潑墨仙人圖:潑墨與禪意
《潑墨仙人圖》是梁楷減筆畫的代表作,此畫以酣暢的潑墨法,繪出仙人步履蹣跚的醉態(tài),再以簡括細筆,夸張地畫出帶有幽默感的沉醉神情。梁楷也成為后代畫家心儀手追的大寫意的楷模。但是,此所謂的“潑墨”,與今天我們所見張大千創(chuàng)制的“潑墨潑彩”完全不同。
張大千潑墨不用筆,而將墨水或顏料盛在缽內,用手執(zhí)缽直接將墨水或顏料潑在畫上,然后依其自然形成的痕跡用筆適當加以引導。而梁楷的潑墨,則是先用“蘸墨法”在粗筆中飽蓄濃、淡尚未完全混合的墨水,然后以手執(zhí)筆,按程序疾速在畫上橫涂豎抹,使留下的濃、淡墨色自然滲化,似墨汁潑翻,卻又留有用筆的軌跡。嚴格地講,梁楷的潑墨,是用筆所致,有潑墨之意,而無潑墨之舉。這一種表現(xiàn)力極其震撼,而又極具難度的繪畫技術,歷代備受推崇,明徐渭、清八大、金農乃至現(xiàn)在,無數(shù)畫家奉若圣明,趨之若鶩。
《潑墨仙人圖》的產生,與南宋佛教禪宗思想的盛行密不可分。此圖標題為后人所加,從其大頭鼓腹的形象來看,倒有點像當時民間信奉的布袋和尚;其精神體態(tài)的描寫又有點像與梁楷同時的濟顛和尚。此圖不但體現(xiàn)了禪宗思想,也是梁楷所生活的南宋時代的必然產物。從另一個角度講,也充分體現(xiàn)了梁楷對人物畫體系“離經叛道”的大膽革新精神。由此,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南宋及梁楷繪畫為何在日本受到追捧。
南宋 梁楷布袋和尚圖頁
梁楷,活動于十三世紀初期,生卒年不詳,南宋人,祖籍山東,南渡后流寓錢塘 ( 今杭州 ) 。他是名滿中日的大書法家,曾于南宋寧宗擔任畫院最高級的宮廷畫師待詔,皇帝曾特別賜給最高榮譽金帶,但梁楷卻不接受,把金帶掛在院中,飄然而去,完全不想受制于他人。他是一個行逕相當特異的畫家,善畫山水、佛道、鬼神,師法賈師古,而且青出于藍。他喜好飲酒,酒后的行為不拘禮法,人稱是“梁風(瘋)子”。梁楷傳世的作品包含了《六祖伐竹圖》、《李白行吟圖》、《潑墨仙人圖》等,但以《潑墨仙人圖》最為有名。
宋 梁楷 布袋和尚圖絹本設色
82×33.2cm 日本香雪美術館藏
畫繪布袋和尚半身像,構圖簡明而有力,用筆簡練粗放,尤其以布袋和尚的衣袍最為突出,寥寥數(shù)筆,神態(tài)活現(xiàn),猶如畫山石一樣雄渾有力,又不失衣袍的柔和隨意,筆意十足,重墨渲染。如除去布袋和尚的上半身不看,其構圖仿佛是一座雄健的遠山,穩(wěn)健而廣闊,而繪布袋和尚的圓顱碩軀時,轉而用工細流暢的筆法,以工筆繪眉眼唇齒,笑容可掬,其淡泊而又嘻笑于世的神態(tài)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雖有一股玩世的態(tài)度,卻又顯示出其寬厚、仁慈、悲天憫人的另一面,這也正是梁楷處世態(tài)度的一種寫照。
梁楷 六祖撕經圖
紙本墨筆 70×30.3cm
日本三井紀念美術館
南宋 梁楷 六祖斫竹圖
紙本墨筆 73×31.8厘米
