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李世民發(fā)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逼迫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登基稱帝。李世民登基以后,勵精圖治,開疆拓土,開創(chuàng)了貞觀之治,政治清明,經(jīng)濟繁榮,文化昌盛。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爭奪皇位多年,局勢異常慘烈,李淵的猶豫不決客觀上也起到了火上澆油的結(jié)果,直至玄武門之變爆發(fā)。那么,原本勢力更強大的太子李建成為何會失敗的這么徹底呢?
玄武門之變前,太子李建成集團勢力要強于李世民集團,第一,李建成有李淵的支持,李淵盡管有過培養(yǎng)李世民來牽制太子的意思和舉措,但歸根到底依然是要把皇位交給李建成的;第二,李建成朝廷大臣勢力更強,李建成以太子的身份協(xié)助唐高祖處理朝政,與三省六部、朝廷官員關(guān)系密切,朝廷重臣魏征、裴寂、王珪、韋挺、李綱、竇軌、馮立、謝叔方、唐憲、薛萬徹,等等,都是支持李建成的;第三,李建成長期坐守長安,相比于常年在外征戰(zhàn)的李世民,太子更容易控制長安城。
李世民之所以能在處于劣勢的情況下反敗為勝,最重要資本和優(yōu)勢是軍方勢力強于李建成。 李建成之所以會在皇位爭奪戰(zhàn)中慘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他麾下有五大心腹不在長安,給了李世民突發(fā)制勝的機會。
第一位:王珪
唐朝建立后,李淵就派王桂到李建成身邊做參軍,成為李建成集團的核心成員之一。彼時,李建成集團楊文干造反,李世民派兵鎮(zhèn)壓,王珪受到連累被流放外地,玄武門之變時并不在長安。李世民登基以后將王珪召回重用,后來還成了宰相,可見王珪的能力有多強。
第二位:羅藝
羅藝歸順大唐后被賜李姓,封為燕郡王。羅藝與李建成關(guān)系密切利益共同體,共同對付李世民。突厥侵犯大唐時,因為羅藝在北部邊疆威名赫赫,李淵派他鎮(zhèn)守涇州對抗突厥。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登基,羅藝擔心過往和李世民的過節(jié)而遭到迫害,起兵叛亂,最終被部下所殺。第三位:李瑗
李瑗是李淵侄子,擔任幽州都督,是李建成黨羽。玄武門之變后,李瑗擔心李世民迫害,起兵叛亂,被李世民鎮(zhèn)壓,李瑗被部下所殺。
第四位:韋挺
韋挺少年時就和李建成關(guān)系極好,大唐建國后,一直和李建成對抗李世民。因楊文干謀反受到牽連,韋挺同樣被罷官流放。玄武門之變后,被李世民召回朝廷。
第五位:馮立
馮立是太子府將軍,李建成封他為翊衛(wèi)車騎將軍,是李建成身邊得力的將軍。玄武門之變時,馮立雖然身在長安,李建成不聽馮立建議,執(zhí)意孤身前往玄武門進攻。馮立得知玄武門發(fā)生兵變以后,帥軍攻打到玄武門,士兵們看到李建成被殺,起士氣渙散撤退。李世民登基后不僅豁免了馮立,還任命馮立為廣州都督。
武德九年(626年),“玄武門之變”事發(fā)現(xiàn)場, 李世民攜一眾猛將早早埋伏在玄武門,只等李建成和李元吉到來。
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現(xiàn)后,李世民眼疾手快,“嗖”的一箭射中在李建成身上,李建成應聲倒地。
李元吉眼看哥哥中箭,立即驅(qū)馬逃跑,卻被尉遲敬德當眾射殺,而后也癱了下去。
這場決定天下走向的事變,在后世的史書記載之中,是李世民不得已而為之的反擊,而李建成、李元吉也多以荒淫無道的形象流傳。
那么,事實真的是如此嗎?
玄武門之變的1300年后,敦煌出土了一塊唐朝開國大將的墓碑。
在這塊石碑上詳細記錄了當年的事變真相,讓人們重新了解了李建成的形象。
那么,真實的李建成是什么樣的?而他身為當朝太子,在初唐的玄武門之變中又扮演著怎樣的角色?
