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儒風(fēng)君來源:儒風(fēng)大家(ID:rufengdajia)歲月悠長伴夏鳴,浮華褪盡荷飄香
。
?點上方綠標(biāo)可收聽國學(xué)文化主播朗讀音頻
夏至,是二十四節(jié)氣的第十個節(jié)氣
。
,地至平和,人至清和.png" />
是夏天的第四個節(jié)氣
。
這一天
,太陽直射北回歸線,北半球白晝時間達(dá)到全年最長
。
《二十四節(jié)氣解》說:“陽極之至
,陰氣始生。日北至
,日長之至
,影短至,故曰夏至
。
這一天之后
,太陽就會從北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
,陽氣逐漸減弱
。
所以,古人稱之為夏至
。
01
天至中和古人說:孤陰不生
,獨陽不長。夏至之前
,太陽高度角直線攀升
,像是一條孤高向上的龍。但是亢龍有悔。龍不可能無限攀升
,陽氣也不可能無限升高
。凡事都有一個度?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吨杏埂防镏v
,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
,發(fā)而皆中節(jié)
,謂之和;中也者
,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達(dá)道也
。致中和
,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div id="4qifd00" class="flower right">
!比说南才窙]有表現(xiàn)出來的時候是中,表現(xiàn)出來合乎法度
,沒有過度也沒有不及就是和
。中是天地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道理
,達(dá)到中與和的境界
,萬物就可以和諧共生了。
老子說:
天之道 ,損有余而補不足
。再黑暗的夜里,也會透出光亮
,再明亮的白晝
,也會有夜幕降下。得意的時候
,戒驕戒躁
,警惕突然到來的逆境。失意的時候
,不必喪氣
,準(zhǔn)備迎接人生的光亮。樂極生悲
,否極泰來
。世界始終處在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之中
,得意莫囂張,失意莫沮喪
。
02地至平和
人法地
,地法天。天時發(fā)生變化
,物候自然也隨之響應(yīng)
,發(fā)生改變。不再一味呈現(xiàn)盛陽之態(tài)
,趨于平和
。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蟬始鳴
;三候半夏生
。”古人認(rèn)為鹿角向前而生
,在方位上屬于陽
,夏至之后
,陽氣不再攀升
,陰氣開始顯現(xiàn),所以象征著“陽”的鹿角便開始脫落
,這便是“鹿角解”
。夏至之后,蟬鳴的聲音開始增加
,蟬感受到陰氣顯現(xiàn)
,知道自己時日無多,所以抓緊鳴叫求偶
,來為自己繁衍后代
。背陰的濕地里,半夏等植物反而會開始萌芽
,這便是“半夏生”
。少則補,過則缺
,這才是陰陽輪轉(zhuǎn)的道理
。無論如何變動,陰陽始終保持了一份動態(tài)平衡
。春夏秋冬
,四季輪轉(zhuǎn),嚴(yán)寒會過去
,酷暑也不會一直持續(xù)
。這樣的自然法則
,讓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明白了什么是循環(huán)往復(fù),什么是生生不息
?div id="m50uktp" class="box-center"> !渡袝防镏v,滿招損
,謙受益
。凡事不走極端,盡量保持平和
。
一旦走向一個極端,就容易遭受禍患,所以“月未全滿,花半開”才是人生最美妙的境界。03
