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現(xiàn)歷史人文散文的在場感
奉榮梅
歷史人文散文的在場感——奉榮梅).png)
精英閱讀者,渴望那種仰望星空的詩性想象和神性向往的一波三折的優(yōu)秀作品
,那種越來越純粹
、詩化、藝術的精美讀物
,就像一種精神奢侈品
,也許能夠生產(chǎn)和消費的很少,但是她一出世將會獲得讀者應有的尊重與珍視
。而作為一個純粹的寫作者
,首先自身要具備“詩性、知性
、智性”一定的綜合高度
,才能創(chuàng)造出這種純粹、詩化
、藝術三性兼?zhèn)涞奈膶W作品來
。
記得2010年秋,在長沙的一次出版講座上
,著名出版人安波舜先生闡釋他的出版理念
,即暢銷文藝作品要具備三個經(jīng)典因素:第一要知性,知性里包含思想
,是一切反映人類文化的思想
、智慧的社會集成,涵括一個時期最敏感最能引發(fā)社會焦點的思想和智慧;第二要有詩性
,是講藝術表現(xiàn)的形式
,如語言的質量和密度、靈性和想象力
,情景的設置
、故事的模式等;第三要有神性
,就是主題
,在一部偉大的作品中,神性貫穿故事和人物命運
,讀完有類似于宗教的力量
,對心靈起到凈化作用。
安波舜先生的這一出版理念
,我甚是贊同
,其“詩性、知性
、神性”三個特質的觀點
,我與之不謀而合。其實
,在2000年左右
,我就在一篇關于作家要創(chuàng)作出優(yōu)秀作品的文章中,也談到過
,一個優(yōu)秀的作家自身首先要同時具備“詩性
、知性、智性”,缺一不可。只是我們的觀點有些微差異
,在于著力點不同,安先生側重作品的品質
,我針對的是作家自身素質,我們還有具體表達的差異:“智性”與“神性”。我關注的作家本身的綜合潛質,即要擁有詩化的語言
、豐富的想象力,貯備廣博的知識
,深邃的思想智慧
,才能創(chuàng)作出詩化靈動、直指人類靈魂深處的不朽文字
。對哲學頗有研究的安波舜先生提出的“神性”,更深層次地提升到哲學層面上來。
人文散文的創(chuàng)作
,應該是追求文本表達與思想藝術在詩性
、知性與智性三方面的無縫融合。對于詩性的理解
,應涵蓋語言的表達與語境的營造
。
劉緒義博士在他的評論《心靈深處映射出來的天地人文――把脈“湘軍三才女”和她們的女性新人文散文》中評述我的散文:“仿佛其時其刻的她早已化身為一條文化的魚,在故園那條文脈暢通的河流里自由地游走
。讀者驚訝于她對生于斯長于斯的家鄉(xiāng)的深切的文化體悟……是這樣一種人文親情
,使她筆下的文字更具有詩情。很多論者都喜歡整段引用她的文字
,似乎不這樣
,不能充分展露出對她文筆的贊美,不能表現(xiàn)出她的玲瓏心思
。性情
、才情和詩情在奉榮梅身上的融合還體現(xiàn)在結構上……”
劉緒義博士對我的散文作品的“詩情”提煉,讓我有些意外
。因為從我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來說
,自1987年發(fā)表作品以來,有散文隨筆
、小小說
、雜文、評論等
,當時并沒有發(fā)表過詩歌
。雖然在學生以及青年時代我也熱愛詩歌,也寫過一些小詩
,但是只停留在詩歌愛好者的層面
,我最初的理想是創(chuàng)作長篇小說,對我的文學創(chuàng)作影響最大的是中外名著中的經(jīng)典長篇小說
,中學時我還寫過兩部長篇小說的開頭
。因為自小在古道州小城生長,行走在周敦頤
、何紹基
、元結、寇準等古代本土文人和外籍文人行走過的石板長巷里
,在明代的古城墻上讀書思古
,在沒有航標的瀟水古渡上眺望遠方,濂溪河邊尋覓《愛蓮說》《右溪記》的背景……如果要說“詩情”的啟蒙
,應該是故鄉(xiāng)“零公里處”的精神原點
,那些永不回來的風景在精神上的烙印。