有關(guān)這一切的答案,都要從李家在亂世中的崛起說起。
隋朝大業(yè)十三年(公元617年),因隋煬帝因施行暴政盡失人心,各地農(nóng)民紛紛揭竿而起,隋朝如即將傾覆的大廈,搖搖欲墜。
舊王朝即將覆滅之際,亦是新王朝崛起之時,因此各路英雄豪杰紛紛趁機起兵,擴大勢力,向皇位發(fā)起沖鋒。
而這其中,就包括唐國公李淵。當時李淵是山西河東慰撫大使、太原留守,換言之,他原本是隋煬帝的臣子。
不過李淵并非迂腐之人,他深知隋朝政權(quán)早已腐敗不堪,百姓更是怨聲載道,繼續(xù)效忠這樣的王朝顯然是沒有什么前途可言。
于是,他決定采納身邊謀臣的建議,在晉陽起兵反隋。晉陽起兵之時,李淵的身邊早已聚攏了一批能臣悍將。
不僅如此,李淵還有四個威猛的兒子,長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四子李元吉,三子李玄霸早夭。
李建成作為李家長子,自然是被寄予厚望的,于是早在晉陽起兵之前,李淵就開始鍛煉他了。
李建成一家當時居住在河東,李淵為了給日后霸業(yè)網(wǎng)羅人才,便命令李建成攜弟弟李元吉,“于河東潛結(jié)英俊”。
從這個“潛”字,我們也可以看出,其實李淵對于起兵奪取政權(quán)一事,早有預謀。
而他之所以派李建成負責此事,一方面是想考驗下兒子的能力,另一方面則是希望能讓兒子得以歷練,廣結(jié)人脈。
李建成從小被作為長子培養(yǎng),自然也不是草包,他不僅不辭辛勞,還能“卑身下士”,將父親交代的任務完成得很好。
李淵對于這個謙遜有禮,頗受“好評”的長子,可謂十分滿意。
在那個封建年代,以血緣為紐帶的親情關(guān)系,被認為是最可靠的關(guān)系,李淵自然也是這樣認為的。
于是晉陽起兵后,他便以自己的三個兒子為核心,建立了“三軍”。
他任命長子李建成為隴西公,左領(lǐng)軍大都督,負責統(tǒng)帥左三軍,任命次子李世民為敦煌公,右領(lǐng)軍大都督,負責統(tǒng)帥右三軍。
這一左一右,安排的是年齡長、能力強的兩個兒子,由他們親自帶兵沖鋒陷陣,李淵自然是放心得很。
而對于四兒子李元吉由于年幼,則被李淵封為鎮(zhèn)北將軍,太原郡守,負責鎮(zhèn)守大本營晉陽宮。
當時李淵占據(jù)了天時、地利、人和等諸多優(yōu)勢,于是在短短五個月的進攻下,他的起義軍便一路殺進了長安城。
歷史 上對于這些“赫赫戰(zhàn)功”,記錄筆墨多傾向于李世民,而事實上,李建成亦功不可沒。
不僅如此,李建成也并非影視劇中塑造的庸碌無能、驕奢淫逸之輩,相反,他頗具雄才大略,并且為人寬簡仁厚,是李淵最倚重的兒子。
話說當年李淵在太原遠近招撫,而西河守將則不肯投靠李淵,因此擋住了李淵西取長安之路。
為了盡快掃除障礙,李淵便派李建成、李世民率軍出戰(zhàn)攻取西河。
李建成作為領(lǐng)軍核心,在視察軍隊時發(fā)現(xiàn)招募來的義軍,大多沒有經(jīng)過專業(yè)訓練。
如果帶著這樣的新兵上戰(zhàn)場,恐怕難以取勝,于是他便立下軍法,整肅三軍。
在行軍路上,李建成雖然貴為李淵嫡長子,但卻絲毫沒有公子哥的架子,他與將士們同吃同住,同甘共苦。
由于這次出征時間緊迫,帶的軍糧也有限,李建成擔心將士們因為吃不飽會摘沿路農(nóng)民的蔬果,便下令不得偷搶百姓糧食,必須付錢了才能吃。
