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ul id="s6iya"><pre id="s6iya"></pre></ul>
    • <kbd id="s6iya"><pre id="s6iya"></pre></kbd>
    • 登錄
      首頁 >> 諸子百家 >> 國學文化

      蘆山峁遺址

      鳳凰衛(wèi)視 2023-09-22 10:46:11

      中國陜西延安寶塔山正北2.5公里處

      ,是《文化大觀園》此行的目的地。

      一眼望去

      ,這里似乎和遍布在黃土高原上的
      ,一道道山梁土峁一樣,并沒有什么不同
      。但它的身份卻不一般
      ,這是一座4500年前的“宮城”。

      王魯湘:在我腳下的這一道黃土山梁上頭

      ,有中國最早的一座宮殿
      ,矗立在這個地方,這里有中國最早的筒瓦
      ,板瓦
      ,也有中國最早的宮殿式的格局。今天
      ,我們來到這里
      ,來到這樣一個叫蘆山峁的地方,去拜謁這一座華夏先民最早的宮殿

      2018年

      ,蘆山峁遺址當選“中國十大考古發(fā)現(xiàn)”。這里被稱作“中國最早的宮城雛形”
      ,有著“中國最早的瓦類建筑材料”

      2020年,考古工作仍在繼續(xù)

      。這座4500年前的“宮城”到底是誰建的
      ?又為什么消亡
      ?我們在史料中找不到任何記載。帶著種種疑問
      ,我們和蘆山峁遺址考古領隊馬明志
      ,一起登上了這座古老的高原宮城。

      2016年起

      ,經(jīng)過持續(xù)的考古發(fā)掘
      ,一座南北長約160米,東西寬約100米
      ,距今約4500年的臺城顯現(xiàn)了出來

      馬明志:它這個有點像周原,西周的那個布局

      ,以這三個建筑為中心
      ,這坐北朝南的,大體上坐北朝南的
      ,然后它兩邊有廂房
      ,這一排廂房,這邊一排廂房
      ,后邊一排房子
      。這個后院跟前院都是下陷的。為啥下陷呢
      ?是因為房子被墊高了,房子在高臺上
      ,所以顯得它下陷了
      。下陷有個好處,就是說下完雨以后
      ,所有的水先集中到這一塊
      ,然后不能從這門直接沖出去,它向兩側排
      ,兩側排呢就是一個可能是禮制上的需要
      。第二個主要還是因為水的流速,水流速在這兒形成一個澇池
      ,像個湖泊一樣
      ,然后從這邊有一個堰壩,夯土的堰壩
      ,從這翻出去
      ,對。溢出去
      。如果直接流的話就一個晚上就可以
      。就當?shù)厝苏f一晚上可以拉出一道溝
      ,然后幾次雨下的這個院子被切割開了,切割出來兩部分
      ,后院也是朝著一個方向排水

      原來,早在4500年前

      ,中國就有了史前最大
      、布局完整的四合院式宮殿建筑群落,蘆山峁遺址留存了中華文明史上最早的“宮城”遺跡

      王魯湘:這就是進入最主要的三大宮殿區(qū)了

      馬明志:對。就是一排三座

      ,坐北朝南

      王魯湘:我們現(xiàn)在這個是正中間這一塊。

      馬明志:然后他們?nèi)桶颜麄€院分成前后院了

      ,然后這三座沒有連
      ,是一排房,中間有過道
      。其實根據(jù)山西陶寺的那種復原
      ,就這三座房有可能共用一個通的頂子,然后這個過道也是在上面帶頂子的
      ,共用的頂子下邊
      ,有點像現(xiàn)在這種情況。一個共用的頂子
      ,然后變成了里頭是三間
      ,中間留三個過道,兩個過道通向前后院
      ,能溝通

