱三晉,國君為姬姓韓氏,是晉國大夫韓武子(晉武公叔父)的后代。和魏國、趙國一樣,韓國君主的先祖,曾是晉國的卿大夫。在周朝時期,卿大夫擁有自己的封地。對于韓氏來說,被晉國分封到韓原(今陜西韓城),這可以視為韓國的第一個都城。到了春秋末期,晉國的君主已經沒有實權了,類似于東漢末年的漢獻帝劉協,只能說是一個傀儡君主了。在此基礎上,韓氏需要和魏氏、趙氏等卿大夫爭奪晉國的城池。對于韓原這一都城來說,在地理位置上偏向于秦國,也即不在晉國的核心區(qū)域。
眾所周知,晉國的核心區(qū)域,在今山西省一帶,山西省的簡稱也是“晉”。因此,韓氏選擇將都城從韓原遷往平陽。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平陽這一城池,主要位于今山西省臨汾市一帶。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平陽依山傍水,又靠近晉國的核心區(qū)域,十分有利于跟趙氏、魏氏搶奪資源。在春秋末期,晉國的卿大夫不止魏氏、韓氏、趙氏這三家,所以,韓氏的這一遷都,不僅能夠爭搶資源,也有助于提升自己在晉國內部的地位,避免在激烈的競爭下出局。
二、從平陽遷往宜陽
公元前424年前后,也即三家分晉的過程中,韓國將都城從平陽前往宜陽,宜陽位于今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相對于平陽,宜陽地處中原的核心區(qū)域。對此,在不少歷史學者看來,這是因為晉陽之戰(zhàn)后,伴隨著智氏的滅亡,晉國內部已經形成了魏趙韓三足鼎立的格局。換而言之,晉國被徹底瓜分,已經是時間上早晚的問題。在此基礎上,韓國的當務之急,已經不是爭奪晉國的城池,而是盡快逐鹿中原,在中原的核心區(qū)域,也即今河南省一帶站穩(wěn)腳跟。眾所周知,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今河南省一帶地勢平坦,人口稠密,可謂兵家必爭之地。
比如西周滅亡后,周平王就東遷洛邑,也即遷都到今河南省洛陽市一帶。所以,韓國也選擇遷都到這一區(qū)域,有助于獲得更多的人口,吸引更多的人才。值得注意的是,雖然韓國后來不在宜陽定都了,不過,宜陽依然是兵家必爭之地,比如秦國和韓國就爆發(fā)了宜陽之戰(zhàn)。宜陽之戰(zhàn)中,秦軍依靠強大實力,連續(xù)作戰(zhàn),最終攻占中原重鎮(zhèn)宜陽,取得一個大勝利。從此,秦的疆域擴展到了中原,而且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險。
三、從宜陽遷往陽翟
到了公元前408年前后,韓國再一次遷都,這一次是將都城從宜陽遷往了陽翟(今河南禹州)。對于陽翟這座城池來說,地處伏牛山脈和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潁河貫穿其中,這無疑是適合定都的地方。在古代歷史上,很多朝代都選擇定都在靠近河流的地方,這不僅是為了獲得水源,也是河流附近的農業(yè)條件比較好。在戰(zhàn)國時期,韓國之所以遷都陽翟,原因主要分為兩個方面。一方面,這是因為早在夏朝時期,陽翟就曾是都城,擁有比較完善的基礎設施。相對于其他城池,陽翟是比較繁華的。
另一方面,或許是更為重要的原因,因為陽翟靠近鄭國,在戰(zhàn)國初期,韓國的重要目標就是吞并旁邊的鄭國。韓滅鄭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時期一次重大的兼并戰(zhàn)爭,韓國通過多次進攻消滅了具有悠久歷史的鄭國,國力迅速上升,成為戰(zhàn)國七雄之一。當時韓國地處黃河中游地區(qū),東部、北部被魏國包圍、西有秦國、南有楚國,國土面積十分狹小,因而發(fā)展空間極其有限。對此,韓國只要消滅鄭國,擴大自己的疆域,這樣才能奠定自己戰(zhàn)國七雄之一的地位。反之,如果韓國無法吞并鄭國,也很難繼續(xù)和秦國、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等大國相抗衡。
四、從陽翟遷往新鄭
最后,根據史料的記載,公元前385年,韓國攻克鄭國的陽城。公元前377年韓哀侯繼位后,滅亡鄭國的時機已經成熟,韓哀侯便在公元前375年舉兵攻克鄭國都城新鄭,并遷都到新鄭。韓滅鄭之戰(zhàn)最終以鄭國滅亡為結果結束。對于韓國來說,在消滅鄭國之后,將都城從陽翟遷往新鄭,也即今河南省鄭州市新鄭市一帶。按照介紹,新鄭市地處秦嶺緯向構造東端,處于豫西山地向豫東平原的過渡地帶。地勢西高東低,中部高,南北低。有山地、丘陵、崗地和平原等地貌。山地和丘陵集中分布在西南部和西部,系嵩山山脈的東部邊緣,主要由陘山、具茨山、泰山、梅山、山包嶂山等山地丘陵組成。
對此,在筆者看來,相對于陽翟,新鄭作為都城,具有易守難攻的優(yōu)勢。況且,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鄭國長期定都在新鄭一帶,這讓新鄭這座城池的人口比較密集,農業(yè)、手工業(yè)也比較發(fā)達。從這一角度來看,新鄭作為都城的條件更加優(yōu)越,所以韓國最終選擇定都新鄭。總的來說,在200年左右的時間內,韓國先后四次遷都,從而和魏國、趙國、齊國、楚國、秦國、燕國等諸侯國相抗衡。對此,你怎么看呢?歡迎留下你的觀點,讓我們一起討論。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322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雙時制勞民傷財,為何在歐洲仍難廢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