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過古典名著《三國演義》的朋友們都知道
,諸葛亮是小說描寫刻畫最多的第一主角。鮮為人知的是
,諸葛武侯在正史《三國志》中同樣是地位最高的大臣,曹魏
、東吳都無人能比。這是為什么呢
?
從《史記》和《漢書》問世后
,紀傳體史書形成了本紀
、志
、列傳的體裁
。其中本紀專門用于記載帝王
,志用于記載朝代的典章制度和自然、社會各方面的歷史
,列傳則專門記載非帝王人物的歷史
。

因為君臣嚴格等級區(qū)別和非帝王人物的事跡往往較少
,所以紀傳體史書的列傳基本上都是多人的合傳
。比如《三國志》的《魏書·諸夏侯曹傳》
、《蜀書·關(guān)張馬黃趙傳》
、《吳書·周瑜魯肅呂蒙傳》
。
正因如此
,一篇列傳只記載一個人的“單人單傳”在紀傳體中非常罕見。在各部“二十四史”中
,享受“單人單傳”待遇的非帝王人物只有寥寥數(shù)人,是評價高于同時代所有大臣的人才能享受的史書待遇
。
在《三國志》里面,享受“單人單傳”待遇的大臣只有兩位:諸葛武侯(蜀書·諸葛亮傳)和陸遜(吳書·陸遜傳)
。但是在《吳書·陸遜傳》中,有關(guān)陸遜之子陸抗的記載占了列傳整個篇幅的一半左右
。
而《蜀書·諸葛亮傳》中有關(guān)諸葛武侯的記載占了列傳整個篇幅的八成以上
,幾個親屬的篇幅不到兩成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梢哉f《陸遜傳》算是陸遜和陸抗的父子合傳
,《諸葛亮傳》則完全是諸葛武侯個人的單傳。
在整部《三國志》中
,單人記載占據(jù)單個列傳篇幅八成以上的大臣只有諸葛武侯一人,曹魏和東吳的幾個皇帝都沒有如此待遇
。由此可見
,季漢的諸葛武侯是《三國志》中地位最高的大臣
。
有關(guān)諸葛亮的相關(guān)問題!
諸葛亮字孔明
,瑯邪陽都人也
。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后也
。父珪
,字君貢
,漢末為太山郡丞
。亮早孤
,從父玄為袁術(shù)所署豫章太守
,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
。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
。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一玄卒,亮躬耕隴畝
,好為梁父吟。二身長八尺
,每自比於管仲
、樂毅
,時人莫之許也
。惟博陵崔州平
、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
,謂為信然.時先主屯新野
。徐庶見先主
,先主器之
,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
,臥龍也,將軍豈愿見之乎
?”一先主曰:“君與俱來
。”庶曰:“此人可就見
,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
,凡三往
,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
,奸臣竊命
,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
,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shù)淺短
,遂用猖(獗)〔蹶〕
,至于今日
。然志猶未已
,君謂計將安出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
,豪杰并起
,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shù)
。曹操比於袁紹
,則名微而眾寡
,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
,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
。今操已擁百萬之眾
,挾天子而令諸侯
,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quán)據(jù)有江東
,已歷三世
,國險而民附
,賢能為之用
,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
。荊州北據(jù)漢
、沔,利盡南海
,東連吳會,西通巴
、蜀,此用武之國
,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資將軍
,將軍豈有意乎
?益州險塞
,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
,高祖因之以成帝業(yè)
。劉璋暗弱,張魯在北
,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
,總攬英雄
,思賢如渴
,若跨有荊
、益,保其巖阻
,西和諸戎
,南撫夷越
,外結(jié)好孫權(quán)
,內(nèi)修政理
;天下有變
,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
,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誠如是,則霸業(yè)可成
,漢室可興矣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毕戎髟唬骸吧?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於是與亮情好日密
