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古裝劇里,古代官員在判處犯人死刑后,總會將處決的時間定為“秋后問斬”,而且都會選擇“午時三刻”過后執(zhí)行死刑,為什么會選擇這個時間呢?有什么具體原因嗎?別急,請聽小編慢慢介紹。
古人對自然有一種樸素的鬼神信仰,在他們看來,春天是萬物新生的季節(jié),處斬犯人不僅不吉利,而且說不定會影響收成,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也強調(diào)帝王的行為要和四季相配合,春夏應該是賞賜的時節(jié),秋冬才是問斬的時候。事實上,我國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賞在春夏,刑在秋冬”的說法,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一般用的也是秋冬刑,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及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進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復審,死罪更要多次復奏后由皇帝親筆勾決。古代對死刑的審核和執(zhí)行也是相當嚴格的,電視劇里演的有些草草了事的死刑情節(jié),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這個時期的問斬時間,也視審核的具體情況而定,不一定都是“秋后問斬”。
到了明清兩代,再次引入了"秋審""和"朝審"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會審京畿附近的死囚,稱為"朝審";而每年八月中旬復審各省死刑案件則稱為"秋審",朝審與秋審后把死刑案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yǎng)承嗣四類,除情實類由皇帝勾決后執(zhí)行死刑外,其他三類均可免除死刑。
當然,除了秋后,古人行刑更講究的還有午時三刻。午時三刻相當于中午12點左右,此刻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刻。在古代人看來,這是一天中陽氣最重的時候,十惡不赦的重刑犯選擇在此刻行刑,用旺盛的陽氣壓制,讓他死后連鬼也做不成。這應該也是古人選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綜上所述,古人對死刑的講究,既有迷信的原因,也有時間上的考慮,更體現(xiàn)了人們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午時三刻開刀問斬,是影視劇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說法,與之相配套的還有秋后問斬,推出午門斬首,菜市口砍頭等等。
這些說法有什么講究呢?
古人把一天分為十二個時辰,以十二個字代替,午時就是正午十二點,一刻十五分鐘,午時三刻就是現(xiàn)在的正午12:45.為什么選擇在這個時間點殺人?因為古人認為殺人是“陰事”,而陰氣對人是有害的,所以的選個陽氣重的時候。而一天之中午時三刻陽氣最盛,最適合殺人。
但并非所有的罪犯都在午時三刻行刑。午時殺人也分為午時問斬和午時三刻問斬兩種,午時雖然陽氣重,但罪犯被殺后依然可以再入輪回,午時三刻殺人,就是魂飛魄散,再無半點殘留,所以只有罪大惡極的人才會被午時三刻問斬。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死刑犯從大早被提出來押赴刑場跪等行刑,期間不吃不喝,等到了午時已經(jīng)虛脫了,再被中午太陽一曬,整個人昏昏沉沉,這時候砍頭省去很多麻煩。至于午門斬首,則不受時間限制,因為午門有一個“午”字,陽氣最重,即便不是中午也保管一切順利。
而菜市口殺人,一來可以震懾吃瓜群眾,二來菜市口車水馬龍,陽氣很盛,適合殺人。至于秋后問斬,倒是學問較大,西漢大儒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中對四季做了區(qū)分:慶為春,賞為夏,罰為秋,刑為冬。
董仲舒認為帝王的法令要與四季變化匹配,春夏應該行賞,秋冬才可行刑,此即后來所說的“秋后問斬”。西漢的秋后定位農(nóng)歷九、十、十一、十二月,到了唐代,死刑執(zhí)行的時間定在十、十一和十二月,這一做法一直延續(xù)到清代。
生死之事,即便是現(xiàn)在也說不清楚,但除了生死,再無大事,所以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我們都知道,在古裝劇里,古代官員在判處犯人死刑后,總會將處決的時間定為?秋后問斬?,而且都會選擇?午時三刻?過后執(zhí)行死刑,為什么會選擇這個時間呢?有什么具體原因嗎?別急,請聽小編慢慢介紹。
古代死刑中,為何講究秋后問斬?又為何定位午時三刻?
古人對自然有一種樸素的鬼神信仰,在他們看來,春天是萬物新生的季節(jié),處斬犯人不僅不吉利,而且說不定會影響收成,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學說也強調(diào)帝王的行為要和四季相配合,春夏應該是賞賜的時節(jié),秋冬才是問斬的時候。事實上,我國從春秋時期開始就有?賞在春夏,刑在秋冬?的說法,中國歷史上的朝代一般用的也是秋冬刑,除謀反、謀大逆等罪犯及時處死外,其他的死囚均待秋季霜降后至冬至前進行。
隋唐以后,重案、要案一般需中央復審,死罪更要多次復奏后由皇帝親筆勾決。古代對死刑的審核和執(zhí)行也是相當嚴格的,電視劇里演的有些草草了事的死刑情節(jié),基本上是不可能出現(xiàn)的。這個時期的問斬時間,也視審核的具體情況而定,不一定都是?秋后問斬?。
古代死刑中,為何講究秋后問斬?又為何定位午時三刻?
到了明清兩代,再次引入了"秋審""和"朝審"制度。每年霜降后十日,三法司同三品以上高官會審京畿附近的死囚,稱為"朝審";而每年八月中旬復審各省死刑案件則稱為"秋審",朝審與秋審后把死刑案分為情實、緩決、可矜、留養(yǎng)承嗣四類,除情實類由皇帝勾決后執(zhí)行死刑外,其他三類均可免除死刑。
古代死刑中,為何講究秋后問斬?又為何定位午時三刻?
當然,除了秋后,古人行刑更講究的還有午時三刻。午時三刻相當于中午12點左右,此刻是地面上陰影最短的時刻。在古代人看來,這是一天中陽氣最重的時候,十惡不赦的重刑犯選擇在此刻行刑,用旺盛的陽氣壓制,讓他死后連鬼也做不成。這應該也是古人選在?午時三刻?行刑的最主要原因。綜上所述,古人對死刑的講究,既有迷信的原因,也有時間上的考慮,更體現(xiàn)了人們對生命和自然的思考。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3391.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