      王魯湘:這也完全可能。

      馬明志:幾種分析

      ,有的人說有單獨屋頂
      ,有人說是有通的,一個通頂
      。中國建筑后來講究是梁柱結構
      ,靠梁柱支撐整體的一個重量或者布局,架構
      。然后墻只是一個第一擋風
      ,它不起支撐作用,第二個是隱蔽
      ,隱私的一個作用
      ,但是這個墻不一樣
      ,它這個墻體特別寬,最寬的地方有的墻將近兩米寬
      ,這就是墻基是吧
      ?。

      馬明志:當時的墻就一直上去就這么寬

      這么寬的墻

      ,那它肯定是起支撐作用,所以就說這個可能跟后邊傳統(tǒng)中國的梁柱結構還不一樣
      。不完全一樣
      。但它有可能這個墻有輔助的承重作用,承重作用

      王魯湘:這個一百多平米吧

      馬明志:房屋的面闊是11米,就十七八米

      王魯湘:那就已經(jīng)將近200平米的面積

      馬明志:然后加上外圍,建筑面積就是225

      ,將近230平方米
      。就跨度很大,中間那個半圓形的火塘
      ,是被宋代一個大坑給破壞掉了
      ,剩下一半,然后每個房子正中心有一個大火塘

      王魯湘:就是我們西南少數(shù)民族還是有一個圍繞火塘為中心

      馬明志:對。但這個火塘很大

      ,它這個火塘大,就2米到3米的直徑

      王魯湘:火塘大

      ,既然有一個火塘在,那應該是一個
      ,至少是一個議事和居住的地方

      馬明志:是,肯定是有人長期有人居住

      ,包括議事
      ,這樣一種世俗的功能在。

      在蘆山峁遺址

      ,隨處可見的“白灰面”
      ,是居室防潮的最佳選擇
      ,它見證著蘆山峁的遠古先民對生活環(huán)境的樸素認識和改造。

      在一號院落房址的地面上或倒塌堆積中

      ,出土了不少筒瓦和槽形板瓦
      ,這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瓦。這些筒瓦和槽型板瓦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
      ,構筑成了蘆山峁遺址上大型建筑的屋頂結構

      考古發(fā)現(xiàn)的3000多年前的陜西岐山鳳雛村的兩進院落建筑遺跡,以及誕生于公元1420年

      ,號稱四合院“巨無霸”的北京紫禁城
      ,都可以在蘆山峁找到祖型。

      王魯湘:現(xiàn)在我們蘆山峁的峁頂?shù)目脊虐l(fā)掘也已經(jīng)持續(xù)了幾年了

      ,基本上的面貌是不是已經(jīng)揭示出來了

      馬明志:我們現(xiàn)在其實我們的工作剛剛起步,通過對蘆山峁遺址的調(diào)查

      、勘探
      ,發(fā)掘做了這么多年,從2016年到現(xiàn)在
      ,其實我們只是對它的核心區(qū)重要遺跡的分布
      ,有一個初步的認識,根據(jù)我們現(xiàn)在的了解的情況
      ,它跟我們在周邊的關中
      、榆林地區(qū)發(fā)現(xiàn)了聚落的選址和分布形態(tài)是不完全相同。

      王魯湘:不完全相同

      ,它特點是什么
      ?它選址。

      馬明志:它這個區(qū)域呢

      ,它會選擇一個分水嶺
      。以分水嶺為聚落的核心區(qū),然后兩側有橫向的支梁
      ,它這個核心區(qū)在大梁上
      ,主梁上。然后它的這種低一層級的普通聚落
      ,在兩邊的衡梁上頭
      ,就像一個豐收的“豐”字,這樣一個開放式的地形
      ,沒法形成一個封閉式的一種城址
      。但是我們可以看到在榆林地區(qū),以石峁為代表的,它會選擇一個半封閉的
      ,它會形成一個環(huán)狀
      。多重環(huán)狀的

      王魯湘:對,它可以建一個環(huán)狀的一個城墻圍起來

      馬明志:多重

      ,像同心圓一樣,那樣的聚落形態(tài)