人至清和夏至雖然陽氣較盛,且白晝最長
,但卻未必是一年中最熱的一天
。此時接近地表的熱量仍在積蓄,并沒有達(dá)到最多的時候
。夏至之后
,就是三伏。隨著太陽能量的持續(xù)注入
,地面溫度依然會持續(xù)攀升
。人們會迎來最難熬的三伏天。炎熱首先影響的是人的食欲
。很多人會在夏季濕熱的情況下
,胃口欠佳,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苦夏
。唐朝的孫思邈提倡人們“常宜輕清甜淡之物
,大小麥曲,粳米為佳”
。又說:“善養(yǎng)生者常須少食肉
,多食飯”。在強調(diào)飲食清補的同時
,勿過咸
、過甜,宜多吃具有祛暑益氣
、生津止渴的食物
。切勿吃過辣、過油膩的食物
。適當(dāng)補充瘦肉蛋白
,水果維生素
。少吃冰激凌等冷飲,防止寒氣入侵
。除了身體之外
,炎熱還會影響人的精神。人會變得比往常更暴躁
,更煩亂
。
俗話說:“心靜自然涼”,因此,要善于調(diào)節(jié)
,多靜坐,排除心中雜念
。
聽聽音樂
、散散步,讀讀書
,都是很好的法門
。
國學(xué)君說:夏至之后,三伏就要到來。漫漫長夏,心清雜念,身清暑熱,人與自然才能和諧共生
。
讀《中庸》
?朱子版共三十三章,朱熹認(rèn)為此篇乃孔門傳授心法
,子思(孔子之孫)恐其久而差也
,故筆之于書,以授孟子
,其書始言一理
,中散為萬事,末復(fù)合為一理
。
第一章是總綱全篇
。朱子曰:子思述所傳之意以立言。首眀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
,其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
;次言存養(yǎng)省察之要;終言圣神功化之極
。蓋欲學(xué)者于此反求諸身而自得之
,以去夫外誘之私,充其本然之善
。其下十章
,蓋子思引夫子之言終本章之意也
。
首先、闡明重要概念:性
、道
、教由此層層推導(dǎo)出結(jié)論:“道之本原出于天而不可易(恒定的),道之實體備于己而不可離(修道即修身)”:
? ?一
、性~天命之謂性
,天命:上天,大自然賦予萬物的稟賦就是天命
,這種稟賦為人所承受
,就成為性。
? ?二
、道~率性之謂道
,本性不同,發(fā)展途徑就不同
,遵循天性而動就是道
,率即帶領(lǐng)指揮,所以率性并非任性
,而是依天性稟賦進(jìn)行針對性的管理
,選擇性的發(fā)揮,好比開跑車的選擇在路面平整的柏油高速路上更能發(fā)揮優(yōu)勢有所成就
,而開悍馬越野車的在草原荒漠坑洼泥濘之地的通行力才是亮點
,指揮自己到能將天性發(fā)揮為優(yōu)勢的地方去的過程就是道,也可以把道理解為~成就自我的路徑
;
? ?三
、教~修道之謂教,道之在人有'時'與'位'之不同
,必欲為法于后
,不可不修,修養(yǎng)人的行止使之符合道的要求就是教化:道由于各人所處的人生階段和外部環(huán)境不盡相同
,一定要加以管理
,予以修正,如量體裁衣
,不可生搬硬套
,這種修身和道的行為程序為教。
道本原于性
,性由天命
,所以道是固定的不可易,因此修道就是修身使自己言行舉止符合道所要求的
。
其次闡述存養(yǎng)省察之法(慎獨)對于休道之重要作用: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
,恐懼乎其所不聞
。莫見乎隱,莫顯乎微
,故君子慎其獨也
。是以君子小心謹(jǐn)慎那些他看不到的,畏懼那些他聽不到的
,沒見到的暗處
,沒聽到的細(xì)微之事,因此君子即便一人獨處時也小心謹(jǐn)慎
,不放肆
,久而久之行為養(yǎng)成習(xí)慣。又因在性情謂為中和
,于使用為中庸~有俗語“繡花枕頭中看不中用”
,(性發(fā)為情,情動為意
,意使行動為用
,故欲行動中庸,必求性情中和)所以哪怕只有自己獨知的生
、存于心中之情意也要戒備警惕時刻符合中和
,是行為中庸的前提保障。 ?