“所謂詩性,不是指西方符號學里面那種概念
,雖然也包括了韻律美
,而是指中國傳統(tǒng)美學范疇里的詩性,是指中華民族元典中詩
、思
、史合一的傳統(tǒng),情感與智慧相結合
,便產(chǎn)生一種獨特的詩性美
。”劉緒義博士對詩性的進一步闡釋
,使得我對詩性有進一步的認識
,特指的是一種散文的詩性審美風格,提示我們在現(xiàn)代散文創(chuàng)作過程中
,應當從古典詩性中獲取營養(yǎng)
。
古典的詩情,潛藏于歷史的時空中
,流淌在線裝書里
。作者的在場感、歷史感
,只有身抵人物
、事件的現(xiàn)場,在某種場景與氣場中
,穿越時空
,捕捉曾經(jīng)的氣息,張開想象的翅膀
,更多地從精神層面去解讀歷史場景與人物
,品讀風景背后的蘊涵。
作為一個女性寫作者
,我近年創(chuàng)作的作品被貼上了“文化散文”的標簽
,我不知該如何界定自己的作品,因為近些年來
,我確實無意識地寫了一系列的地域文化的散文
,比如關于我的故鄉(xiāng)的“道州舊影”系列,關于湖湘文化“古代寓湘文人尋蹤”系列
。我只能說
,我有意識地在專題人文散文創(chuàng)作方面做了一些嘗試與努力。
“是作家對于地域文化情有獨鐘
,與此相聯(lián)系的是她對‘文化散文’的深湛領略和具有獨特風格的展示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背忻缮⑽那拜吺⑾壬郏谠u論《筆尖上的愛滴出來的綿密與理性——賞讀奉榮梅的“文化散文”》中
,盡是鼓勵之辭
,同時我也感到更惶恐。他說:“也許與女性作家的心靈細敏有關
。我注意到:她每在憑吊一位值得崇仰的歷史人物,觀覽一處有價值的歷史遺址
,從不是置身于其外
,而是將整個心靈投注于其中,甚而能達到與其人感同身受
,仿佛能吐出彼物不能言之言
。真正體現(xiàn)了如王國維所說的‘一切景語皆情語,一切情欲皆景語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對于歷史我們都不是在場者,要寫那些數(shù)千年至幾百年的歷史文人
,在湖湘之地的仕途
、旅痕、詩文
、交游與心路歷程
,以及對當?shù)厝宋木竦慕蝗谂c影響,必定要搜羅筆下人物大量的傳記
、方志
、研究資料、歷史背景資料
。而且
,寫作者還需要具備文物考古專家田野考察四處探尋的精神,在前人曾經(jīng)行走的三湘四水
,甚至追尋到他們的故鄉(xiāng)
,將時光與歷史背景拉回到古代,穿越到千年幾百年前
,去尋覓他們那個時代中散失的痕跡
,去捕捉他們在那個時代留下的氣場與精神,那些“景語” 才能化為筆下的“情語”
。
古代流寓湖湘的外籍文人
,對湖湘文化的影響深遠。湖南被稱為“屈賈之鄉(xiāng)”
,屈原
、賈誼兩位外籍文人的詩文啟蒙了戰(zhàn)國
、漢代的湖湘文化。唐宋代以來貶謫和寓居湖湘的官員和文人更多
。他們在湖南為官
、講學、交游
,留下了大量的詩歌
、散文,與湖南本土文人的頻繁交流
,更是催生了湖湘文人的創(chuàng)作繁榮
,促進了湖湘文化走向繁榮。
“古代寓湘文人尋蹤”是本人歷時十幾年的地域性人文散文專題寫作
,選取民國以前三十幾位寓居湖湘的歷史文化名人來撰寫
,短的三千余字,長的達1萬5千字
。我在借閱大量人物傳記和歷史資料基礎上
,實地考察所寫人物在湖湘的行蹤,有的還到所寫人物的家鄉(xiāng)去考察收集資料
。這些篇章追蹤那些曾經(jīng)寓居湖南的外省歷史文化名人在湖湘的行蹤
,梳理他們在湖湘大地留下的政績、詩文
、軼事等
,解讀他們的人生際遇與湖湘文化的交集與碰撞。以歷史文化散文的形式
,兼顧歷史
、文化、哲思
,力圖有歷史的現(xiàn)場感
,有對人物命運、與湖湘相關詩文的解讀
,還試圖以女性細膩綿密的視角來探察剖析所寫人物的內(nèi)心世界與思想
