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就在頻繁的內(nèi)憂外患中度過了。不過比起這些軍事行動,當年最具轟動性的事件仍是朱元璋清洗軍中二號人物邵榮的所謂“謀反案”,這起案件對朱元璋最終建立起自己的絕對權威非常重要。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在中秋之夜將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這兩位郭子興舊部的代表人物全部誅殺于應天聚寶門,完成了對手下隊伍的一次大清洗。這一事件也超越當年困擾朱元璋的內(nèi)憂外患,成為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方面最具轟動性的事件,其中尤以誅殺邵榮這一此時濠州紅巾軍中的二號人物最為重要。
然而回顧整個邵榮案,卻會發(fā)現(xiàn)很多文獻的記載都語焉不詳。對于這位濠州紅巾軍二號人物之死,實在是有太多的疑問。
首先,關于邵榮案發(fā)和伏誅的時間就有分歧。俞本《紀事錄》記載為:
八月初七日,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等部海船于二村港,哨張氏,謀叛。部下士劉某遁回,密告于上。令平章廖永忠、都護康鐸(應為康茂才)邀飲,擒之。解至上前,泣數(shù)其罪,共宴數(shù)日。至中秋夜,俱斬于聚寶門。首告者授指揮,守廣德。
毫無疑問,邵榮伏誅是在中秋夜。然而在《明太祖實錄》中,邵榮伏誅則是在七月十三日,罪名也不一樣,為“平章邵榮、參政趙繼祖謀反,伏誅”。七月的說法見于宋濂所寫《張中傳》中,《明太祖實錄》中的時間當沿襲于此,而劉辰在《國初事跡》中則和俞本《紀事錄》保持一致。那么究竟哪個時間更可靠呢?
劉辰在《國初事跡》中明確記載邵榮七月才返回應天,八月案發(fā)被捕;宋濂雖然在文集中記載了很多明初史事,然而時間順序經(jīng)常錯亂。另一方面,俞本《紀事錄》中著重強調(diào)邵榮是在中秋夜被殺。綜合起來,還當以八月為可靠。
另一個問題,向朱元璋密告邵榮者究竟是何人?《明太祖實錄》記載為宋國興;《國初事跡》只言是“元帥宋某”,沒有記載清楚究竟是何人;潘檉章《國史考異》則認為是宋國興的弟弟宋晟。
對此,楊士奇在后來為西寧侯宋晟所撰《西寧侯宋公神道碑銘》中記載宋朝用、宋國興父子“從張?zhí)煊涌宋搴印糁?、盱眙,又并進總管。乙未,從上克和州,渡江下采石、太平??偣苌蹣s等潛有異謀,國興察知以聞,榮等伏誅。從克溧陽,進攻南臺,國興戰(zhàn)歿,命公(指宋晟)襲兄職。丙申……從克南臺,公父升廣德元帥。丁酉,隨廣德公克宣州,還,改廣德公天寧翼元帥,以老,留建康……己亥,(宋晟)襲天寧翼元帥”。然而,楊士奇的記載中有一個重大的時間錯誤,就是將邵榮案發(fā)的時間誤記為乙未年,即至正十五年(1355年)。也正是因為楊士奇的這一記載失誤,讓這段記載的時間都很成問題;《明太祖實錄》堅稱告發(fā)人是至正十五年(1355年)已經(jīng)戰(zhàn)死的宋國興。
潘檉章在《國史考異》中則認為“元帥宋某”應該指的是宋國興的弟弟宋晟。然而宋晟在當時名位低微,雖然兄長戰(zhàn)歿,其弟襲職的記載應該沒有問題,但宋晟從其兄宋國興那里襲來的只是一個總管,直到其父宋朝用以年老留應天一段時間后,才將其父“天寧翼元帥”的職務繼承過來。因此,宋晟當時并不具備向朱元璋密告的條件??傊@個“元帥宋某”即使按照排除法也只剩一個人選了,就是宋國興、宋晟兄弟的父親宋朝用,也被記載為“老宋元帥”。
回到楊士奇的記載,宋朝用曾擔任“廣德元帥”,后來又“改天寧翼元帥”——這完全符合俞本記載的密告者“守廣德”的記載。因此,這個密告者確實最有可能是宋朝用。
然后,就是邵榮的罪名了。俞本《紀事錄》中記載的為“謀叛”,《明太祖實錄》中則是“謀反”,定罪明顯重于《紀事錄》。要分析這一點,我們有必要看看邵榮自己的供詞。劉辰在《國初事跡》中記載了這樣一段對話:
太祖命壯士執(zhí)邵榮、趙繼祖連鎖,置酒待之,問曰:“我與爾等同起濠梁,望事業(yè)成共享富貴,為一代君臣。爾如何要謀背我?”榮答曰:“我等周年出外取討城池,多受勞苦,不能在家與妻子相守同樂,所以舉此謀。”不飲酒,止是追悔而泣,太祖亦淚下。