      王魯湘:它這里做不到

      。它是一個像豐收的豐一樣的這種開放性,沒辦法

      馬明志:開放式的

      ,橫向的溝,橫向的沖溝呢
      ,讓它地形沒法形成一個閉合
      ,那么這樣一個聚落形態(tài)加上它的文化內(nèi)涵,跟周邊的這個石峁這些石城聚落
      ,都是有區(qū)別的

      王魯湘:有區(qū)別的,雖然離得很近

      ,時間也搭得很緊
      ,但是是另外一個文化形態(tài)。

      馬明志:目前來看它跟山西南部的陶寺遺址

      王魯湘:更近一些

      馬明志:陶寺早期的文化面貌更相近

      ,宏觀上都屬于廟底溝二期文化的一個區(qū)域類型吧。

      王魯湘:我們來到了延安文物研究所的延安文物的一個藏品研究展

      ,這樣一個柜臺里頭的話呢
      ,我們看,都是我們在蘆山峁發(fā)掘出土的文物是吧

      馬明志:對

      王魯湘:這里頭有一些是經(jīng)過你的手的吧?

      馬明志:有一部分是經(jīng)過我發(fā)掘出來的

      王魯湘:我看這里頭啊

      ,這個大的這個陶甕好像是那種葬嬰兒的是吧?

      馬明志:對

      ,我們叫甕棺葬。他是把生活中的一個實用器
      ,那個加上陶缸
      ,然后兩個拼起來,叫做甕棺。

      馬明志:靈魂溝通

      王魯湘:進出是吧

      ?這里最精美的當然就是這些玉器了,你看
      ,這個玉璇璣
      ,這個形狀也好,玉質(zhì)也好
      。玉禮器
      ,在這里頭也基本上也全了。

      馬明志:就是大的這種種類已經(jīng)齊全了

      ,到了再比這個再晚一些
      ,這個區(qū)域里邊出現(xiàn)了玉璋,當然玉璋出現(xiàn)了在山東地區(qū)
      ,比這可能還稍微早一點
      ,但現(xiàn)在還沒有一個定論。

      王魯湘:也就是刀也好

      ,璋也好
      ,鉞也好,璜也好
      ,璧也好
      ,環(huán)也好,都出現(xiàn)了
      ,而且還出現(xiàn)了這種明顯的不是禮器
      ,是實用器的,簪子

      馬明志:佩玉

      ,那屬于佩玉
      ,或者裝飾的。而這種
      ,這件玉簪或者叫玉笄
      ,原來這個以前小孩到十幾歲的時候又叫及笄,有一個及笄禮
      ,這個顯然不是一般人帶的

      馬明志:他這個一個是碧玉,玉質(zhì)特別好

      ,做工特別好
      ,而且他那個簪首那一塊有一個神臺一樣的一個造型,另外上邊站立著一只回首的一個鳳鳥
      ,而這種鳳鳥的形態(tài)呢
      ,跟后世戰(zhàn)國時期的那個漆器
      ,包括紡織品上面的那個鳳鳥,回首的那種鳳鳥形態(tài)特別像

      王魯湘:就文化上一脈相承

      馬明志:一脈相承,也就是從我們所說的史前新石器時代

      ,到三代
      ,到這個秦漢時期,它一脈相承
      ,包括到魏晉
      ,一脈相承。

      王魯湘:對

      ,就是這文明的基因是一個起始

      馬明志:對,我們有時候不太注意

      ,有時候覺得把它聯(lián)系可能實在跨得太大
      ,但事實上放在一個大的時間尺度上去看的話,它是一脈相承的

      王魯湘:至少是數(shù)千年一脈相承

      馬明志:數(shù)千年一脈相承。

      這柄53厘米長的“七孔玉刀”

