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IE HOU QING TONG
邂
逅
青
銅
每次到博物館看青銅器時,
鼎鬲簋觚爵甗觶斝
匜簠盨罍瓿彝觥卣
*&%*#@
......
不知道怎么讀,
也不知道是什么
其實,讀懂它們并不難,
今天,
我們從南京博物院的
“融合”展入手
一起來讀讀
從春秋到秦漢的
*&%*#青銅器
青銅器按功能來分,
主要分為
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兵器、車馬器等類別
哪些用來裝酒,
哪些用來裝食物...?
食 器
主要分為烹煮和盛食兩類器。
烹煮器 有鼎、鬲、甗,可以用來煮肉、煮粥、蒸食。
鼎
dǐng
烹煮和盛貯肉類的器具,也是貴族進行宴饗(xiǎng)、祭祀時最重要的禮器之一。大體分為圓鼎(兩耳三足)和方鼎(兩耳四足)兩種。
鬲
lì
由三只下垂的袋狀部分所組成,用來烹煮肉類與谷物。它的特點在于三個中空足,便于炊煮加熱。
甗
yǎn
由上半部用于盛放食物的“甑”和下半部用于注水的“鬲”構(gòu)成。用于將米或是其他谷類蒸熟,相當于我們今天用的蒸鍋。
盛食器 有簋、簠、盨、敦、豆、染器。
其余還有一種切肉器:俎。
簋
guǐ
盛裝煮熟的黍稷稻粱的容器,也是禮器。由一個圓形碗狀的器身、一個環(huán)形足(圈足)與兩只、三只,甚至極為罕見的四只半圓形的橫向把手(“耳”)組成。
簠
fǔ
祭祀和宴饗時盛裝黍稷稻粱等食物的容器。蓋和器身形狀基本相同,分開來就是兩個器皿。
盨
xǔ
古代盛黍稷的禮器或食具,器蓋上有四個方足,蓋子反轉(zhuǎn)過來也可作為另一件盛食物的器物。(盨與簠的外形近似,差別在于盨的線條與角度都渾圓,而且蓋子的尺寸一定比容器本身略小。)
敦
duì
古代食器與禮器,大多蓋子與器身形狀相同。整體呈卵圓形。用來盛裝與呈送食物。
豆
dòu
這是一種高圈足半球型容器,形狀像今天的高腳杯外加一個蓋子。禮宴中用來展示供奉的食物。
染器
rǎn qì
“染 ”指調(diào)味品,染器中的耳杯用來盛醬、鹽等調(diào)料,染爐用來加熱。這是可以加熱的調(diào)料盤。
俎
zǔ
俎是古代進餐時切肉的案子,鴻門宴中有“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言。
酒 器
青銅酒器主要分為溫酒器、盛酒器、飲酒器等。
盛酒器 有尊、觥、方彝、卣、罍、壺、瓶、缶等。
尊
zūn
盛酒的禮器。造型大多是口沿外傾,大肚,高腳,形體較寬。另外,還有一種鳥獸形尊。
觥
gōng
盛酒器,大多是動物或神獸的形象。與獸形尊挺像,但蓋子不同,觥的蓋子包含了獸頭與背。倒酒時,酒從獸的頸部流出。
彝
yí
古代盛酒器。彝本是青銅禮器的通稱,宋人始稱這類器物為方彝。基本形制就是立體方形器 身,器蓋做成斜坡式屋頂形。
卣
yǒu
用于貯存與運送酒漿的罐形青銅器。由或橢圓或梨形的器身、環(huán)形足、蓋子,以及拱形的可活動的拎手構(gòu)成。
古文獻和銅器銘文常有“秬鬯”(jù chàng)一卣”,秬鬯是古代祭祀時用的一種香酒。
罍
léi
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禮器,基本形式有圓體和方體兩種。特點是頸部內(nèi)縮、肩部突出,肚子微收,平底或環(huán)形底。
壺
hú
古代盛酒器、盛水器和禮器。特點是頸部細長、肩部狹窄、球形肚子,環(huán)形底(圈足)。
溫酒器 有爵、角、斝、鐎。
爵
jué
祭祀儀式中奠酒時用來盛酒與溫酒的器物。
角
jué
一種酒杯,與爵相比,角沒有方便倒酒的嘴(流),也沒有兩只小耳朵(立柱)。
斝
jiǎ
溫熱發(fā)酵酒漿的器物,也作禮器。三只腳,一把手(鋬pàn),兩只耳朵(立柱)。與爵相比,斝的尺寸大很多,而且沒有便于倒酒的長嘴。
飲酒器 有觚、觶等。
觚
gū
最常見的青銅杯型器物之一,用于飲酒的容器,也作禮器??诓亢偷撞慷汲世葼?。
觶
zhì
一種杯型飲酒器。商代晚期極為盛行,西周中期左右消失。尊者舉觶,卑者舉角。
水 器
青銅水器:盥洗用的水器,有鑒、盤,盂、匜、盉。
鑒
jiàn
盛水器,用于盛水照面或冰鎮(zhèn)食物。體形巨大的鑒多用作禮器或陳設(shè)器。
盂
yú
盛裝洗手用的水,也可盛裝冰塊以保持食物新鮮。根據(jù)尺寸大小,有大盂與小盂之分。
盤
pán
祭祀儀式時洗手用的水器。古代在祭祀和宴饗(xiǎng)之前,要先行沃盥(guàn) 之禮,也就是用專門的禮器來洗手,用匜倒出的水洗手,用盤在下方接水。
匜
yí
形狀像瓢,上文提到, 匜是行 沃盥(guàn) 之禮時洗手用的的禮器。它的出水口通常是動物造型。
盉
hé
形狀像茶壺,是盛水的容器,也有學者認為是古代調(diào)酒的器具。
樂 器
青銅樂器:有鐘、镈、鐃、鼓、錞于、鈴等。
鐘
zhōng
編鐘是西周宮廷打擊樂器,是權(quán)力的象征。斜掛的鐘稱為甬鐘,直懸的鐘稱為鈕鐘。