李建成率軍所經(jīng)之地,百姓見這支隊伍如此紀律嚴明,紛紛認可。
經(jīng)過幾日的跋涉,李建成率部兵臨西河城下,但他不愿徒增無謂的傷亡,便親自下馬告知來意,城內(nèi)眾人紛紛投誠,唯獨郡丞高德儒不愿投降。
李建成游說無果,只好率軍出擊,很快就生擒了高德儒,并將他斬殺于眾人面前。
除了高德儒,其他人等一律不追究責任,就這樣,李建成來回僅僅用了9天的時間,就平定了西河、贏得了人心。
捷報傳來,李淵大喜,這樣夸贊兒子:“以此行兵,雖橫行天下,可也?!?/strong>
除了這次平定西河,在建唐的眾多戰(zhàn)役中,李建成亦立下大功。
也許與弟弟李世民相比,他稍顯遜色,但也絕非泛泛之輩,否則李淵也不會將諸多重任交付于他。
公元618年,李淵在長安稱帝,自此開啟了唐朝新紀元,而輔助他奪取大業(yè)的功臣,也一一獲得了封賞。
這些大臣們都好安置,最讓李淵重視的,則是如何確定三個兒子的身份。
按照祖宗法制,李建成乃李家長子,儀表堂堂、謙遜有禮,又在建唐大業(yè)中立下汗馬功勞,自然而然就被立為了皇太子。
二兒子李世民雖驍勇善戰(zhàn),才能不亞于哥哥李建成,但畢竟是次子,故而被封為秦王。
四兒子李元吉,雖然不如兩位哥哥出色,但也是有功之人,因此被封為齊王。
此時,雖然李淵榮登大寶已成事實,但仍有一些戰(zhàn)亂需要平息。
考慮到李建成已經(jīng)是皇太子身份,李淵便將他留在宮中,學習處理國家大事,日后好繼承皇位。
而對于次子李世民,李淵則充分發(fā)揮他的軍事才能,將他繼續(xù)派往軍中平定戰(zhàn)亂,李世民也因此掌握了唐朝的軍權(quán)。
從這樣的安排來看,李淵顯然更看重長子李建成,而在唐朝建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李建成占據(jù)的優(yōu)勢也是很大的。
一來,他有一張最有力的王牌,那就是他的嫡長子身份。在那個祖宗法制大于一切的封建年代,這一身份代表了正統(tǒng)。
因此他作為唐高祖皇帝的嫡長子,被封為太子可謂名正言順,毫無懸念,一眾大臣自然愿意擁戴他。
二來,他早期在李淵的有意栽培下,早已結(jié)交了不少能臣賢士,輔佐他的,也都是一些朝中重臣,這其中就包括李元吉、魏征、薛萬徹等。
三來,他背后有一群“女人”支持,而這些女人中,除了后宮妃嬪,還有一位就是他的妻子鄭觀音。
妻子鄭氏一族,在當時屬于世家大族,頗具影響力,李淵在安排二人的婚姻時,就有意拉攏鄭觀音的家族。
因此,鄭氏一族自然更傾向于協(xié)助李建成建功立業(yè)。
四來,李建成得到了其父李淵的支持,在“創(chuàng)業(yè)”前期,李淵早已通過多次考驗,看到了長子的能力,于是便在登基后立長子為皇太子。
雖然李淵后期的態(tài)度,有點搖擺不定,甚至揚言要廢掉太子,可他畢竟沒有那樣做。
況且李建成貴為太子,說不定哪天李淵駕崩,李建成就是未來的皇帝,只要不犯什么大錯,皇位應該是十拿九穩(wěn)的。
因此,當時的李建成可謂占據(jù)了諸多優(yōu)勢,然而遺憾的是,他卻沒能穩(wěn)坐太子之位, 因為他的兄弟李世民實在是太優(yōu)秀、太耀眼。
李世民在外征戰(zhàn)多年,不僅在軍中樹立了絕對的威信,也因為打了幾場漂亮的勝仗,贏得了百姓的認可。