      ,領先二里頭夏代七孔玉刀約500年
      ,它可能是“有祀有戎”的玉帛方國時代,象征力量與王權的禮器
      ;還可能是戰(zhàn)爭中的殺戮利器
      。遠古先民篤信:玉可以通天地、祀神靈
      ,象征永生不滅
      。出土于蘆山峁的種種玉器,再度印證了中華民族的尚玉信仰

      馬明志:我們都知道玉它分為葬玉

      ,包括禮玉,有這些東西
      ,但現(xiàn)在
      ,我們西北這塊,包括這個華北這黃土高原這一塊
      ,現(xiàn)在發(fā)現(xiàn)的跟南方所不同的
      ,就除了墓葬,里邊隨葬這個玉器之外
      ,在城墻
      、這個房子的夯土里
      ,包括奠基坑里出土。這種現(xiàn)象
      ,我們現(xiàn)在也在探索,就說反正這種現(xiàn)象呢
      ,跟南方良渚系統(tǒng)
      、跟石家河系統(tǒng)它反正是不同的。至于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反差
      ,下一步我們會探索

      王魯湘:那是不是也就是說這種建筑非常的關系到一個部落的這個生死存亡,所以他必須要禱告于天地

      ,有這個意思
      ,就祈求這個神來保佑這個城池和這個宮殿的一種安全和這個有關系,有這種心理在中間

      馬明志:我想您說的是對的

      ,在古文獻里邊會提到奠基、奠竁
      。比如說墓葬里面
      ,墓葬的中間會挖一個坑。比如商代的墓葬
      ,在人的腰部以下會挖一個坑
      ,我們一般叫腰坑,這個可能就古人奠竁
      ,然后蓋房子
      ,包括到現(xiàn)在,有一個大型的一個建設項目叫奠基
      ,奠基在古人的這種理念中
      ,所有的這種地面上的萬物,包括領土
      、土地
      ,它是歸天或者地所,天神

      王魯湘:是神靈賜予給我們的

      馬明志:天神地神所支配的。我們要使用的話

      ,要得到他們的允許
      。所以奠基行為,包括奠竁的行為
      ,其實就是向神明進行祈求和禱告

      曾經(jīng)

      ,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原腹地,應當是夏代之前中國早期文明的核心區(qū)域
      。數(shù)十年來
      ,隨著陶寺、石峁
      、蘆山峁等遺址的考古發(fā)掘推進
      ,西北大地涌現(xiàn)出燦若繁星的“集團式遠古文明”。

      蘆山峁遺址被確立為“黃帝文化的策源地和核心區(qū)域”

      ,大型人工臺基院落建筑的發(fā)掘
      ,具備中國最早宮城雛形,屬于黃土高原早期的禮儀建筑群
      ,對于研究中國區(qū)域社會
      、文明起源及早期國家形成等具有重要價值,是“填補了空白”的遠古文明重大發(fā)現(xiàn)

      馬明志:它的意義的話

      ,我想我一個人是說不全的,或者說不準確的

      王魯湘:對

      ,而且剛剛開始。

      馬明志:剛剛開始

      ,但是我們也是從幾個層面去理解它
      。那么第一個層面就是從最基礎的文化,我們剛才說屬于廟底溝二期文化
      ,這種文化它是基于仰韶文化
      ,繼承了仰韶文化的主體,演變過來的

      王魯湘:這種延續(xù)性

      馬明志:這種延續(xù)性是不容置疑的。以前所說的仰韶文化

      ,它是一個歷史文化區(qū)
      ,蘆山峁在延安所做的工作,也讓我們認識到這樣一個區(qū)域里面
      ,它的文化內(nèi)涵跟晉南地區(qū)跟關中地區(qū)的廟底溝二期文化
      ,也都屬于同一個大的文化圈,那么它同樣它們都繼承了仰韶文化的一個主體內(nèi)涵
      。同時如果說放在現(xiàn)在
      ,我們探索政治或者是政治文明的這樣一個歷程來說的話,通過形而下的這種院落布局
      ,我們可以觀察到它跟夏商這個主流的廣域王權
      ,就是三代
      ,包括歷史時期這種宮殿的一脈傳承,包括禮制上
      ,禮制層面的