這段對話中,朱元璋只是責問邵榮為何要“謀背”他,邵榮的供詞也只是將責任攬在自己身上,為手下開脫,希望能夠保全他們。由此可見,當時朱元璋為邵榮定的罪名只是要“謀叛”自己而不是更進一步的“謀反”,《明太祖實錄》所載更有可能是出于宣傳而進一步加重了罪名。
最后,要分析一下朱元璋處理邵榮案的方式以及常遇春在里面的作用。到了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朱元璋手下的勢力已經(jīng)又發(fā)生了變化,此時主要由濠州舊部(包含朱元璋嫡系及橫山歷次歸附人員、郭子興舊部)、巢湖水軍和渡江以來陸續(xù)歸附的人員組成。其中,朱元璋嫡系、橫山歷次歸附人員和渡江以來陸續(xù)歸附人員都是絕對服從朱元璋的;巢湖水軍自從廖永安被張士誠俘虜,朱元璋提拔廖永忠與俞通海共同統(tǒng)領后,也實現(xiàn)了對朱元璋的絕對服從;因此,只剩下濠州舊部中的郭子興舊部這一部分最難處理了。郭子興舊部中的張?zhí)煊?、郭天敘和郭天爵都已?jīng)直接或間接地被朱元璋殺掉了,只剩下了邵榮和趙繼祖兩人。邵榮此時又是軍中二號人物,居于平章高位,戰(zhàn)功卓著,他的存在無疑會讓朱元璋感到如芒在背,必須進行處理。
朱元璋派去誘擒邵榮的兩員將領是廖永忠和康茂才。廖永忠是此時巢湖水軍的首要將領,康茂才則是在朱元璋渡江時帶領大批苗軍歸附的,屬于渡江后陸續(xù)歸附人員。朱元璋讓這兩人去誘捕邵榮而特意繞開了濠州舊部,無疑是不想走漏消息讓邵榮鋌而走險,由此可見朱元璋的精細周詳。
邵榮被捕后,無論哪一份史料都不約而同地記載了朱元璋很動情地與邵榮交談,談及兩人起兵的過往,兩人甚至流下眼淚?!秶跏论E》甚至記載說“太祖欲禁錮其終身,聽其自死”。而《明太祖實錄》和《國初事跡》還都記載了常遇春勸朱元璋殺掉邵榮。《明太祖實錄》記載朱元璋“不欲即誅(邵榮、趙繼祖),系于別室”并對諸將表示:“吾不負邵榮,而榮所為如此,將何以處之?”常遇春此時勸朱元璋說:“榮等兇悖,一旦忘恩義,謀為亂逆,不利于主公,將害及我等??v主公不忍殺之,我等義不與之俱生。”于是朱元璋含淚殺掉了邵榮、趙繼祖。劉辰《國初事跡》中常遇春也有類似的勸說,認為留下邵榮“是違天也。所以后人仿效,遇春心實不甘”。
在徐達屯兵西線不在應天的情況下,常遇春能單獨勸說朱元璋,說明他已經(jīng)憑借扎實的戰(zhàn)功成為朱元璋集團中一位舉足輕重的將領,但他堅決勸說朱元璋殺掉邵榮,與之前勸說朱元璋饒丟掉安慶的趙伯中一命,可以說態(tài)度截然相反。這一方面可以說趙伯中與常遇春同屬渡江歸附,常遇春愿意為他說話,另一方面卻也可以說是朱元璋授意常遇春這樣做的,朱元璋自己唱紅臉,讓常遇春唱白臉,最終實現(xiàn)清洗掉邵榮的目的。這可以說是朱元璋一開始就設計好的一個圈套。
朱元璋執(zhí)法以嚴格著稱,之前的余元帥、趙伯中等人,都因為戰(zhàn)敗失地,被朱元璋毫不留情地誅殺。但對于身負“謀叛”大罪的邵榮、趙繼祖等人,朱元璋則上演了一出溫情戲碼。這無疑說明:一方面,邵榮等的罪名是很成疑問的,內(nèi)部不同意見很多,朱元璋需要很表現(xiàn)出于他也不愿意殺掉邵榮,以求平息輿論;另一方面,即便是如此,朱元璋還是堅持殺掉了邵榮,足見權衡利弊后,認為殺掉邵榮能夠為自己帶來的政治利益大于損害,因此邵榮必須死。
事實說明,朱元璋確實達到了目的,邵榮、趙繼祖死后,郭子興舊部這一勢力徹底被打壓了下去,再也不能興風作浪。這一切都保證了在次年與陳友諒生死對決的鄱陽湖決戰(zhàn)中,朱元璋能夠令行禁止,不用擔心內(nèi)部再出現(xiàn)問題,也奠定了他此后能夠迅速發(fā)展并最終登上權力頂峰的基礎。
本文摘自《朱元璋的正面與側(cè)面》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469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走私:歷史陰影中的隱秘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