。
“古代寓湘文人尋蹤”系列散文,創(chuàng)作的時段跨越近二十年
,最初動筆要追溯到2000年左右的《寂寞寇公樓》
,之后2007年完成了《右溪歌長吟》,第一篇突破一萬字的長文是2010年的《道州
,零公里處》
。而真正密集寫作成為系列,是在2011年底至2013年底
,為《老年人》雜志開設的“湖湘情緣”專欄接連撰寫了20篇寓湘文人系列
,迄今已經(jīng)完成近30篇
。最初三篇涉及的寇準、元結
、蔡元定
,都是貶謫我故鄉(xiāng)道州的歷史人物,人物活動的背景都是我自小熟悉的場景
,于是寫作過程中的在場感不成問題
,主要就是使得自己在寫作的過程中回到歷史現(xiàn)場,回到唐朝
、宋朝
,與古人進行一種靈魂的對話。著名作家
、學者閻真評價說:“在她的筆下,一切歷史人物有了生命的體溫
,濂溪先生周敦頤
,道州刺史大詩人元結,旅游家徐霞客
,道州司馬寇準
,近代大書法家何紹基……穿過了時空的阻隔,面目生動地向我們走來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保ā兑饬现獾捏@喜》)
對于《道州,零公里處》
,評論者的關注較多
。評論家、教授余三定評點這篇萬字長文說:“將歷史與現(xiàn)實交錯
,讓讀者從純粹的史料中見出生命
、有血肉、有靈魂
、有情趣的人物
;同時,將敘事
、抒情
、概嘆、哲理相交融
,讓讀者跟著作者的筆觸了解史實的同時
,獲得情感的慰藉、史識的啟發(fā)和哲理的升華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币灿性u論者提出了疑惑:“本來是寫宋明理學
、湖湘文化的開山鼻祖周敦頤的故鄉(xiāng)道州,一萬三千字的篇幅
,卻花去一半的筆墨來鋪陳一個福建儒者蔡元定
?……”其實,關于“零公里”的話題
,糾纏了我很多年
。詩人劉羊在他的《“零公里處”的風景》一文中,開篇也提出了他的疑惑:“我在初讀《道州
,零公里處》這篇長篇散文時
,曾經(jīng)疑惑作者為何把足夠的篇幅給了蔡元定這個不太為人所知的南宋大儒?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钡撬诤竺娴慕庾x
,我覺得厘清了我行文的初衷,甚至詮釋得更深遠:“作為《寒花淡影》的開篇
,作為以向蔡元定致敬的厚重筆墨作為書寫故鄉(xiāng)人文地理的精神骨架
,豈是隨意而為?……當復興文明
、重塑道德成為眾多有識之士的共同取向時
,作者把目光投向世所共敬的濂溪書院,投向宋明理學發(fā)源地
,引導大家在文化和良知的‘零公里處’感受儒家思想的共振
,重溫高尚人格的灼熱,接續(xù)偉大文明的斷裂
。這是一種自覺的文化傳承和責任擔當
。在作者的筆下,無論是‘斷不負所學’的蔡元定
、‘獨釣寒江雪’的柳宗元
,無不詮釋了也光大了‘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
,為往圣繼絕學
,為萬世開太平’的儒家擔當精神?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p>
而在寫到屈原
、賈誼、劉發(fā)
、張仲景
、孫思邈、楊萬里
、王昌齡等等時
,他們的足跡行至三湘四水
,我就得將自己多年來在三湘大地行走時,曾經(jīng)與前賢們足跡重疊的風物
,拾掇起來
。而在重讀他們的各種傳記評傳、年譜等史料時
,發(fā)現(xiàn)那些遺漏的風景
,我便利用各種機會去做田野考察。比如
,屈原在長沙
、汨羅以及湘北、湘西北流放過的地方
,我在不同的時間段
、分區(qū)域地行走過,汨羅屈子祠曾去拜過兩次
。文章的寫作過程近半年
,最后成文一萬五千字。某天
