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之所以那么令人喜愛,在筆者看來主要是因為,當中的每個人物的性格以及特色,都擁有著鮮明的體現。可以說拋開愛恨情仇來看他們的話,他們幾乎每個人都是英雄,可是英雄就有成王敗寇,就有生老病死。今天我們就來討論一下,三國當中曹操,劉備,孫權,他們三個早期的軍師都英年早逝,那么同樣是失去軍師,對他們而言誰的損失最大呢?且看筆者慢慢分析給你們看。
01
首先我們就來說說曹操集團當中的軍師、郭嘉。郭嘉被稱為鬼才,他的主要貢獻分別是:官渡之戰(zhàn)十勝十敗論、遺計定遼東。當初曹操在面對袁紹這樣強大的敵人的時候,當然是非常害怕的,并且文武百官都請求曹操歸降于袁紹。可是曹操哪里不知道,如今自己投降給袁紹,袁紹斷然不可能將自己留存在這世間呢?拿不定主意的曹操去詢問賬下的賓客,他們也都紛紛勸曹操投降,卻只有郭嘉一人站出來對曹操說,官渡之戰(zhàn)他一定會贏。由此引出了十勝十敗論。奈何天妒英才,郭嘉身體虛弱病死軍中,曹操為此哭了一夜。即使是赤壁大戰(zhàn)戰(zhàn)敗之時,曹操也悔恨的說道:郭奉孝在此,孤不至此??梢姄p失郭嘉,曹操還是很心痛的。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說劉備的軍師、龐統。說到這里,也許很多人就會有疑問了,劉備的軍師不是諸葛亮嘛?其實不然,龐統才是劉備真正冊封的軍師,并且在西川爭奪戰(zhàn)當中龐統也發(fā)揮著極大的作用。龐統是個擁有極高理想和抱負的人,為了幫助劉備,他心甘情愿的獻出自己的生命??墒鞘嫿y之后,劉備身邊好像再也沒有如此能夠洞悉戰(zhàn)場局勢之人,即便諸葛亮聰明,但在歷史當中諸葛亮實際上如同蕭何,是管后勤大全的。在戰(zhàn)場之上劉備也無人可用,只有關羽能鎮(zhèn)守荊州。
最后我們再來說一說筆者認為損失最大的孫權,周瑜乃是東吳水軍的大都督,為什么說失去周瑜之后的孫權是這三個諸侯當中損失最大的呢?因為周瑜之后,東吳再沒有能夠對外征伐的將帥之才。想當年周瑜與孫策聯手之時,起兵不過數千人,就將東吳全部收回。年僅20有余的周瑜就已經當上了東吳大都督。雖說魯肅等人也是當世奇才,但是他們卻只能依據長江之險守護東吳,而并不能對外征伐。失去周瑜的孫權如同拔了爪子的老虎,尚可自衛(wèi),難飽其腹。
可惜再厲害的人也躲不過生老病死,你們認為這曹操,劉備,孫權哪個人失去的人才最為可惜呢?