。關(guān)羽
、張飛等不悅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
,猶魚之有水也。愿諸君勿復言
。”羽
、飛乃止.劉表長子琦,亦深器亮
。表受后妻之言
,愛少子琮,不悅於琦
。琦每欲與亮謀自安之術(shù)
,亮輒拒塞
,未與處畫。琦乃將亮游觀后園
,共上高樓,飲宴之間
,令人去梯,因謂亮曰:“今日上不至天
,下不至地
,言出子口
,入於吾耳
,可以言未?”亮答曰:“君不見申生在內(nèi)而危
,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
,陰規(guī)出計。會黃祖死
,得出
,遂為江夏太守
。俄而表卒
,琮聞曹公來征
,遣使請降
。先主在樊聞之
,率其眾南行
,亮與徐庶并從,為曹公所追破
,獲庶母。庶辭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與將軍共圖王霸之業(yè)者,以此方寸之地也
。今已失老母,方寸亂矣
,無益於事,請從此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彼煸劜芄戎髦领断目?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亮曰:“事急矣
,請奉命求救於孫將軍?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睍r權(quán)擁軍在柴桑,觀望成敗
,亮說權(quán)曰:“海內(nèi)大亂,將軍起兵據(jù)有江東
,劉豫州亦收眾漢南
,與曹操并爭天下
。今操芟夷大難
,略已平矣
,遂破荊州
,威震四海。英雄無所用武
,故豫州遁逃至此。將軍量力而處之:若能以吳
、越之眾與中國抗衡,不如早與之絕
;若不能當
,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今將軍外讬服從之名
,而內(nèi)懷猶豫之計
,事急而不斷
,禍至無日矣
!”權(quán)曰:“茍如君言
,劉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橫,齊之壯士耳
,猶守義不辱,況劉豫州王室之胄
,英才蓋世
,眾士慕仰
,若水之歸海
,若事之不濟
,此乃天也
,安能復為之下乎!”權(quán)勃然曰:“吾不能舉全吳之地
,十萬之眾,受制於人
。吾計決矣!非劉豫州莫可以當曹操者
,然豫州新敗之后
,安能抗此難乎
?”亮曰:“豫州軍雖敗於長阪
,今戰(zhàn)士還者及關(guān)羽水軍精甲萬人
,劉琦合江夏戰(zhàn)士亦不下萬人
。曹操之眾,遠來疲弊
,聞追豫州
,輕騎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
,此所謂‘強弩之末
,勢不能穿魯縞’者也。故兵法忌之
,曰‘必蹶上將軍’。且北方之人
,不習水戰(zhàn);又荊州之民附操者
,逼兵勢耳
,非心服也
。今將軍誠能命猛將統(tǒng)兵數(shù)萬
,與豫州協(xié)規(guī)同力
,破操軍必矣
。操軍破,必北還
,如此則荊、吳之勢強
,鼎足之形成矣。成敗之機
,在於今日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睓?quán)大悅
,即遣周瑜
、程普
、魯肅等水軍三萬,隨亮詣先主
,并力拒曹公
。一曹公敗於赤壁
,引軍歸鄴
。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
,使督零陵、桂陽
、長沙三郡,調(diào)其賦稅
,以充軍實建安十六年
,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先主
,使擊張魯
。亮與關(guān)羽鎮(zhèn)荊州
。先主自葭萌還攻璋,亮與張飛
、趙云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
,與先主共圍成都
。成都平
,以亮為軍師將軍
,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
,亮常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
。二十六年,群下勸先主稱尊號
,先主未許
,亮說曰:“昔吳漢
、耿弇等初勸世祖即帝位
,世祖辭讓,前后數(shù)四
,耿純進言曰:‘天下英雄喁喁
,冀有所望
。如不從議者
,士大夫各歸求主
,無為從公也
。’世祖感純言深至
,遂然諾之。今曹氏篡漢
,天下無主,大王劉氏苗族
,紹世而起
,今即帝位
,乃其宜也
。士大夫隨大王久勤苦者
,亦欲望尺寸之功如純言耳
。”先主於是即帝位
,策亮為丞相曰:“朕遭家不造,奉承大統(tǒng)
,兢兢業(yè)業(yè),不敢康寧
,思靖百姓
,懼未能綏
。於戲
!丞相亮其悉朕意
,無怠輔朕之闕
,助宣重光
,以照明天下
,君其勖哉
!”亮以丞相錄尚書事
,假節(jié)
。張飛卒后,領(lǐng)司隸校尉章武三年春
,先主於永安病篤,召亮於成都
,屬以后事,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
,必能安國
,終定大事
。若嗣子可輔
,輔之
;如其不才
,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
,效忠貞之節(jié)
,繼之以死
!”先主又為詔敕后主曰:“汝與丞相從事
,事之如父?div id="jfovm50" class="index-wrap">!币唤ㄅd元年,封亮武鄉(xiāng)侯