不僅如此,李世民還暗中拉攏能臣賢士,組建了龐大的政治勢力集團,力量足以與李建成太子系的勢力集團相抗衡。
早期由于雙方勢力集團都在私下活動,所以表面上看,兄弟二人的關(guān)系也還算和諧。
然而身在帝王之家,這樣的和諧只不過是看似平靜的海面,海底早已波濤洶涌,種種矛盾也是一觸即發(fā)。
隨著時間的推移,李世民的政治勢力集團逐漸在明面上活動,這讓身為太子的李建成,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
他隱隱感覺到,這個優(yōu)秀的弟弟并不甘心屈居人下。
但李建成生性敦厚,念及兄弟之情,不愿手足相殘,故而在前期采取了克制的態(tài)度,反擊李世民的“膨脹”。
他在擴大自己勢力的同時,也將李世民的一些黨羽陸續(xù)拔除,甚至有意將這些人收入自己麾下。
他也深知,李世民最大的優(yōu)勢是掌握軍權(quán),便向父皇請命積極出征,以求在軍中樹立威信,進而獲得百姓的認可。
然而他畢竟是太子,日后總要繼承大統(tǒng),總不能天天在軍中征戰(zhàn),于是他后來便向李淵建議,將李世民的部分軍權(quán),分解到李元吉手中。
不僅如此,他還向李淵進言,將李世民倚重的一些大臣,如房玄齡等人,趕出了長安。
對于李建成而言,這些動作不過是出于自衛(wèi),但卻讓李世民慌了。
眼看著秦王府的勢力被一點點削弱,李世民及其身邊的謀臣,都擔心太子可能會采取進一步行動,事實上李建成當時確實已經(jīng)起了殺心。
于是,房玄齡、長孫無忌、杜如晦等人,極力游說李世民:“今日殿下不動手,他日太子必將不顧兄弟之情,置我等于死地!”。
也許李世民心中早有這一打算,于是便順勢而下,采納了這一建議,決定與李建成魚死網(wǎng)破。
武德九年(626年)六月三日, 李世民部署完刺殺計劃后,便密告李建成和李元吉“淫亂后宮”。
李淵得到密報后氣急敗壞,決定第二天召集太子、秦王和齊王,問清楚此事。
而李淵之所以如此生氣,是因為李建成前期為了拉攏后宮勢力,結(jié)交了幾位李淵的寵妃。
這些寵妃曾多次在李淵面前替李建成美言,所以李淵聽到這一密告后,也對“淫亂”一事有所懷疑。
于是李淵便對李世民說:“你應該及早來報此事,明日你們兄弟三人一同前來,朕要當面問清此事!”
同年六月四日,李淵召集一眾大臣商議此事如何處理,而他的三個兒子也被召見了。
李建成接到旨意后,便立即從東宮騎馬出發(fā),準備與李元吉一起面圣陳情。
二人一路飛奔,進入玄武門,行至于臨湖殿時,李建成隱隱感覺到不對勁,立馬掉頭準備返回東宮。
此時李世民大喊一聲,李建成聞聲看去,四面早已埋伏了眾多猛將,李元吉慌忙拉弓射擊,但卻沒能射中。
而李世民早已蓄勢待發(fā),瞄準李建成一箭擊中,李建成應聲倒地。
李元吉見寡不敵眾便要逃,但卻被尉遲敬德帶的將士射中從馬上跌下來,李元吉帶著傷起身繼續(xù)逃跑。
而與此同時李世民的馬因為受到驚嚇狂奔起來,李世民被樹枝掛了一下摔在地上。
李元吉迅速趕到,奪下弓箭準備勒死李世民,卻被尉遲敬德大喝一聲再次嚇跑。
尉遲敬德騎著馬一路追擊李元吉,最終將他射殺在地上。
確認太子和齊王都已被擊斃后,尉遲敬德提著二人的頭顱,向東宮將士展示,這些人見大勢已去,只好束手就擒。
至此,大唐第一任皇太子李建成的一生,畫上了句號。
也許有人不明白,李建成乃當朝太子,手底下能臣悍將也不少,
為何就這樣輕而易舉的失敗了?