最終
、描繪圣神功化之極“致中和
,天地位,萬物育焉
?div id="jpandex" class="focus-wrap mb20 cf">!?br> ? 一、“中”的定義: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中
,喜怒哀樂情也
,其未發(fā)則性也
,無所偏倚
,故謂之中:未引發(fā)喜怒哀樂之感情就是中,意即無動于中之中
,(魯迅《而已集》用“無動于中”
;《聊齋志異》用無動于衷,)
;
? ? 二
、 和的定義:發(fā)而皆中節(jié)謂之和,中節(jié)(不偏倚節(jié)制
,合乎法度)和:和諧
,不乖戾
,發(fā)皆中節(jié),情之正也
,謂之和
,合乎法度的有節(jié)制的抒發(fā)感情是和諧的,不乖戾的我的理解是和即合理
,符合普遍邏輯規(guī)律
。
三、中的重要:中也
,天下之大本也:中是天下的重要根本
,中就是萬物各安其位;
? 四
、“和的意義”:和也
,天下之達(dá)道也:達(dá)(共通),道(循天性而動
,規(guī)律)
,和是天下的普遍規(guī)律,當(dāng)喜則喜
,當(dāng)怒則怒
,適時適度的生發(fā)和表達(dá)喜怒哀樂,合乎情節(jié)
,無過無不及
。
? ? 五、中和~物靜則守其本在其位
,動則符合邏輯
,遵循客觀規(guī)律,則影響可估計
,結(jié)果可預(yù)測
,對結(jié)果有合理預(yù)期,考慮后果
,不妄想妄動
,乃動靜相宜,行止有度也
。
六
、致中和,天地位
,萬物育焉
。:能把中和推而極之發(fā)揮到圓滿,性情收放自如,天地萬物都各安其本位
,萬物也就好生長繁育了
,物盡其用人盡其才,蓬勃繁茂
。
第二章
、引孔子言:君子中庸,時中
;小人無忌憚
,反中庸。君子時刻行中庸之道
;小人不知天命無所忌憚
,無知無畏,反中庸之道而行
。
程子曰:中者
,天下之正道,庸者
,天下之定理
。
? 中庸就是不走極端力求穩(wěn)定不變的一種人生態(tài)度。
第三章引孔子言:“中庸是至高的品德
,少有人能長期堅持
。”~子曰:“中庸至矣乎
,民鮮能久矣
。”
第四章孔子言中庸難久之因(道不行
,道不行明)~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
,知者過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我知之矣:賢者過之
,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飲食也
,鮮能知味也
。”孔子說:“中庸之道不被實行
,原因是:聰明人自以為是
,認(rèn)識過度了;蠢笨的人又理解不了它
。中庸之道不被彰明的原因是賢能的人做的過多,不賢的人又做的不夠
。就像人人都在吃喝
,但真正知道其中滋味的有幾個呢
?”
第六章回答上章提出的問題~中庸之道如此之難還能行嗎?以舜為例答如何行中庸之道
。一則他好問且善于省察淺近的話
;二則他會隱惡揚善;三則他能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子曰:“舜其大知也與
,舜好問而好察邇言,隱惡揚善
,執(zhí)其兩端用其中于民
。”舜有大智慧他喜歡詢問別人的意見
,宣揚別人的優(yōu)點
,將大家的意見去掉極端的,折中使用
。
第七章引孔子言人常自以為知而落入罟檴而不知避
,類比自以為知者擇乎中庸不能期月守也,選擇中庸卻不能持久堅守
,犯這種錯誤人
,如同落入陷阱不自知。
第八章孔子贊顏回堅持中庸
,得一善能久持
。
第九章引孔子言中庸之難能更盛于智仁勇。
第十章述孔子與子路論強
,南方之強寬柔以教
,君子居之;北方之強剛猛勇武
,強者居
,孔子認(rèn)為二者都不是真強,南有不及北有余
。
第十一章孔子以三種人舉例說明過與不及者以及持中庸者:一者