這三個人對于自己的國家來說都非常重要,但是如果真要排一個先后的話,那么周瑜以及龐統對于自己國家的重要性遠遠要大于郭嘉。在當時那個戰(zhàn)亂年代,出現了非常多的英雄人物。無疑周瑜、龐統和國家都是英雄。國家因為有了他們才能更好的發(fā)展下去。郭嘉當時有著非常強的預算能力。他喜歡站在領導的角度去對國家的整體形勢進行謀劃??梢哉f他的能力在所有謀士當中都是非常突出的。如果一個國家有了正確的戰(zhàn)略規(guī)劃的話,那么會更加平穩(wěn)的發(fā)展下去。當時郭嘉其實想要讓曹操抱著必勝的心態(tài)去作戰(zhàn),只有這樣才能提高對戰(zhàn)的勝率。當時周瑜也對孫前提了非常重要的建議。他先是建議孫權趁著劉備當時的影響力非常小需要將劉備進行鏟除,但是可惜他的這個建議遭到了孫權的拒絕。之后他又建議孫權與馬超進行聯合稱霸中原,從而可以與曹操正面對抗。如果當時周瑜的計劃成功了,那么便沒有了劉備的發(fā)展機會。但是令人非??上У氖侵荑ぎ敃r英年早逝所以孫權并沒有一個非常明確的戰(zhàn)略規(guī)劃。從這里就可以看出,周瑜對于東吳是非常重要的。龐統對于蜀國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龐統是一名頂級的謀士,它的地位其實可以與諸葛亮不分上下的。如果當時蜀國有了龐統的幫助,那么關羽并不會如此輕易就丟掉了荊州。如果當時蜀國有了龐統的幫助,那么很有可能當時蜀國面臨著更多的發(fā)展機會。如果當時龐統沒有死亡而是為蜀國服務的話,那么蜀國無疑會在軍事實力方面大幅度增強。在當時那個戰(zhàn)亂的年代來說,國家的軍事實力對于整個格局來說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也對于戰(zhàn)爭的勝利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
在三國時期,動亂的主旋律下,各路人才競相登場,得以施展自己的才華。不過,也有不少文臣武將,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而英年早逝,從而給歷史留下了無盡的遺憾。其中,就曹操、劉備、孫權這三股勢力來說,蜀漢痛失了鳳雛龐統,郭嘉在曹魏英年早逝,周瑜也是一句抱憾終生的“既生瑜,何生亮”。那么,對于曹孫劉三家,以上三個一流人才的離去,誰的影響更大呢?
首先,蜀失龐統無疑是影響最大的。早期的劉備,之所以被打的抱頭鼠竄,不是手下的關羽、張飛、趙云等人不夠勇猛,而是缺乏軍事指揮人才。就諸葛亮來說,雖然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中無所不能,但是其強項還是在政治和外交戰(zhàn)略制定上。在龐統喪命后,雖然劉備順利拿下益州和漢中,不過人才上的匱乏問題日益暴露。在初步建立蜀漢后,諸葛亮、法正等人確實把西川穩(wěn)定的不錯,但是荊州關羽身邊,無疑就缺乏一位大局觀強的謀士。也即,如果關羽的身邊得到龐統的輔佐,荊州不會輕易的丟掉,蜀漢也不會在之后處處被動,乃至走向滅亡。由此,龐統的殞命,直接影響到蜀漢的戰(zhàn)略大局。
其次就是吳失周瑜。盡管遭到了《三國演義》的抹黑,但是周瑜的才能,絕對是不下于諸葛亮的。在赤壁大戰(zhàn)中,周瑜的功勞自然不必細說。如果周瑜沒有英年早逝的話,可能荊州不會等到呂蒙繼位的時候才得以拿下。對于一直主張對劉備用兵的周瑜,很可能在劉備入川時便偷襲荊州。而以當時東吳的勢力,完全有攻占荊州的可能性。倘若拿下荊州這塊跳板,在順利進取西川,三國很可能就成為魏國和吳國隔江爭霸的格局。也即周瑜的早逝,直接影響到吳國的外交策略。
最后,影響最小的就是魏失郭嘉。當然,這么說不是在貶低郭嘉的才華和計謀。一方面,曹操表面上廣開言路,鼓勵大家獻言獻策。實際上,曹操這類梟雄,不會輕易聽取別人的建議。很多時候,都是謀士的看法和自己不謀而合,曹操才會從善如流。再者,赤壁之戰(zhàn)的失敗,主要還是曹操的北方士兵不適應水戰(zhàn)。就算郭嘉還在世的話,也會和賈詡、程昱一樣,勸不動曹操。另一方面,郭嘉去世后,曹魏的人才依然源源不斷上升。相對于蜀漢失去龐統后的捉襟見肘,吳失周瑜后有魯肅、呂蒙等,魏失郭嘉的損失是相對最小的。
雖然距離提問時間已有多天,不過還是回答一下吧,萬一還沒有解決呢。
PS:才不會告訴你我悶得慌又對問題感興趣才碼字回答的呢?!!?br>
吳失周瑜≥(大于等于)蜀失龐統,影響最輕的是魏失郭嘉。
主要論點:失去該人物后影響的形式走向,或者人物活著的話會有什么影響走向。
先說周瑜吧:
很重要:周瑜為人心胸豁達,對人和善,忠節(jié)智勇,可憐被黑的這么嚴重!!