,一位湖北文友聽說我在寫他的老鄉(xiāng)屈原,突發(fā)奇想地說:如果屈原的《離騷》被汨羅的詩人吟誦
,一定會令人落淚
,而用一般的普通話來讀就沒這味兒了,或者應該用湖北秭歸話來讀也別有一番風情……他的這句話就如同電光石火
,我豁然開朗:屈原與漁父那番最后的對話一直在我腦海里回響著
,也許就是一種湘鄂雜糅的“楚音”?突然
,筆下就跳出了一直無法確定的標題《屈原
,楚音絕響》,于是
,全文也有了精神的提領
,一種似熟悉又陌生的“楚音”從文章開篇一直貫穿結尾,最后隨著屈子懷沙自沉汨羅江
,那最后的楚音被水淹沒
,成為最后的絕響。
也比如《千年的背影》的創(chuàng)作
,從南宋楊時早期在無錫講學的東林書院
,到他的故鄉(xiāng)福建的將樂,再到他曾經(jīng)任職縣令的瀏陽……我的行走
,跨越三個省
,時間長達十年
。這篇千字的文章創(chuàng)作,我分兩個階段完成的
,2012年從東林書院回來
,我即興創(chuàng)作一篇4000余字的《夜游東林書院》。次年有機會到福建北部山區(qū)的泰寧采風
,獲悉楊時的家鄉(xiāng)將樂縣與泰寧相鄰
,便去尋訪楊時的故居與墓地。在楊時研究會的小巷里
,看見一個清瘦的耋耄老人的背影
,在圍墻的陰影里禹禹獨行,突然
,跳出了一個字眼“千年的背影”
,我覺得,我一直在追尋著大師們千年的孤獨背影
,想捕捉一些他們的文字與靈魂里的一些秘密……
對于永州之野的山水
,因為上個世紀80年代中后期在那里讀書三載,我十分熟稔
,在近年間我也數(shù)度沿著柳宗元的足跡尋覓他“永州八記”的風景
。多次在柳子街、愚溪行走時
,我就覺得柳宗元像我的街坊鄰居一樣親切
,會從某個木門里隨意地背手而來,同時
,我也常會把宋代“一代詩宗”楊萬里的足跡與柳宗元重疊
。2013年春天,我再次到清深的瀟水邊
,遇見一個古舊的惜字塔在河邊顧影自憐般
,我又突然記起閱讀《楊萬里評傳》中一個細節(jié):在南宋時代,在一個“敬惜字紙”的詩詞受追捧的年代
,在零陵
,在七月如火的酷暑,已享有詩名的楊萬里
,卻將他36歲前的幾千首詩歌
,燃燒成一團火!八百年的天線就在一瞬間接通
,惜字塔就是時間隧道
,是個媒介,打通了古今的任督二脈,于是我就有了1萬2千字的《永州之野的那把焚詩的火》……從那團焚詩的火光中
,我讀出了玄機——“像鳳凰涅盤一般
,楊萬里自斷了自己從前追隨的詩風,他的詩歌自出機杼
,開始有了楊氏品牌的風味
,為后來終成一代大家奠定了基石”“浴火重生后的楊萬里即景即興的永州風物詩句,才情噴涌
,一種自然流轉
、清新活潑的‘誠齋體’風格已初露端倪”。
在對于歷史人文散文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
,我也怕重復自己
,無法超越自己,對于史料的考據(jù)與引用的度也要小心翼翼地把握
。我敬畏文字
,心里就像有一座惜字塔一般,越寫就越有一種害怕
,害怕自己的文字出現(xiàn)歷史的硬傷
。因為我們都不是歷史的在場者,包括那些書寫前人的歷史書寫者
,因此
,在我閱讀引用不同版本史料時,難免本身就有矛盾與出入之處
。我在努力捕捉大師們在他們那個時代留下的氣場與精神時
,那些“景語” 是否能化為筆下相對滿意的“情語”,還得讓一直鼓勵與鞭策我的讀者們判定了
。
文 字:奉榮梅
執(zhí)行主編:魏佳敏
以《女孩子的花》為例 ,談談唐敏等女性作家群散文創(chuàng)作的傾向
在《女孩子的花》這篇散文中
,我認為它突出地表現(xiàn)了唐敏等女性作家群散文創(chuàng)作的傾向于兩個特點:1,帶有強烈的女性特征
。2
,詩化的語言,純美的境界
。
1
,帶有強烈的女性特征:
女性作家對散文情有獨鐘,是因為散文最宜于表現(xiàn)女性作家
、女性題材及人物的細膩空靈的情感