,索隱行怪,求一鳴驚人
,有過
;二者,半途而廢
,有不及
;三者,依乎中庸默默而行,無聞而不悔圣者也
。
第十二章論述道之費而隱:一方面道之博大無所不包
,連匹夫匹婦日常生活都知道,行道
,費也
,普遍性: 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婦即
,及其至也
,察乎天地(鳶飛戾天,魚躍于淵)
;另一方面道之精深
,連圣人都有不知之道,未行之道
,隱也
,局限性 ,:天地之大
,人猶有所憾
,君子語大,天下莫能載
;語小
,天下莫能破 。
第十三章首先孔子指出道不遠(yuǎn)人
,無需遠(yuǎn)求
。并且引詩經(jīng)中《伐柯伐柯》類比說明:君子之道應(yīng) 以人治人,改而止
。 因此相繼提出: 忠恕違道不遠(yuǎn)
,施諸己所不愿,亦勿施于人
。 所以提出與中庸之道很接近的忠恕之道: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并且推出君子之道四:孝悌忠信。最終稱: 庸德之行
,庸言之謹(jǐn)
,有所不足,不敢不勉
,有余不敢盡
。言顧行,行顧言
,君子胡不慥慥爾
。在依德行事和謹(jǐn)慎言辭方面
,有做的不夠的不敢不努力加強,有做的過份的多余的不能都用盡
。力求言行一致
,忠厚老實
。
第十四章 君子素其位
,不愿乎其外。正己不求人則無怨
。君子居易挨命
;小人行險檄幸。并舉例說明:射有似乎君子
,失諸正鵠
,反求諸其身。
君子不論在富貴或貧賤
,還是處于夷狄或患難時
,都能因其所處之位而行其所當(dāng)為,做好本職
,不做非份之想
,不越禮制(在其位謀其政)。能端正自己不苛求別人就不會有怨念
。君子會安守本位做好自己本分以等候機會
;小人則寄望于僥幸行險路挑戰(zhàn)幸運。如同射箭不中
,君子會在自身找原因
,努力提高自己射術(shù),怨天尤人不解決問題
。
第十五章論述行中庸之道應(yīng)從身邊做起先齊家
,同“行遠(yuǎn)必自邇,登高必自卑”之理
,妻子和睦
,兄弟融洽,父母舒暢安樂
。
第十六章孔子以鬼神喻道:鬼神視之弗見
,聽之不聞,比喻道之隱
;又能使人齋明盛服以承祭祀
,比喻道之費。
第十七章以舜秉持中庸之道為例
,說明有此大德者
,即可得位祿名壽
。
第十八章稱頌文武之功,周公之德
。
第十九章贊頌武王
、周公之孝,夫孝者:善繼人之志
,善述人之事所謂孝就是善于繼承先人遺志
,能很好的繼續(xù)先人未竟的事業(yè)。
?第二十章 魯哀公向孔子問政
,孔子分七節(jié)論述:
第一節(jié) 談人存政舉
,人亡政息。 是以為政在人
,而取人以身
,故不可不修身,修身以道
,修道以仁
,故思修身不可不事親。欲盡親親之仁
,必由尊賢之意
,故又當(dāng)知人。親親之殺
,尊賢之等
,皆天理也,故又當(dāng)知天
。為政主要在選用人才
,人才在于休養(yǎng)自身,修身要遵循中庸之道
,中庸之道在以仁為本
,所謂仁就是親愛自己的親人,所謂義即凡事做到適宜
,主要是要尊敬賢人
。親愛親人要有親疏遠(yuǎn)近之分;尊敬賢者要有等級差別
,這就產(chǎn)生了禮
。所以君子修身必先侍奉父母親人,要侍奉父母親人
,不能不了解人
,想了解人,不能不知道天理
。
第二節(jié)首先論述五達(dá)道
,三達(dá)德:
五達(dá)道: 是君臣道
,父子道,夫婦道
,昆弟道
,朋友道,五條普遍通用的路徑
;
三達(dá)德為智仁勇
;
其次說明想實行這些道德要落實在“誠”上。
然后指出雖然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條件下實踐這些道理
,只要能成功就一樣了
。
最后孔子指出:培養(yǎng)三達(dá)德的方法是~好學(xué)近乎智
;力行近乎仁
;知恥近乎勇。一旦具備三達(dá)德進(jìn)而可以修身
、治人