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圖繪禪宗六祖蹲踞執(zhí)刀斫竹時的情景。六祖為唐高僧慧能,是佛教禪宗的南宗開創(chuàng)者,提倡頓悟法門。畫家繪人物衣紋用爽勁的折蘆描,用筆寥寥而形神畢現(xiàn),且僅略勾眉目、鼻耳,人物雖為側影,而專注、自如的神情躍然紙上。人物身后的樹干直接用間有飛白的淡墨皴出,不事勾染,竹子亦不雙鉤。全圖用筆率略草草,這在當時是一種大膽的創(chuàng)新,豐富了人物畫的表現(xiàn)手法,對后世的人物畫創(chuàng)作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畫幅左側署“梁楷”二字款。
南宋 梁楷 太白行吟圖
紙本墨筆 81.2×30.4厘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太白行吟圖》是梁楷減筆人物畫的代表作之一。寥寥數(shù)筆就把“詩仙”那種縱酒飄逸、才思橫溢的風度神韻,勾畫得惟妙惟肖。畫家不拘泥于瑣末細節(jié),而是突出詩人的性格特征,選取最能反映詩人精神狀態(tài)和思想情緒的瞬間動作,加以概略的描繪。雖是逸筆草草,卻言簡意賅,以一當十,毫無雕琢造作之氣。人物神韻的體現(xiàn)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人物畫自梁楷一變后,從傳神進入寫意的層次,得意而忘形,畫家的精神創(chuàng)造獲得更大的空間。
南宋 梁楷 釋迦出山圖軸
絹本設色 119×52厘米
日本日野原宣藏
釋迦著單衣跣足站于枯樹旁,手舉胸前,雙眸微微下視,面容清瘦,須發(fā)密長。盡管已值冬季,衣帶在寒風中飄舉,但釋迦似乎并未感受到寒冷,絲毫沒有瑟瑟呵凍之態(tài),而是神情專注,愈顯入山苦修悟道后,意志彌堅。畫家以勁利的線條畫排疊的衣紋,用筆謹嚴,于人物神情刻畫尤見功力;蒼干枯枝,用筆勁硬,很好地烘托了環(huán)境。背景的坡石略加勾皴,樹石的畫法還可看出受到李唐的影響,此圖與其傳世減筆人物畫相比,屬較為工致的畫作。畫幅左側的石壁上署有“御前圖畫梁楷”六字款。
南宋 梁楷 雪景山水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雪景山水圖》是梁楷山水畫的代表作,該圖描畫了兩個身著白色披風、頭戴風雪帽的騎驢人穿行山谷的情景。畫面右邊的兩棵老樹,有著虬曲的枝干和稀疏的樹葉,是梁楷以細致的筆法刻畫出來的。畫面中部以簇點畫密林,而山體的皴筆則較少,在以淡墨渲染的天空映襯下,給人以白雪皚皚之感,整個畫面呈現(xiàn)出一種荒涼蕭瑟的氛圍,堪稱南宋院體山水畫的經典之作。東京國立博物館是這樣介紹該畫的,“作品以雪山為背景展現(xiàn)了荒漠所獨具的巨大山水空間,而騎驢人和雁群等微小的存在也得到了精細的表現(xiàn),可謂是一幅顯示了梁楷也同樣擅長精密畫風的力作”。
十四世紀中葉,當時統(tǒng)治日本的室町幕府將軍足利家族極為喜愛中國的藝術品,于是來往中日之間的商旅僧人便在中國搜集大量美術和書法作品獻給足利將軍,其中便包括《雪景山水圖》等多幅梁楷的真跡?!堆┚吧剿畧D》在傳到日本之后,先是被收為足利將軍家的「東山御物」,以三幅一組的形式鑒賞,而其中的中幅為〈出山釋迦圖〉(東山御物指足利義政將軍于別邸東山山莊所評定收藏的茶道具名品)。之后歷經若狹(今福井縣)小濱藩主酒井家及三井家收藏,最終在1948年被東京國立博物館購入,并在1951年被指定為國寶。
南宋 梁楷 三高游賞圖頁
26×25.2cm 故宮博物院博物院藏
梁楷 八高僧故事圖卷