。而唐敏的散文《女孩子的花》在文中展現(xiàn)了女性敏感獨特的內(nèi)心世界,用一種極美的敘述表達了對女孩子的關愛之情。她內(nèi)心深處盼望生男孩是因為“無法形容地疼愛女孩子”
,“愛到根本不忍心讓她來到這個世界”
。
自古以來,女性就與美麗聯(lián)系在一起
。男權社會要求女孩子“美麗”
,不美的女孩是難以在社會中找到立足之地的。因此
,如果不美的女孩偏偏又聰明又善良的話
,她善感的心靈將難以承受男權社會的白眼與嘲弄,“而男孩就不一樣
。男人是泥土造的
。苦難使他們堅強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痹谒磥恚⒆邮怯媚腥说睦吖窃斐鰜淼?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肋骨上有新鮮的血和肉
,只要輕輕一碰就會痛徹心肺,她們是連最微小的傷害也是不能忍受的
。正如作者的朋友所說的那樣
,男人在愛他喜歡的女人的過程中感到幸福,而女人只要接受愛就是幸福
。如果女人去愛去追求她喜歡的男子
,那是件頂痛苦的事,而如果那位男子不尊重她
,當眾羞辱她
,她的痛苦會更加深一層。如果男子尊重她
,她卻把這當成是愛而不能忘情
,她的人生將是一場只有付出而沒有回報的悲劇.那是痛入心肺的大徹大悟,是作者對生命和人生的細微體驗所作的升華
。她由于深愛女孩子而不忍心讓女孩子來到世上
,結果“女孩子的花”卻誤以為媽媽不愛她們而自盡了,作者為傷害了女孩子的花而感到愧疚
。然而
,我認為作者的這種愛是一種更加真切的愛,它源于作者對女性情感世界
、社會地位的深刻認識
。從作者的內(nèi)心獨白中
,我們可以感受到女性作家靈敏的直覺和細膩真切的情感,她以女性的眼光審視女性的內(nèi)在世界
,帶有強烈的女性特征
,一顆女兒心溫情脈脈地注視著女性的內(nèi)心。因而可以說
,她的散文是女性內(nèi)心的美麗展示
。
2,詩化的語言
,純美的境界:
《女孩子的花》在表達方式上和藝術風格上是不同于傳統(tǒng)散文的
,其言語言有著詩一樣的韻味和美感,其整體結構
,表達方式
、隱喻形式等都顯示出詩的特征。其題目本身就有著詩的特質
,呈現(xiàn)出詩的形式和語言
。她的散文具有詩性的特征,具有獨特的審美情韻
。
《女孩子的花》表現(xiàn)了女性內(nèi)心細膩溫柔的情感
,是具有強烈抒情的散文。王國維在《人間詞話》里曾說過
,作家“對宇宙人生
,須入乎其內(nèi),又須出乎其外
,入乎其內(nèi)
,故能寫之;出乎其外
,故能觀之
;入乎其內(nèi),故有生氣
;出乎其外
,故有高致?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鄙⑽淖骷乙谐鋈胱匀绲木辰?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要在散文中展示“情”的世界
。唐敏的散文注重的便是內(nèi)心感情抒發(fā)與展示
。讀她的《女孩子的花》,你能感受到作者內(nèi)心蘊含的深厚的感情——對女孩子的無限憐愛與關切
、對于“女孩子的花”自盡的無限惋惜與深深的自責
。她在散文中把自己對生活的細微感悟凝成光束投向自身,投向心靈深處的情感世界,并借助于文字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
。其文字帶著作者深摯的感情
,是一種近乎宗教的氤氳與情愫,飄逸與空靈
。作者的情緒由始至終貫穿其中
,以心情支配情節(jié)和敘述,帶有典型的詩性特點.
但照我個人看來
,唐敏等女性作家群散文都是至情至性之作
,真率而飽含著她們深摯的情感,詩化的語言及純美境界的營造給人一種美的享受
。她們的散文
,才是女性內(nèi)心的美麗展示。
那位兄臺給我一篇小思的散文?