、平治天下。
第三節(jié)論述治理國家的九條大綱和其作用:
修身也
,親親也
,尊賢也,敬大臣也
,體群臣也
,子庶民也,來百工也
,柔遠(yuǎn)人也
,懷諸侯也。修身則道立
,尊賢則不惑
,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
,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
,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
,柔遠(yuǎn)人則四方歸之
,懷諸侯則天下畏之。
第四節(jié)論述實施九綱的方法:齋明盛服
,非禮不動
,所以修身;去饞遠(yuǎn)色
,賤貨貴德
,所以勸賢
;尊其位,重其祿
,同其好惡
,所以勸親親;官盛任使
,所以勸大臣
;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
;時使薄斂
,所以勸百姓;饻廩稱事
,所以勸百工
;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yuǎn)人
;繼絕世
,舉廢國,治亂持危
,
,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
,所以懷諸侯
。
第五節(jié)凡事應(yīng)預(yù)先做準(zhǔn)備,只有做到“誠”才有可能做好準(zhǔn)備工作
。預(yù)則立
,不預(yù)則廢。
第六節(jié)論述“誠身明善”是治身之本:若要治民
,先得獲得上級信任
,要獲得上級的信任,就需取得朋友的信任
;想得到朋友的信任
,就要孝敬父母;要孝敬父母就得“誠身明善”
,所以說“誠身明善”是“治民”之本
。
第七節(jié)討論“誠者”~圣人,天之道
,是天生就誠的人
,自然而然的合乎道的要求;和“誠之者”~賢人
,人之道
,是后天知道誠
,實踐誠的人,先要選擇善
,然后堅定的追求
,這需要五種功夫: 博學(xué)、審問
、慎思
、明辨、篤行
,有弗學(xué)
,學(xué)所弗能,有弗問
,問之弗知
,有弗思,思之弗得
,有弗辨
,辨之弗明,有弗行
,行之弗篤,弗措也
,人一能之
,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
,雖愚能明,雖弱能強
。 如能堅持不懈
,也能達(dá)到誠的境界。
第二十一章闡釋誠與明的關(guān)系:“自誠明”說的是誠者
,這樣的人天生就是心誠的由心誠而明白道理
;“自明誠”是指誠之者,這樣的人是通過學(xué)習(xí)
,由明白道理到心誠
。只要成功,誠與明二者就合一了
。
第二十二章討論天下至誠的圣人盡其性
,可盡人之性,可盡物之性
,可贊天地之化育
,可與天地叁矣
。
第二十三章討論次于圣人的賢人,至曲(致力某個方面的善端)能有誠
,誠能有形(形式表露)
,形則著(顯著),著則明(彰明發(fā)揚)
,明則動(感動
,動心),動則變(改變)
,變則化(化育萬物)
,唯天下至誠能化。
第二十四章論述至誠之道的功用
,如神靈般可預(yù)知未來
,國將興亡,福禍將至
,皆有征兆可察以預(yù)知
。掌握正確的規(guī)律,依據(jù)前提條件判斷結(jié)果
,知其因矣可知其果
,這并非封建迷信,最好的例證是現(xiàn)代科學(xué)對天氣的預(yù)報
,豈不是如同神靈般
,可以化育萬物。
第二十五章
論述誠與自身和物的關(guān)系:誠是自我完善的道是自我運行的
。誠貫穿萬物發(fā)展始終
,所以君子很看重誠,誠不只完善它自身
,還成就萬物
,能成就自身是仁;能成就事物是智
,仁和智都是本性之徳行
,合內(nèi)外之道,宜時措之
。夫誠之體為仁
,誠之用為智,誠之實理可據(jù)曰德
,誠之實理可用曰道
。朱子曰:誠以心言,本也;道以理言