共有圖8段,每段各縱26.6厘米,橫64厘米左右。分別描繪南北朝至唐代8高僧的遺事佚聞。在圖第二、三、五、八各段布景的樹、石及船體上,逐段署有作者的細楷簽款“梁楷”2字,在每段圖畫之后,均附有后人行書對題的故事題解。圖一《達摩面壁·神光參問》;圖二《弘忍童身·道逢杖叟》;圖三《白居易拱謁·鳥窠指說》;圖四《智閑擁帚·回睨竹林》;圖五《李源圓澤系舟·女子行汲》;圖六《灌溪索飲·童子方汲》;圖七《酒樓一角·樓子參拜》;圖八《孤蓬蘆岸·僧倚釣車》。畫卷人物生動傳神,筆法工整豪放,是梁楷早年的作品。
此卷曾經清代宮廷收藏,《秘殿珠林續(xù)編》著錄編著者疏于考察,未曾察見隱于樹干、石面及船體上的梁楷小字落款,誤定為“宋人無款畫”。經鑒定,確是梁楷真跡,已正名為梁楷《八高僧故事圖》卷。
圖一《達摩面壁·神光參問》
絹本設色 尺寸:26.6 × 64.1 cm
此圖為二祖神光立雪斷臂拜達摩祖師的故事:僧神光聞達摩住少林,乃往恭承,師端坐不聞勵誨。光曰:“諸佛印法可得聞乎?”師曰:“諸佛印法匪從人得?!惫庠唬骸拔倚奈磳幤驇熍c安?!睅熢唬骸皩⑿膩砼c汝安!”光曰:“負心了,不可得?!睅熢唬骸芭c汝安心竟!”
圖二《弘忍童身·道逢杖叟》
絹本設色 尺寸:26.6 × 66.4 cm
弘忍七歲時,被尊為禪宗四祖的道信所遇見,道信嘆曰:“此非凡童也…….....茍預法流,二十年后,必大作佛事”。于是就派人跟隨他回家,征求他家長的意見,能否讓他出家作為道信的弟子。他的家長欣然同意,并說:“禪師佛法大龍,光被遠邇。緇門俊秀,歸者如云。豈伊小駭,那堪擊訓?若重虛受,因無留吝”。這樣,弘忍就被帶到了道信主持的雙峰山(又名破頭山)道場。
圖三《白居易拱謁·鳥窠指說》
絹本設色 尺寸:26.6 × 64.7 cm
故事講的是唐朝道林禪師傳法至杭州,見城南秦望山有長松,枝葉繁茂如蓋,他就在樹上筑窠,棲止于上參禪,時人稱他為鳥窠禪師。長慶二年(八二二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慕道林之名入山拜晤,他見到道林問道:“如何是佛法大意?”禪師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卑拙右渍f:“三歲孩兒也解恁么道(也懂得這么說)?!倍U師說:“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卑拙右最D有所悟,行禮而退。這是一則宣揚佛教揚善抑惡思想的著名禪師機辯故事。
圖四《智閑擁帚·回睨竹林》
絹本設色 尺寸:26.6 × 64.7 cm
百丈懷海禪師尚在世傳法,智閑禪師遂親往參學。智閑禪師性識聰敏,教理懂得很多。每逢酬問,他都能侃侃而談,但是,對于自己的本分事卻未曾明白。后來,百丈禪師圓寂了,他便改參師兄溈山靈佑禪師。溈山禪師問道:“我聞汝在百丈先師處,問一答十,問十答百。此是汝聰明靈利,意解識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時,試道一句看?!?智閑禪師被溈山禪師這一問,直得茫然無對。
回到寮房后,他把自己平日所看過的經書都搬出來,從頭到底,一一查找,希望能從中找到一個合適的答案,可是翻閱了幾天,結果卻一無所獲。智閑禪師感嘆道:“畫餅不可充饑。” 于是他便屢次去方丈室,乞求溈山禪師為他說破,但是,遭到溈山禪師的拒絕。溈山禪師道:“我若說似汝,汝已后(以后)罵我去。我說底是我底,終不干汝事?!?/p>