周瑜可以說是吳里最出色的帥才了,野心(這里的野心是指輔佐孫氏一族吞并天下)與實力并俱的王佐之才!
決策該抗戰(zhàn)還是該投降時,沒有被曹操的軍勢所震懾,精準的分析出曹操此次出師“乃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最后指揮人馬大破曹軍。
赤壁之戰(zhàn)后,精準分析劉備乃非久居人下之人,勸說孫權軟禁劉備等人,可惜沒被采納。若是采納,可能后面就沒劉備什么事了。
最后關于吳的戰(zhàn)略走向,周瑜便當后,方針完全改變了,從主動出擊變?yōu)楸粍臃朗亍?br>
另外,周瑜如果不便當,估計龐統可能和周瑜混。(兩人很要好)所以。。。。
然后是龐統:
很重要:龐統其實應該是帥哥,最不濟也看的順眼,不至于惡心人,被黑的太嚴重了!?。?!
龐統可以說是蜀里最出色的帥才(所攻無不克,其實可以大談闊論這一點,但還是直接省略來個比喻吧,龐統就是劉備的韓信),而且和關、張一樣屬于個性的作死型人物,他的作死行為之一:武功不超凡也敢身先士卒,結果被流矢所葬。
龐統這貨挺矛盾的一個人,獻策時當機立斷狠毒辣(上上策),但取得成功后又開始感嘆自己為了取勝而做些不太仁義的事情。(慶功宴上與劉備撕逼)
上上策:奪蜀上上策為宴席控制劉璋,兵不血刃的奪取地盤。雖說一時間內人心不服,有違道義,但是以龐統的才能,讓他們短時間內服氣不是難事。而劉備的人望,只要奪蜀后的政策得當,那根本不是事兒!只可惜劉備沒采用計策!??!
上策:急襲劉璋所在城池,一戰(zhàn)定局,從某種意義來講,此策略還是很行的,雖然沒有上上策那么快捷。然而,劉備依然沒有選擇!
中策:誘騙斬殺劉璋的兩個把守要關的名將高沛、楊懷,一步一步的蠶食蜀地!危險度和損失度上升,不過還是可行的。。。
下策:回基地再做打算,劉備若選這計,可真是委屈龐統了。。。
眾所周知,劉備選了中策,其實也沒什么,就是麻煩點而已,如果不是意外折了龐統的話。。哎。。。
其實,關于奪蜀作戰(zhàn),法正來替代龐統也行,畢竟兩人的謀略不相上下。
咳咳,別誤會,龐統超厲害的,和專職謀的法正不同,龐統除了能謀,還會統兵打仗,以及品評人才(有他在蜀國估計不會缺人才吧。)。
以劉備選上上策為藍本假設,兵不血刃掌管地盤:
分支一:趙云和諸葛亮在荊州不動,龐統調往荊州和關羽籌劃北上,劉備和劉巴(內政比諸葛亮還厲害)、張松坐鎮(zhèn)成都搞內務,法正、張飛、黃忠討伐漢中張魯,魏延鎮(zhèn)守成都。張魯投降或被滅。
此分支關鍵在于:馬超
如果馬超沒被滅,很可能會和劉備聯盟共同伐魏,要點有兩個,一為借用馬超的力量,但搶先奪城,以此來限制馬超的地盤擴張,二為防止曹操陣營的賈詡等人的離間,可以說這是法正與賈詡之間的對決??!
