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tǒng)國粹,國畫有著一種驚人的意境美,多用于山水和花鳥,體現(xiàn)了古人對自然、社會與之相關聯(lián)的哲學、宗教、政治等問題。
然而在寫實這一方面,比較于西方的油畫,國畫就顯然有些不及了,因此我們在過去看到的帝王,很多幾乎是從一個模子里面映出來的,比如網友就發(fā)現(xiàn),秦始皇、漢光武帝、諸葛亮、唐玄宗還有顏真卿的畫像,竟然是一個人。
至于帝王畫像當中,長得最有特點的,恐怕還要屬于朱元璋的長臉異相,然而根據(jù)史料考證,朱元璋的這種鞋拔子臉,實際上到明末民間才開始出現(xiàn),也就是說畫師根本沒有見過皇帝長什么樣。
這因此也就誕生了下一個問題,既然皇帝都畫成這樣,那更無須提古代的通緝令了,在影視劇中,那些抽象的通緝令,也不由得讓人感到可笑,而官府,又是如何憑借通緝令抓到犯人的呢?
實際上通過學者分析,畫像只不過是個擺設,一個叫做林附祖的人,就很輕松的說明這個觀點,宋朝末期,元軍南侵,文天祥在南方興起義兵,但是因為寡不敵眾,屢戰(zhàn)屢敗,只能多次轉移,而福州的秀才林附祖打算投靠義軍的時候,在無錫被幾個元兵抓住,照著通緝令畫像,非說林附祖是文天祥,林附祖花了好一陣子才說明自己的身份,獲得了自由,投靠義軍之后,他將這番話和文天祥說之,其實兩人完全不一樣,文天祥也頗覺有趣,于是寫下了一首詩:
畫影圖形正捕風,書生薄命入置中。
胡兒一似冬烘眼,錯認顏標作魯公。
這也很好說明畫像在通緝令上的窘境,由于這是十萬火急的情報,要快速散發(fā)到各州各郡,除此之外,又沒有打印機,至于畫畫的師爺,本人當然也沒有見過嫌犯,在這種火急火燎的情況下趕工出來的畫像,能夠有多大的真實性也就不難想象了。
因此通緝令最重要的部分,還是在內容上。1974年,考古學家在甘薯境內肩水金關出土的《甘露二年丞相御史書》,是至今為止人們發(fā)現(xiàn)的最早通緝令。
通緝令搜捕的對象,是一名因為廣陵王劉胥詛咒案牽連的王府侍女,被稱作外人,通緝令一共分為了兩部分,前半部分介紹了通緝犯的年紀,和模樣,里面這樣提到:“為人:中狀,黃色,小頭,黑發(fā),隋(橢)面,拘頤,常戚額,如顓狀,身小長,托瘦少言?!?/strong>可以說簡短幾句話,就將一個人模樣從性格描寫的淋漓盡致。
而后半部分,又具體介紹了通緝令的傳播情況,最終層層疊加來到了肩水金關。
而另外一個能夠確保通緝令抓到犯人的條件,則是古代嚴格的保甲制度,這種帶著軍事化的戶籍管理制度,能夠及時確保陌生人的排查,以戶為單位,設戶長;十戶為甲,設置甲長,十甲為保,設置保長。
明代的《六十種曲贈書記》中一個片段,就說明了通緝犯的“艱難處境”:“老奴走到街坊上,只見喧喧嚷嚷,捱捱擠擠,都在那里看什么榜文。老奴也在人叢中一看,原來把官人與老奴畫影圖形,各處張掛。又要十家一牌,五家一保,逐日捱查。不舉首者,一體同罪。我們怎生走得脫身?”因此,大家也不要太拘泥于通緝令上的印象哦!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5096.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