絕望之余,智閑禪師便將自己平昔所看的文字付之一炬,說道:“此生不學佛法也,且作個長行粥飯僧,免役心神?!?智閑禪師哭著辭別了溈山,開始四處行腳。有一天,他來到南陽慧忠禪師的舊址。目睹了慧忠國師道場之遺跡,覺得這個地方挺不錯,于是決定在這里住下來,加以整拾。
一日,智閑禪師正在芟除草木,不經意音,拋起一塊瓦礫,恰好打在竹子上,發(fā)出一聲清脆的響聲,他忽然大悟。于是便急忙回到室內,沐浴焚香,遙禮溈山,贊嘆道:“和尚大慈,恩逾父母。當時若為我說破,何有今日之事?”并作頌曰:“一擊忘所知,更不假修持。動容揚古路,不墮悄然機。處處無蹤跡,聲色外威儀。諸方達道者,咸言上上機?!?溈山禪師聽說了智閑禪師的這首偈子,便對仰山禪師道:“此子徹也?!?/p>
圖五《李源圓澤系舟·女子行汲》
絹本設色 尺寸:26.6 × 67.1 cm
唐代隱士李源,住在慧林寺,和住持園澤交好,互為知音。兩人相約去四川峨眉山游玩,園澤想從道長安,從北部陸路入川。在李源的堅持下,兩人從從長江水路入川。在路上河邊遇到一個懷孕三年的孕婦。園澤看到這個孕婦就哭了,說他就是因為這個原因不愿意走水路,因為他注定要做這個婦人的兒子,遇到了就躲不開了。他和李源相約在13年后杭州三生石初相見。當晚園澤圓寂,孕婦也順利產子。十三年后,李源如約來到三生石,見到一個牧童唱到“三生石上舊精魂,賞月吟風莫要論;慚愧情人遠相訪,此身雖異性長存?!崩钤磁c之相認,牧童說他就是園澤,但是塵緣未了,不能久留,唱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話因緣恐斷腸。吳越江山游已遍,卻回煙棹上瞿塘?!背昃碗x去了。
圖六《灌溪索飲·童子方汲》
絹本設色 尺寸:26.6 × 61.9 cm
灌溪閑禪師路逢一童子汲水。師乞水飲,童子曰:“乞水不妨,某有一問,且道水具幾塵?”師云:“不具諸塵。”童笑負水而去,曰:“不得污阹水?!?/p>
圖七《酒樓一角·樓子參拜》
絹本設色 尺寸:26.6 × 57.9 cm
樓子和尚名善,津平江人,姓楊氏。初浮浪于肆市。一天,樓子和尚行腳,偶然經過一街市。在一家酒樓下,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襪子帶兒松了,于是便停下來,彎腰整理襪帶。忽然聽得酒樓上傳來了伴娘的歌聲,唱道:“……你既無心我也休……”樓子和尚一聽,忽然大悟。因此,時人皆稱之為樓子和尚。
圖八《孤蓬蘆岸·僧倚釣車》
絹本設色 尺寸:26.6 × 66.2 cm 福州玄沙師備宗一禪師,雪峰義存禪師之法嗣,俗姓謝,福建人。少年時,喜好釣魚,每天泛一小舟于南臺江上,跟江上的漁者相游戲。唐咸通初年(860),師備剛好三十歲?;叵肫疬@以前的一段生活,他忽然生起強烈的出家愿望,于是棄舟投芙蓉靈訓禪師座下落發(fā),受具仁兄視雪峰而師事之。峰一日曰:“毘頭陀何不編恭志?”師曰:“達摩不來東土二祖不往”。西天峰然之師嘗示眾,有直饒得似秋潭月影,靜夜鐘聲隨和系以無寄,觸波瀾而不散,尤是生死岸頭事。道人行處猶火燒冰。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5392.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
上一篇: 明清科舉考官的責任追究和自我約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