鐃
náo
打擊樂器,用來指揮軍隊進退及祭祀和宴樂。
镈
bó
镈與鐘同為厚邊打擊樂器,出現(xiàn)在西周中期,晚于甬鐘。
鈴
líng
形狀像鐘,體型較小,內(nèi)部有銅舌,搖起來能發(fā)出清脆的聲音。
鼓
gǔ
銅鼓是西南地區(qū)常見的青銅禮器。
錞于
chún yú
打擊樂器,常與鼓配合,用于戰(zhàn)爭中指揮進退,也可用于祭祀集會,宗廟宴樂。
兵 器
冷兵器時代,長兵、短兵、遠射是兵器的三大主要類型??脊懦鐾翆嵨镏校?青銅兵器有戈、矛、鈹、戟、鉞、劍、鏃、刀、弩、鏃、盔。
戈
gē
用于鉤殺的進攻性長兵器,也可作為祭祀、儀仗用品
矛
máo
用于直刺和挑扎的長兵器。
戟
jǐ
是戈和矛的合成體,有直刃也有橫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具有鉤、啄、刺、割等多種用途。
鉞
yuè
以劈砍為主的長兵器,商代以后成為象征殺伐之權(quán)的儀仗兵器。
鈹
pī
鈹與短劍相似,細如柳葉,鈹頭套接在木柄上,是長兵器之一。
劍
jiàn
劍是古代貴族和戰(zhàn)士隨身佩戴用以自衛(wèi)防身、可斬可刺的短兵器,素有“百兵之君”之稱。
鏃
zú
安裝在箭桿前端的青銅箭頭,看起來十分鋒利。
弩
nǔ
古代一種大威力、遠距離殺傷武器,是春秋時期的常見兵器。
車 馬 器
車馬器有軎、轄、轂飾、軸飾、輿飾、轅首飾、衡飾、鑾、軛、踵飾、銜、鑣、當盧、馬冠、銅 泡等。
轅首
yuán shǒu
轅首是裝飾在車轅前端的銅車飾。一方面是保護木質(zhì)車轅的頂端,另一方面起到裝飾作用,并隨著器物演變逐步與乘車者身份相對應(yīng)。
節(jié)約
jié yuē
馬絡(luò)頭進行編組時加在皮條縱橫交叉或銜接處的裝飾品。除了可以保證皮條在交叉處穩(wěn)固結(jié)節(jié),它還有重要的裝飾效果。
馬銜
mǎ xián
馬銜鑣為重要的御馬器組合,包含馬銜與馬鑣兩部分。馬銜放入馬嘴之中,主要通過馭手控制韁繩來影響馬的提頓和轉(zhuǎn)向。
馬鑣
mǎ biāo
兩件一對,置于馬臉頰上,以皮條聯(lián)結(jié)馬銜以及馬絡(luò),用于固定馬銜。
度 量 衡
青銅度量衡有尺、量、衡、權(quán)等。
權(quán)
quán
古代測定器物重量的衡器,就是我們今天說的秤砣。
量
liàng
古代計算體積的量器。
貨 幣
青銅貨幣有春秋戰(zhàn)國銅幣——布幣、刀幣、貝幣等,還有秦代的半兩,漢代的半兩、五銖等。
刀幣
dāo bì
春秋戰(zhàn)國時期鑄行的削刀形貨幣的總稱。主要流行于齊、燕、趙、中山等國。
布幣
bù bì
因形狀像鏟,又稱鏟布,從青銅農(nóng)具鎛(bó)演變而來,是中國春秋戰(zhàn)國時期流通的貨幣。
貝幣
bèi bì
戰(zhàn)國中晚期楚國鑄行的銅貝又稱蟻鼻錢,其形制源于商周時期的貝幣。
賹化
ài huà
戰(zhàn)國后期齊國鑄造的一種圜(yuán)錢,約始鑄于齊襄王擊退燕軍復國后。
半兩
bàn liǎng
形狀為圓形方孔,重12銖(中國古代規(guī)定1兩為24銖),錢上鑄有文字“半兩”。
五銖
wǔ zhū
漢代統(tǒng)一鑄行的基礎(chǔ)流通貨幣,并影響到魏、晉、南北朝、隋、五代等朝代和時期。
-END--
本文內(nèi)容來源于網(wǎng)絡(luò),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刪除
文章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所有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大道家園只作為存儲空間,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進行刪除。
本文地址:http://www.mcys1996.com/guoxue/136379.html.
聲明: 我們致力于保護作者版權(quán),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無法核實真實出處,未能及時與作者取得聯(lián)系,或有版權(quán)異議的,請聯(lián)系管理員,我們會立即處理,本站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于網(wǎng)絡(luò),轉(zhuǎn)載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quán)益,請立即通知我們(管理員郵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并同時向您表示歉意,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