      王魯湘:禮制層面的東西的出現(xiàn),他們當時候?qū)τ谥刃蛞呀?jīng)有了一個模式

      ,要居中
      ,要對稱,有中軸線

      馬明志:這個其實禮制的核心就是一種合理的秩序,被大部分人所公認接受的一種秩序

      。我們所理解從一個遺址的核心區(qū)的這種建筑所體現(xiàn)出的一種秩序觀
      ,然后就一脈傳承到夏商周,到歷史時期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
      ,這個蘆山峁這組建筑或者是幾組建筑,它所承載的禮制層面或者政治層面的這種意義
      ,怎么說也不過

      編輯:王竹、巴塔木

      山峁的讀音

      山峁的讀音是shān mǎo

      方言

      。圓頂?shù)男∩筋^。左齊 《南泥灣屯墾》:“到收工的時候
      ,戰(zhàn)士們總要再發(fā)起幾個‘沖鋒’
      ,非要開到一個山洼或一個山峁才肯停止?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柳青 《銅墻鐵壁》第十四章:“ 鞏家溝通泥溝子的那道溝里也擁滿了敵人
      ,先頭已經(jīng)上了吳家溝的山峁?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p>

      造句:

      1

      、一場大雪覆蓋了惠家溝的山山峁峁。

      2

      、現(xiàn)在
      ,延安的山峁溝坡正迅速變綠。

      3

      、約90米的小山峁上
      ,長85、寬46
      、殘高3米

      4

      、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碾莊鄉(xiāng)蘆山峁村。

      5

      、陶莊村民組有35戶145人
      ,分住在3個山峁上。

      6

      、其兩側山峁起伏
      ,表層全被黃土覆蓋。

      7

      、那時
      ,到處是光禿的山峁和荒涼的沙漠。

      8

      、澗峪岔鎮(zhèn)多為溝壑山峁地形
      ,自然條件差。

      9

      、陰山峁水庫流域面積30平方千米
      ,庫容485萬立方米。

      10

      、全縣山峁139座

      11、石窟開鑿在平定川河與葫蘆河交匯處的小山峁上

      12

      、毛主席工作疲憊的時候,愛在這座小山峁上散步

      13

      、位于城南60公里鎮(zhèn)川鎮(zhèn)石崖底村懸空寺山崖之石山峁。

      14

      、該村有4 2戶人家
      ,散居在溝底、山腰
      ,直到山峁

      頭徽這種新穎的產(chǎn)物它最早出現(xiàn)在什么時期

      史前頭徽的出現(xiàn)

      ,看是小事一件,卻又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事件

      現(xiàn)代的頭徽

      在帽子上訂上一個徽章

      ,是一種特別的標識,這是頭徽,現(xiàn)代更習慣于稱為帽徽
      。說起帽徽
      ,自然就比較好理解了,軍士們的帽子上
      ,或者一些特別行業(yè)的頭飾
      ,這是少不了的裝飾
      ,當然它可不僅僅是裝飾
      。我沒有用“帽徽”來做標題
      ,是因為這頭徽它不僅用于帽子
      ,還可能用于頭盔、發(fā)帶等等


      在額頭部位的標識

      ,不論是什么材質(zhì)什么形狀什么紋樣
      ,我們都將它們作為頭徽認知
      。當然本文討論的頭徽的源頭
      ,時代大體限定在史前,不涉及歷史時期的情形
      ,也不會涉及晚近的額花裝飾。頭徽這個題目有點冷僻
      ,近些年雖然有所關注
      ,但覺得資料不大豐富,所以一直未能下筆
      。最先在腦子里扎根的是安徽蚌埠雙墩遺址出土的陶人面像
      ,人面像的額頭刻畫有明顯的標識,不知道應當如何解釋它
      。后來注意到良渚和石家河文化玉雕神像
      ,有過一些思考,特別是近來又有了陜西神木石雕的發(fā)現(xiàn)
      ,這才覺得找到了一個很好的切入點
      ,可以理出一些眉目來了。