龐統和關羽這邊,比較有難度,因為有可能要同時對付曹魏和東吳,是的,東吳不可能讓劉備強到威脅自己的地步的。
由于趙云和諸葛亮都是謹小慎微的人,所以東吳正面硬干奪荊州是無望的了,所以只能從出擊北伐的龐統、關羽身上找切入點。
此戰(zhàn)關鍵點有很多:一,曹仁能否堅守;二,曹仁援軍會不會是于禁,如果是,他會不會犯錯;三,如果東吳發(fā)難,諸葛亮和趙云等人是否能夠確保龐統他們的后方,對東吳等人進行攔截。
此兩場戰(zhàn),不管是法正方勝利,還是龐統方勝利,曹魏都基本確定可以便當了。(詳細不想熬述了)
最后是郭嘉:
很重要:和法正一樣,很拼命的謀士,而且也深得主公信賴和喜愛。
鑒于曹魏人才多,而且失去郭嘉的時候已基本穩(wěn)定,所以沒造成什么惡劣的影響。
赤壁之戰(zhàn)的慘敗完全是曹操自己作死,謀主之一荀攸在伐吳時便當了,沒關系,還有一個超級謀士賈詡(這貨沒郭嘉、法正等人這么拼命,而且有點反戰(zhàn)情緒,所以沒有完全發(fā)揮出實力),如果曹操聽他的先修養(yǎng)一會練練兵,或者他全心全意幫助曹操的話,和周瑜的戰(zhàn)爭還真是有點玄。
哇塞,我居然不知不覺碼了五六個小時的字,明明大部分都省略了說。
魏失郭嘉,影響的是一個人。
蜀失龐統,影響的是一個政權。
吳失周瑜,影響的是一個天下。
先說郭嘉。郭嘉是曹操前期五大謀士之一,
曹操集團最重要的謀士不是郭嘉,而是荀彧,不論是能力還是地位,荀彧都排在首位,這是公認的。
郭嘉對事情有預判能力,但是這種能力,不是非常精準,好比郭嘉說,今年美元要大跌,但是具體什么時候跌,他不說。比如曹操要打袁紹,擔心孫策在后方偷襲,郭嘉說,孫策這個人過于輕率,我看他活不長了。但他沒說孫策什么時候會死,是死在官渡之前還是之后,如果孫策在官渡相持之時突襲曹操,那么曹操鐵定得完蛋,還好他死得早了些,在200年年初就死了,如果再多活半年,曹操的后方可就有不小的危險。
此外還有北征烏桓,是件毀譽參半的事情,曹操差點就回不來。
郭嘉最著名的,大概是他的《十勝十敗論》,把曹操一頓猛夸,大概意思就是無論從哪方面看,曹操都領先袁紹100年,您只要一出兵,包贏!
吹捧的話誰都愛聽,曹操樂得合不攏嘴,他臉皮雖然挺厚,都有點不好意思:“哎呀,我都沒想到我這么強啊,我自己都沒感覺到呢?!?/p>
太祖笑曰:「如卿所言,孤何德以堪之也!」 但是,袁紹肯定沒那么聽話,不可能曹操一出兵就自動投降,那么怎么打袁紹呢。
沒了。
是的,沒了,史書只記載,郭嘉跟著去打了袁紹,有什么具體表現呢,沒有,郭嘉好像隱身了。
從破袁紹,紹死,又從討譚、尚于黎陽,連戰(zhàn)數克。 郭嘉的職位,從跟著曹操開始混,就是軍祭酒,直到去世,還是軍祭酒,十一年雷打不動,這多少有點尷尬。
再從古人的眼光來看,《三國志 魏書》里,荀彧荀攸賈詡在同一傳,郭嘉和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等在同一傳,這應該算是郭嘉比較準確的定位,換句話說,郭嘉死了,曹操至少還有四大謀士,沒到傷筋動骨,無人可用的地步。
郭嘉死后曹操大哭?曹操是個浪漫主義詩人,大哭是常態(tài),在三國志中,至少就記載了曹操有七次大哭,比劉備多多了,偏偏劉備替曹操背了個愛哭的鍋,劉備:我也很無奈啊!