李建成的失敗,要歸咎于多個方面。
首先,他的勢力集團整體實力不如李世民 。李建成被立為太子后,雖然擁護他的大臣很多,但這些人大多是因為其太子身份而依附于他。
相比之下,李世民身邊的猛將,都與李世民有著戰(zhàn)場上并肩作戰(zhàn)的情誼,他們之間是過命的交情,這樣的感情自然更堅固。
其次,他籠絡(luò)人心的手段不如李世民。 前文已經(jīng)說道,李建成并非泛泛之輩,所以他自然知道,自己要想順利繼承皇位,自然離不開一些擁護者。
于是他便積極活動,希望將李世民身邊的一些得力干將,籠絡(luò)到自己身邊來。
據(jù)說他曾經(jīng)許以重金、高官想要收買尉遲敬德、段志玄等人,但卻偷雞不成蝕把米。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李建成向尉遲敬德等人拋出橄欖枝后,尉遲敬德等人并沒有接受太子的美意。
收買不成,李元吉便派出勇士刺殺尉遲敬德,但尉遲敬德勇冠三軍,這些人哪里是尉遲敬德的對手,自然就沒能刺殺成功。
而這件事不僅讓尉遲敬德等人更加親近李世民,也讓李建成一方丟顏面盡失。
此外,他有一個搖擺不定的父皇,這也是他失敗的原因之一。
按理說,李建成的太子之位,是李淵親封的,李淵就應該堅定不移的支持、信任太子。
可李淵偏偏耳根子很軟,每每聽到一些對李建成不利的話,便動輒懲罰,甚至動了廢掉太子的心思。
不僅如此,他還不時在李世民面前態(tài)度“曖昧”,表現(xiàn)出自己對于太子的失望,暗示李世民能力更強,這讓李世民陷入無限遐想。
在兩兄弟奪位之爭已經(jīng)白熱化的時候,李淵仍舊沒有采取果斷措施,而是希望以“調(diào)和矛盾”的方式,解決這場即將爆發(fā)的奪位之戰(zhàn),最終釀成大禍。
除了李淵的態(tài)度, 李建成還有一個失敗的原因,便是玄武門守將的叛變。
而這些守將,大多是他的“心腹”:玄武門守衛(wèi)常何、玄武門屯管將領(lǐng)敬君弘、呂世衡等。
守衛(wèi)叛變的真相之所以能被后世了解,是因為在玄武門事變1300年后,常何的墓碑出土了。
這位名叫常何的守衛(wèi),對于玄武門之變的成敗非常關(guān)鍵。
此人早年出身于瓦崗,最初跟隨在李密身邊任職,后來又勸說李密降唐,進而被李淵重用。
之后,常何被王世充所擒,又為王世充賣命了一段時間,準備策反王世充時被發(fā)現(xiàn),他便逃回了唐朝,因為“忠心”再次受到李淵重用。
李建成見常何被重用,便有意將他收入門下,常何便假意逢迎做起了李建成的幕僚。
李建成一直以為常何是他的人,卻不知常何后來又被李世民給收買了。
玄武門兵變之前,常何等人作為守衛(wèi),對帶兵帶武器進入的李世民敞開大門,在事變發(fā)生時,卻把李建成的人擋在了門外。
這也就解釋了,為何當時李世民一方攻勢兇猛,而李建成一方卻毫無還手之力。
玄武門事變后,李世民成為新任太子,兩個月后就登上了皇位。
成為皇帝后李世民卻沒有立即升常何做高官,因為策反宮門守衛(wèi)畢竟不是什么光彩的事,李世民當然不會留下話柄。
不僅如此,為了掩蓋這一段 歷史 ,李世民命人刻意將常何的生平事跡淡化了,直到常何的墓碑出土,這段 歷史 才浮出水面。
雖然李世民沒有給常何許以高官,但也沒有忘記他的“功勞”。
在錢財方面,李世民也是十分大方,時常賞賜金銀,常何也因此度過了富貴的半輩子。
時隔1300年,常何墓碑的出土,道明了當年“玄武門之變”的真相, 讓后世之輩得以辯證看待李建成、李世民之為人,這或許是上天冥冥之中的一種安排吧!
古語有云:“勝者為王敗者為寇”。太子李建成兵敗于玄武門,看似是偶然,實則是他與李世民斗爭的必然結(jié)果。
李建成作為大唐太子,對于建唐是有一份功勞的,縱使他是失敗者,但他也不應該被隱去、被丑化!
“玄武門之變”這段 歷史 ,也告訴我們:學史明理,以史為鑒固然是值得提倡的,但 歷史 劇并不等于 歷史 ,了解 歷史 還需廣泛涉獵、辯證思考。
1.關(guān)于李淵 、李建成 、李世民相互關(guān)系的幾個問題,王 炎 平
四 川 大 學 學報 (哲 學社 會科 學版 )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5834.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