      石峁遺址新近發(fā)現(xiàn)一批石雕引起廣泛關注

      ,刷新了以往的諸多認知
      。我先是注意到在一方人虎圖石雕畫面上,中間神面的額頭出現(xiàn)了一個浮雕半圓飾
      ,它的形狀是底邊大體平齊上邊圓弧
      ,立時覺得它與良渚文化中發(fā)現(xiàn)的半圓形玉飾形狀相同。

      良渚文化的玉半圓形飾也是冠面或發(fā)帶上的附加裝飾

      ,據(jù)此觀察這件石雕體現(xiàn)了明顯的良渚文化風格
      。石峁及鄰近其他遺址如蘆山峁發(fā)現(xiàn)過良渚風格的玉琮等玉器,覺得良渚的影響一定波及到了河套地區(qū)
      。但后來又仔細觀察了其他幾塊石雕畫面
      ,發(fā)現(xiàn)類似構圖并非只此一例
      ,顯然只是用影響來解釋就過于簡單了。在第二石上一個神面的額頭
      ,也出現(xiàn)了同樣的半圓形雕刻

      又在第三石見到左右相背的側視神面像,額頭位置也都出現(xiàn)了同樣的半圓形裝飾

      。這幾例石雕表現(xiàn)的額頂裝飾完全一樣
      ,說明它是一種固定的構圖。當然同樣類似的神面石雕
      ,也有不見額飾的
      。不過在另外的石雕上,也發(fā)現(xiàn)有別樣的構圖
      ,如在一件石雕頭像的額頭雕琢的是三個突起的圓點
      ,而且還是斜向排列。

      石峁的發(fā)現(xiàn)

      ,讓我首先想到良渚文化的玉器及玉器紋飾
      ,似乎感覺到了良渚文化影響的切實存在。這只是良渚文化影響的余緒
      ,還是兩地遠程直接交往的遺存
      ?交流是一定存在的,但這是什么性質(zhì)的交流
      ,還需要深入研究
      。因為這樣的石雕不會是自遙遠的東南方運來,應當是本地工匠所雕刻
      ,那這個意義就非同一般了
      。在浙江余杭的瑤山和反山的良渚大墓中,共發(fā)現(xiàn)7套半圓形玉飾組件
      ,以4件套多見
      ,僅有一例為8件套。有的玉飾上雕刻出了簡化神面
      ,明確表示這是一種標識

      這半圓形玉飾,對于良渚文化而言

      ,是一種小玉件
      ,除了發(fā)掘親歷者,不大引人注意
      。半圓形玉飾出土時
      ,多是在墓主頭部附近,大體可以看出呈環(huán)狀范圍分布,所以發(fā)掘者研究后認定這是一組頭飾
      ,或者就是冠飾
      ,良渚博物院在展覽中畫了復原圖,以為它是良渚王的標配

      由可供觀察的四座墓分析

      ,我做過一個簡單的復原,認為它們可能是綴在發(fā)箍上標識性的裝飾

      受良渚半圓形玉飾的啟發(fā)

      ,讓人又想到了石家河文化中發(fā)現(xiàn)的玉虎面。石家河文化出土不少玉虎面
      ,可惜沒有明確出自成人墓葬的例子
      。虎面像是石家河文化玉器中有代表性的一種
      ,分圓雕形和厚片形兩種類型
      ,以片形多見。圓雕者形如玉柱
      ,頭頂至嘴部穿通孔
      。厚片者方臉,有尖卷耳
      ,其中間有圓穴
      ,表示耳窩,額頭出尖
      ,眉部有凸直線,寬直鼻
      ,有上頜
      ,無下頜?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⒚鏄嬓头浅>?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形體很小,半立雕
      ,左右對稱
      ,大耳,眼分長圓兩種