小思簡介:小思,原名盧瑋鑾
,另有筆名明川
。原籍廣東番禺,一九三九年香港出生
,一九六四年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畢業(yè)
,翌年進入羅富國師范學院進修,獲教育文憑
。七三年赴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當研究員
。八一年,以論文《中國作家在香港的文藝活動》獲香港大學碩士學位
。她以筆名“小思”出版了散文集《路上談》
、《承教小記》、《日影行》
、《不遷》
、《彤云箋》、《香港文學散文》等
。
竹 談
“小齋灑灑頗宜貧
,清有竹,靜無塵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br>悶熱的夜里,讀著竹的詩詞
,不禁又想起了京都嵯峨野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粗瘢匀幌肫疳隙胍?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
那邊的竹林,有一個叫篩月林,全是纖弱纖篁,沒試過夜訪看它如何篩月,只覺植在寺院里,還嫌可惜,瀟湘館伴著冷雨敲窗
,倒十分配襯。
天龍寺再過去一點
,那參天的竹藪
,是常去的地方。里面總有煙霧如蘿帶
,清澈空氣透著陣陣竹香
,仿佛跟外邊世界毫不相干地存在;幾聲鳥鳴響得就似發(fā)自耳畔
。偶爾抬頭
,有一絲一絲陽光,經(jīng)竹葉篩過才下來
,閃亮著神秘如月的光芒
,我常瞇著眼,看這像夜空的奇象
。有時
,來一陣好風,蕭蕭索索
,使人步步想到:衣袂飄然
,持酒狂歌的七賢。
當然
,我一定說到直指庵
。
那藏在竹林中,灑灑小齋
,有如隱者
。小小木庵里,住了一個老尼姑和兩只貓
。向庭院一邊的臺階上
,鋪著紅氈?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蛠?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可盤腿靜坐,看雨后初晴下的苔痕白沙
。幾塊錢
,要來一盞茶,有人浸入禪思冥想中里
。我總愛傾聽完全寂靜時
,耳朵里響著的無聲之聲;也看老尼姑低頭兀自拿著毛筆和了墨
,在卷軸上正寫些什么
。更多時候,會全心看住那只純白的貓
,低眉閉目
,似佛,在紅毯上睡去
。它真像佛
,或該說似馬致遠。當它醒時
,我看過它的眼——了解貓
,應看眼,完全一派“物來不亂”的神態(tài)
。對于這只貓
,簡單不敢動念去摸一摸它,甚至不敢當它是貓
。想想:竹林叢中
,紅氈之上,它不吃人間煙火
。
愛竹
,絕不是為了什么清俗——反正,我同時也愛分花拂柳的艷媚
。而是
,竹藪里真有一股幽深,叫人從淡中
,洗滌了許多雜念
。
六月天,能到竹林里
,然后
,清涼得一心如洗回來,是此刻想做的事
。
1977年6月14日
懷 舊
懷舊
,不該是一股潮流
!
懷舊之情,永遠藏在我們生命里
!
多少過去了的人
、事、物
,無論好的壞的
,對的錯的,美的丑的
,都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
,跟我們樂過憂過。
不是時刻纏在回憶里
,但偶爾
,在某一瞬間,會無由地泛起幾乎在記憶中湮沒了的一個名字
、一節(jié)情景
、一種滋味、一段對話
,或者一件完全無關重要的舊事
。清晰得如在目前,可是再仔細追查下去
,它們又會變得朦朦朧朧
,仿佛像夢的碎片,叫人無法捕捉得住
。
在匆匆的步伐中
,只有回顧,才看得清楚自己走過多少路
,留下多少笑和淚
。
現(xiàn)在,懷舊潮來
,但愿它帶著“不忘故舊”的溫厚感情
,回看我們今天鋪路的昔日一切。又或者
,不必計較什么成敗得失
,不把事情看得那么嚴肅,只在匆忙的今天生活中
,稍作溫馨的回望
。
思 索
工作極度繁忙的五月過去后,我把積存下來的報紙雜志逐一看完,發(fā)現(xiàn)一口氣要消化許多大問題小問題實在不容易
,但畢竟那些都是必須思索的問題——盡管思索也未必找到答案
,盡管有人搖首慨嘆:社會已經(jīng)壞到這個地步,一小攝人的力量和心愿沒有什么作為
,我們只好無可奈何地活一天過一天
。
人能從不同角度思索問題,又能自己地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更可跟不同意見的人論辯,目的不在妖言惑眾
,而在尋求對人類有好處的結論
,這樣的社會,到底還有它的優(yōu)點
,這樣的群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