,開府治事。頃之
,又領(lǐng)益州牧
。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
。南中諸郡
,并皆叛亂
,亮以新遭大喪
,故未便加兵
,且遣使聘吳
,因結(jié)和親,遂為與國 三年春
,亮率眾南征,一其秋悉平
。軍資所出,國以富饒
,二乃治戎講武
,以俟大舉
。五年
,率諸軍北駐漢中,臨發(fā)
,上疏曰:
先帝創(chuàng)業(yè)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於內(nèi)
,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
,蓋追先帝之殊遇
,欲報之於陛下也
。誠宜開張圣(德)〔聽〕
,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
,不宜妄自菲薄
,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
,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
,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
,使內(nèi)外異法也
。侍中
、侍郎郭攸之、費祎
、董允等,此皆良實
,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
,事無大小
,悉以咨之
,然后施行,必能裨補闕漏
,有所廣益
。將軍向?qū)櫍孕惺缇?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曉暢軍事
,試用於昔日
,先帝稱之曰能
,是以眾議舉寵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
,悉以咨之
,必能使行陳和睦
,優(yōu)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
,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
,遠賢臣,此后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
,每與臣論此事
,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
、靈也。侍中
、尚書、長史
、參軍,此悉貞良死節(jié)之臣
,愿陛下親之信之
,則漢室之隆
,可計日而待也
。
臣本布衣
,躬耕於南陽
,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
,遂許先帝以驅(qū)馳
。后值傾覆
,受任於敗軍之際
,奉命於危難之間
,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三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來,夙夜憂嘆
,恐讬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瀘
,深入不毛
。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當獎率三軍
,北定中原,庶竭駑鈍
,攘除奸兇,興復漢室
,還于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
,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
,進盡忠言
,則攸之、祎
、允之任也。愿陛下讬臣以討賊興復之效
;不效,則治臣之罪
,以告先帝之靈
?div id="d48novz" class="flower left">
!踩魺o興德之言
,則〕責攸之、祎
、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
,察納雅言
,深追先帝遺詔
。臣不勝受恩感激
,今當遠離,臨表涕零
,不知所言。遂行
,屯于沔陽六年春,揚聲由斜谷道取郿
,使趙云
、鄧芝為疑軍
,據(jù)箕谷
,魏大將軍曹真舉眾拒之
。亮身率諸軍攻祁山
,戎陳整齊
,賞罰肅而號令明
,南安
、天水
、安定三郡叛魏應(yīng)亮
,關(guān)中響震。一魏明帝西鎮(zhèn)長安
,命張郃拒亮,亮使馬謖督諸軍在前
,與郃戰(zhàn)于街亭。謖違亮節(jié)度
,舉動失宜
,大為郃所破
。亮拔西縣千余家
,還于漢中,二戮謖以謝眾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竊非據(jù)
,親秉旄鉞以厲三軍,不能訓章明法
,臨事而懼
,至有街亭違命之闕
,箕谷不戒之失
,咎皆在臣授任無方。臣明不知人
,恤事多暗,春秋責帥
,臣職是當。請自貶三等
,以督厥咎
。”於是以亮為右將軍
,行丞相事
,所總統(tǒng)如前冬
,亮復出散關(guān),圍陳倉
,曹真拒之,亮糧盡而還
。魏將王雙率騎追亮
,亮與戰(zhàn)
,破之
,斬雙。七年
,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
。魏雍州刺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
,淮退還
,遂平二郡
。詔策亮曰:“街亭之役
,咎由馬謖,而君引愆
,深自貶抑,重違君意
,聽順所守。前年燿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