再說龐統。三國演義里,龐統是與諸葛亮齊名的鳳雛。
實際上,龐統在當時的名聲,要高出諸葛亮不少。
他出山之后,先跟的老大是周瑜而不是劉備,在周瑜那里混了幾年,龐統已經混出了名聲,“吳人多聞其名?!彼愕蒙鲜莻€名士了。
名聲是什么,就是人脈。有了人脈,不愁找不到好工作,在諸葛亮和魯肅推薦下,龐統得到重用。
那么龐統的陣亡,對劉備有什么影響呢。
從龐統活著時候表現出的才干來看,他與接替他的法正類似,都是謀士型的人才,劉備缺的就是這種人才,夷陵之戰(zhàn)失敗后,諸葛亮嘆息,法正如果在,一定不會發(fā)生這樣的局面。
《三國志》:亮嘆曰“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假使龐統還活著,他可能會改口:龐統如果在,一定不會發(fā)生這樣的局面。
龐統與郭嘉,在劉備和曹操那里的地位比較類似,但是龐統之死和郭嘉之死,對劉備和曹操意義不一樣。
郭嘉死了,曹操還有一抓一大把的謀士。龐統死了,劉備就悲催了,因為蜀漢的人才實在稀缺,龐統不死,能起的作用遠遠大于郭嘉,更悲催的是,龐統的繼任者法正也早死,間接導致劉備沒幾年也死了。
所以龐統死后,“先主痛惜,言則流涕?!鄙厦嬉舱f了,真正的愛哭鬼其實是曹操,劉備反而是不愛哭的,言則流涕說明了龐統在劉備心里的分量。
最后說周瑜。周瑜有多厲害呢,赤壁之戰(zhàn)前,演義里說是諸葛亮舌戰(zhàn)群儒,那都是羅貫中胡扯。曹操征荊州,東吳那邊大臣們都準備收拾收拾東西,跟著曹操混了,沒人認為能打,關鍵時刻,周瑜趕了回來,說:“要打!”,于是就打了,而且真打贏了,東吳能站穩(wěn)腳跟,靠的就是周瑜。
郭嘉、龐統之死,影響的最多是一方勢力,而周瑜之死,則對三國全局有不小的影響。
因為周瑜的策略,是兩分天下。
他主張,把劉備與關張分開,不給劉備土地發(fā)展,自己統轄關張,這招非常毒辣,不過孫權沒有同意。
周瑜又建議由自己先取西蜀,繼而吞并漢中,再圖北方。孫權同意了,不過周瑜還沒來得及準備出軍就病死了。
如果周瑜的策略得以成功,那就沒劉備啥事兒了,甚至可能沒孫權啥事了,因為過于強大的周瑜,對孫權威脅太大。當時孫權接班不久,還沒有培植起自己的勢力,周瑜威望又太高,搞得孫權如芒刺在背,周瑜一旦有異心,孫權很大概率扛不住。
還好,周瑜很快就死了,很難說周瑜的死,對孫權是禍是福,反正沒有記載孫權對此有多傷心,孫權對周瑜的評價是“周公瑾雄烈,膽略兼人,遂破孟德,開拓荊州,邈焉難繼?!?/p>
劉備也認為“公瑾文武籌略,萬人之英,顧其器量廣大,恐不久為人臣耳?!?/p>
周瑜對孫權的威脅,是事實存在的。所以如果周瑜不死,三國將如何發(fā)展,存在著變數,周瑜之死,在三人中是影響最大的。
文章來源于網絡,所有權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6325.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系,或有版權異議的,請聯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絡,轉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