      湖北天門石家河出土玉虎玉虎面都穿有系孔

      ,可供佩戴。石家河文化還見到許多玉蟬
      ,形體大小與玉虎面相若
      ,也帶有佩系的穿孔,有可能與玉虎面同樣屬于標識物件。

      石家河文化玉虎面和玉蟬同良渚文化玉半圓飾一樣

      ,也可能都是冠帽上的額首裝飾
      ,在一些石家河玉神像的冠面見到了虎面圖形。

      在有些玉人和玉神像的冠面上

      ,則見到幾何形紋樣裝飾
      ,可見對于冠面的標識當時是非常注意的。我們還注意到
      ,在河南鞏義花地嘴遺址出土的彩繪陶罐上
      ,有一例神面紋的額頭,繪出了半圓形標識
      ,應當也屬于頭徽
      。這個發(fā)現(xiàn)也非常重要,這是相當于夏紀年范圍的遺存
      ,表明中原在當時使用頭徽確定無疑
      。當然我們也注意到,這個頭徽的形狀與石峁所見基本相同
      ,但平邊弧邊的方向相反
      ,這是明確的區(qū)別之所在。

      石峁

      、良渚和石家河玉石神像人像額首冠面上的裝飾
      ,都屬于頭徽,稱之為頭徽應當沒有什么問題
      ,它應當就是頭徽一類的東西
      。這一系列的發(fā)現(xiàn)表明,頭徽在距今四五千年的史前末期
      ,不僅已經(jīng)出現(xiàn)
      ,而且成為了流行風,它的存在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

      頭徽的流行

      ,可能是在良渚時期形成的趨勢。由于雙墩遺址的發(fā)現(xiàn)
      ,似乎說明頭徽的出現(xiàn)還有更早的源頭
      。1986年雙墩遺址出土一件陶塑人頭像,高6.3
      、寬6.5厘米
      ,頭像眉弓明顯突起,雙目圓睜
      ,嘴唇張開
      ,耳帶穿孔
      。頭像左右臉頰各有5個錐刺點連成一線,被認為是紋面
      。值得注意的是
      ,額頭上刻畫有2個同心圓紋,這被定義為“雕題”
      。這所謂的雕題其實也應當是頭徽
      ,這件陶塑人頭像出土層位碳十四測定年代為距今7300年,這是目前所知頭徽出現(xiàn)的最早源頭

      其實雙墩這個頭徽的源頭

      ,現(xiàn)在并不能完全確定,主要是因為材料單薄且只此一例
      。雖然如此
      ,蚌埠雙墩的發(fā)現(xiàn)卻非常重要,我們相信陸續(xù)會有更多材料面世

      行文至此

      ,準備打住,卻偶爾想到了另一個發(fā)現(xiàn)
      。在年代稍晚的紅山文化中
      ,也有很重要的證據(jù)。內(nèi)蒙古敖漢旗興隆溝遺址出土一件陶人坐像
      ,發(fā)現(xiàn)者描述人像頭戴“平頂冠”
      ,其實冠形比較復雜,平頂一詞還不足以概括
      ,不過讓人更注意的是冠的前額位置貼伏有一橫條狀裝飾
      ,有明確的形狀,但沒有表現(xiàn)紋飾
      ,這大體可以確定是頭徽之類

      人像年代判定為距今約5300年,這與良渚早期年代相當或者稍早一點

      。如果擴展一點想象,紅山人的頭徽首選
      ,可能是旋眼玉神面
      ,也即是以往習稱的勾云形玉佩。史前頭徽的存在
      ,是可以確認的了
      ,雖然它的歷史發(fā)展脈絡還不清晰。后世見到的帽花
      、帽額
      ,或者名為帽正
      、帽準的額飾,也許與早期的頭徽具有一些內(nèi)在的聯(lián)系
      ,這也是需要探討的問題
      。在當代社會,國有國徽
      ,軍有軍徽
      ,還有帽徽領徽之類,其意義不言自明
      ,它不是可有可無的物件

      良渚文化戴有羽冠的神人紋

      史前頭徽的出現(xiàn),看是小事一件

      ,卻又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事件
      。頭徽既是不同文化不同部族的象征符號,互相區(qū)別
      ,一方面突顯的是政體區(qū)別
      ,又或者是軍武的區(qū)別,這在另一方面體現(xiàn)的是對立與對抗
      。這樣的時代
      ,可能文明已經(jīng)確立了吧。

      史前頭徽的出現(xiàn)

      ,看是小事一件
      ,卻又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事件。頭徽既是不同文化不同部族的象征符號
      ,互相區(qū)別
      ,一方面突顯的是政體區(qū)別,又或者是軍武的區(qū)別
      ,這在另一方面體現(xiàn)的是對立與對抗
      。這樣的時代,可能文明已經(jīng)確立了吧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

      ,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
      ,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5550.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

      ,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
      ,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異議的
      ,請聯(lián)系管理員
      ,我們會立即處理
      ,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
      ,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
      ,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小路有鬼”
      ,有何含義 專家:早聽早受益" rel="prev"> 古人常道“大路有水,小路有鬼”
      ,有何···

      相關文章
      ,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png" alt="原創(chuàng)他沒參加過紅軍,也沒加入八路軍
      ,1955年被授予開國上將軍銜" onerror="nofind(this)" >
      助戈恩潛逃的美國男子在日本受審
      ,當庭表示后悔
      6月29日,據(jù)路透社報道
      ,美國男子邁克爾·泰勒在東京一法庭上表示后悔幫助日產(chǎn)集團前董事長戈恩逃離日本
      游覽青年點:知青下鄉(xiāng)
      ,歷史留下了誰的記憶
      去遼西助農(nóng)賣大棗
      ,住在鄉(xiāng)下的村子里,清晨出來閑逛
      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眾所周知,百家姓是中國孩童的啟蒙讀物
      ,對于教育有著卓越的貢獻
      。百姓一詞既是表明中國姓氏之多,也是對于天下蕓蕓眾生的統(tǒng)稱
      。時至今日
      ,中國的姓氏何止百姓之多,實際上已逾5000之數(shù)
      。不僅如此 ,第1個僅有17人,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png" alt="我國最尷尬的3個姓
      ,第1個僅有17人
      ,第3個起名字難叫出口" onerror="nofind(this)" >
      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不只是陳勝吳廣
      ,歷朝歷代凡是最先造反的沒有一個取得天下的
      。秦末陳勝吳廣起義浩浩蕩蕩,但最后得到天下的卻是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劉邦
      ,最先起義的陳勝吳廣二人早已成為冢中枯骨
      。往后隋朝末年,王薄
      、楊玄感等最先起義 ,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原因很簡單.png" alt="陳勝吳廣最先反秦,但為何會迅速敗亡了 原因很簡單" onerror="nofind(this)" >
      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縱觀明末和清末的情景
      ,在清末,維新派與守舊派相爭
      ,先進科技的引進逐漸成了必然
      ,但皇權依然是至高無上,而清末的道光、咸豐
      、慈禧面前來勢洶洶的列強 ,明王朝就垮了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png" alt="為何魏忠賢剛被殺
      ,明王朝就垮了 因為魏忠賢不把手伸向此種人" onerror="nofind(this)" >
      劉備為何要傍上中山靖王,硬說是他的后人而不提劉邦 這點是關鍵
      熟讀《三國演義》的朋友應該都知道
      ,蜀漢主公劉備
      ,早年只是個賣草鞋的小販,日子過得很清貧
      ,放到現(xiàn)在估計會被人嘲諷一句屌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